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孟子十二讲(外一篇)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邵逝夫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即邵先生根据讲义文稿整理而成,分为《论语四讲》和《孟子八讲》,合为十二讲。书中提炼两位圣人学问之大要,既精准,又扼要,读来令人欲罢不能,畅快淋漓,甚见邵先生深得诸圣贤“换着说”之宗旨,因应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时代,尽发孔仁孟义之大精神,对于有志者深入研习《论语》《孟子》乃至儒学真义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邵逝夫 字贞元,1977年生于江苏射阳。曾师从朱季海先生研习训诂。 早岁湎于世间名利.继而兼修儒佛,最终归于儒。常年讲学于苏州、邹城、郑州等地。2014年春,发起贞元义学。2018年起,推行明志教育。 撰有《颜氏家训译注》(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诗经选析》(连载于《新经学》辑刊,上海人民出版社)《大学释义》《中庸释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整理有《驳吕留良四书讲义》(收入《朱轼全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导读有张拭《论语解》《孟子说》、张载《正蒙》(黄山书社)等。 目录 序一 刘舰 序二 郑瑞芹 序三 张旭辉 序四 吕绍林 上篇 《论语》四讲 弁言 第一讲 乐的生命一寻孔颜乐处 第二讲 明仁——探寻生命之本然 第三讲 求仁——返归生命之本然 第四讲 依仁——活出生命之本然 须臾不可离也——我读《(论语)四讲》 王殿军 下篇 《孟子》八讲 第一讲 人皆可成圣 第二讲 人性本善 第三讲 为学之方 第四讲 养吾浩然 第五讲 舍我其谁 第六讲 义利之辨 第七讲 罢黜百家 第八讲 继往开来 后记 外一篇 国学入门——国学的定义及如何修习国学 序言 刘舰 (副研究馆员,邹城市 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欣闻逝夫先生在孟府习 儒馆讲学期间的心得感悟即 将结集出版,深感此为一桩 美事,这既是逝夫先生探寻 先贤之道的阶段性总结,也 是孟府习儒馆多年来传承优 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 。逝夫先生邀我写篇文章, 推辞不下,写就此文,以记 述孟府与逝夫先生之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儒张 载的四句教。逝夫先生就以 “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以 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心,致力于弘扬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早 年从商,位至高管,年薪颇 丰,并著有多本经营管理类 书籍出版。至而立之年,弃 已所得,潜心悟道,遍访孔 子、孟子、曾子、董仲舒、 朱熹、程颐、程灏、邵雍、 王阳明等先哲故迹,品读先 贤,精研典籍,讲学授业, 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聚 集了数群优秀传统文化爱好 者,并有一批对其尊称为师 的国学拥趸。 2016年冬,逝夫先生潜 居邹城。因孔子、孟子均诞 生于邹(孔子诞生地尼山历 史上属于邹城),邹城市被 称为“邹鲁圣地、孔孟桑梓” 。邹鲁作为文化昌盛之地的 代称,千百年来,备受尊崇 ,影响深远,在历史上早已 成为文教兴盛的代名词,在 中国甚至海外的很多人文荟 萃之地,都以“邹鲁”自誉。 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享有 邹鲁之名的城市就有80多个 ,在中国各地有“滨海邹鲁” 、“江南邹鲁”等诸多称谓, 韩国安东市有“海东邹鲁”的 美誉。 在邹城这座文化厚重之 城,逝夫先生如潜龙入渊, 悟习孔子、子思、孟子等先 贤之道,颇有心得。恰邹城 市打造了孟府习儒馆这一传 统文化传习之所,常有专家 学者来此讲学。逝夫先生拜 谒孟子时,曾听过讲座,并 与时任习儒馆馆长郑瑞芹相 谈甚是投缘,后郑馆长引见 我与逝夫先生相识。感慨其 品性之纯粹,学识之渊博, 自2017年起,邹城市文物 部门请逝夫先生在习儒馆开 办国学系列讲座二十余期, 深受邹城本地国学爱好者欢 迎,后期听课席位曾一席难 求。逝夫先生还扩大了国学 的传播和交流,凭一己之力 ,先后促成“先立乎其大— —孟子学的当代意义”学术 研讨会,“尚志--孟子学 的真精神”研讨座谈会,“中 华母教与家风传承”主题讲 座等活动在邹城孟府和子思 书院举办,上海古籍出版社 社长高克勤、台湾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教授杨儒宾,中 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 所副研究员秦燕春,复旦大 学历史系教授邓秉元,杭州 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邓新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高级编审 刘海滨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也提升了邹城的影响力和美 誉度。 逝夫先生居邹时,觅一 两层楼的小院租住,那是位 于老城区一座建于上世纪八 十年代房子。我去拜访他时 ,觉得有些陈旧,但他不以 为然,粗衣布履,在此品茶 、读书、写作,颇有颜回“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之风,更似刘禹 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之 境,他这种“一心只求圣贤 道,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朴 素心态着实令我敬佩。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 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逝 夫先生以“士不可不弘毅”的 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来传 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行为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 支持,也会有更多象逝夫先 生一样的人投身于此,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1年6月6日 导语 自2017年秋季起,旅居山东邹城的邵逝夫先生在孟府习儒馆开始讲习《论语》和《孟子》,前後开展了十数场公益讲座,他立足心性修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讲明了儒门修身工夫体系。这些讲解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深入浅出,激昂感人,闻者莫不动容,深受启悟。 后记 作为儒门后生,研习《 孟子》乃是分内之事,所以 ,我先后撰有《孟子节要》 与《孟子释义》两部文稿, 自觉对《孟子》有了一定的 理解,尤其是对《孟子》中 所述及到的儒门心性修证部 分,也切实的遵循着孟圣的 指导去实践了。 然而,真正与孟子结缘 ,则是在去年冬天,我与何 言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夜晚, 将诸多书籍及一些家具从苏 州东山搬到了孟子故里—— 邹城的一个陈旧的小院子内 。这个小院子属于邹城林业 局的老家属区,临近火车站 ,交通很方便,但是绝无吵 闹之感,算是一个闹中取静 的地方。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似 乎是销声匿迹了,我们也将 自己完全的沉静下来,一边 阅藏,一边解经、撰述。而 原本我们对孟子便充满着无 限的敬仰与膜拜之情,如今 身在孟子故里,自然而然便 会时常前往三孟(孟庙、孟 府、孟林)去拜祭圣人,这 种感觉与以往远道而来,挤 在人群之中,匆匆的拜祭全 然不同,因为我们拥有足够 的时间可以在其间徜徉、沉 思、感念,许多次,我们在 拜祭之时都感动得心头颤动 ,泪流满面,几乎每一次都 是流连忘返,最终依依不舍 的离去…… 就是在这种一次次充满 温情和留恋的拜祭之中,我 们感觉到与孟圣越来越相契 、越来越相融,仿佛自己真 的成了孟门弟子,时刻感受 着孟圣的教诲,也感念着圣 者的嘱咐,而我也一遍一遍 的校正着《孟子释义》。 时光就在这种与众不同 的体味之中,一天一天的过 去了。这期间,我丝毫也没 有讲学的计划,更没有走出 那个陈旧的小院子的门,与 圣人故里的学人们接触的念 想。直到八月下旬,我于返 乡途中大病一场,其后又在 邹城遭遇一次地震,感念于 生命之无常,便欲出来讲讲 学,于是,便与何言造访孟 府习儒馆,不曾想与郑瑞琴 馆长相聊甚欢,当即便确定 于孟府习儒馆的讲学事宜, 既然在孟府,当然就应该讲 《孟子》,我们当场便将第 一期讲座的课题确定为“人 皆可成圣”。郑馆长第二天 便发布了讲学的信息,当时 ,我们还担心我从未曾在邹 城露过面,是个生面孔,参 与人员或会稀少,不料到信 息发布的第二天上午,三十 多个名额就已经报满,其后 还不停有电话打到郑馆长处 ,要求报名,到了开讲的那 天,居然来了五六十人,整 个习儒馆座无虚席,这令我 很是感动。以往在苏州讲学 ,听众多少不等,多则数百 人,少则三五人,都很常见 。然而,举凡是讲到圣学时 ,则必定是人员稀少,三三 两两而已。而在圣人故里, 作为一个从未曾露过面的陌 生人来讲圣学,居然出现如 此场面,着实令我感受到了 圣者故里的不凡。而通过这 次课程,我又结识了邹城文 化圈中的一些朋友,如孟子 研究院的徐爽老师、意轩书 屋的刘成先生、王相雷先生 等。 时隔不久,又举行了第 二期讲座,课题为“人性本 善”,这是一个较难讲清楚 的主题,经过再三思量,我 决定用一张图来表示,结果 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第三期的课题为“为学之 方”,第四期的课题为“养吾 浩然”,这四期所讲,我自 觉都是孟圣最重要的教诲, 也自觉讲出了孟圣的本意。 后来,又先后讲述了“舍我 其谁”“义利之辩”“罢黜百家 ”“继往开来”,对孟圣之学 及其博大气象与重大价值作 了发扬。而每一次讲学,我 都抱以万分的恭敬和谨慎, 我知道这里不是别处,而是 孟府,是容不得有半点疏忽 和草率的。也正是因为这样 的态度,我对每一次讲学都 作了充分的准备,撰写了讲 稿,于是,便有了这个小册 子。这也算是讲学的副产品 吧! 身在孟府讲《孟子》, 对我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仿佛我是在向孟圣交一份 作业——我就是一个孟门的 弟子,在陈述着自己的学习 心得,讲到透彻、究竟之处 ,孟圣仿佛在颔首示可;而 讲到啰嗦、繁杂之处,孟圣 则仿佛在皱着眉头,以示不 满。这种感觉令我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幸 好我着实对《孟子》作过一 番研习,也切实的修习过儒 门的心性工夫,否则,我也 许会选择自我退缩和放弃的 。 我把这样的感受写出来 ,是为了感恩,感恩郑馆长 的信任,也感恩邹城故里的 朋友们,更感恩孟圣的遗训 ,让我有了向圣者陈述修学 心得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之 中,我感受到了孟圣的印可 ,也感受到了孟圣的叮咛, 更感受到了孟圣的仁爱和大 义。 身在孟府讲《孟子》, 是一份恩赐,也是一份缘分 ,这样的恩赐,这样的缘分 ,自然并不会多见,然而, 我却希望她们能够再一次的 降临,以求能让我为圣学作 出更多更广泛的传播,进而 推动圣学的复兴!与此同时 ,也让我向圣人交出更完满 的成绩。 丁西冬日,射阳邵浙夫 于需子故罩邹城。 精彩页 弁言 当初作“国学入门”讲座时,我曾对《论语》首章略作解析,郑馆长听了之后,很有感觉,当场便建议我接下来为大家讲讲《论语》。对于《论语》,我是作过反复研究的,也曾写下几部书稿,虽然不能说是很究竟、透彻,但也可以说是略有体会,所以,当时我想也没想,就满口答应了。不料回到家中,取出原先关于《论语》的几部书稿一一翻阅之后,才发觉自己答应得太过草率了:一、以往所撰的书稿,大多是用不上的,不是体例不适合,就是内容不太适当,所以,没有现成饭可以吃;二、虽然早年曾在《论语》上狠下过工夫,可是从乙未年夏天开始闭关之后,便很少再去读《论语》,对于其中的诸多要义已经有了少许的陌生感;三、倘若要对《论语》进行逐章逐句的讲解,那就不是几场讲座的事了,纵使是花上个一年半载,也不见得能够讲完。然而,既然已经夸下海口,也就只能是履行承诺。 于是,我先是重新温习了《论语》,对诸多经典诠释本如朱子的《论语集注》等也作了重新研读。不曾想,在阅读中居然有了不少新的体悟,于是,便开始动笔写《论语讲疏》。与此同时,也决定采取此前讲《孟子》的形式,对《论语》也作一个提纲挈领式的要义分享,更加注重激发性和启悟性,促使大家能够自行去研读《论语》,同样分为四讲。这自然是一个讨巧的方法。所以,当我告知郑馆长时,她立马玩笑着的说我这是在“偷懒”。不过“偷懒”归“偷懒”,要在短短的四讲中,将《论语》中的要义传达出来,那还是要花费一番工夫的。 在主题的选择上,我倒是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思量,因为“仁”是孔学的根本,讲《论语》自然是绕不开的。但是,我却选择了一个极端的做法——四场讲座完全围绕着“仁”展开,后面三讲分别讲述了明仁、求仁和依仁,而第一讲的标题虽然为《乐的生命》,却也是围绕着“仁”所展开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思路中,我渐渐能够用“仁”将《论语》中的一切该摄起来,与此同时,有了一个全新的体悟:原来《论语》是一部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经典,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罗列了一堆箴言。加上读到秉元兄发在《新经学》上的关于“孟子”的讲疏文,文章中,他对《孟子》章句之间的联系作了清晰的揭示。我益发关注《论语》中章与章的内在逻辑,这份努力完完全全呈现在《论语讲疏》中了。 我始终坚信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我自然不敢好为人师,然而,在这样一种分享的机缘下,站在了讲台上,也就不能不去思考如何更清晰、准确的传达出《论语》的内涵,于是,自然而然的便有了一些突破和成长。 同样,我为四讲都撰写了讲义,为了适合讲述,它们自然不同于严格的学术文,然而,其中确实也有不少灵光一现的地方,点到了孔学的要处。现在,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戊戌夏日,射阳邵逝夫于邹鲁。 第一讲 乐的生命——寻孔颜乐处 凡是读《论语》的人,都会有一个发现:《论语》中很少讲到苦,讲到忧(讲到忧时,都是无忧、不忧),而是在不停地讲乐、讲悦。例如,开篇第一章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喜悦,朋来快乐,人家知不知都很安乐(“不愠”就是安乐),总之,几乎到了无所不乐的境地。而孔子在评价弟子颜回时,又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七)别人受不了的贫穷,别人受不了的落魄,颜回却能够泰然处之,快快乐乐,所以,孔子称他为“贤”。其实,孔子自己也是如此安贫乐道的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述而第七)而当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时,子路不对。孔子便说:“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第七)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既然“乐以忘忧”,自然是无忧了!孔子的一生就是如此的快快乐乐!《论语》中的乐和表现乐的地方还有很多,如“知者乐,仁者寿”,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述而第七),朱子《集注》:杨氏日:“申申,其容舒也;天天,其色愉也。”总之,孔子的一生是安乐、自在的一生。他纵然是忧,也绝不会为自己忧,而是为道而忧,所以,他常常会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为弟子们不修德、不讲学、不徙义、不改过而忧,所以,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 P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