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店不屈宣言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日)田口久美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本自1997年起书籍销量、实体店开始不断减少。这本书记录了一位在大型书店工作的女店员,在生产知识的出版业与追求销量的零售业的夹缝之间,如何面对每日的工作,寻找工作的价值。
作者简介
田口久美子,1947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
1973年于Kiddy Land八重洲店开启书店店员生涯。1976年进入西武百货书籍贩卖部门(即后来的LlBRO),历经船桥、涩谷各店,曾任池袋店店长,后为淳久堂池袋本店副店长。2019年5月底离职,现任池袋总店顾问。
LlBRO作为日本第一家个性化书店,拥有强大的人文内核与先进的经营策略,曾引领时代思潮,一度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现象。田口久美子与业界著名的书店人今泉正光、中村文孝,是“LIBRO时代”的三位灵魂人物。
著有《书店风云录》《书店繁盛记》等。
目录
书店人生从“杂志”启航——杂志专区的今昔
我会永远留在这个行业——漫画、轻小说的陈设
田口前辈,《女子会》很抢手哦——人文书籍与“女”店员
不能把孩子当傻子——儿童读物的希望
语言中有权力排序——“国语、日语学”书区
番外篇何为书店之美——LIBRO池袋店的40年
与池袋有何不同——书店重组和体系
这才是“理想中的我”啊——诺贝尔奖与文艺类书籍
“书”与“畅销书”——网络书店及其他
顾客至上?
书店不屈宣言(我们依然斗志昂扬)
单行本后记
文库版后记
序言
2012年9月,我年满65周
岁。因为可以拿到全额退休
金,便向公司申请从正式工
转为小时工。不是正式员工
却担任副店长的职位,这种
待遇听着有些奇怪。不过,
我和身边的同事们都把它理
解为挂名。我在店里干不了
几年,尤其家里还有92岁的
老母亲需要照顾,只能上早
班。然而,身边的同事们却
要每天工作到夜里11点,十
分辛苦。考虑到这种差异,
我向公司提出了减薪的建议
,却受到责备说:如果您带
头说这样的话,对后辈们没
有好处。于是,我现在干着
时间缩水的活,拿着职位相
当的工资,和年轻的同事们
一起继续奋战在书店一线。
我生性节俭,便用“写书
”来填满、延长私人时间。
这其实是我从很久之前就一
直想做的事。我一直思考着
书店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我自认为,像我这样无论是
在小型书店还是中型、大型
的书店都有工作经验,并在
一线持续奋战了40多年的书
店店员应该不多。我就像一
名孤军奋战的战士,自认为
有责任记录下“处于巨变之
中的书店行业”的现状。
可每当我提起笔来,却
又发觉书店的日常是如此平
淡无奇,每天都重复着几乎
相同的工作:整理书籍和杂
志、归架、核查新书、下单
补书、退回下架书籍、导购
(我基本不用站收银台,但
会接电话或应对店内客人的
咨询)、核对库存,等等。
这些工作内容耗去了大量的
时间。空闲时我会做些活动
策划,或更换一些书籍,或
和一起工作的小伙伴们聊聊
新书的读后感和最近的销量
排名,有时还会和出版社的
业务员畅谈一番。就这样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过
得静如止水,几乎没遇到过
什么戏剧性的事情(文库版
补记最近多了一项任务:在
工作的间隙发推特。书店也
迎来了网络宣传的时代。但
我与其说是不做,不如说是
因为不会)。
然而,试问现在的书店
与我1973年刚踏人这个行
业时一样吗?与我1976年
从东京站附近的小型连锁书
店跳槽到大型书店LIBRO(
当时是西武百货商场池袋店
的书籍部)时一样吗?与我
1997年调去淳久堂时一样
吗?答案不言而喻。虽然销
售行业的基本流程就是采购
、上架、导购、销售,流通
的基本框架也还是制造业(
出版社)一批发业(经销商
)一零售业(书店),几乎
都是一成未变的,但我能切
身感受到在细节上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
回望这几十年,日本的
书店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尤为显著。当时已有的纪伊
国屋、三省堂、丸善等,还
有后来新开的八重洲
BookCenter、LIBRO等,不
仅规模不断扩大,连锁化程
度也进展迅速。1976年在
神户开业的淳久堂书店算是
最晚启动扩张的。它在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过
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6
年才开设了第一家难波分店
,在那之后,每年都会开一
家新的大型分店。淳久堂书
店大概是最晚一个从个体经
营转型为大型全国连锁店的
书店吧。近些年来,再没听
闻有其他新开业的大型书店
,也没有其他企业跨行业加
入书店的案例。自2000年
亚马逊登陆日本之后,所谓
的“实体书店”显现出颓势。
这与出版业整体的衰退几乎
呈现出同一态势。
如果说这些是书店的“过
往”,那么书店的“未来”又
将如何呢?
“真好啊,田口前辈,您
顺利退休了。到我们退休的
时候书店还存在吗?我们会
不会没地方工作了呀?’’
年轻店员们的心声虽然
没有直白地吐露出来,但我
能感应到。不对,那也是我
的“心声”。大概没有一个书
店店员不担心自己的未来吧
。就算“书店”能存活下来,
也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吧?
比如电子书籍,读者可
以直接下载到终端。这样一
来,我们书店店员会不会没
东西可卖?就在前几天,看
到一篇报道,题为“美国拥
有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
年内将告别纸墨,全面转向
数字化”。听说日本版《新
闻周刊》暂时还会保留纸质
版,但每次看到这一类的报
道,心里总会一紧。据说美
国正不断推进报纸的电子化
,甚至连著名的周刊杂志也
无法幸免。而且,在美国亚
马逊平台上已呈现出电子书
的销量优于纸质书的态势。
我身处这股世界潮流中,却
止步不前,彷徨失措。
而我任职的淳久堂书店
不知何时被大日本印刷这家
大企业收购,与老牌书店丸
善合并,改名为MARLIZEN
&JuNKuD0。母公司大日本
印刷创立了一家名叫honto
的线上店铺,出售电子书籍
。“如果书籍电子化不断发
展,就必须抢得先机。要是
袖手旁观的话,亚马逊的
Kindle-电子书自然会席卷
日本的出版市场。虽然写的
是日语,但承载器物是美国
制造的,这样真的好吗?到
时候谷歌也一定会来插上一
脚。我们就这样无动于衷吗
?”当有人这样问我时,我
只能垂头丧气地答道:不,
那可不行。
我还会继续自言自语:
但是,书本身应该有它的形
状,它是由纸张和油墨组成
的。从作者开始,经过各行
业人员之手,最终传递到读
者手中。这个传递过程的最
后一棒正是我们这些书店店
员。我们希望书店能发挥它
的作用:把书展示在合适的
位置,帮读者找到它,并亲
导语
书店灭绝时代来临?!
从业半世纪,顶尖书店人的观察日记。
我会永远留在这个行业,永不屈服!
席卷书店十五年的狂风巨浪——与数字化时代关乎存亡的对抗。
书区设计如何做到极致?
轻小说、漫画、杂志、人文书,未完成的设计现场。
日本大型书店的内部运转。
淳久堂、丸善二十年蜕变历史。
后记
本书的主人公基本都是
在淳久堂工作的员工们,以
规模和营收都是一流水准的
大型连锁书店为舞台。但书
籍类别各种各样,我想读者
能理解他们是在各自的岗位
上工作。而且,本书中出现
的书籍类别只占全部类别的
一半。之所以会选择写他们
,我承认一部分原因在于他
们就在身边,便于采访,但
我还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日本
的书店支撑着出版文化的多
样性。为了写这本书,我还
稍微调查了一下全世界的书
店情况,发现日本的书籍种
类出乎意料地多。我想这就
是能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多
样性”。读者如果能了解这
个情况,我将无比高兴,接
受我采访的忘年交们一定也
会很高兴。
仔细想来,能利用每天
接触的“工具”来传达我们的
想法,实在是件幸福的事情
。我想把这份感激传达给所
有在全国努力工作的书店店
员。
写在最后。
前几天坐在电车上的时
候,旁边一位看起来将近四
十岁的男性捧着一本书在看
。最近很少在电车上看到有
人读A5大小的厚书了。书
外面包着薄薄的一层白色书
皮,不太能看清封面。不过
我又偷瞄了一眼,发现版面
设计很棒,如今还能这么认
真做设计的是谁呢?我定睛
看了看标题,是《思考的人
们这十人激荡的思想》(入
泽美时,双叶社,绝版)。
我忍不住想和他搭话——
“入泽美时五年前去世了
,是我非常珍重的朋友。他
说要出日本第一的书,所以
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全部心血
。他采访了纲野善彦、森山
大道、吉本隆明等人,并认
真地编写。谢谢你读它。”
许多情感涌上心头,难
以言表。电车驶入月台,那
人下了车。虽然没和他攀谈
,但当时的感觉至今存在心
底。
“书”真是个很好的记忆
装置。
精彩页
我的书店人生是从“杂志”开始的。1973年,也就是40年前,穿过东京站八重洲口的环形交叉路口,沿着通往丸善的路向前走,第二栋建筑里有一家书店,在小楼的一层,叫KIDDYLAND八重洲店。面积大概30坪,进门右手边是柜台,正面是新书区,左侧墙架上依次摆放着杂志、实用类书籍、商务类书籍,右侧墙架上以小说为主,正中间的书架两侧基本是文库本,有少量儿童读物。这是当时商业街上的小规模书店里很典型的商品种类。现在要是在这儿开一家同样规模的书店,要砍掉一半以上的小说读物类书籍,为的是给杂志腾地方。不不,首先,在这里经营书店本身就很困难。40年前,在书店附近还有些当地的小商店,虽然屈指可数。
书店营业时间是早上10点到晚上8点,包括店长在内有五六个店员。30坪的地方有五六个员工,而且都是正式工,还在房租那么高的地点,想想书店的利润率就知道经营不易(放到现在可以和便利店做个比较,应该就有概念了)。而且,附近有几家同规模的书店,和超大型(当时)书店丸善就隔了大约100米。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记得当时虽然顾客络绎不绝,但从没有过店内满满当当的情形。即便如此,在我任职的三年里,从没接到过上级指令说因为连续亏损而要调整库存,所以应该是勉强能维持运营吧。当时还是职场新人的我只能看到眼前的工作,至于书店的经营嘛……
我跳槽(1976年)到西武百货商场书籍部(之后的LI。BR())的几年后,KIDDYLAND八重洲店就关门了。忘了具体是哪一年了,但我想是受了1978年八重洲BookCentex。开店的影响。自那之后,KIDDYLAND公司开始从经营书店逐渐转向利润更高的“玩具”行业了(虽然是书店出身)。
在20世纪70年代,稍微有点财力的书店都朝着连锁化目标发展,不断地开出分店,试图存活下来。我曾工作过的KIDDYLAND也赶上了这股风潮,开了这家八重洲分店。在7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里成功实现连锁化的书店存活了下来,尤其自80年代开始,纪伊国屋、三省堂等大型连锁书店在东京等国内主要城市接连不断地开设大型分店。这使得小型书店的经营举步维艰,比如KIDDYLAND八重洲分店就被八重洲BookCenter吞并了。另外,在全国的主干道沿线不断冒出同时出售cD等音乐相关商品的书店,冲击着原有的老书店。但是,直到1996年,书店行业整体的销售额一直呈现增长态势。泡沫经济破灭后,不同规模的书店渐渐实现共存。然而在2000年末,亚马逊这艘黑船登陆了日本。无论大型书店还是小型书店,业界整体的销售额急速下滑。不过我不能太着急讲后面发生的事情。现在还是先讲讲我在KIDDYLAND八重洲分店这家小连锁店的狭小的杂志专区工作时的故事吧。
我是在店铺开张不久后就被派来工作的“新人”。我想当时的管理层兴许是打着这样的算盘: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多少有点心高气傲,而且还是个女生,被分配到书店这种干体力活的地方,一定用不了多久就会辞职吧。是呀,像我这样的员工是挺难使唤的。然而,谁能想到这份工作很合乎我的性情,工作起来十分带劲!所以上级领导们也就放弃了之前的想法,转念认为要是我能力很强倒也不错。可是,就在他们把我培养成能独当一面的员工时,我却挥一挥衣袖跳槽了!
回想在KIDDYLAND的那段时光,我不仅通过杂志专区学习到书店工作的基本,还结识了后来深交多年的朋友们。在LIBRO设立“今泉书区”而掀起80年代新风潮,并成为业界(即使是现在仍有很多“书迷”怀念那段天天跑去LIBRO看书的时光)话题的今泉正光,在作家须贺敦子晚年时期相伴左右的丸山猛,都是在这里相识的。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