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冉伟严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此书不仅呈现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书法、早期摄影以及古代经典家训诵读相关的审美体验,更从心出发,挖掘到可能被忽略的、或者未曾广泛关注的视角,打通当下思考与古代优秀传承的对接。 作者简介 冉伟严,作家、评论家。河北霸州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现为廊坊市委党校教授,廊坊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画影书心——中国书画品评》等。 目录 上篇 游于艺 走,去看画展 画里画外的风雅 一丝不苟的人间情怀 对山水还是多了一点点偏爱 情节里的温度 有和无之外的第三种存在 汉字很近书法很远 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 不食人间烟火 诗与画在高处“握手” 镜头不说话,却能解人意 画意诗情说《红楼梦》 说碑说帖 艺术担当 下篇 立于礼 少留遗憾,多留美好 握发吐哺天下为公 寥寥数语醒世人 皇室诫子 书香世家的文采风流 儒士的规矩 重臣理政更重家 商贾财富中的精神内核 序言 感者,从心。 《说文解字》有言:感 ,动人心也。 在一遍遍地问过“这一辈 子就这样了吗”的时候,会 在文字里、书写里找到回响 、陪伴,也或者就是根本没 有答案的寂寞本身。但是, 谁说寂寞不是一种陪伴呢。 于是,在与中国古典诗词、 绘画、书法以及诸多文字记 载的书籍相遇的时段里,唏 嘘、畅达、沉潜,消磨时光 ,渡己、渡生活。 这也是《感艺录》的起 因。 常常想,能如此顺遂地 活过半生,真要感谢运气。 生活中,本该依靠理智 做出的重大决定,几乎全靠 懵懂过关;本该认真分析科 学研判的时刻,几乎全都是 潦草而过,拿着草稿当成稿 ,“想起一出是一出”。生活 里,哪有草稿,一落笔,即 是正版,不可能有反悔和修 改,只是很晚才知道。 又怎么样呢?还是那个 问了一百遍的俗问题,如果 人生重新来过,会比当初更 理智、更客观、更认真努力 、更智商高一点吗?即使能 够,就比现在更好吗? 相信前世、前前世、前 前前世修得的福报,便也更 珍惜今生今世的所有遇见。 那些带给我人生陪伴的 人与事,那些美好,就用一 个“艺”字来代指吧,“感艺” ,用心、动心直至不动心, 录之。 一 在过往的岁月里,有幸 读到很多美好的书籍,就像 我姐问我的问题,你书房里 那么多书你都读过吗?我立 即回答“当然”。但回答“当 然”的时候,心里却开始犹 豫了,这些书对于我都太熟 悉了,已经完全成为生活的 重要组成,可是细数下来, 又有了很多陌生的忘记。是 的,有幸读书,做了与读书 相关的工作,并且靠读书生 活。却也在岁月流年里,任 由它们流过。 也不怕,流过,就会有 痕迹,即使“飞鸿踏雪泥”, 也都有迹可寻。在那些书里 ,读故事、读诗词、看绘画 、写书法……都在心灵旅程 上刻下一道道叫作“审美体 验”的东西,从心出发,挖 掘到可能被忽略的、或者未 曾被广泛关注的视角,打通 “我”与“我之外”的对接,揭 开一点点当下思考与古代优 秀传承的对接。 “游于艺”,记录看过的 一场场艺术展览,却发现自 己没有记下那些主题策划、 场地布展等必要元素,在意 的是气场的相宜,从而上源 追溯,走进以兰亭雅集、西 园雅集为主的中国古代著名 的几个场景,再到苏州画赛 会、法国艺术沙龙。 “感艺”之感,越发觉得 恰切。嵇康的诗、顾恺之的 画、王徽之雪夜访友,哪一 个不是像我们一样“想起一 出是一出”。看张萱、周昉 画里的唐朝盛景与人间情怀 ,再看王维的意境、宋徽宗 的诗画、苏轼的画论与书法 ,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 、王希孟、顾闳中、马远、 吕纪、徐渭、智永、倪云林 、石涛、弘一法师、丰子恺 等,哪一个不是因为可以找 到为之心动的身影,而起心 动念走近他们。 二 书读得杂,读到周公《 诫伯禽书》,曹操、刘邦等 人《手敕太子书》,乃至《 颜氏家训》,曾国藩、张居 正等的家教,竟也读出“少 留遗憾,多留美好”的美感 。 传统家训大多出自严父 慈母,是一代又一代、一辈 又一辈传下来的,关乎为人 处世、居家治生的智慧,或 者励志、劝勤,或者勉学、 诲戒,直至启迪童蒙,矫正 孩子的人生方向,最终成为 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 。 半百之后,大病初愈, 还是有了一些对于生死的恐 惧。想来想去,终其一生, 虽说不知道可以留下什么, 也不知道留下来的会有什么 结果,但还是存了心念,希 望留下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更少地存留遗憾。进而想, 若为父母,晚年到来时、疾 病到来时,身后事如何自处 ?实际上,长久以来对于生 命本身教育的缺失,已经造 成我们的上一代父母对于这 一类问题,基本属于回避, 讳疾忌医,不谈论死亡好像 死亡就可以不存在。而到我 们,如果能够较早地思考家 之传承,对于这些问题自然 不可避免。本着少留遗憾, 多留美好,就会有一个非常 得体的一种思考。同样,若 为夫妻,婚姻如何维系?对 于子孙的恋爱婚姻又会有怎 么的态度?若为子女,对于 长者如何爱戴才是真正的爱 戴,对于晚辈如何慈悲才是 真正的慈悲?千头万绪,千 万不要不知所终。 读一读古今经典家训, 明当下之理。写一写自己的 家训,对生活做一次精致而 理性的梳理,修己劝学,立 业安家。从周公吐哺、孔子 “庭训”,到曹操、刘备、诸 葛孔明再到刘邦、赵匡胤, 从颜之推、陈子昂、范仲淹 、张载等书香世家,再到曾 国藩、张居正等朝廷重臣, 还有状元实业家张謇的诫子 之道,在一代一代绵延不绝 的延续中,“立于礼”而至“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也是让优秀的精神品格和 文化品性历久弥新。 三 美,是在世界永存的。 每个人都有直觉,可以感受 到它。想要更好地接近它, 对我们而言,也是要启蒙的 。需要一种语言,与美相通 。当我们懂得了它,就能用 慧眼,观相之内。享受美带 给我们的冲击,对精神的锤 炼,对人生的升华。 日月消长,总有那触动 灵魂的时刻被我们捕捉到。 不仅可以自己欣赏, 导语 美,是在世界永存的。每个人都有直觉,可以感受到它。想要更好地接近它,对我们而言,也是要启蒙的。需要一种语言,与美相通。当我们懂得了它,就能用慧眼,观相之内。享受美带给我们的冲击,对精神的锤炼,对人生的升华。 学海无尽亦无涯,愿为沧海之一粟,保持对文学、对艺术、对世界之美的敏感。凡动人心者,皆录之一二,是为《感艺录》。 精彩页 走,去看画展 看过很多展览,如果不刻意追索,展览的主题大约是不记得了,但很多看画展的场景却记得,也由于这场景,慢慢记起一些人、一些画以及相关的主题。 看展览,似乎也是在寻找相契合的气场。 坐在中国美术馆门前高高的台阶上,望着五月的天空,蓝,又干净又鲜艳,一丝不染却明丽,夺人眼目,像是用各种矿物颜料调和出来的—是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里的石青石绿搬过来放大再放大,是张大千泼彩之蓝的晕染天趣。心里装满了刚刚在展厅里看的画,从唐宋明清书画里的古韵风尚到当代艺术家的草木生长。就这样坐在这里,面前是蓝天绿树,身后是安静的书画,这么广大的空间,不喧闹。蓝天、阳光,春和夏、秋和冬,美术馆、小街上,一年四季,两个人的日常——美术馆是适合谈恋爱的,说好一二三开始,多好。美、安静、爱,一切都相宜,气场都对,茹花啖墨,找个知音过一生。 这知音,未必是现实中彼此两个人,是在与画的邂逅里,找到此时此刻相通的瞬间,其实是关于艺术的“爱情”。 彼时,秋天的夜晚,月初上,参加苏州河畔的一个小型书画展览,晚宴后无事,沿河岸绕城而行,如画的城,流年般的河水,水波漾漾,华灯潋滟,空气里都是悠闲、惬意的味道。同样,一切都相宜,气场都对。 一 气场是什么呢?核心是“在场人”的内心感知。画展、画展的主人和看画人、办画展的地方、季节,所有这些,都相宜,但这样也只是气场构成的一部分,是作为基础的“实”,气场的构成不只是“实”的这一部分,还有相对于“实”而言的“虚”的那一部分,就是“在场人”的内心感知,这种感知,看不见、触不到、带不走,却又实实在在存在,是与“实”相对的“虚”。“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妙”,就像几米在他的画册里写道:音符和音符之间的空白,造就了音乐。在静默之中,在留白之处,有一片美丽新天地。虚空的浩大,非有非无。 艺术的魅力之一,正在于这样一种“虚”的存在所强调的直觉和感悟。无论是书画,还是音乐,欣赏的快乐在于打通各种“觉”的愉悦。就像钟子期听到俞伯牙弹琴,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泰山,汤汤乎流水。”一种听觉的感受和视觉的感受产生了对应性,这是通感,也叫移觉。移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音乐,其本质是波段,看似有实则无,它出现的时候没有描述任何所谓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声音。但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得以表现思想、情绪、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同样,面对书画,特别美妙的一种欣赏状态,也是打通了种种的感觉。宗白华说:“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见到徐渭的《驴背吟诗图》,是在故宫博物院藏品展。“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拨开”,写意若此,极简若此,离奇脱俗。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少,草书几笔勾勒,衣纹所现,正是老者骑于驴背的生动活现。寥寥几笔,人的眼睛、须发,一顶帽冠在头,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达到极致。驴的四肢,同样是草书笔法,简洁畅快,驴动了起来,“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嗒嗒的声音,传达出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还具有一种戏剧感”。那是在一个夏天,从展馆出来,在文华殿外广场一样的庭院,听得见蝉鸣树梢,却见不到一棵树,阳光一览无余地铺下来,就在这耀眼的光里,那些墨的痕迹,也在琉璃的黄、珐琅的蓝、台基的白之间,流动。 不是有意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天气去看画展,实在是说走就走。走,去看画展,于是,花一整天的时间跑百十公里到美术馆,专门看一场展览。秋季的雨天,去看一个经典写实油画展,会盯着色彩里面的一束光、一片水、一棵树,出一会儿神;走过去,再看,山峦、艳阳,画中人脸上那一道道皱纹,眼里熟悉的光,还有那些衣服的鲜艳的红、冬雪的白……走过去,再走回来,低首抬首间,都盯着画里的一些什么,回味一种强烈而又不明确的情绪,回味着刚才的回味。这样,细雨和油画,和一种可回味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好像成为秋天里必要的组成。 乍暖还寒,出差到长沙,有一点空余时间跑到博物馆,第一眼望过去,还是有些惊讶,博物馆的大门前,等待检票进馆的队伍排了很长,在濛濛的春雨中,有的撑伞,有的不撑伞,有秩序地安闲地排队等待进馆。 无疑,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是正相关关系。书画从实用走向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社会具备了诸多主客观条件之下。物质生活的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物质之外的精神生活,吃饱穿暖之后需要装饰,需要雅赏和清玩。同时,艺术主体具有艺术创造的能力、精力和时间。另外,还需要一定基础之上的文化背景的形成。这三个要素,必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断更迭。书画不仅从实用走向独立艺术,也从王宫庙堂走向民众。而今天越来越多书画展馆、展览和书画创作与参与群体的出现,也反向印证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