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早该出版的书! 2013年,《大西洋月刊》上刊登了杰西卡·莱西一篇题为“想让你的孩子成功吗?请先允许孩子犯错!”的文章。不到几天时间,这篇文章已经在美国的社交媒体和博客上被分享了成千上万遍。 毫无疑问,莱西的文章击中了父母的痛点! 让自己的孩子犯错?是疯了吗?这居然是以后通往成功的秘密? 要知道,在这个焦虑育儿的时代,“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这句话,早把父母们推上了生活保姆和学习拐杖的位置,而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不能让孩子犯错! 然而,在这本书中,莱西告诉我们:要让孩子成功,父母们必须允许孩子试错,信任孩子,相信他们都有能力在“犯错—修正错误—成长”的循环中迂回前进。 不仅如此,莱西还为父母们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和方法,用80+个科学策略与技能,50+个详实生动的案例,从课堂到校外,从学习到交友,从幼年到青春期到成年,手把手教家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学习观,推动孩子自我改变,助力孩子成为优秀的终身自主学习者,以应对焦虑的当下和多变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杰西卡·莱西,美国当红知名教育专家、作家、人气演说家。她的专栏“父母教师会”是《纽约时报》妈妈群最受追捧的家教版块,旨在深度探讨孩子的教育与教养问题。同时,她还是《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佛特蒙州公共广播电台高级评论员。现与家人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目录 序 试错,是从失败到成功最小的代价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内驱力:驱动孩子变得更好的力量 得“优”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兴趣 内驱力:孩子进取的原动力 自主性:让孩子主动发现自己有多棒 “我愿意”的力量远远大于“我服从” 胜任感:我能做到,才更愿意去做 成长型心态:一个人不断奋进的内驱力 犯错:孩子成长的重要契机 第二章 忍住!别插手,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支持自主型教养:一种更平和快乐的教养方式 为孩子设定规则和界限 帮助孩子养成新习惯 控制型父母和支持自主型父母的区别 第三章 夸奖与自驱型成长 你的称赞方式将改变你的孩子 父母的夸奖方式不同,孩子的心理模式也会不同 让孩子具备自驱成长心态的夸奖方式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做家务:培养孩子的胜任能力 完美纸杯蛋糕 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十个碎盘子换来的自豪感 做家务,培养自我重视感 学龄前儿童的家务责任 高效能学龄儿童的家务责任 第五章 交朋友:孩子社交力的开始 让孩子闯荡自己的社交“江湖” 童年的冲突处理,决定未来的交友能力 各个年龄段孩子之间的冲突解决办法 青春期的社会焦虑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课外竞争 兴趣班变压力班 压力家长现象 成功的场外家长行动指南 第七章 初中:各种能力的修炼场 帮助孩子掌握执行力 自控力的修养 培养孩子的心理灵活性 对付糟糕的工作记忆 提高孩子的自我觉知能力 孩子磨磨蹭蹭,缺乏的是启动力 培养孩子的条理性 第八章 高中及以后:走向真正的独立 外表像大人,内心还是个孩子 成年前实现独立自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体验成年生活 第三部分 第九章 家校关系的处理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条战线的盟友 家长和老师建立积极关系的指导原则 第十章 家庭作业:家长如何做到帮助而不是代劳 把孩子的作业问题留给孩子 以下几种情况,家长需要注意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的意义 创造性作业的价值 第十一章 成绩:低分的真正价值 别被成绩绑架 恰当地看待分数和成绩的意义 附录 美国育儿简史 朴素时代的育儿观 育儿专家的兴起 你知道的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多 自恋的一代 序言 序 试错,是从失败到成功 最小的代价 听到我是一个妈妈,又 是一名中学老师,很多人都 会说:“你一定很会教育孩 子。”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 的。直到儿子10岁那年发生 的一件小事,让我对自己产 生了怀疑。 我儿子向来都只穿无带 的鞋子。之前我认为是他喜 欢,直到有一次,他把自己 的搭扣鞋落在了同学家,而 这天要上体育课,所以他只 能穿另外一双需要系鞋带的 备用鞋。但是,儿子怎么都 不肯穿,他说宁愿穿着雨鞋 被同学嘲笑,也不想系鞋带 。 儿子为什么这么排斥系 鞋带?我开始反思。 其实,小时候,他也尝 试过系鞋带,但他反复系错 的状态真的很让我抓狂,于 是我一边直接帮他系上,一 边疯狂抱怨,而这也让他近 乎崩溃。从这以后,他再也 不愿意穿有鞋带的鞋。偶尔 出门要穿,都是我帮他系, 否则他就会选择放弃和小朋 友出门玩耍。在他心里,系 鞋带是个大麻烦。而我的抱 怨和后来无数次的帮忙,更 是加深了他的这个认知:我 天生就不会系鞋带! 系鞋带这件事已经彻底 击垮了儿子要尝试的信心。 虽然,系鞋带可能只是儿子 人生当中的一件小事,他也 可以一辈子不用学系鞋带, 但孩子未来面对的其他事情 要比系鞋带复杂得多,问题 和困难可能是系鞋带的豪华 升级版。如果系鞋带这么简 单的事情他都没有信心去尝 试,那将来如何保证他有足 够的信心去面对更大的挑战 呢? 于是,那天我提议:“我 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吧,可能 会很有意思。”他疯狂摇头 。我告诉他:“系错了也没 关系的,妈妈不会指责你, 只会鼓励你。如果妈妈有一 句唠叨抱怨的话,你可以马 上喊停。”他心里的障碍渐 渐消失了。20分钟后,他学 会了系鞋带!那一刻,他脸 上自豪的笑容让我明白了: 孩子并不畏惧犯错,他们只 是害怕父母不允许他们犯错 。 不允许孩子犯错,让孩 子在未来一点挫折都承担不 起,这当然不是为人父母的 初衷。相反,我们希望竭尽 所能地带领孩子走向独立自 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当 我们不在身边的那一天,他 们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功 之路。 但是,从孩子出生的那 一天起,我们就产生了一种 本能:要保护这个脆弱的小 人儿不受任何伤害。当这种 本能过于强大时,我们就忘 记了去区分哪些失败是他们 无法承受的,哪些挫折是他 们可以驾驭的。 我曾给我的学生讲过《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故事。 皮普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从他离开家乡到回头救赎, 他不断纠正错误并寻找各种 可能,他穿过迷雾,躲过危 险,捡拾成长的碎片,终于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狄更 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度过童年还有另一条路,那 是一条不断试错的路。 我们经常被那些名人故 事所触动,爱迪生、爱因斯 坦、乔布斯……不仅是因为 它们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更 因为它们是经历了无数次试 错,从失败转向成功的典型 案例。我们看到了试错的价 值和精妙之处。不过前提是 ,读这些故事时,我们已经 预料到未来的结局。 但是,孩子的未来是不 确定的。我们无法穿越到未 来,去看看孩子现在遭遇的 失败在将来的某一天是不是 真的转变为美好。所以,当 孩子犯了错,遇到一点挫折 时,我们的世界仿佛崩塌了 。那时,我们最希望做的就 是可以翻到书的结尾,确信 一切都没事,让自己安心。 可悲的是,那是不可能 的。在孩子人生故事的曲线 上,我们无法看到泄露结局 的预告,也不可能跳过令人 不适的章节,直接跳到那个 美好的结局。所以,为了让 孩子成为一部杰作,家长必 须要允许他们的瑕疵存在, 让错误和试错积累的素材成 为故事的基本原料。理查德 ·罗蒂曾说过,“伟大的著作 从来都不是没有瑕疵的”。 我们要允许孩子试错, 信任孩子,相信他们都有能 力跨过那些曲折的情节。在 “犯错—修正错误—成长”这 样的循环中迂回前进,创造 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结局。 导语 1.父母渴望看到的所有优秀品质,都来源于一句话:孩子,错了也没关系! 2.《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主编精选。 80余个科学策略与技能,50余个详实生动的案例,从课堂到校外,从学习到交友,从幼年到青春期到成年,手把手教家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学习观,推动孩子自我改变,助力孩子成为优秀的终身自主学习者,以应对焦虑的当下和多变的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在小时候犯错误是 很正常的,甚至是非常需要 的。 ——孙云晓 当代著名儿 童教育专家 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 重要。 ——简·尼尔森 心理学家 、教育家、《正面管教》作 者 抓人眼球!如何找到自 己的定位,给孩子空间,老 师可以推荐家长阅读莱西的 书。 ——《纽约时报》书评 莱西提供了我们这个时 代非常重要的育儿信息之一 :除非我们让孩子学会如何 接受挑战,否则他们在学校 和生活中都不会茁壮成长。 她的书非常有帮助,讲述了 她的故事,收集了研究,并 提供了数百个可行的建议。 ——艾伦·加林斯基 (Ellen Galinsky) 著有《 心智在形成》 精彩页 第一章 内驱力:驱动孩子变得更好的力量 探索是人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驱力,因为每个人对未知都充满好奇。假如我们不破坏这种内驱力,它永远都在。所以,如果说教育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 得“优”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兴趣 我认识一位妈妈很多年了,她的三个孩子都是我的学生,她常常和我沟通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有一天,她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玛丽安娜的成绩很好,但我发现,她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只有在我的监督下才会学,这是为什么呢?”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玛丽安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和父母安排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她并不会主动去学习其他知识,更不会去挑战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或其他事情。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失去了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玛丽安娜上学的第一天,父母就告诉她:你的未来是由成绩决定的,成绩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只有拿到第一名、考上大学,你的学习才是值得的。就这样,父母强行把玛丽安娜的学习动力和外在目的联系在了一起。让玛丽安娜误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分数,为了取悦父母。 不是说学习完全不可以有功利目的,而是说,它不能是唯一的目的。当玛丽安娜把对学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是否能得到外界的肯定上时,自然就忽略了学习中的探索、点滴进步,甚至失败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她怎么会真正喜欢学习呢?虽然拿到好成绩的那一刻也能产生喜悦,但毕竟是短暂的,而学习过程却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体验不到乐趣,就意味着她要用漫长的枯燥、乏味去博取那短暂的快乐,那对谁都是一种煎熬。 所以,过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和结果带来的外在功利价值,必然会毁掉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但是现在,不只是玛丽安娜的父母,许多家长、孩子甚至老师(包括我)都被这种观念裹挟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卷入了一场输不起的惨烈争优赛。“成功要趁早!”“抓紧每一分钟!”所有的家长都在暗暗较劲儿。孩子们不要说去森林探险了,就是走出“城市森林”都不容易。哪个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在别的孩子做作业时去玩,别的家长肯定对她嗤之以鼻:“瞧!这个妈妈的心可真大。”除了学习,父母们将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全部解决——“你们好好学习,别的事都不用管。” 玛丽安娜的妈妈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念叨着分数和成绩,而玛丽安娜又是一个如此渴望取悦父母的孩子,为此,她疯狂地学习,又如此痛恨学习。因为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看见”孩子,他们只在乎结果。玛丽安娜从来没有因勤奋、坚持受到过表扬,也没有因攻克一道数学题受到夸奖,如果那道题的答案最后是错的,那么她的努力就会受到全盘否定。他们只关心结果,没有人在乎她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哪怕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律、坚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显然,玛丽安娜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因为妈妈还告诉玛丽安娜,有些超出你能力的事情你最好别碰,别轻易冒险,因为“少犯错,才能成功”。于是,每当玛丽安娜想要尝试什么事情时,妈妈的这些话就打掉了她刚刚伸出去的那双想要探索的手。而这,再一次摧毁了玛丽安娜对求知的热爱。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