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现代书法大家(弘一法师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郑付忠//许建一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书法代表作。包括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2.书法艺术赏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3.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将书法作品与学艺经历相结合进行梳理。4.书法史论研究成果精华。从书法家的各种著作中选择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进行介绍。5.书法家的艺术人生简历。6.书法家的学书方法和对书法发展的看法。7.书法家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关其学术、艺术成就的定位。8.有关书法家书法作品的鉴定、收藏和市场买卖情况。
目录
第一章 弘一法师生平
第一节 早年生活与教育经历
第二节 海上人生
第三节 留学与工作
第二章 出家始末
第一节 出家原因
第二节 出家前的先兆和安排
第三节 弘一法师文艺观与“以笔墨接人”
第三章 弘一书法与人生总论
第一节 弘一书法分期
第二节 出家前书法
第三节 出家后书法
第四节 弘一法师谈“写字”
第四章 弘一书法作品个案解析
第一节 弘一书法演变总论
第二节 出家前“俗书”阶段书作
第三节 出家后“僧书”阶段书作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弘一致刘质平书信与书法考
第一节 刘质平与弘一“提前出家”考
第二节 信札里的出家生活与书法
第三节 多病与“遗嘱”
第六章 后世评价及影响
第一节 有关弘一人生的评价
第二节 对弘一出家的评价
第三节 出世与入世
第四节 对弘一书法的评价
附:弘一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可谓古今书法,又开一境。
本书内容丰富,选取其书法代表作,主要采取作品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其书法作品、书法之美、书学思想、艺术人生,从自述、访谈、专著、传记、研究文集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分析,立体而全面地介绍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书法史论研究、书法艺术活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后记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传奇
的一生。他集书法、绘画、
诗词、篆刻、音乐、戏剧于
一身,且各方面的成就皆令
世人称奇。特别是在书法艺
术方面,由于弘一1918年
剃度出家后,为了斩断尘缘
曾试图要“诸艺皆废”。后又
在范古农的建议下决定“以
笔墨接人”,弘扬佛法,“以
种净因”,因此其书法成为
被后人频频提及的话题。需
要强调的是,书法与宗教的
这种结合,对于弘一而言主
要是以宗教传播为目的的。
因此弘一出家后的书法刻意
收敛了锋芒,摒去了峥嵘圭
角,呈现出枯寂孤清的禅意
。弘一书法主要不再是艺术
的表达,而是宗教的修行。
这无形中便拉开了它与普通
艺术爱好者的审美距离。应
该说单纯从技法的角度审视
,弘一体确实并无太多“看
点”,这也是它在书法技巧
学习上不宜被广泛推广的重
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
民国时期的书家如康有为、
吴昌硕、沈曾植、鲁迅、于
右任、李瑞清、沈尹默、白
蕉等人,逐渐被纳入了书法
取法的视野,但大家对弘一
书法却始终是高山仰止、“
敬而远之”的,很少有人追
模其书法。这也是我们要特
别强调的,从实践的层面看
,“弘一体”技法色彩较弱,
不便被广泛学习(我们对弘
一书法的认识和评价,不应
单纯从书法本体的角度出发
,否则便会产生认识上的错
位)。同时也应该看到,由
于弘一法师早年在政治上服
膺于康有为,故其书法在总
体上带有较强的碑学色彩。
加之他经历了后碑学时期艺
术观念的洗礼,所以其书法
虽个性突出,但仍脱离不了
碑帖交融的时代大环境。若
仅从艺术成就上看,其书法
并不能和康有为、吴昌硕等
人相比肩。另,为了对弘一
法师书法艺术成就有一个更
加全面和准确的定位,本书
在撰写过程中特别把弘一出
家前的书法进行了系统梳理
,尤其是对弘一在书信中的
书写而貌进行了专门分析(
这是以往研究中较为薄弱的
一点),以便向读者呈现一
个全而、客观的弘一法师。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清人阮
元在《北碑南帖论》中有句
名言:“短笺长卷,意态挥
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
,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也就是说,不同用途的书
作会采用不同书体。弘一法
师在写信和写经时的书体往
往就有行书和楷书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弘一晚年越来越
变得模糊起来。弘一出家前
后直至辞世这近三十年的信
札书风变化,正见证了他从
一个在俗名士到得道高僧的
身份转变。对于这个身份转
变,以往我们有很多习惯性
的认识是不客观的,如很多
人认为,弘一出家便意味着
其与家国理想的告别,误以
为法师是遁世名山,晨钟暮
鼓,过上了化缘为生、古佛
青灯的生活。我们研究发现
,法师虽身在佛门,却始终
未忘国忧,他以出家人的身
份行在家人之事,时常参与
公共慈善事业。另,除了刻
意切断与家人之间的书信联
系外,他并未疏于和学生及
朋友的联系。特别是刘质平
,由于二人建立了情同父子
般的关系,所以弘一入山后
的几十年,其一切生活费用
均由刘质平供给,从未间断
。这让我们对弘一出家的原
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2年,他临终前用“悲欣
交集”四个字做了人生的最
后总结,从其枯瘦颤动的笔
触中,我们看到了大师纠结
而缠绕的一生。
最后,本书第四章及文
末附录弘一法师年表系杭州
许建一兄撰写,在此特别声
明并表示感谢。许兄为此书
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珍贵材料
,为了确保材料的真实有效
,他还曾专门赴各处进行了
实地考察,为本书的撰写付
出良多,在此对他的辛勤付
出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本
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
相关著述,在文末一一加以
注明,若有疏漏或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郑付忠于金陵
2020年11月1日
精彩页
第一节 早年生活与教育经历
1.出生与早年经历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图1-1)。除了这两个广为人知的名号以外,①各个时期又有不少大家并不熟悉的字号,相关研究者已多有论述。按照时间顺序看,他幼名成蹊,一名广侯,其名“叔同”又作漱筒、舒统、瘦桐等。别号惜霜。入天津县学时,名文涛。其母去世后,曾改名日哀,字哀公。后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期间,初名哀,继名岸,又有艺名日息霜或惜霜。回国后在《太平洋报画刊》作编辑时,称李叔同。接着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名息,字息翁。断食出家时改名欣,号欣欣道人,旋又名婴。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②弘一法师别署特别多,这一方面为认识他的艺术作品带来一定困扰,另一方面看,由于弘一法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署名,因此反过来也为推测其相关作品的创作年代,乃至作品背后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抓手。
就艺术方面来看,弘一法师(后多以“弘一”或“法师”简称)可谓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全能型”艺人,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举凡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戏剧、音乐等,可谓无一不精。成年后又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先生,得名师指点,成就了他传奇而光辉的一生。1906年,他出国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跟随黑田清辉学习,主攻油画,继而又进入音乐学校学习音乐,是中国第一个出国研究西洋画、音乐,并把所学带入国内的人。①也正是这段留学经历,使得弘一极大开拓了眼界,为其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家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在晚清和民国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颇具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也铸就了其极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教育家的身份。
关于弘一的籍贯,由于他长期在南方生活居住,在很多人的直觉里,他似乎是江南人士。实际的情况是,他祖籍浙江平湖,世居天津,出生也在天津,后来长时间生活、工作于南方,所以也可以说是半个北方人。由于大部分人了解弘一都是源于他的出世身份,所以不少人并不太清楚他的出身,以为他是一个晚清潦倒家庭走出来的“贫士”,其实并非如此。弘一生于天津一户富足的人家,他的父亲叫李世珍,出生于1813年,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考中了进士,并与李鸿章、吴汝纶同被称为清朝三大才子。李世珍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据弘一的侄孙女李孟娟女士记载:
我的曾祖父李筱楼……早年曾教过家馆(私塾),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这一年内先后考取了举人(贡生)和进士的。中进士后曾任吏部主事,数年后辞官经商。②
一年内先后考取举人、进士,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李世珍为第三甲排名七十九位,现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所藏《乙丑科会试题名录》中,赫然写着“第七十名李世珍”的字样,①足以证明弘一出身的显赫。但好景不长,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晚清社会内忧外患不断,政治腐败,清王朝摇摇欲坠,最后李世珍只得辞官从商。②李家经营钱庄和盐业,是天津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只是由于李家后期没落,加之李叔同出家的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其荣耀的出身。尽管家业不小,但李家人丁并不兴旺,李世珍的长子李文锦早年不幸夭折,而次子李文熙也是病秧子,因此李家到处烧香拜佛,积德行善,周济穷困,祈求上苍再赐一子。无巧不成书,1880年10月23日,年近古稀的李世珍竟然真的迎来一子,这就是近代史上颇负盛名的弘一法师。
可能是由于老年得子太过兴奋的原因,弘一的出生被赋予了太多期望甚至于神秘色彩。不少记载中提及说,弘一出生时出现了“鹊衔松枝”的好兆头。林子青先生说,此说源于吕伯攸的《记李叔同先生》一文,最早发表于1926年9月17日的《小说月报》:“据他(大师)说,这(松枝)便是他当年呱呱坠地的时候,由一只喜鹊衔着飞进来,落在产妇床前的。”但这显然是附会而来,因此林子青称“并无其事”。④林子青是弘一的弟子,其说当可信。李世珍老来得子,自然对其疼爱有加,寄予厚望。李叔同幼名成蹊,即源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了给李叔同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李世珍专门为其在山西会馆南路买了一个大宅院,所以李叔同早年的生活条件是远优于同龄人的。据李叔同的次子李端回忆说: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