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然灾害脆弱性是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在全球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频度、强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降低损失与风险水平,减少脆弱性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本书以地理系统科学思想和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为指导,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着重探讨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内涵、组成要素、类别及特征,架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为主要平台,通过对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我国沿海城市进行多尺度水灾的脆弱性评估实证研究,试图构建我国沿海城市不同尺度的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范式,以丰富和发展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为城市防灾降险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适合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管理者、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和其他社会各界相关人员阅读与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导言 1.2 自然灾害脆弱性概述 1.2.1 脆弱性的概念 1.2.2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内涵 1.2.3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概念模型 1.2.4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结构 1.3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评估方法 1.3.1 利用历史灾情评估自然灾害脆弱性 1.3.2 利用指标体系评估自然灾害脆弱性 1.3.3 利用脆弱性曲线评估自然灾害脆弱性 1.4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趋势探讨 第2章 自然灾害脆弱性理论体系的构建 2.1 灾害及风险系统中的脆弱性 2.1.1 自然灾害系统及灾害风险系统 2.1.2 脆弱性及其在灾害风险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概念界定 2.3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组成要素 2.4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类别 2.5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特征 2.6 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的角度 第3章 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体系的构建 3.1 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 3.1.1 基于历史灾情数理统计的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 3.1.2 基于指标体系的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 3.1.3 基于脆弱性曲线的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 3.1.4 其他评估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方法 3.2 自然灾害脆弱性与相应的风险评估 3.2.1 基于历史灾情数理统计的脆弱性及风险评估 3.2.2 基于指标体系的脆弱性及风险评估 3.2.3 基于情景模拟的脆弱性及风险评估 3.3 不同空间尺度下自然灾害脆弱性与风险评估体系 3.3.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框架 3.3.2 3种脆弱性评估方法对比 3.3.3 灾害脆弱性和风险评估尺度 3.4 自然灾害脆弱性曲线的经典构建方法 3.4.1 实际损失调查法 3.4.2 系统调查法 3.5 居民居住建筑的水灾脆弱性曲线的建立 3.5.1 实地调查 3.5.2 基于保险索赔数据的洪灾脆弱性分析 3.5.3 已有脆弱性曲线的直接利用与修正 3.5.4 基于假设分析的系统调查法(合成法) 第4章 上海市水灾风险系统概况 4.1 上海市自然灾害概况 4.1.1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 4.1.2 上海市自然灾害事故特点分析 4.2 上海市水灾系统风险识别 4.2.1 上海市水灾概况 4.2.2 上海市主要水灾致灾因子辨析 4.2.3 上海市水灾孕灾环境分析 4.2.4 上海市水灾承灾体类型和特征分析 4.3 上海市减灾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5章 上海市农业水灾脆弱性评估 5.1 上海市农业水灾脆弱性与风险初步分析 5.1.1 沿海省份农业水灾脆弱性及其规律探究 5.1.2 沿海省份农业水灾受灾率风险评价 5.1.3 脆弱性与风险关系初探 5.2 上海市水灾危险性、脆弱性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与风险 5.2.1 致灾因子特征 5.2.2 脆弱性特征 5.2.3 灾情及风险特征 5.3 上海市各郊区(县)水灾危险性与脆弱性区域分异 5.3.1 危险性区域分异 5.3.2 脆弱性区域分异 5.4 小结 第6章 上海市道路、住宅及人群脆弱性评估 6.1 研究区概况 6.1.1 中心城区概况 6.1.2 历史灾情概况 6.1.3 研究区典型内涝情景 6.2 中心城区脆弱性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6.2.1 脆弱性评估的理论基础 6.2.2 脆弱性评估方法 6.3 中心城区暴雨内涝情景模拟 6.4 中心城区各区道路暴露性评价 6.5 中心城区各街道住宅脆弱性评价 6.5.1 中心城区各街道住宅暴露性评价 6.5.2 中心城区各街道住宅敏感性评价 6.5.3 中心城区各街道住宅脆弱性评价 6.5.4 中心城区各街道住宅脆弱性评估结果与讨论 6.6 徐汇区暴雨内涝情景下人群脆弱性评价 6.6.1 徐汇区概况 6.6.2 徐汇区暴雨内涝情景下人群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6.6.3 主成分分析方法 6.6.4 徐汇区人群脆弱性主成分评价与结果 6.7 小结 第7章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住宅的脆弱性评估 7.1 洪(潮)灾情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性评估 7.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洪灾脆弱性函数的建立 7.1.2 GIS支持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灾脆弱性空间展布 7.1.3 龙华镇洪灾情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性评估 7.2 洪(潮)灾情景下居民住宅及内部财产的脆弱性评估 7.2.1 居民内部财产洪灾脆弱性曲线的构建 7.2.2 龙华镇居民建筑的水灾脆弱性评估 7.3 暴雨内涝情景下居民住宅结构的脆弱性评估 7.3.1 房屋结构内涝脆弱性曲线的构建 7.3.2 典型内涝情景下天平街道居民住宅结构的脆弱性评估 7.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灾害损失现场调查表 附录2 沿海各省份农业水灾脆弱性评估及因素分析 附录3 上海市各郊区农业脆弱性评估的投入产出资料 附录4 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居住建筑内部各项财产的淹水损失列表 附录5 1949~1991年上海市郊区(县)水灾调查 后记 序言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自然灾害的暴露 程度加剧,自然灾害的强度、频度和广度不断加深,以 防范为目的的灾害风险评估显得格外重要。20世纪80年 代,减少灾害研究由致灾因子论向脆弱性转移,众多学 者达成一致,认为脆弱性是理解灾难本质的前提,也是 防灾减灾过程中人类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自然致灾因 子很难掌控,为减少灾情损失,降低承灾体脆弱性是最 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已经成为国 际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各国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10年来,作者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编 号:40571006)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沿海城 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项目编号: 40730526),主持实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景区自然 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及动态评估模拟”(项目编号: 4160156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城市暴雨内涝灾害 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与应急管理研究”(项目编号: 14YJCZH128)、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大公共安 全事故应急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CSH005)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郑州市暴雨内 涝脆弱性及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2A630041) 和“基于风险评估的城市自然灾害预防预警与应急处理 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B630390)、河南省教育厅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旅游景区灾害脆弱性与风险管理研 究”(项目编号:2011-GH-113)、河南省社科联调研 课题“基于暴雨内涝情景模拟的郑州脆弱性评估及应急 管理体系研究”和“雾霾天气下旅游者风险认知与应对 行为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构建了城市自然灾害脆弱 性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探讨了以水灾为主的城市环境下 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特征体现、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构 建了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沿海城市不同尺度水灾脆弱性的 评估模型与工具集。这些为本书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本研究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丰富、充实和发展城 市灾害脆弱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针对水灾的主要 承灾体——农业、旧式民居、道路、人群、居住建筑及 内部财产,基于灾害情景,利用经过改善的指标体系法 、历史灾情的数理统计和脆弱性曲线3种方法,进行洪 (潮)灾和暴雨内涝情景下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承灾体 脆弱性定量分析,多方法、多角度、多时空开展上海市 灾害脆弱性评估与区划研究,并建立灾害脆弱性评估的 方法体系及程序规范,以求确定防灾减灾的重点区域和 重点保护对象,为上海自然灾害的防灾与减灾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灾害风险研究 团队全体成员的支持。全书由石勇统稿、修改和审定, 许世远教授和石纯教授协助策划与构思。在酝酿与撰写 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得到了俞立中教授、周乃晟教授、 颜建平教授、温家洪教授、刘敏教授、陈振楼教授、杨 毅教授、王军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胡蓓蓓、赵庆良、 殷杰、权瑞松、孙蕾、孙阿丽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得 到北京师范大学叶谦教授尽心尽力的帮助,在此向相关 人员深表谢意。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郑州大学旅游 管理学院的资助及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支持和 帮助,在此向领导及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 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22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