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不能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语言? 想象一下,出于某种语言魔法,世界上的人突然开始使用同一种语言,比方说世界语。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事实上,几乎可以确定—— 20~30年后,一定会出现语言的地方变化,至少会有地方口音; 50年后,将会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100年后,差异继续增大,某一地区的人们将很难理解另一地区的语言。 简而言之,我们的语言在不断发生变化。 语言学家斯蒂芬·罗伯特·安德森用语言学的知识解答了一系列问题,如语音和语法为什么一直在变?语言的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吗?语言和方言到底有什么不同?…… 翻开本书,三小时带你快速入门语言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语言多样性的维度 第二章 世界语言知多少 第三章 系统发生语言学:建立语言关系 第四章 语言的未来 第五章 语言种类统计的一些问题 第六章 语言的基因类型 第七章 手势语言的多样性 第八章 结论:人类语言的统一性 参考书目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致谢 插图列表 表格列表 导语 (1)强烈的问题意识,明确的观点。围绕世界语言多样性展开,探讨了诸多话题,如语言应该如何定义?如何分类?为什么世界语言不停在消失?语言消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语言的消亡?应该如何判断一组语言是否相关等,引导读者思考。 (2)短小精悍。一本6万字的书囊括众多语言重大议题,让读者快速了解,语言多样性急剧下降问题、语言与方言的区分问题、手语与口语的地位与关联问题等等。 (3)语言通俗,案例丰富,发现感强,阅读无障碍,可作为语言学的入门读物。关于语言多样性的具体数据分析和独特的语法特征让人惊讶。 (4)权威经典,牛津通识系列。 书评(媒体评论) 专业、简洁,但不乏味 ,“牛津通识课”系列不愧为 有思想的读者的百科全书。 ——博伊德·唐金 (英国《独立报》资深 文学编辑,曾任国际布克奖 评委会主席)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 津通识课》系列是科普类图 书的标杆,一如企鹅图书一 直是文学类书籍的标杆。 ——吉姆·卡伦(历史新 闻网) 要是所有出版物都达到 《牛津通识课》一样的高度 就好了,完美的价格,精美 的设计和制作,权威的内容 和诱人的主题。 ——《书商》 《牛津通识课》是一系 列触手可及的手册,它们既 不羞辱我们的无知,也不因 为博学而危言耸听。这些都 应受到赞扬。 ——《牛津时报》 精彩页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尤其是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广度和限度。因此,对于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这一问题,人们总觉得语言学家应该能给出一个清晰且相对准确的答案。然而,若跟随本书从多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根本没有这样一个确切的数字,至少从现代语言学的科学发现层面来看是如此。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不仅在于我们对诸如新几内亚高地、亚马孙热带雨林等世界部分地区的人口和语言分布探索不足,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语言计数貌似简单明了,实则纷繁复杂。 最近,“语言日志”博客中的一则评论对加拿大的一篇报纸新闻表达了其困惑之感,新闻如下: 印度于本周结束了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大约为12亿人口。普查最后一晚集中调查流浪汉人口,预计仅德里地区就有约15万人无家可归。将这些人登记在册就已经是困难重重,更遑论其他一系列严峻挑战:地域四分五裂、叛军割据之下,统计工作该如何进行?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由572个小岛构成。又该如何统计?250万的人口普查员该如何培训?多达6661种语言的反馈又该如何处理? 多伦多《环球邮报》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博客评论主要关注的是那个听起来似乎不太实际的数字:6661种语言。有人认为可能存在一语多名(一种语言有两个名字),又或者是“公认方言”也被算了进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过,不管怎么看,即便是对现代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这一数字也庞大到惊人。但是,当我们说印度有多少种语言的时候,不管是6661种,还是“民族语”认定的438种(详见第二章),又或者是其他随便某个数字,我们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世界语言有多少”到底所谓何意 有一个基本事实必须承认——除去严重病理情况,所有人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并与他人交流。但不同人种之间的语言却非整齐划一。当然,每个人种都有自身个性化的语言,但就语言模式而言,有些相对类似,有些却差别显著。话语方式相似时,便可将有着相似体系的话语群定义为某种语言,并冠以诸如“英语”或“印地语”的名称。我们提到印度或者整个世界有多少种语言时,其实是在问世界上有多少个这种明晰可辨的有相似体系的话语群(或手语群,详见第七章)。但“只要我们下决心去判断便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数字”这一假设还是问题重重。这些语言群自身是否相对独立、界限清晰?每一种话语模式都可以归入一种(且仅此一种)语言群吗?世界之大,举目望去,所见之处语言多样性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判定?又该如何区分呢? 事实上,判定(并统计)世界语言种类与判定(并统计)世界生物种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每个社会对其熟悉的动植物都有其自身命名,尽管对于动植物的分类“粒度”或大或小,分类方法在细节上可能不尽相同,但结果与生物学家精确划分的生物种类却大致吻合。但要想确保准确,又要或多或少顾及大众的直观用法,那就难上加难了。 无论是幼稚的直观分类还是严谨的科学分类,很多时候都需要依据生物体直观外在的显著特征,但也有很多例外。我们必须透过显而易见的表象看本质。例如,将吉娃娃犬和伯恩山犬都归入“家犬”类并无不妥;但美洲豹、雪豹和云豹却不属于同一物种,甚至连同一属类都算不上。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