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展览展陈设计、国际先锋设计院校教育理念等为切入点,通过十二场精彩绝伦的主题演讲,阐述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如何突破传统羁绊的现实问题,呈揭了作者的设计精神及教育主张。 设计的思辨空间决定了设计的张力,具有一定自由度与发散精神的设计思维,反而更有利于设计生态的良性发展;设计教育应具备当代思维与实践精神;设计师需要留存野性,适度恣纵本真;不同地域的设计都潜藏着传统哲思与民族希望;展览的空间语言与展陈模式与艺术发生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世博会是呈现国家形象的精神战场;哲学化的探讨揭示了设计的深层追求;空间感知、环境意识、都市化进程兼具生存的痛感与温存。 作者简介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艺术策展人,北京市政协委员。曾任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清华美院副院长。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 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代表作有《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等。 目录 第一讲 设计的课 第二讲 当代设计师的野性培养 第三讲 学院5.0 第四讲 艺术设计中的“有”和“无” 第五讲 设计的诗性与技术 第六讲 当代设计中想象的翅膀与理性之微光 第七讲 设计中的环境意识 第八讲 都市化与非都市化 第九讲 工业美学与故乡建构——《闹城》与城市空间 第十讲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谈起 第十一讲 空间的意识和事实 第十二讲 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因素 序言 另一种课 讲座是另一种形式的课 ,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单向的 ,由站在台上的演讲者口若 悬河、滔滔不绝而成,像是 一种灌输。但是从教三十多 年的我却以为,无论是教育 者还是被教育者,讲座在一 个人的教育生涯中都是不可 替代的课。它的作用有两面 性,对外在于输出和传播, 对内则是自省。一方面是对 于听众,另一方面是对于自 己。这两个面构成了自我修 正和知识生产及输出的机制 ,是一种既能惠及他人,又 能催促个人自我提高的方式 。对于自己而言,礼堂、报 告厅里的讲座和教室里的课 堂共筑了一种独特的教育人 生,使我在大问题的思辨和 小问题的对策上找到了平衡 的抓手。并且经过多年积累 最终发现,其实讲座中不断 轮回的问题是屈指可数的, 讲座数量的累积并非只带来 数量的增加,同时也是对一 些根本性概念反复认知的过 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讲 座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它往 往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一次 次捣乱重整。它的陌生感可 能会令一些人反胃,但是它 能清空你积食的肠胃,让你 生机勃勃地去面对接下来的 学习。因此跨越文化地理的 讲座效果常常会更好,它会 自然而然地造成知识或观点 之间的反目,会引发巨大的 反响和深刻的反思。回想一 下过去,我觉得自己学生期 间在觉悟方面的闪光记忆几 乎全部与外来学者的讲座有 关,他们振聋发聩的话语和 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之间 的差别,在于新鲜感和突然 性。它们如同意大利版浓缩 咖啡和卡布奇诺的差异,也 像是酱香型白酒和啤酒之间 的区别,在烈度和口感上都 具有强大的压迫感。如果说 教学中的口头禅像均匀敲击 的木鱼,那么一场好的讲座 就是一次奋力的撞钟,铿锵 浑厚、清扬激越。 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 二十多年间,我是如此迷恋 讲座,对于来自各方面的邀 约几乎从不拒绝;也在不断 追求讲座的质量,无论是内 容还是形式。我深知仰仗讲 座这种自我进化的方式,自 己会逐步提高修养并修正已 有的思想体系。虽然艺术与 设计涉及广泛,形态多样, 但是其核心概念总是在“何 为艺术”“何为设计”“何为艺 术与设计之间的桥梁”之间 徘徊。在教育和实践方面, 则反复拷问“知识”和“逻辑” ,“计划”与“行动”,“思维” 与“身体”这些问题。这些最 根本性的问题,我通过一次 次讲座去扬弃观点,厘清困 惑。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坚持 ,自己终于积少成多,完成 了几百场次的演讲,结识了 数万人次的听众。最重要的 是这些讲座如一次次奋勇的 搏击,开拓了自己思考和行 动的范围,形成了思想的雏 形。 讲座是一种课,所以准 备讲座的过程就是在备课。 这个过程令人兴奋,首先需 要抛出一个在当时令人疑惑 且关注的焦点问题,再建构 一个可以自洽的逻辑。这其 中包含着论证的技巧,对我 来说还具有美学价值。好的 讲座需要连续性、层次感, 这是营造语言力量的结构性 思维。而更好的讲座还需要 跳跃感,这种跳跃感能使表 达长出翅膀,飞跃非语言表 达的困境。此外,准备过程 中的论据收集是非常关键的 ,不仅要贴切还要数量可观 ,令人信服。但二十多年前 为一个观点寻找证据是比较 困难的,因为当时国家国际 化程度不高,自己还不具备 四处翱翔的能量。实际上没 有见识也很难建立自己的观 点,演讲是建立在不断行走 的经历之上的。行走和讲述 犹如旋转的磨和碾碎颗粒后 形成的粉末,知识在身体的 运动和行进中吸纳,思想在 稳定的形态和关系中形成并 输出。因此在讲座中我喜欢 使用自己亲自获得的一手资 料,它们蕴含着现场认知的 具体性和深度,体现机制和 结果的关系。它还有唯一性 ,讲座中绝大多数图片都由 自己亲手拍摄,我熟悉各种 角色的每一句对话,窃以为 这是个体认知正确与合法性 的主要来源,远远胜过引经 据典。 空间、环境,历史、当 代艺术,逻辑、身体,设计 、劳动,是这些讲座中闪烁 迷离的概念,它们组成了本 书的内容。同时这些概念在 表述中都是成对出现的,它 们相互比对、相互衬托,形 成知识生产中的生产资料和 生产关系。后者往往是在现 代教育中被忽略的,这些讲 座的意义犹如补药,会让你 满血复活,重新成为一个真 实的、客观的、智慧的设计 人。讲座内容的丰富性和专 注性之间的平衡对于自我而 言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的 辅导是日常,讲座是阶梯。 若打个比喻的话,讲座就像 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具有某 种标志性,而课堂中的言说 质量则是在不断重复中缓慢 地提升。 艺术和设计领域的讲座 也特别注重形式,讲座的形 式和内容难解难分。问题、 思路、语言、图像都是形式 的一个组成要素,支撑着表 面形式的是见识和思考能力 。它还包括空间现场的形式 ,演讲人的着装、语气和手 势。2003年在印度孟买参 加IFI世界室内设计师大会 ,开幕式上有一位身着印度 传统服装的女性哲学家,她 的演讲让我大开眼界。无论 语言的抑扬顿挫还是举手投 足都有极强烈的表现魅力, 千余人的会场被她牢牢掌控 着,最后全体起立向她鼓掌 致意,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