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只是简·奥斯汀(重现改变英国文学的七位传奇女作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谢莉·德威斯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你应该至少读过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很可能也读过《简·爱》。如果你是个情绪多变的少年,可能还读过《呼啸山庄》。如果你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个书单上可能还会添上几位女作家的作品……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18世纪末至19世纪,英国值得一提的女性作品果真只有这么几部?在《不只是简·奥斯汀》一书中,谢莉-德威斯将历史、传记及批评分析编织成一个个热情洋溢的故事,让英国女性文学史上令人惊叹却常常被遗忘的宝贵财富重见天日。此书集中讲述了与简’奥斯汀或夏洛蒂-勃朗特等人同时代的七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平故事及其开创性成就。在这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英国女性文学史中,作者真实细致地还原了18—19世纪女性的生活以及文学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她一步步逼近事实的真相:这些女性在世时都曾名声大噪——其中包括侦探小说和现代奇幻小说的开山鼻祖——为何社会竟会将她们遗忘? 目录 女性写作的雪泥鸿爪(代序) 引言 第一章 夏洛特·特纳·史密斯(1749~1806) 第二章 海伦·玛丽亚·威廉斯(1759~1827) 第三章 玛丽·鲁滨逊(1758~1800) 第四章 凯瑟琳·克罗(约1800~1876) 第五章 萨拉·柯勒律治(1802~1852) 第六章 黛娜·马洛克·克雷克(1826~1887) 第七章 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1835~1915) 后记 致谢 资料来源 文献目录 注释 英汉名称对照表 译后记 序言 谢莉·德威斯的《不只是简·奥斯汀》(后文简称《不 只是简》)娓娓讲述了七位英国女作家的人生故事。普通中 国读者尚不熟悉她们的名字,不过,经过20世纪中后期女 性主义运动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她们在英语国家却不再是 无名之辈,其中多数已经名列新版《牛津英国文学指南》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革命时代”的女儿 七位“女主角”都曾在英语文学史中留下独特的一笔 。其中有三人是简·奥斯汀的“前辈”,即夏洛特·史密 斯、海伦·威廉斯以及玛丽·鲁滨逊。她们的青少年期正 值被视为“革命年代”的1760—1790年间。由于各自的私 人经历,也由于时代风云际会,三人都成了同情、支持法 国大革命的浪漫激进派。她们在后来一个多世纪里遭到贬 低甚至抹杀,政治态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夏·史密斯本姓特纳,出身上层士绅家庭,在乡村大 宅度过安宁快乐的童年岁月,六岁时即显露诗才。母亲早 逝后父亲破产,1764年她十五岁时由已经再婚的父亲安排 嫁给了富商史密斯(东印度公司联席董事之一)的长子本杰 明。像当时众多女性一样,夏洛特婚后以每一两年一个的 速度生养孩子。那是一段漫长而锥心的历程——从起初的 懵懂、新奇、欢快到渐渐清醒,意识到笼罩家庭命运的阴 影,看明白比自己年长八岁却早被惯坏的本杰明是多么任 性无能而且酒色无度、赌债累累。即便如此,当后者1783 年底被人追债时,刚产下第十一个孩子的夏洛特仍陪伴他 住进了债务人监狱。她在臭气冲天的牢房里开启了写作生 涯。1784年6月即本杰明被捕仅六个月后,夏洛特的处女作 《哀歌十四行诗及其他随笔》付梓。她的诗作笔调自然清 新、哀婉动人,与正在激荡汇聚的浪漫主义诗风声气相通 ,出版后大获成功。由此,史密斯夫妇得以偿还大部分债 务并顺利出狱。 然而噩梦并没有结束。不久本杰明再度因债务失去自 由并逃往法国。又一次身怀六甲的夏洛特带着众多子女赶 去与他会合,结果却衣食无着地困在了一处破烂的废弃庄 园。夏洛特终于下定了决心。考虑到当时女方离婚极端困 难,她于1785年春撇下本杰明独自带孩子们返回英国。 1788年,她的第一部小说《古堡孤女埃米琳》面世。小说 采用时髦哥特故事的奇诡氛围和叙事框架,讲述了三名女 性人物如何相惜相助,为自己争得了正当权益和立足之地 。“我有自己的思想,”小说的同名女主人公毫不含糊地 说,“可以通过诚实劳动自力更生……这比那种男人…… 能带给我的好处强太多了!” 如果说《不只是简》中另一位“传主”,即名演员玛 丽·鲁滨逊是在充任王位继承人(即后来的乔治四世国王) 情妇的起伏跌宕生涯中产生了对上层社会和国家体制的愤 恨与怨怒,夏洛特则是因为在绝望婚姻中长久挣扎而意识 到一己之不幸与广大妇女地位问题密切相关。她认识到父 亲的败家和丈夫的堕落有不可忽视的共性,即都标志了男 权的溃坏。她自立谋生后仍然受困于当时的法律体制,频 频遭遇本杰明窃占她的写作收入及子女难以继承家族遗产 等诸多侵扰。私怨渐渐转化为“公愤”。多年后,当她把 父亲在婚姻市场上的操作明确定义为组织“合法卖淫”, 她的思想已经抵达那个时代的“激进”前沿。 《埃米琳》等小说的出版,为家人提供了生活保障, 也使年届不惑的夏·史密斯在文人圈里赢得了尊重,更结 识了一批渴盼社会革新的志同道合者。1791年她亲赴法国 考察大革命现状,促生了包含大量政治辩论场景的小说《 德斯蒙德》(1792)。另一方面,法国革命日益激进化造成 一系列白热冲突甚至大规模杀戮,又使持温和改革立场的 夏洛特不禁感到某种迟疑和困惑。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老 宅》(1794)虽然仍以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却不再直 接涉及法国时政,而是回到了通过个人悲欢传达社会思考 的叙事传统。 反复思忖市场发育为社会地位较低者提供的机遇,细 细掂量布雷登式实践的积极意义,我们也不能不生出很多 疑惑和忧虑。时至今日,全心追求收视率点击率的影视产 品和网络文学如海啸扑来,几乎没有人还能小看“通俗文 化”。受追捧的流行文学中肯定有(经时间大浪淘沙后成为 经典的)佳作,它们的叙事套路、表达手段及其所体现的受 众取向和欲求不可忽视,值得进行相关文艺学以及社会学 、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无视流行 文化中的大量低水平复制、快餐式消费和“娱乐至死”的 倾向等。夏·史密斯们表达心目中理想人际关系的作品固 然借用并改造了流行元素,但这毕竟与重点聚焦于情色、 犯罪或一味求“爽”的写作之间有某种本质的差异吧?在市 场经济社会中写作不可避免涉及利益,然而,如果没有某 种(或多种)对峙力量和追求与之平衡并拮抗,无限追逐商 业利益会把人类文明导向何处?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德威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随流扬波”者。从序言讲述的成书经历等我们可以了解到 ,她读研究生时修习的专业是民族音乐学。在“后硕士” 生涯中她因奥斯汀小说而进入文学世界,成为痴迷的爱好 者,努力争取各种机会进行更广泛深人的研读和探究,并 热心地在互联网上分享心得。 最终由知名“大”出版社推出的《不只是简·奥斯汀 》包含许多网络写作特征。七篇小传写得非常流畅,笔调 亲切,充满感情,爱恨分明。德威斯一方面将自己融入书 写对象的视角,另一方面直接与“亲爱的读者”直接互动 。读者能真切感知,书中不少记述和内容打动了自己,是 因为它们在作者心弦上拨出了绕梁不绝的回音。可以说, 这是凝集着多重生命体验的心血之作。 德威斯也难免年轻网络写手某些常见的弱点,行文有 时会略显粗率、顾此失彼,比如在断断续续地介绍、分析 18世纪中期以降百余年间英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变迁 时,偶尔会有偏狭之言;又如,为了彰显某些激进或“出 格”的女写家,太过简单地声称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作 品呈现了“浪漫而多情的英国”,散布了“让许多人沉醉 的(婚姻)幻想”;此外,全书叙事安排和行文措辞侧重展 示女作家的挣扎和奋斗,便或多或少暗示各种社会关系和 社会责任都是应该冲决的束缚,而这显然并非无可争议的 “真理”;等等。 尽管如此,《不只是简》仍值得有缘相见的人静下心 来慢慢品读。它没有学术论文的八股格式,却不乏知识含 量和正义情感。作者曾尽可能详尽地搜寻、阅读资料并提 供了大量注释。研读和书写使她的视野和认知不断得到拓 展与刷新,为自己和同好者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面向现实和 历史的心智之窗。一种责任感召唤着她,促使她动员更多 人一道去往浅阅读之外的深幽之地勘查。如果我们说,德 威斯的经验表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探险”可为各 式各样的有心人开启人生新境界,或许不是夸张? 导语 本书是由历史、传记及批评分析编织成的一个个热情洋溢的故事,让英国女性文学史上令人惊叹却常常被遗忘的七位传奇女作家重见天日。作者在书中真实细致地刻画了当时的女性生活以及文学发展状况。她一步步近事实的真相:为何社会将如此多的女性遗忘——包括侦探小说和现代奇幻小说的鼻祖——这些女性在世期间都曾功成名就。她也意识到,为何现在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女性的成就和作用。 后记 一场机缘巧合的演出,让谢莉·德威斯开始寻访一群 被遗忘的女作家,于是有了这本为之正名的传记。同样是 机缘巧合,在导师但汉松的建议下,我参加了2017年南京 大学出版社举办的翻译比赛,有幸获得了翻译这本书的机 会,与作者谢莉共赴这场惊喜不断的探寻之旅。 一本书,七个人物。在一年多的翻译中,我好像陪她 们一起走过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夏洛特·特纳·史密斯匠 心独运,不仅写书暗讽自己不幸的婚姻生活,更是大胆突 破了以简·奥斯汀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海伦·玛丽亚 ·威廉斯在战乱的法国四处奔走,为法国大革命留下一手 史料;玛丽·鲁滨逊不仅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首 屈一指的畅销书作家;大器晚成的凯瑟琳·克罗是侦探小 说的开山鼻祖;萨拉·柯勒律治一生致力于整修父亲的“ 文学殿堂”,还创作了英语世界的第一部奇幻小说;黛娜 ·马洛克·克雷克为单身女性发声,其小说是“继狄更斯 的作品之后得到最广泛阅读的作品”;玛丽·伊丽莎白· 布雷登是惊悚小说的先驱,其获得的收益在当时的出版市 场无人能及……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读完这本书 后,也产生了同作者谢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名噪一 时的女作家如今却鲜为人知,甚至在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 中都找不到她们的踪迹? 毫无疑问,这七位女作家值得被尊重、被纪念,而这 本传记就是让更多读者看到她们、读到她们作品的一扇窗 口。为此,作者谢莉四处奔走,探访故居,去各大图书馆 查阅尘封的文献……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打动我的不仅是 七位女作家不囿于传统的反抗精神、独立意识,还有作者 为让她们“重见天日”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不知不觉中 ,我也受到感染,迫切地想要把这些英国女作家介绍给中 国读者,让中国读者了解她们的人生经历、成就作品,更 重要的是,从中汲取面对苦难、追逐梦想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能于翻译硕士在读期间翻译这本书,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翻译过程中,我阅读了女性主义文学的相关文献和作品, 肖沃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旁听了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方红教授的女性主义文学课程,受益 匪浅。对于本书翻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我做出了如下处 理。首先,传记中出现了大量人名、地名及作品名称,其 中人名、地名的翻译,除惯用译法外,均采用辛华编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外国人名、地名译名手册中的译法;对于尚 无中文译名的作品,皆通过查阅作品介绍或通览原作译出( 这些女作家的作品现存资料相当之少,这也成了翻译作品 名称的一大障碍),具体可参见书后译名对照表。其次,书 中引用了七位女作家的不少作品及同时代人物的评论,部 分内容上下文语境缺失,不易理解,我在翻译的过程中, 尽力调用了图书馆及互联网资源,找到具体出处,结合上 下文进行翻译,未尽之处,读者可通过书后对应的出处查 阅原文。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 文所研究员黄梅老师的指导。黄老师在百忙中翻阅译稿, 就其中的专有名词翻译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并指出了译稿 中存在的问题。黄老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的责任感让我既 敬佩又感动。正是有了黄老师的建议,我才能在后期的校 改中不断打磨译文,提高可读性。此外,黄老师还为本书 倾情作序,从文学研究者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了自己阅读 本书的感受。感谢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顺利出版, 也离不开责编顾舜若的付出,从前期翻译到后期校对出版 ,她专业尽责,给予第一次独立翻译图书的我以很大的帮 助。 本人翻译水平有限,若译文中存在不妥之处,欢迎读 者批评指正。 史敏 2019年3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作品)给予了英国文学史上七个极迷人的颠 覆性声音应有的地位。 ——阿曼达·福尔曼(《纽约时报》畅销作家) 这不仅仅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非虚构作品。它 是对七位被遗忘的女性文学先辈的致敬,情感真挚, 感人至深。 ——林赛·费伊(《简·斯蒂尔》的作者) 这是凝集着多重生命体验的心血之作。……它没 有学术论文的八股格式,却不乏知识含量和正义情感 。……研读和书写使(德威斯)的视野和认知不断得到 拓展与刷新,为自己和同好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面向现 实和历史的心智之窗。一种责任感召唤着她,促使她 动员更多人一道去往浅阅读之外的幽深之地勘查。 ——黄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精彩页 18世纪,以流浪汉和无赖的冒险事迹为题材的故事成为英语小说的主流: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高大魁梧的年轻人,他往往品质恶劣,恶作剧一个接着一个。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与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49年畅销作品《汤姆·琼斯》(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中的同名主人公十分相像,他们四处游荡,到处留情,纵情玩乐。这些主人公有的参军入伍,有的自己做生意(通常不是常规的买卖),不过他们差不多都会干些违法的事,甚至和死神擦肩而过。他们在英国四处游走,搞大了几个女仆的肚子,跟当地人喝酒玩乐,最后终于安定下来,过上了体面的日子,就像汤姆·琼斯一样。 若是让18世纪的女性来写这样的故事,就算抛开女性的行为规范不谈,也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女性对自由的生活一无所知(对旅行、危险、商业经营、顽皮淘气和道德上模棱两可的事也是如此),因为和兄弟、丈夫以及父亲相比,她们生活的世界极为封闭。女性不能在乡野间漫无目的地游荡、探险,不能想睡在哪儿就睡在哪儿、想和谁一起就和谁一起,甚至都不能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踏出家门半步。当女性每天都把心思花在穿着打扮和无聊的琐事上,当她们日常说话的对象屈指可数,她们是无法参与到18世纪流行小说创作的现实背景中的,甚至对这种生活一无所知。女性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渺小到几乎无法容忍,而又无力改变,用当时一位女作家的话来说就是“平淡而无趣”:“早上我们醒来,梳洗打扮,然后出门买东西或是拜访朋友,最后毫发无损地回来,接着做和前一天一样的活计或是消遣,而接下来的一天很可能也是如此。”’她们还能写出些什么? 对于18世纪的女性来说,有一件事是她们非常清楚的,所有人都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用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位如意郎君,这是她们人生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自她们出生以来就如影随形的任务。这同样是她们活着的唯一理由,因为如果不嫁得一位如意郎君,女性就永远不能达成完整的女性角色(温顺、逆来顺受、温和的母亲形象与正直的品行)。于是,在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少女终日苦恼其追求者会不会邀请她跳舞,会不会向她求婚,而她又该不该接受求婚。在《诺桑觉寺》中,凯瑟琳·莫兰曾说过,“结了婚的夫妻永不分离,必须一起保持家庭完整”,出于这个原因,女性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来探明潜在伴侣的内在品质。。他生气的时候会不会变得粗野暴力?他是不是鲁莽冲动?他是个酒鬼吗?他是不是挥霍无度?他有足够的钱财维持自身以及未来家庭的开销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的爱慕之情是否仅仅因为垂涎她的嫁妆? 年轻女性选择如意郎君时,其母亲和朋友可以给些意见。经过宣誓步人婚姻后,年轻女性需要经过百般磨炼才能成为一名好妻子,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也能帮上忙,不过若想要了解更为严苛的细节,年轻女性还是要查阅行为指南来获得一些最佳指导。起初无一例外,这些行为指南都是由男性出版的,其目的是向女性灌输适应日趋保守的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帮助她们为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温柔、善良、讨人喜爱的妻子和母亲——做好准备。当时的社会期待她们成为理想的女性,处理起家庭事务得心应手。为了满足这样的期待,每个体面的家庭至少要有几本行为指南,这一点至关重要。詹姆斯·福代斯(James Fordyce)的《闺范训话》(Sermons to Young Women)和约翰·格雷戈里(John Gregory)的《父亲的赠女遗言》(A Father’s Legacy to His Daughter)都是教育上流社会淑女的畅销行为指南(从其多次再版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还有托马斯·吉斯伯恩(Thomas Gisborne)的《论女性之职责》(Enquiry into the Duties of the Female Sex),书中认为“在智力深度和广度上与卓越的男性”相匹敌的女性是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变异,“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相反,根据当时的行为指南,一位优秀的女性应该投身于家庭事务和优雅的爱好,同时培养“敏锐的情感”和“主动的善心”这些能吸引(并随后取悦)相称夫君的品质。 想想在寻找如意郎君这件事上,18世纪和19世纪的女性受到了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书里、家里,还有学校教育中),就会明白当时的女作家不难选择创作主题:爱情,各种各样的爱情——从单方面掠夺性的吸引,到真正的、持久的、令人感到舒适的爱恋。很快,随着女作家的笔触悄悄靠近社会边缘,一种全新的文学传统应运而生。 范妮·伯尼1778年的作品《伊芙琳娜》标志着女性文学的兴起,随后不久,她在1782年和1796年分别出版了《塞西莉亚》(Cecilia)和《卡米拉》(Camilla)。接着,玛丽亚·埃奇沃思于1801年出版了《贝琳达》(Belinda),简·奥斯汀于1811年出版了其挚爱的作品《理智与情感》。这几部小说都以女主人公步入婚姻的历程为主要内容,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两难的选择和情感上的折磨。 P31-3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