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阶段。在以低碳、生态和节能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中,如何通过城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形态的调整改善城市局部气候,是当今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设计领域的重要前沿问题。
本书从科学研究和规划实践出发,针对城市微气候和风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基于系统科学思维和低碳理念,对城市风环境与城市形态的耦合规律进行研究,探索不同气候条件下风环境规划的对策,从而构建适应国情的低碳城市风环境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风环境设计--低碳规划理论与CFD模拟分析(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曾穗平//田健//曾坚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阶段。在以低碳、生态和节能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中,如何通过城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形态的调整改善城市局部气候,是当今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设计领域的重要前沿问题。 本书从科学研究和规划实践出发,针对城市微气候和风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基于系统科学思维和低碳理念,对城市风环境与城市形态的耦合规律进行研究,探索不同气候条件下风环境规划的对策,从而构建适应国情的低碳城市风环境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 作者简介 曾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五、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规划设计大师,国家注册规划师。担任主要学术职务为: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滨海城市安全与智慧防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天津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内等十多家著名建筑与规划刊物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滨海城市安全与可持续防灾理论等。主持了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科学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撰写与参编学术论著8本,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设计一、二等奖5项;2018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中国建筑教育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及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与维度 1.3 研究方法与章节构成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2 章节构成 1.3.3 研究理论框架 第二章 城市风环境研究动态与模拟方法 2.1 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2.1.2 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相关研究内容 2.1.3 当前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2.1.4 城市风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概况 2.2 城市风环境研究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碳—低污目标导向下的城市风场理论体系 3.1 低碳—低污目标导向的“源—流—汇”城市风环境理论框架 3.1.1 低碳—低污视角下的城市“源—流—汇”风环境理论内涵 3.1.2 城市凤环境“源—流—汇”系统的低碳—低污协调构成 3.1.3 城市风环境“源—汇—流”系统的低碳—低污规划策略 3.1.4 城市风环境“源—汇—流”系统的生态保护与规划控制 3.2 低碳—低污目标导向下的城市风环境优化标准 3.2.1 有关城市风环境评价的标准 3.2.2 低碳—低污及生态导向的指标体系 3.2.3 国家与地方的风环境设计标准及规定 3.2.4 低碳—低污的风环境评价内容和相关指标 3.3 CFD 的概念与常用软件 3.3.1 计算流体力学相关概念 3.3.2 研究中采用的软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源”的适应——风气候区划与低碳应对策略 4.1 源的构成——多尺度风源分析与低碳节能的物理参量 4.2 “源”的气候区划——风气候分区与热工气候分区 4.2.1 基于风气侯特点的我国地理区划 4.2.2 基于热工气候特点的我国地理区划 4.3 “源”的低碳适应——应对不同地理气候特点的风环境规划策略 4.3.1 应对不同风气候区的低碳—低污规划适应性策略 4.3.2 基于热工气候特点的城市风环境低碳优化策略 4.3.3 基于典型地域性局部环流特点的低碳规划优化策略 4.4 “源”的低碳引导—控流、控量与控污的富氧风源保护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的布局——多尺度低碳—低污风道系统的构建 5.1 “流”的传输通道——城市风道概念、意义及研究现状 5.1.1 城市风道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5.1.2 城市风道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2 “流”的系统层级——城市风道系统的多尺度低碳—低污构建准则 5.3 “流”的体系构建——城市风道规划低碳—低污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5.4 “流”的规划管控——城市凤道的低碳—低污规划控制指引 5.4.1 长度、走向与断面形式的控制 5.4.2 用地性质与建筑密度的控制 5.4.3 绿化布局与种植方式的控制 5.4.4 风道的界面连续度及形态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汇”的优化—城市空间与风场的低碳耦合策略 6.1 “汇”的城市层级——结构、形态影响下的风环境低碳耦合优化 6.1.1 “汇”的结构关联——功能结构对低碳—低污风环境影响分析 6.1.2 “汇”的形式作用——城市形态对低碳—低污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6.1.3 “汇”的密度影响——城市肌理对低碳—低污风环境影响优化 6.1.4 “汇”的坚向关系——高度分区对低碳—低污风环境影响分析 6.2 “汇”的街区层级——基于街道布局的低碳—低污风环境耦合优化 6.2.1 不同街区形态的风环境特点分析 6.2.2 基于风环境低碳—低污耦合优化的街区布局与形态设计 6.3 “汇”的建筑层级——基于组合方式的低碳—低污风环境耦合优化 6.3.1 建筑组合模式与风环境耦合特点分析 6.3.2 低碳—低污导向下建筑群布局的风环境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低污视角下的天津市“源—流—汇”风场分析与CFD模拟研究 7.1 “源”的低碳认识——热工与风气候区视角下的天津市凤环境基调 7.1.1 季风主导与局部环流影响下的天津市风环境格局 7.1.2 避风防寒主导与引风防霾兼顾的风环境应对策略 7.2 “流”的低碳—低污分析——基于海河水系的中心城区风道系统布局 7.2.1 契合夏、冬季盛行风特点的海河水系自然风道 7.2.2 生态基底良好与系统协调性差的城区风道现状问题 7.3 “汇”的低碳—低污研究——中心城区典型风汇区的数字模拟分析 7.3.1 放射式异形同心圆结构影响下的复杂风汇环境 7.3.2 两心、一轴、多点的城区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 7.3.3 基于CFD的高密度、高混合度市中心风环境研究 7.4 基于低碳目标的天津市典型居住模块风环境特征与布局优化研究 7.4.1 行列式为主调、高层错落的天津市住区肌理 7.4.2 天津市典型居住街坊布局类型的选取与归类 7.4.3 典型街坊模块风环境特征的对比分析 7.4.4 基于不同方位的布局模式选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