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王宏超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虱子、蚊子、萤火虫,跟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微虫,与人类爱恨纠葛,绵延数千载,产生出了无数的传说、故事、诗词、典故、笑话、习俗……人类的历史若缺少了这些昆虫,恐怕会失色不少。人间小虫,构成了一道道饶有趣味的文化和审美景观。 作者简介 王宏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美学史。近年来颇关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和古人生活美学。 著有《古人的生活世界》(彩图修订版,2022)、《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2022)等。 目录 小引 一 虱蚤与搔痒 虱子的进化 虱子与跳蚤 虱蚤满身的古人 古今除虱大全 吃虱子 宗教与疾病 痒与搔痒 麻姑的指爪 二 蚊:怎一个恨字了得 蚊子之可恨 蚊子的哼哼 驱蚊手段种种 舍身饲蚊 露筋女的传说 蚊睫与鹤舞 三 生活与诗境中的萤火虫 萤火虫的食物 萤火虫的化生 囊萤夜读 诗境之中 都市之乡愁 后记 序言 人间小虫,至小至微, 似乎是生灵万物中不足为道 的存在,李时珍就说“虫乃 生物之微者”(《本草纲目 》)。但是,且不说从生态 平衡角度来说的必要性,只 就生活和文化的视角看,微 虫与人类的爱恨情仇,是历 史和现实中每个人都有着深 切体验的,微虫也足可为人 类宏大的历史增添些许五彩 斑斓的佐料。微虫虽微,但 也是大自然所创生,于此亦 可见造化之神奇,正如明代 叶子奇在《草木子》中所言 : 世间小虫,如一丝半粟 之细,以至目不可辨,而手 足头目,动静食息,无不皆 具。此可以见天命之流行, 无一之或遗,无微之不入。 微虫体形虽小,但数量 惊人。据科学家的说法,地 球上已知的昆虫有一百多万 种,占已知生物物种(包括 菌类、动植物类)的一半以 上,而昆虫界生存的未知物 种至少是已知物种的二到五 倍([日]丸山宗利《了不 起的昆虫》)),堪称地球 上最为庞大的家族。微虫之 种类甚多,汉语繁体“蟲”字 即用三虫会其意。《周礼· 考工记》细分小虫种类有外 骨、内骨、却行、仄行、连 行、纡行等,亦以脰鸣、注 鸣、旁鸣、翼鸣、股鸣、胸 鸣等分类。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中说虫类: 其物虽微,不可与麟、 凤、龟、龙为伍;然有羽、 毛、鳞、介、倮之形,胎、 卵、风、湿、化生之异,蠢 动含灵,各具性气。录其功 ,明其毒,故圣人辨之。… …则圣人之于微琐,罔不致 慎。学者可不究夫物理而察 其良毒乎?于是集小虫之有 功、有害者为“虫部”,凡一 百零六种,分为三类:曰卵 生,曰化生,曰湿生。 在诸多昆虫之中,本书 选取虱子、蚊子与萤火虫来 作探究,并非因为它们在生 物学种属上有什么关联,而 是因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 文化、宗教、审美的关系密 切,实是“人间小虫”之代表 。就像美国人戴维·麦克尼 尔在《昆虫传》中所言:“ 对人类来说,虫子几乎和空 气一样重要。”(黄琪译文 ) 日本古典俳句三大家之 一的小林一茶共留下两万多 首俳句,其中以小动物、昆 虫、植物等为主题的作品最 多,因此他也被认为是“古 今俳句诗人中咏虫最多者” 。小林一茶的作品所涉及的 昆虫主要有:蝶(299句) 、萤(246句)、蚊(169 句)、蟋蟀(113句)、蚤 (106句)、蝇(101句) 、蝉(94句)、虫(83句 )、蜻蜓(59句)、蜗牛( 59句)等。(《这世界如露 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 300》,陈黎、张芬龄“译者 序”)这些昆虫,都是生活 中较常见的类型,从中也可 以看出,虱蚤、蚊子、萤火 虫是人间小虫的主角。 …… 萤火虫是少数能发自然 光的昆虫之一,在照明条件 有限的古代,或真的有着一 些实用的价值,车胤囊萤的 故事就成了历代学子寒窗苦 读的象征。萤火虫更有着独 特的审美意趣。暗夜中摇曳 的微光,交融了现实与想象 、视觉与听觉,静寂凄冷的 光芒超越了黑暗与时间,摇 动着诗人们的心神与灵性。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咏萤 》诗云:“本将秋草并,今 与夕风轻。腾空类星陨,拂 树若花生。屏疑神火照,帘 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 吝此身倾。”秋草化生,入 夜飘盈,篱落之前,茅屋之 侧,莹莹数点,倏往倏来, 飞止无时,起伏不定,拂树 生花,绚若烛火,实在是迷 人的诗境。而在现代都市之 中,萤火虫却逐渐消失在霓 虹的闪耀中,成为一种即将 消逝的乡野记忆,转化为都 市人一种新的乡愁。 微虫虽属自然之物,却 须臾不离人间。人间小虫, 于人类自有精神、文化与审 美的价值,人类观察微虫世 界,也是反观自身的一种途 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言: 整个生物世界向我们表 达着自然的美妙,每一生物 也各向我们表达着某些自然 的美妙。在自然的最高级的 诸创作中绝没有丝毫的胡乱 ,殊途而同归,一切都引向 一个目的,而自然的创生与 组合的目的就是形式的美。 如果有人藐视动物界的 其他品类为卑不足道而不加 研究,他也必不会认真考察 人类的事情。 (《动物四篇·动物之构 造》,吴寿彭译文) 微虫的事情,关联着人 类的事情;微虫的历史,也 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导语 生活史、生活美学研究专家王宏超教授最新作品。深入开掘虱子、蚊子、萤火虫这三个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微虫与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相爱相杀史,以小见大,从小虫看大文化。 中国人写的《昆虫记》。昆虫与人类关系的哲学和文化史写作在西方并不鲜见,但在中国却少有涉及,更别说是某一种小虫,尤其是虱子和蚊子这种害虫。作者围绕虱子、蚊子、萤火虫,讲述它们与人类种种趣味横生,甚至闻所未闻的故事,背后则满溢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后记 2022年春夏之交的上海 ,如同进入了漫长而又令人 绝望的冬眠期。在经历了最 初的焦虑和失望之后,我逐 渐调整状态,开始了一段散 漫而充实的阅读时光。在看 书过程中,我陆续发现了一 些新资料,恰好可补几篇旧 文之缺失。在与黄飞立兄的 沟通中,他建议我不妨把有 关微虫的几篇文章汇集起来 ;随着文章越写越长,我也 感觉这是个值得一试的计划 。此前写作《古人的生活世 界》,因预设的体例与篇幅 所限,许多话题未能充分展 开,留下了不少遗憾。书出 版后我利用一些讲座的机会 ,对几个专题进行了扩展研 究。从微观视角对古代审美 文化史进行专精的考察,是 我近几年一直在尝试的一种 研究进路。本书就算是这种 尝试的一个初步成果。 飞立兄以一贯精审博雅 的专业水准编校本书,也代 我承担了许多繁琐的工作。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贾雪飞 老师及其精干高效的团队, 保障了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有关虱子与蚊子的文章,曾 在《书城》发表,借此亦向 郁喆隽兄表示感谢。上海因 疫情封控期间,查阅文献不 易,黄艺兰、李孟璇、何雨 晴和陈娟等几位同学,代我 核查了不少资料。内子凌霞 和犬子呦呦的陪伴,让那段 写作的日子不致过于苦闷。 精彩页 虱蚤之为物,令人生厌,但自古至今,它们与人时刻相伴随,引发的痛苦和无奈也难以尽述。周作人说:“虱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也并不低。”(《虱子——草木虫鱼之二》)。的确,从中国文化史的宗教、政治、生活、医学等视角出发,都能看到虱蚤不可或缺的身影。就人类大历史来看,说虱蚤曾改变过历史进程,也是毫不为过的。“天道存微物”([明]韩洽《雪里红》诗),不可等闲视之。 虱子的进化 虱子是一种寄生虫,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都很强。虱子的起源早于人类,科学家发现,至少在6500万年前,虱子就已经存在了。有科学家还推测,恐龙的脾气之所以很暴躁,主要就是因为常年被虱子折磨和骚扰。古代史料中,奔马受虱蚤蚊虫骚扰而受惊的例子也有很多。人类自诞生后的整个历史都遭受着虱子的困扰,所以一直以来脾气也好不到哪里去。虱子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之一。民国时期报纸上有一则笑话,说是先生讲完了进化论的课,问学生,最接近人的动物是什么。学生回答说:虱子。(《笑话日历》,《社会日报》1945年8月17日)确乎如此,还真想不出比虱子与人更亲近的动物了,恐怕那位学生在回答时手里就攥着几只虱子。虱子可以说伴随了整个人类的漫长历史,而人类摆脱虱子也只是近数十年的事。 有学者认为虱子来自石炭纪蟑螂的前身,虱子最初并非像如今这样是寄生动物,而是能独立生存的。但在进化过程中,虱子聪明地在人的身体上找到了生存的理想国:温暖、舒适、衣食无忧,没有争夺食物的对手,也没有来自其他动物的攻击。于是,“它牺牲了自由,从此不再为食宿问题而奔波”([美]汉斯·辛瑟尔《老鼠、虱子和历史:一部全新的人类命运史》,谢桥、康睿超译文)。虱子的这一进化过程很漫长,它们思考了很久: 虱子也并非总是需要依靠宿主才能生存的生物。它们曾经是一种热爱自由的生物,当其他昆虫向它们打招呼时,它们能够用复眼望着对方,对之报以微笑。这是比《独立宣言》的颁布还要遥远许久的事儿了,因为虱子花了好几个世纪才放弃它的个人主义。 (《老鼠、虱子和历史》) 以出卖自由来换取安逸的生活、财富和权势,至今也是其他一些高等动物进化或退化的逻辑。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虱蚤之处境有一段传诵千古的话: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之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以虱子喻人之处境。虱子钻入裤裆,逃进衣缝,藏在败絮,自以为是理想家园,但它却依赖并受制于这个处所,走动时都不敢到裤隙裤裆的边际,并以此为生存准则,即便烧死在裤子里也不愿逃出。你们这些处在人世间的君子们,与这些虱子又有何区别呢? P13-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