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仅是个人私事吗?鱼儿有没有痛感?社会应该对抑郁症承担怎样的责任?什么情况下医生可以“杀死”病人?如何坚持新年计划?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伦理学读物,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获益的伦理学口袋书。本书由72篇短文组成,涵盖了当下人类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方方面面,从动物保护、公共健康、性别平等到幸福生活。书中讨论的话题紧贴社会热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用直白的语言、简单的逻辑,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单化,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伦理争议,为充满困境的人生和世界找到新的希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事(伦理学的72堂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澳)彼得·辛格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肥胖仅是个人私事吗?鱼儿有没有痛感?社会应该对抑郁症承担怎样的责任?什么情况下医生可以“杀死”病人?如何坚持新年计划?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伦理学读物,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获益的伦理学口袋书。本书由72篇短文组成,涵盖了当下人类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方方面面,从动物保护、公共健康、性别平等到幸福生活。书中讨论的话题紧贴社会热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用直白的语言、简单的逻辑,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单化,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伦理争议,为充满困境的人生和世界找到新的希望。 作者简介 彼得·辛格,澳大利亚、美国哲学家,1946年生于墨尔本,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毕业于剑桥大学哲学系,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和墨尔本大学荣誉教授。其代表著作《动物解放》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发行,英文版再版多达26次。 目录 引言 第一编:论重大的问题 一个淡蓝色小点的价值 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道德在进步吗? 我们做好吃“好人药”的准备了吗? 慈悲的本质 关于逝者的迷思 后继无人? 高处不胜寒的哲学 第二编:论动物 欧洲的伦理之蛋 如果鱼儿会尖叫 反对捕鲸是文化偏见吗? 素食主义的榜样 想一想火鸡:感恩节的思考 人造肉 黑猩猩也是人类 牛的定语 第三编:论超越生命神圣的伦理理念 真实的堕胎悲剧 给最小的婴儿提供(或不提供) 治疗 揭开新生儿安乐死的帷幕 晚年无疾 当医者“杀人” 选择死亡 法庭上的死亡 第四编:论生物伦理和公共健康 人类基因组及基因超市 克隆之年? 医疗危机 公共医疗还是个人自由? 越胖越烧钱 我们应当长命千岁吗? 第五编:论性与性别 兄弟姐妹乱伦是犯罪吗? 虚拟世界的恶行 一件私事? 第六编:论行善 1%的解决方案 让慈善机构有责任感 明目张胆的仁慈 好的慈善和坏的慈善 热心慈善,理智捐款 高价艺术品的道德成本 防止人类灭绝 第七编:论幸福 幸福,金钱和给予 我们可以提升国民总体幸福感吗? 低落情绪的高昂代价 微笑无极限 尽管如此,但还请幸福 第八编:论政治 边沁的谬论——前世与今生 国父们的财政危机 为什么要投票? 一个诚实的人? 公民身份是一项权利吗? 间谍游戏 我们应当褒奖种族主义者吗? 第九编:论全球治理 逃离难民危机 公开外交可能吗? 大型食品公司的伦理问题 公平和气候变化 污染者会为气候变化买单吗? 为什么在气候变化会议上 提供肉食? 废黜煤炭的王位 地球的命运和巴黎 第十编:论科学与技术 从“金稻米”谈起 定制化的生命 机器人的权利? 数码时代的梦想 全球图书馆 不相信科学的悲剧性代价 第十一编:论生活、娱乐和工作 如何坚持新年计划? 为什么要支付更多? 虎妈还是象妈? 大众汽车和诚信未来 兴奋剂有错吗? 在足球比赛中可以作弊吗? 关于冲浪的思考 译后记 序言 本书收录的文章涵盖了 广泛的话题,而文章的共 同点是这些话题都是从伦 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的。因 而,本书的中文译本引发 了一个问题:当伦理争论 跨越了其起源的文化和伦 理传统的边界,并被置于 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伦 理框架时,它在多大程度 上能立得住? 人们通常认为,所有的 伦理道德都与文化有关, 我们应该单纯地接受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 值观。从这个观点来看, 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做出 客观的评价是不可能的, 因为没有独立于任何文化 的标准可以对其做出客观 的评价。结果,当来自一 种文化的人批评另一种文 化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说 ,他们自己的文化与另一 种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 恰当来说,他们不能说自 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或者 是真理价值,优于(或者 劣于)其他不同文化的价 值观。 从这一描述来看,不同 的社会在某些问题上确实 会有不同的伦理观点。对 一些社会来说,试图将自 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社 会的做法可能也是不好的 ,比如,当年基督教传教 士在到达南太平洋时,就 坚持要求当地人遵循基督 教的穿衣规范和性道德。 有时,最好能包容不同的 风俗习惯。但这并不表明 ,当文化不同时,就没有 办法判断一种文化习俗是 对还是错。许多文化通过 军事征服、奴役他人、种 族灭绝、使女性屈从于父 权和夫权的无上权威来扩 大其领土。今天,我们认 为所有这些做法都是错误 的,当我们这样说时,我 们的意思不只是“这不是我 们的文化中所崇尚的”。 事实上,我们能够站在 自己的文化之外,这就充 分显示了我们有能力批评 那些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 仍然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做 法。如果“好”仅仅意味着“ 被我的文化认可”,这种情 况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并 不是一个新的观点。生活 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家 墨子曾经假设一个部落有 杀长子、吃长子的习俗, 借以反驳“习俗决定是非”的 观点。①墨子认为,即使这 是一种习俗惯例,也不能 说明这是正确的。 我是在英语国家长大的 ,接受的是西方哲学研究 传统的教育,这种传统可 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和柏拉 图。我自己的伦理观点受 到了18、19世纪功利主义 者的强烈影响,特别是杰 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约翰·斯图尔 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和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但是,墨子的 思想与此是有关联的,因 为先于那些英国思想家把 功利主义作为西方突出的 伦理观点两千多年,墨子 就已经主张要有一个独立 的标准来判断习俗优劣: 这种习俗是否利大于弊。 从墨子和边沁的相似之 处可以看出,来自不同时 空和文化的源流思想家可 以各自得出类似的结论。 再举个例子,我在这本书 中为之辩护的一些观点, 例如,那些关于动物的观 点与东方的佛教传统的关 系更密切,而与西方的犹 太教和基督教传统更疏远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领导 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 马克思后来声称他的理论 是科学而不是哲学或伦理 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中有很多道德判断的内 容,对此任何阅读过《共 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的 读者都会认可。 因此,我希望你们,我 的中国读者们,不要把这 些文章仅仅当作一位哲学 家在陈述其价值观,而这 个哲学家的传统与你们的 不同,你们应该寻求的是 超越任何特定文化和特定 传统的观点。我们都能理 性地思考,去讨论我们应 当怎样生活,这正是本书 所要启发的能力。 彼得·辛格 2020年5月于墨尔本 导语 本书作者彼得·辛格是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曾获得哲学界的“诺贝尔奖”——博古睿奖。其代表作《动物解放》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他是一位极富争议的伦理学家,读完本书,你不一定会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一定会有所启发。 书中内容涵盖伦理学问题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从动物保护、公共健康、性别平等到幸福生活,本书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内容广泛,讨论话题博杂,丰富你的眼界。 讨论的话题紧贴社会热点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启发性。肥胖仅是个人私事吗?社会应该对抑郁症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防止人类灭绝?什么情况下医生可以“杀死”病人?如何坚持新年计划?理解这些重要的伦理问题,为充满困境的人生找到新的希望。 文章短小,内涵丰富,观点直击人心。全书由72篇短文组成,每篇的阅读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作者用直白的语言、简单的逻辑,深入浅出,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单化,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获益的伦理学读物。 后记 什么是重要的事?在每 个人的心中,这个问题的 答案都是各不相同的。对 于辛格教授来说,重要的 事情关乎个人的衣食住行 ,也关乎全球治理、人类 命运、物种平等和星际宇 宙。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 些思考,才有了大家手中 的这本“小册子”。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们 见证了历史。无论身在何 处,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 业,我们似乎都要对自己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 做一个审视。我们不曾设 想的事件在身边发生,让 我们开始关注我们未曾关 注过的问题。社会日趋多 元化,曾经的道德标准也 在不断受到挑战,整个世 界都在不断的“破”与“立”中 循环往复。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我们应 该怎样去生活,是当下社 会和时代的难题。为了解 决,或者说,面对这些难 题,我希望大家手中的这 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学界通常认为辛格教授 是一位功利主义伦理学家 ,这一点在他书中的观点 上也有所体现。但功利主 义是否真的解决了我们现 在面对的所有问题,功利 主义的决策是否都是合乎 道德的,辛格教授也不认 为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每 一个现实问题的背后,都 有复杂的人性和利益的关 系。功利主义或许回应了 其中的一个侧面,但对于 这些观点,我们仍然应当 保持足够的警惕和理性的 批判。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 除了对原文的翻译,对于 原文提到的一些在我们的 文化下并非常识,或随着 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的内 容,我增加了一些能够帮 助读者理解的注释。希望 每一位读者在读完这本书 之后都能够有所收获,无 论是了解到自己行业内曾 经发生过的争议性问题, 还是仅仅出于好奇,读到 了一些身边曾经发生的故 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阅 读体验。历史依然可能会 在未来重演,今后当你看 到类似的事件时会想到“啊 ,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事情 和关于它的讨论”,那么我 对于这本书所做的一切工 作就都是有意义的。 最后,我希望郑重感谢 一些在这本书的翻译和出 版过程中给我提供了许多 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感 谢雅理读书的田雷老师, 2017年年中,田老师信任 地将这本书交给我,也是 在他的不断敦促和努力下 ,这本书才有了现在的样 子。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的刘隆进老师、赵英 利老师和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的刘海光老师。这本 书的出版过程远比想象的 波折,是你们的努力,才 使其得以面世。感谢其他 所有在我的生命中不断鞭 策我、鼓励我、关爱我的 朋友和长辈们,是你们让 我不断努力、进步,为这 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是为译后记。 王鑫 2022年2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内容涉猎很广, 堪称包罗万象。书中议论 的许多话题,都与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的观 点很有新意,而且饶有趣 味。在此推荐给每一位热 爱生命、善于思考的读者 朋友。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 授林来梵 当下全球治理面临的诸 多困境在本质上是有关何 为正义的伦理分歧,其解 决方案也应当在道德而非 政治中去寻找。我在大约 十年前有幸与辛格教授合 作研究气候正义问题,逐 渐意识到仅从技术、经济 或政治角度观察全球环境 问题的局限,也开始思考 伦理学在解决气候变化等 全球挑战中的重要性。本 书不仅讨论了国内和国际 政治中的重大挑战,还几 乎涵盖了当下人类社会中 道德困境的方方面面,从 动物保护、公共健康、性 别平等到幸福生活。我相 信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 这些至关重要的伦理争议 ,为充满困境的人生和世 界找到新的希望。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 经济研究所教授滕飞 辛格是二十世纪最重要 的西方伦理学家之一,虽 然其思想(尤其是涉及动 物保护的部分)具有相当 大的争议性,但其深刻性 与启发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本书收集了他的若干 短文,内容覆盖生活的方 方面面,其中既有一以贯 之的左翼道德主义倾向, 也有极为灵活的分析哲学 思辨。通篇读下来,在惊 叹于斯人的思维广度与强 度之余,也往往会感慨于 东西方社会之间的文化价 值观壁垒。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 授 张泰苏 精彩页 一个淡蓝色小点的价值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经写道,“有两样事物,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越是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的璀璨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为了纪念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远镜四百周年,今年①被定为“国际天文年”,这听上去似乎是重新思考康德“赞叹和敬畏”的第一个源泉的好机会。纪念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全世界的人们“重新发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实际上,纪念活动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好处,它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离我们自身更近的烦心事,比如猪流感和全球金融危机上转移开来。 关于“我们头顶的璀璨浩瀚的星空”,天文学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呢? 随着我们对广袤宇宙探索的开拓,当我们在繁星密布的夜晚抬头看向星空的时候,科学会让我们赞叹和敬畏的程度有增无减(当然这是在假设我们远离空气污染和过于明亮的街灯后能看到星星的情况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日益增长的知识无疑迫使我们承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星球,在整个宇宙当中,实际上无足轻重。 在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文章《梦想与现实》(“Dreams and Facts”)中,他提到了整个银河系不过是宇宙中一块极小的碎片,并且在这块碎片当中,太阳系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而在这粒尘埃中,“我们的星球不过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点”。 如今,我们的星球在星系背景下微不足道这件事,不需要依赖于任何语言来描述。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介绍,“旅行者号”(The Voyager)空间探测器曾到达太阳系的外缘,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这件事发生在1990年,地球在一幅颗粒状图像当中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淡蓝色小点。如果你们在油管(YouTube)①上检索“卡尔·萨根——淡蓝色小点”,你们就可以看到这张照片,还能听到萨根亲口告诉我们要珍爱我们的地球,因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只存在于这粒淡蓝色小点之上。 这种体验着实令人感动,但是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呢? 罗素写道,我们仅仅是广袤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说明我们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在这一个小点上,碳和水掺杂成了小小的团块,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并且有着略显异常的物理和化学属性。这些小团块经年缓慢地移动着,直到被重新打散为组成它们的单个元素”。 但是我们所栖息星球的规模并没有让我们产生类似上文的虚无主义观点,同时罗素本人也并非虚无主义者。罗素认为,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他并不想让我们生活在一种这个世界是因我们而被创造、我们是被全能的造物主偏爱的这种虚无缥缈的信念当中。《梦想与现实》以一段鼓动人心的话作为结尾:“凡不敢看清自己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人,都无法从恐惧中解脱;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他所能成就的伟大。” “二战”之后,世界分裂成以互相毁灭相威胁的核武器阵营。罗素认为,相较于广袤宇宙,人类的无足轻重,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终结都无关紧要。相反,他把核裁军作为余生的政治活动中最重要的关注点。 持有类似观点的人还有萨根。他认为,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像国境线这种把我们分隔开的东西,其重要性就会大大减弱。同时,这也“强调了我们有责任善待他人,以及去保护和珍爱这个淡蓝色小点。这个淡蓝色小点,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唯一家园”。阿尔·戈尔(Al Gore)将“淡蓝色小点”的照片用在了其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末尾。电影告诉人们,如果我们毁坏了这颗星球,我们将无处可去。 P9-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