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孩子,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孩子。古往今来,孩子的曲直是非、教育成长都是时代的主弦。古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今有“起跑线,不能输,择学校,赴外读”,都表明了孩子在家庭里的受关注程度。从农村搬进县城的舒兰职业高中,绝大多数孩子向往城市,他们勤奋、刻苦、聪明、有上进心,但也打架、闹事、早恋、偏激、孤僻、内向、轻狂、倔强、自卑,他们或贫困、或富有,还有许多生长在单亲家庭,甚至有因贫困而要辍学的……
为了唤醒蒙昧的孩子,唤起孩子上进的激情,唤回孩子的良智,校长和老师们在全校开展了“唤醒教育”,提出了“自我约束,情感拉动,典型引导,激励改正,设计目标”的二十字方针。老师走入孩子的心灵,实行全天候的看护,启发心智,赋予大爱,演绎了爱之殇、恨之痛、怜之忧、情之切的真实故事。唤醒教育,使一批批孩子考入大学,让一群群孩子走向了大都市,融人中国产业大军之列。金色希冀在“唤醒教育”里升腾,人生坐标在“唤醒教育”里定位,心理缺失在“唤醒教育”里修复,人生奇迹在“唤醒教育”里发生……
《唤醒孩子——心灵成长100例》(作者魏继光、崔志武)节选100位孩子的故事,真实反映了唤醒教育促进心灵成长的过程,读来裨益无穷。
《唤醒孩子——心灵成长100例》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者阅读。
5月份的时候,我们汽修班去吉林祥康集团参观。学生们早早地就做好了准备,兴奋雀跃,一群孩子像男子汉一样打扮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我突然发现王金龙还穿着一双我校女老师给的棉旅游鞋,大夏天的,一定会热得不好受……我打电话给我的妻子,让她给王金龙准备了一双单鞋,我拿到学校给他穿上,他咧着嘴朝我笑了笑。
那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经历了一次参观旅程。
转眼间,王金龙已经在高级班读了两个月了,两个月里,这个孩子学习刻苦,也非常懂事,他留给人更多的是感动。
有一天,王金龙来到我的办公室要请假回家,我说:“课程这么紧,你又是后来到高级班的,回家干什么呀?”
“老师,我要回家搭鸡窝,爷爷病得起不来了,只能养点鸡鸭鹅来维持日常的生活了,老师,您帮我这么多,等鸡能下蛋了,我给你拿鸡蛋。”他低头说着。望着眼前的孩子,我的眼睛再次湿润了。
王金龙的家住在天德乡,他的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我开车带着王金龙,领着我班的班长和生活委员直奔他的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栋什么房子呀!墙上还是黑乎乎的水泥,根本没钱刷涂料。家里破旧的窗帘还挡着,心想,太阳都这么高了,怎么还挡窗帘?没起来啊?
一进屋,看到的是灶台,没锅盖,锅里有些米粥,也不知几天了,都凝结到锅里了。锅台边上有个鸡窝,一个老母鸡领着一帮鸡崽儿,有几只调皮的鸡仔已经蹦出鸡窝,在锅台上四处觅食。……
进到里屋,看到王金龙的爷爷躺在炕上,呼吸困难,脸色蜡黄,他显然已经病了好几天了。他吃不下去东西,没钱治,只能硬挺着。家里有4亩地,没人种,只好承包给他人,一年只有两千元的承包费维持着家里的所有开销。
爷爷有气无力地讲起了往事,讲起了王金龙这个孩子的身世。孩子的爸爸是个下肢残疾的人,只能用膝盖走路,16年前为了糊口,在火车站唱歌,认识了孩子的妈妈,两人就在一起生活了,可是生下孩子才一年多,妈妈就离家出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