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本书探讨中国古人对幽冥界的认识、心态,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人文化心态的一部分,作为一部文化研究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魂儿(第3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栾保群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本书探讨中国古人对幽冥界的认识、心态,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人文化心态的一部分,作为一部文化研究的作品。 作者简介 栾保群,196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直到退休,一直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和河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撰有《山海经详注(插图本)》,整理点校有《智囊全集》《古今谭概》《陔余丛考》《日知录集释》《山海经笺疏》《山海经广注》等,编有《中国神怪大辞典》,另写有《扪虱谈鬼录》等随笔集。 目录 小序 魂到离时方知有 伯有闹鬼与子产说魂 三魂与七魄 形神不复相亲 失魂、走魂和叫魂 招魂 “脱窍”种种 人未死,魂先泣 活无常 阴山道上勾魂忙 封鼻、抽气与其他 一个也不能少 有鬼一船生魂带索 当差不误吃饭 半夜不怕鬼敲门 死错人的事是常有的 还魂再生 还我皮囊 借尸 移魂大法 凄惨的“鬼仙” 樟柳神/灵哥灵姐/肚仙/童哥/髑髅神/耳报神 附:中书鬼案 十殿阎罗之谜 无常、皂隶和牛头马面 无常/皂隶/牛头马面 序言 魂到离时方知有 说是谈鬼,但这次只谈 中国幽冥文化中的灵魂,所 以在最初动笔的时候,是曾 想过把书名叫作“说灵魂”的 。可是和朋友们一说,无不 反对,说这样一来,书店很 可能要摆到“论人生”、“谈 修养”一类的架子上,容易 对有志青年造成误导云云。 我开始并不认可,但查了一 通辞典,却是茅塞顿开,那 就不仅是弄清“灵魂”与“魂 灵”的区别,终于明白“灵魂 ”这二字是不好随便乱说的 而已了。 在古代,“魂灵”与“灵魂” 这两个词或许可以换着使用 ,但在现代汉语中却是不能 随便倒替的。几十年前我们 就有了一个大约是舶来的“ ××思想是灵魂”的造句模式 ,现在仍然为人们所习用, 如“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的 灵魂”,“×长的思想是办× 的灵魂”,等等。这个“×长” 之“×”,可以把厂、校、园 、队随便填入,总不会有人 说错。但你试着把“灵魂”二 字换成“魂灵”,那就让人听 着头皮发麻,因为那就容易 理解成“厂长是工厂的魂儿” ,进而误解为厂长已经作古 了。 所以平时口号标语中的“ 灵魂”是别有涵义的,这涵 义是什么,我在五十年前就 懵懂,可惜又没处找什么词 典来查。记得当年政治课上 ,老师把“政治是统帅,思 想是灵魂”这句话讲了个通 堂,我心中一直惦记着的那 个“灵魂”,却还是一团混沌 ,不知是什么东西。所以当 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老师 走过场地询问“谁还有不明 白的地方”时,我便举手提 问:“老师,灵魂是什么?” 老师面色突然变得冷峻,语 塞的时间并不长,便声色俱 厉地迸出一句:“灵魂?灵 魂就是思想!——坐下!下 课!”那年我的政治课得了 60分。这是我失足于政治课 的第一次。第二次则是在高 中时,那失足的后果就严重 了,与灵魂无关,不谈也罢 。但从此之后就明白,政治 课上是最不宜提出疑问的, 只管听了背,背了再念给别 人听或写给别人看就是。 “灵魂就是思想!”政治 老师吼出时虽然有些情绪, 但这句话是不错的,《汉语 大词典》中对“灵魂”有五个 解释,其中一个就是“精神 、思想、感情”。但后来再 为自以为高明者进一步演绎 成“思想是灵魂的种子”、“ 思想是灵魂的良药”之类的 格言之后,就有些让人找不 着北了。到底是谁的思想和 谁的灵魂啊,总不能说自己 的思想是自己思想的种子和 良药吧? 话扯得远了。总之一句 话,现在常说的那个“灵魂” 不是我们听的鬼故事中的“ 魂儿”,“魂儿”如果想说得 文气些,那就是“魂灵”。而 “灵魂”在今天应该是词汇中 的“重大题材”,读起来应该 像广播员那样,从丹田提起 一股气,再由鼻腔回荡出深 厚沉重的声音才够圆满。至 于“魂灵”,不过是倒霉的汉 献帝在《逍遥津》里唱的“ 魂灵儿”罢了。所以本书要 说的是这个“魂灵儿”,更贴 切些说,就是“魂儿”,而不 是“灵魂”。 但这个“魂儿”也不大好 说,按照老年间的老说法, 人活着有它,死了它还有, 我们究竟要谈活人的魂儿( 生魂)还是死人的魂儿(鬼 魂)呢? 其实,普通人活着的时 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 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 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朋友 相见,寒暄的是身体怎样、 精神如何,甚至琐细到眼睛 花不花、腿脚灵便否,就是 没见问“你的魂儿还好吧”之 类的话。只有道德家、宗教 家和政治家或为例外,可是 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魂灵, 至于自己的,好像也不大留 意。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事 :善男信女被说教者劝进或 骗进了天堂,而说教者本人 却下了地狱——那也许是自 己不小心滑落,但更多的可 能是本来就以为那里更好。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 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 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 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 了“鬼”。一个在阎王判官案 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 ,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 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这个魂灵一“异化”为鬼, 就带着人世的孽缘,比皮还 难揭掉,冥府的刑律只有惩 罚,没有改造,而惩罚也永 远抵消不了罪孽。如果这魂 灵还没喝迷魂汤,想到的总 应该是来世好好表现一番以 换个好成分了吧。 想来想去,魂灵的受人 关注,最可能的是在即死尚 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 就是魂儿跑了溜了丢了,或 被偷被拐被抢被抓了,但还 没有落实为异物之前的那一 段时间。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 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 的境地呢?活着是人,死去 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 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 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 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 神、丢魂等。魂灵离壳之后 ,躺在那里的是不死不活的 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 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 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 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 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 灵。 此外还有大批魂灵处于 由明入幽的状态,也就是人 死之后,他的魂灵已经脱离 了躯体,不管是踽踽独行还 是与冥界的“公安”相亲相伴 ,正走在“见阎王”的途中。 但他们只要没进入鬼门关, 或者进 导语 探寻幽冥界的魂灵,揭秘阳世间的人性. 睡梦中魂灵四处游荡时,是谁在看守人的躯壳,维持人的生命? 人死之后,魂灵归于何处? 倘若被冥界错抓,魂灵是否有机会再返躯壳重新做人? 门第、礼数、法制等还能束缚鬼魂吗? 魂灵在去“见阎王”途中,是踽踽独行还是由冥界公差押送? “走阴”之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三魂七魄”在躯壳中如何分工?怎样维持平衡? 为何常有魂灵借用别人的躯壳重生? 书评(媒体评论) 栾保群的文笔,风趣幽 默,洒脱漂亮,在我的阅读 过程中,几乎每一页,都有 会心一笑的地方。 ——著名学者 段学俭 我一口气读完,对作者 梳理中国笔记小说中关于鬼 魂材料的功夫,还是深深佩 服,生怕这是末一篇,惟愿 他不断写下去。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 家 舒芜 作者博闻强识,对于古 书中的各种鬼故事颇有研究 ,典故信手拈来,很令人佩 服,虽然这鬼的知识看起来 毫无用处,但无用之用,未 尝不是最有用的呢?这看似 禅理的话,其实毫无深意, 不过是对作者的佩服和感谢 ,让我得以一窥古代中国的 鬼事。虽则说的是故鬼,作 者笔锋一转,也常带到今事 ,读起来辛辣有趣,并非学 究文章。 ——独立书评人、自由作 家 魏小河 精彩页 伯有闹鬼与子产说魂 说魂不能离开“魄”,虽然平时“三魂七魄”、“魂飞魄散”、“勾魂摄魄”、“招魂复魄”之类的词断不了要说到,但对于“魄”之为物,还是不大留意。 在任何一个民族的幽冥文化中,魂灵及其性质都占有核心的地位。但是这一问题在哲人的诠释中往往并不与这个民族的一般见解相一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关于魂灵的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学经典中的几段话,虽然引录古文让人心烦,但却是无法回避,那就先从我国文献中最早的一个闹鬼故事开始吧。 春秋鲁襄公三十年,即公元前543年,郑国的执政是伯有。此人专横嗜酒,与其他卿大夫们的关系处得很不和谐。头一年,伯有派遣子皙出使楚国,子皙不肯去,说:“楚国与我们正关系紧张,你让我去楚国,那不是成心要我送死吗?”伯有说:“你们家世代都是搞外交的,你不去谁去?”子皙说:“能去我就去,有危险就不是非去不可,这和我们家世代搞外交有什么关系?”伯有不肯让步,认定了子皙必须去楚国出差。子皙气急了,就想拉出自己的家丁与伯有拼命,多亏众大夫从中调解,这两家总算没动刀子。 到了这年七月的一天,伯有照例在他的地下室里彻夜长饮,到了天明,醉醺醺地上了朝,又提起让子皙出使楚国这事,而且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回绝。他发号施令已毕,又爬上车回家喝酒去了。子皙知道这场仗是非打不可了,而现今伯有正烂醉如泥,恰是先发制人的好机会。于是他率领家丁,又联合了其他几家卿大夫,向伯有发难。伯有醉成一摊,哪里能打仗?结果他被子皙打得一败涂地,最后被家丁扶上车,逃出了郑国。跑到半路,他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只好暂到许国去避一下风头。 过了几天,伯有听说郑国的卿大夫们开会结盟,一起反对自己,气得火冒三丈;又听说上卿子皮那天没有参加攻打自己的盟军,觉得自己还是能拉回几个盟友的,于是便带着手下那些残兵杀回郑国。郑国的驷带率领国民迎战,结果伯有败死于羊市上。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到了鲁昭公七年,即公元前535年,郑国的都城闹起鬼来了。大白天就有人在街上喊叫:“伯有来了!”吓得街上的人乱窜。这事连闹了几次,人们便说起去年二月的一件事,说有人在夜里梦见了伯有,他顶盔贯甲,昂然而来,说:“到下个月的壬子日,我要杀死驷带,明年正月壬寅日,我还要杀死公孙段。”结果这两个伯有的仇人都如期而死了。现在伯有又现形于街市之上,看来事情是越闹越大了。此时的执政已经是有名的贤人子产了。子产便采取“息事宁鬼”之策,他认为“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伯有所以“为厉”,是因为没有把他的后代安排好,让他绝了祭祀,在阴间无处找饭辙,饿了肚子。于是子产就把伯有的儿子良止安排了职位,恢复了贵族身份。结果也怪,伯有的鬼魂就再也没有来捣乱。事情是平息了,但这事却弄得各国都当成了新闻。 不久,子产到晋国进行友好访问,晋国的赵景子就问起这事,说:“伯有犹能为鬼乎?”于是博学的子产说“能”,接着就讲了一段“鬼魂论”。这段话堪称儒学中的经典,就是对中国的思想史也是意义重大,可以说一直影响了几千年的知识分子。原文大致如下: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良霄即伯有之名),我先君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三世执其政柄,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凭)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这一问一答,需要做些说明。 先说赵景子之问。“伯有犹能为鬼乎?”——这伯有死了那么多年,怎么还能闹鬼呢?这不是对人死之后能为鬼而表示怀疑,而是认为:人死了七八年,按常理就不能为厉了,可是为什么伯有却还能为厉呢?这里透露出的一个信息就是:当时人的一般见解是,人死之后会化鬼,会为厉,但只是在死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时间一长,就不会为鬼为厉了。(其实这个看法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历朝的鬼故事基本上都是谈死去不久的鬼。) 为什么呢?赵景子没有说,是因为这是一个“习惯见解”。所有的鬼故事总不能脱离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人之初死,记忆犹新,哀情未绝,就会产生各种与死者有关的异闻。但人死已久,记忆淡漠,或亲情断绝,就少有为鬼为厉的怪事出现。这种日久则不能为鬼为厉的习惯见解,如果稍归于理性的思考,就容易发展为日久则魂灵消散的解释。《易·系辞》所说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也就是这个意思。《周易正义》解释“游魂为变”可不是说鬼魂闹乱子,而是“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那些漂游于虚空中的精魂,就要改变形态,去离物形。朱熹说得更简捷:“盖精与气合,便生人物,‘游魂为变’,便无了。”而孔子对宰我说的“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礼记·祭义》),就是人死之后,游魂如烟如气地向天上发散。 下面再说子产的答。子产的意思是,游魂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而是因人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