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革之声(一部真实的音乐史)(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美)特德·焦亚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作者简介 特德·焦亚,钢琴演奏家、爵士乐资深评论家、音乐史学家,著有《爵士的历史》(The History of Jazz)以及《爵士乐标准曲》 (The Jazz Standards)等相关音乐书籍10种,作品屡获殊荣。特德·焦亚曾于斯坦福大学任教,出任过www.jazz.com网站总编。他被《达拉斯晨报》誉为“美国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并于2017年获得了由“爵士乐新闻记者出版协会”授予的“爵士乐终身成就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是一股具有创造性的破坏力 第二章 听交响乐的肉食动物 第三章 寻找普适音乐 第四章 音乐史是魔法与数学的大战史 第五章 公牛与性用品 第六章 讲故事的人 第七章 发明歌手 第八章 音乐的耻辱 第九章 不阳刚的音乐 第十章 魔鬼之歌 第十一章 压迫与音乐革新 第十二章 不是所有巫师都挥魔杖 第十三章 发明观众 第十四章 无法无天的音乐家 第十五章 音乐产业的起源 第十六章 文化之战 第十七章 戴假发的叛逆者 第十八章 你说你要闹革命? 第十九章 大反转 第二十章 离散人群的美学 第二十一章 黑人音乐和美国生活方式大危机 第二十二章 反抗成为主流 第二十三章 骚臀 第二十四章 新石器时代的乡村音乐起源 第二十五章 爱在何方? 第二十六章 献祭仪式 第二十七章 说唱歌手与技术官僚 第二十八章 恭迎新霸主 结语 这不是宣言 致谢 注释 译名表 序言 我承认,一听到“音乐史 学”这一说辞我就感到尴尬 。这四个字召唤出早已归西 的作曲家之音容,一个个穿 着马甲、顶着假发,自命不 凡。我能听见某个年迈的国 王与他的忠臣正踏着圆舞曲 节拍起舞,拘谨而庄重。人 们在跳舞,却不相互触碰, 只向对方僵硬地鞠躬行礼。 音乐家甚至都在努力克制他 们的哈欠。 也许你对音乐史也有类 似印象。但这是为什么呢? 实话说,那些保护、弘扬我 们音乐文化传统的组织,从 未故意让它变得如此乏昧。 然而,他们因渴望得到尊重 而一心想要呈现出绳趋尺步 的样貌,这让他们接触的东 西几乎都散发着枯燥的气息 。音乐被榨干了生命力,有 时甚至让人感到乏味。跟你 去牙科诊所检查牙齿一样, 你毕恭毕敬地去听交响乐不 过是为了定期维护文化人的 形象。不过,你下次去音乐 厅时可以留意一下四周,看 看有多少人坐在他们的高价 座位上睡大觉。 这无处不在的倦怠,是 音乐史中一个久病不愈的症 状。枯燥本身无罪。很多事 物本质上就是很无聊的,但 做这些无聊事的人,甚至以 他们千篇一律的任务为荣。 我曾经上过一个无聊的成本 会计课,即便是莎士比亚本 人起死回生然后成为注册会 计师,也没法让那个课程变 得有趣。我的统计学课程更 可怕,哪怕在两个标准差之 外再加上八竿子,也还是打 不着略有意思的边缘。即便 是在艺术与人文领域(目的 本就是制造欢乐与奇迹的范 畴),如果提交的一篇文章 没达到一定的枯燥程度,许 多学术杂志在同行评审阶段 就会将它一棒子打死。像农 民种植烟草一样,这些领域 培育枯燥——管它致不致命 ,能卖就行了。大家都习以 为常。 因此,我不会因为需要 兴奋,就去抵触传统音乐史 的枯燥。我反对的是支撑这 种枯燥的错误观念。当我们 赞美旧时代的歌曲时,文化 精英阶层那些受人推崇的音 乐总会成为焦点,局外人与 反叛者颠覆性的努力却从视 野中消失了。那些被认为是 不体面、不理智的关键音乐 元素,比如性、魔法、超脱 与超常规意识状态、治疗、 社会控制、世代冲突、政治 波澜,乃至暴力与谋杀,史 书只会对其轻描淡写或干脆 闭口不提,哪怕它们都与音 乐有着深刻的联系。催生出 破坏者与造反派的音乐革命 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 的关键元素全都被掩盖、洗 白,反而那些借鉴了创新、 稀释了影响并掩盖其来源的 同化者得以被主流统治阶层 百般赞扬。在这个过程中, 丢失的不仅仅是历史真相, 创造力与革新力的真正源泉 都遭到了扭曲与篡改。而本 书的一个关键主题,便是那 些音乐中可耻的元素:性、 暴力、魔法、出窍等。这些 不体面的内容,其实才是真 正的力量来源,是人类音乐 创作与革新的动力。当我们 把它们的存在从历史记录中 清除时,我们便无法理解那 些最受喜爱的音乐是如何崛 起的。 真正的音乐史并不体面 ,它离体面差得远了,而且 也不枯燥。突破往往来自煽 动者和反叛者,他们不仅改 变了我们唱的歌,而且还经 常动摇社会的根基。每当音 乐中出现了全新且不同的事 物,当权者都会害怕它,并 设法打压它。我们对此都有 所了解,因为大家都亲身经 历过。我们目睹了音乐如何 挑战社会规范,如何让现状 的维护者警觉起来,包括政 治头目、宗教领袖,或是仅 仅感到焦虑的父母——他们 对从青少年卧室门后传来的 一些令人不安的歌曲感到忧 心和焦虑。然而,自人类历 史伊始便存在这样的事,或 许更为久远。然而,你不会 在音乐初级入门课上,或从 那几所资金雄厚的音乐学院 听到这方面的故事,因为它 们还要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 ,捍卫办学宗旨中所体现的 自命不凡呢。 那些心烦意乱的父母, 还有那些在文化大环境下认 为自身地位与传统声望、权 威共存亡的人,对这类被净 化的音乐赏析方式十分满意 。从他们提倡的纯洁净化版 音乐中,他们获得了一种二 手光芒。在这个过程中,即 便是粗鲁低俗的歌曲,也变 得体面起来。然而,这整个 事件都是一场错觉,因为它 只是赋予了过去那些危险的 音乐令人愉悦的体面。在人 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音乐都 是引发变革、挑战传统以及 传递隐晦信息(虽然直白明 确的信息也不少见)的催化 剂。对那些在别的平台不被 允许表达自我的个人或群体 ,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发声的 机会,以至于在很多时候和 很多地方,歌曲自由与言论 自由一样重要,而且更具争 议性。 然而,这个过程还有第 二阶段,它同样非常有意思 ,值得去研究。第二阶段, 就是指这些破坏性音乐入侵 社会秩序、进入主流机制的 阶段。危险的反叛者们反客 为主,在数年到数十年后, 成了德高望重的部落长老。 我们同样都见证过这一过程 ,但即便是我们这些亲历者 ,也难以解释它是如何发生 的。当1956年埃尔维斯·普 雷斯利出现在电视上时,哥 伦比亚广播公司不情愿地展 示了他扭动着的翘臀——那 些扭动的动作对主流观众而 言太危险了。然而,几年之 后的1970年,猫王不仅受 邀进入白宫,还从理查德· 尼克松总统手上接过勋章, 成为联邦麻醉品局 导语 音乐爱好者必读的新经典,音乐从业者案头必备。 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三十年心血力作,一部强有力的文化史。特德·焦亚耗时近三十年,深入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哲学、社会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考察了音乐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一部深具研究价值的文化史。 音乐从不是闲适生活的附属品,它具有颠覆性力量,能够推翻现有的阶级与制度、颠覆古板的陈规并建立无畏的新世界。美国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跳出以审美为基础的叙事,用全新视角挖掘音乐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音乐的非凡故事。 精彩页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是一股具有创造性的破坏力 万物始于一声巨响,它不仅是第一小节的首锤重音,更是全曲的最强音,对此我毫不惊讶。节奏的第一次脉动源自一场既是毁灭也是创造的爆炸,这实在太贴切了。本书记载的自此往后每一场音乐革命都以它为象征。那些打破陈规的不羁之音引起轩然大波乃至混沌,却又逐渐凝聚为新的太平。 我们的第一个重音发生在137亿年前,众所周知的宇宙大爆炸蓄势待发。但如果物质在宇宙中爆炸,四周却没有听众(要是在真空中爆炸,可能也没法听见),那它还算是巨响吗?我们的历史是否篡改了第一拍节奏,其实它不仅不是巨响,甚至连星际间的呜咽都算不上?也许我们该把这场制造星系的开场白当作音乐会前指挥家无声地挥棒。一凝视,一点头,一抬手,演出开始…… 时至今日,那部宇宙交响曲仍在演奏,但它存在的形式却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那近乎死寂的回响,连最精密的仪器都难以检测到。然而,即便在真空中,它依然在演奏音乐。我注意到,发现宇宙大爆炸微弱余波的科学家们首先是通过无线电听到的。从英伦入侵运动,到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凭借《你好,多莉!》登顶排行榜,1964年无线电发生了不少匪夷所思的事件。但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事情:调台到特定的频道,你就能听见宇宙的起源!对于这场开播时间最长的音乐直播,这些迟到的听众聪明地意识到,一首热门歌需要一个合适的名字。这一项新发现(但同时很古老)最终在他们次年发表的报告中有了名字: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这个名字阐释了在大爆炸的一百多亿年后,终于有人听见了那声巨响的奇妙事实。这一冗长的曲名虽挤不进点唱机,却足够为阿诺·彭齐亚斯与罗伯特·威尔逊赢得一个诺贝尔奖。 但是,现代科学的结论,不过是重复了古印度灵学中梵天皆音的思想——世界皆是声音。在印度教的画像里,甚至对湿婆在创世之际的刻画中,他手中也持有沙漏形的达玛茹。一声单薄的鼓音,完成科学家推测的创世巨响。在追溯世间万物的构成与起源时,世界各地有着数不清的创世神话,它们却无不支撑着相同的音乐创世论。《圣经》中提及了上千次音乐——在犹太一基督传统中,音乐是通往神圣的道路与产生变革的力量,没有哪些圣像或圣物能与声音的影响力比肩。有时候音乐的力量极具毁灭性,比如以色列人就用号角将耶利哥之墙夷为平地。但在更多情况下,声音与创造和变革有着密切联系。“在希伯来的《创世记》中,创世的言辞是用嘴说出来的。”最先记载美洲原住民歌谣的学者之一娜塔莉·柯蒂斯如是说,“几乎在所有印第安神话中,造物主都是通过歌唱为万物赋予生命的。”布鲁斯·查特文在《歌之版图》中写道:“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创世神话讲述了在梦创时代,传奇的神灵曾漫步大地,唱出一路上遇到的万物——飞鸟、野兽、花草、岩石、飞瀑,从而将世间万物唱出形态。”当毕达哥拉斯手持石块,跟学徒讲“这是凝固的音乐”时,他便把这个普遍的传说转变成了哲学。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没有哪个神话把音乐的出现当作娱乐或艺术品。那些类别也许能描述现代人对音乐的看法,但老祖宗却知道,有些东西我们不该忘却,而这也该成为任何歌曲历史的出发点:音乐即力量。从广义上说,声音是创世、蜕变以及湮灭的终极源头。一首歌可能蕴含着一场天翻地覆的灾变。 无论是一窥宇宙的深渊,还是钻研身边的世界,科学都会揭露相同的故事。从一开始,声波就不只从第一场爆炸中传开,还从最细微的粒子中发散出来。在原子里,我们发现了惊人的高频率振动——高达每秒一百万亿次,它制造出来的声音比我们的听力范围高出二十多个八度。这些年来,恩斯特·克拉德尼、法布尔·德奥利维特、查尔斯·凯洛格、汉斯·詹尼、罗伯特·门罗、阿尔弗雷德·托玛提斯等研究人员与狂想家证实了,在虚无的音乐与实体的世界之间,有着惊人甚至迷人的联系。1934年,科隆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在液体中传播的声波能在气泡里产生肉眼可见的闪光,与苍穹上的星辰有眷惊人的相似之处。声音的这—特质,现在被称为“声致发光现象”。与之—起发生的,是在强压与高温下伴随着气泡坍塌而出现的能量释放。你可以管这叫“最小的爆炸”。像创世神话—样,声音现形了。 P10-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