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桑植红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桑植歌声中走出来的红嫂、中国长征盼出来的红嫂、红军女儿队成长起来的红嫂等六部分内容,书稿中有从桑植歌声中走出来的陈四妹、戴桂香、张幺姑等红嫂,有从长征盼出来的钟冬姑、曹良银等红嫂,有从红军女儿队成长起来的红嫂龙神姑、杨小妹,等等,一个个故去的人物及其事迹活灵活现,彷佛引领读者触摸着历史的温度,感受了家乡的烟火气和故乡的味道。
作者简介
王成均,1967年5月出生,男,土家族,湖南桑植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为桑植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红色旅游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张家界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小说《父亲山,母亲地》获世界福建十邑同乡总会“冰心文学奖”一等奖,作品《刘梅日记》获团中央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万字。
目录
引子
祖母经历的“蒙”时代/王成均 谭冰
第一章 桑植红歌走出来的红嫂
陈四妹:《苦难歌》的歌者/王成均
戴桂香:《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者/王成均
张幺姑:《门口挂盏灯》的歌者/王成均
谷德桃:《要吃辣椒不怕辣》的歌者/王成均
罗小春:《六送红军》的歌者/王成均 陈哲明
赵彩莲:《不打胜仗不回家》的歌者/王成均 谷晓平
王彩芝:《农会歌》的歌者/王成均 陈哲明
胡四姑:《我的郎》的歌者/王成均
黄四妹:《做军鞋》的歌者/王成均
第二章 中国长征盼出来的红嫂
钟冬姑:毛主席在北京接见了活着的我/王成均 陈哲明
曹良银:姐在云头望郎归/王成均
高长姑:难解丈夫身世谜/王成均 谷晓平
王贞姑:产难风波获民心/王成均 谭冰
谷子姑:陕北恩人,谢谢你一家人照顾我受伤的丈夫/王成均
向乙姑:打落牙齿和血吞/王成均 屈海清
杨青卯:尝一杯“儿大由不得娘”的育子苦酒/王成均 王静
彭清双:要留清白在人间/王成均
第三章 贺氏家族鲜血中站起来的红嫂
贺满姑:威武不屈钢铁骨/罗晓璐
汤小妹:与狼牙山五壮士媲美的女人/罗晓璐
贺英:电影《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原型/罗晓璐
谢友姑:历尽沧桑亦无悔/贺兴演
侯宗美:抚大儿女继夫志/谷道弘
谢南姑:金子心闪耀凡尘/谷道弘
肖菊姑:你是冤我是家/王成均 谷林芳
廖香姑:赤诚甘当白毛女/贺学舜 曾萧逸
刘金姑:多年遗孀熬成婆/罗晓璐
陈小妹:九曲回肠忠贞魂/曾萧逸 曹开胜
刘定姑:终生守护不忘情/罗长江 谷道弘
第四章 贺氏家族亲戚连起来的红嫂
剪芝姑:桐子花开的爱情长跑/王成均 何海霞
朱芝姑:我在人间留下了“忠信”二字/王成均
彭梅芝:把丈夫的义德融进血液里/王成均
钟幺妹:听着儿子成长,谁知乱世生母疼儿心/王成均 田克清
郑志兰:一个桑植红嫂的天明挽歌/王成均
刘顺姑、刘学年:婆媳阴阳两隔携手打造上阵父子兵/王成均
第五章 根据地的硝烟里爬出来的红嫂
徐美姑:丈夫,我活到了你歌唱的《国际歌》时代/王成均 钟京
谷贞兰:最好的娃娃鱼汤做给受伤的红军哥哥喝/王成均
王兆玉:英雄妻子人前人后的荣耀和伤痛/王成均
黄玉梅:“好女嫁了二夫”的母性之光/王成均
文昌卯:矢志不渝守英魂/周桥桥
刘润姑:我在娘胎里就嫁给了很牛的你/王成均 彭美霞
段根根:三亩水田的保卫战/王成均
吴远梅:一滴令天地亲情动容的南滩露水/王成均 朱义政
第六章 红军女儿队成长起来的红嫂
龙神姑:五星红旗用鲜血染成的例子/王成均
屈丫翠:背着十字架走完女人该走的路/王成均
陈才年:一碗大米饭的红色叙事/王成均
杨小妹:闹红愿做比翼鸟/谷林芳
创作札记/王成均
编后语
序言
信仰的温度
贺晓明
桑植是我父亲贺龙的故
乡。故乡门前的玉泉河和通
往他乡的木桥,一直是活在
父亲贺龙脑海里的家。这个
一辈子为了小家、大家奋斗
的人,他的家早已与国家、
民族、人民和共产党的命运
连在一起。1935年11月19
日,父亲贺龙离开故乡,我
的爷爷奶奶、姑姑和叔叔都
因革命离开人世。当时,父
亲才39岁,正值指点江山、
挥斥方道的年纪。
2009年6月28日,父亲贺
龙回来了,以一杯骨灰的方
式回家了。他的亲人们捧着
骨灰盒来到天子山,这里曾
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亲人们
将他的骨灰放在墓中,母亲
薛明轻声呼唤父亲贺龙的名
字:“贺龙啊,你要好生走
啊!”母亲薛明道出这句话
时,已93岁。她知道自己要
在有生之年完成丈夫的心愿
,不然,她到九泉之下与丈
夫相会,会无颜面对。我们
跪在墓前,用双手一捧捧将
地上的家乡土掩盖在父亲骨
灰盒上,泪流满面。安葬完
毕,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一
路呼喊:“爹爹啊,我们回
家去吧”“爹爹,我们回家喽
”,一声声呼唤,女儿们要
把父亲唤回家乡。
父亲贺龙是党的孩子。
1927年8月底,担任过南昌
起义总指挥的父亲贺龙由周
恩来主持,周逸群、谭平山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
时,共产党诞生才六年,他
已31岁。加入共产党,是因
为他把党组织看成自己的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家国情怀,早已融
进父亲贺龙的血液里。中国
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誓
词,用信心、信念、信仰铸
造了他的高尚灵魂。中国共
产党从1921年7月1日诞生
之日起,带着“奉献自我,
以济天下”的鲜明个性,引
领父亲贺龙等数以万计的共
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成千
上万的信仰者,向着信仰的
目标前赴后继。从1916年
两把菜刀砍盐局到1927年8
月1日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
,再到1935年11月19日离
开桑植,父亲贺龙的家人先
后牺牲5人,族亲牺牲108
人,宗亲牺牲2050人,故
乡桑植牺牲3万多人,一个
个红嫂守在家乡照顾老人养
活儿女,传承红色血脉。
父亲贺龙是桑植的孩子
、湘西的孩子、湘鄂川黔的
孩子。从骡马客到中华革命
党,再到中国共产党,这个
孩子和千千万万的同志用鲜
血和生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
身上数千年的封建主义、帝
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
大山,践行了“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
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
伟大建党精神。
王成均、谭冰编著的《
桑植红嫂》见人见物见精神
,让一个个故去的人物活了
起来,46个红嫂的命运与父
亲的命运、革命的命运、党
的命运连在一起。走近这本
书,我触摸到了红色的温度
,信仰的温度,感受家乡的
烟火气和故乡味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轻
如一羽鸿毛。如何将一羽鸿
毛活成重于泰山的价值,我
从父亲贺龙身上找到答案。
(贺晓明,开国元帅贺
龙次女,著有《贺龙的
1927年》,主编《前辈的
身影》)
导语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该作品讲述了历史上土地革命时期,生活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近60位红嫂的故事,她们拥有着与中国革命同患难,共命运的信仰追寻,有着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认知高度。红嫂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谱写了一曲曲生存与呐喊、抗争与守望、挣扎与希望的生命交响乐,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的一首首民歌成为红嫂寄托长情,浓缩时代,展现历史的地方文化产物。
后记
长达40万字的《桑植红
嫂》终于可以付梓出版了,
这是革命老区桑植县的一件
幸事,也是我们与湖南师大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
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
心、团结出版社精诚合作的
一件盛事。
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长征出发地,湘鄂边、湘鄂
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
源地和中心辐射地。当时仅
10多万人的桑植,有5万多
人参加革命,3万人为革命
献出了生命,有名有姓的烈
士就有5000多人,而桑植
红嫂就有1万多人。桑植红
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
革命在桑植发生地所涌现出
来的一组群雕,她们以自己
的生存方式、自己的生活轨
迹、自己的生命选择展现了
中国普通百姓从麻木到自觉
再到觉醒的形象。
《桑植红嫂》的编辑出
版,要感谢湖南师范大学道
德文化研究中心和长征国家
文化公园研究中心的倾力支
持。道征文化研究中心把《
桑植红嫂》作为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研究主
题“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
记忆”一个重要内容,长征
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列为
长征文化成果(21ZDA080
),我们感到无比荣幸。我
们受此鼓舞,拟把“红嫂”作
为长期关注的一个内容,目
光关注的是湘鄂渝黔红嫂,
湘鄂渝黔以外的红嫂,收集
整理她们的事迹,创作出版
关于她们的作品,宣传推介
她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
迹。
《桑植红嫂》是一本书
,也是一个产品,如何讲好
、用好、学好桑植红嫂故事
,传承军拥民、民爱军的红
色基因,将是我们今后的重
要内容。在《桑植红嫂》出
版之际,我们要感谢宣传部
门、文化旅游部门、教育部
门、退役军人事务局及红嫂
后代所在的乡镇大力支持,
正是他们的支持,才有了我
们的精神产品。我们还要感
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
个个红嫂背后,是各级领导
真心真情关注的结果。
《桑植红嫂》的出版,
只是我们深耕桑植红色土地
,挖掘桑植红色资源,做大
做强红色旅游产业的一个开
端。我们还将借助《桑植红
嫂》这本书籍,开发出《桑
植红嫂》歌碟、《桑植红嫂
》文创产品、《桑植红嫂》
影视产品。《桑植红嫂》农
副产品等系列产品,助力桑
植乡村振兴。我们还会持续
开展公益行动,用《桑植红
嫂》的书籍、歌碟、文创产
品、影视产品、农副产品等
的部分收益给故去的桑植红
嫂立一块碑,给红嫂正在就
读的后人设立一笔成才奖学
金,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烈士
和红嫂,我们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要让人们知道: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事业,永远有源
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022年7月8日
精彩页
陈四妹(一九〇一年三月十四——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一),彭玉缅(一九〇〇年三月——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九)之结发妻子。彭玉珊在桑植历史地位特殊,他是桑植具早期共产党员,北伐军谭道源[1]部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四十九师第二团一营四连连长、常德地下共产党组织兵工厂负责人。彭玉珊与陈四妹都是瑞塔铺镇杨家洛人,夫妇俩子1921年正月十五生下唯一女儿彭润年(一九二一年正月十五——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1928年八月二十九,丈夫彭玉珊在常德小西门外英勇就义。家族派出8位青壮年赶往常德找到尸首,三天三夜抬回村庄,陈四妹看到丈夫全身遭受酷刑血肉模糊,三天三夜的守灵哭泣,陈四妹遭受强烈精神刺激而成疯变瘫,从此长达八年瘫痪在床。7岁的女儿彭润年尽心照顾母亲,8年后,年仅15岁的女儿为年仅35岁的母亲送终。母亲死后,女儿彭润年吃百家饭长大,于1942年嫁给空壳树乡虎形村的王超善为妻,生下一女王娟、四男王本根、王本云、王本剑、王本固(又名彭云)。90岁那年彭润年应邀出席桑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后,于第二年三月十四去世。
陈四妹:《苦难歌》的歌者
王成均
陈四妹是在丈夫彭玉珊被安葬的第二天疯的。这一疯就是八年。八年的时间,疯了的陈四妹瘫痪在床,吃了睡,睡了又醒,陪伴她的是七岁的女儿彭润年。
“娘,你要好起来,爹爹死了,我少了爹的疼,你要是死了,我少了娘的疼。”八年的时间,女儿彭润年深情地呼唤母亲,希望母亲不再疯着。
八年的时间,疯着的陈四妹不打不闹,不骂不跳,只有眼眶的泪水无边无际的流淌,她的思绪已定格在活着的丈夫记忆里:“天下太平”的石刻,身着国民革命军军装、俊朗的面孔、全身惨遭酷刑血肉模糊的身躯……
“娘,你不要年儿啦吗?你不喜欢年儿啦吗?你要像爹爹那样坚强不屈,你不能这样病下去。”八年时间,女儿彭润年一有时间就坐在母亲的床边呢喃,娘的痛就是她的痛,娘的伤就是她的伤。
母女连心,让两个人心中有了共同的思念对象,那就是陈四妹的丈夫彭玉珊,彭润年的父亲彭玉珊。陈四妹疯了吗?她没有疯,她只是活在丈夫活着时候的言行举止里。
我嫁的丈夫是个学生仔
陈四妹嫁的丈夫彭玉珊心中有一个偶像,那个偶像就是孙中山。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国父,在丈夫彭玉珊心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中华民国,他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自省和复兴起到了细雨润无声的作用,殊功奇伟。
陈四妹是十八岁那年嫁给彭玉珊的,长陈四妹一岁的彭玉珊是她的偶像。陈四妹与彭玉珊订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娃娃亲。娃娃亲,娃娃亲,娃娃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是对方的言行举止在自己心头留下的情感涟漪。
男人“善、信、美、大、圣、神”,女人则喜。男人“假、丑、恶、劣、贱、傻”,女人则忧。陈四妹与彭玉珊都是一个村的人。彭玉珊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牵动着陈四妹的心。
陈四妹从娃娃到少女再到姑娘最后到媳妇、母亲,见证了娃娃亲彭玉珊的“善、信、美、大、圣、神”的理想人格形成。
彭玉珊的父亲彭贤纯开了一家染坊,很大,自己不仅织布、染布,还承接染布的生意,在瑞塔铺一带,是有名的殷实之家。彭玉珊在家中是老幺,上有一个哥哥彭辉群,下有三个姐姐彭绒姑、彭满姑、彭福莲。受中华民族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一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彭玉珊身上。
彭玉珊在陈四妹心中很牛,彭玉珊从小就读于瓦庙嘴小学,便被老师彭海鲁惊叹为“神童”。一年夏天,彭海鲁老师安排全班学生背书,他则在黑板上写字。彭玉珊知道彭海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至少有两个小时,他动了歪念,偷偷跑到外面的河里洗澡去了,洗澡时还顺便抓了几条鱼。到了背书时间,彭玉珊提着几条鱼进教室,同学看见后哈哈大笑,彭海鲁见了,心里很生气,他安排一个个孩子背书,就是不安排彭玉珊背书。彭玉珊走到老师面前辩理,问为什么不让他背书,彭海鲁老师拿起竹鞭,指着彭玉珊说:“如果你背不到书,今天不准回家,你看我怎么惩罚你。”
彭玉珊说:“谁说我背不到书。”说完,他拿起书,笑着说:“老师,你注意哟。”
彭海鲁听着听着,生了气,厉声问:“你是怎么背的。” 彭玉珊说:“前面的同学按顺序背了,我听多了,就倒着把这篇文章背一遍。”
彭海鲁说:“你倒着背,是背对了,顺着背,你不一定对。”彭玉珊说:“行,老师,你听着。”彭玉珊一边背,一边给老师和同学做动作,做眼神,惹得同学大笑,彭海鲁眼睛痴痴地望着彭玉珊,又气又服,他喃喃自语:当了几十年的私塾,教了一个神童。彭玉珊的“神童”一下在瑞塔铺传开了。很快,陈四妹也听到了娃娃亲彭玉珊的故事,内心乐滋滋的。作为一个少女,歌德的“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照样在陈四妹身上起作用。
娃娃亲彭玉珊的“神”在陈四妹心中是一件事一件事垒叠起来的。瓦庙嘴小学毕业后,彭玉珊已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