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变异(日本二千年)(精)/日本三部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李永晶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崛起,一举成长为改变东亚与世界秩序的大国;1945年战败后,它很快又再次崛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很多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日本的奇迹”。但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中华世界边缘的蕞尔小邦、一个世界史上籍籍无名的东海小国,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日本如何转变为异于我们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上堪称卓异的各种表现?或者说,与西方视线中的日本不同,我们要理解的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日本的变异”,是要建立一个理解日本的框架,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中。
作者简介
李永晶,旅日十年,东京大学博士,新一代日本研究代表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学术兴趣领域为现代社会理论、近代国家关系史、古典政治哲学。
著有《东京留学忆记》《马克思·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友邦还是敌国?——战后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
目录
导论 变异:日本认知与想象的二重奏 ??
上篇 变异
第一章 日本的原理
东亚 造就日本的世界体系
风土 加拉帕戈斯化的文化起源
神祇  初民文化的现代异彩
文字 日本思维样式的形成
文明 日本民族的演化机制
第二章 日本的奇异性
清寂 日本社会秩序的美学根源
耻感 一个生杀予夺的传统观念
罪孽 低犯罪率背后的文化与社会
仪式 日本文化中的彼岸因素
色情 日本风月文化的本质
中篇 日本二千年
第三章 传统东亚世界的竞争者(57—1868)
倭王受封 决定日本命运的历史时刻
大化改新 日本自我意识的形成
白村江之战 在东亚世界的啼声初试
元寇 神国日本的诞生
丰臣秀吉 图谋北京的战国枭雄
江户时代 “华夷变态”后的东亚世界
第四章 传统东亚世界的竞争者(1868—1945)
甲午战争 传统东亚世界秩序的终结
中日同盟 东亚新秩序的构想
二十一条 东亚内战的开启
“满洲建国”  石原莞尔的世界战略
卢沟桥事变 东亚世界史的悲剧
第五章 近代西方世界的挑战者(1853—1945)
黑船来航 从锁国到开国
明治维新 观念的历史力量
日俄战争 东风压倒西风
帝国战略 作为黄种人的代表
太平洋战争 “历史被创造出来了!”
东京大空袭 从重庆开始的因果链条
广岛和长崎 两个“神国”的对决
第六章 近代西方世界的挑战者(1945—2010)
麦克阿瑟 上帝派往日本的使者
东京审判 对旧世界的审判
日美同盟 东亚世界秩序的重构
冲绳 被遗忘的“军事殖民地”
日美贸易摩擦 日本的第二次战败?
下篇 现代日本的深层结构
第七章 现代日本政治的秘密
天皇 宛如自然一般的存在
自民党 实现长期执政的机制
行政官员 隐性的执政党
政治家 武士的后裔
日本右翼 尊王攘夷的现代回声
第八章 现代日本经济的逻辑
爆买 日本商品的民族属性
工匠精神 日本商品的人格呈现
造物 日本生产现场的逻辑
企业经营 命运共同体的创造
日本模式 “日本株式会社”的章程
福利社会 “日本型社会主义”的虚实
第九章 日本的困境与未来
少子高龄化 人口危机的政治议程
靖国神社 民族国家的原罪
战后体制 东亚世界秩序的缩影
和平宪法 未完的世界主义理想
终章 日本二千年的启示
附论 我们是谁:从日本的回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变异:日本认知与想象
的二重奏
一、日本:奇迹还是奇
异?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现
代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日历史
上的各种恩怨情仇。人们会
因为日本历史上曾尊崇和学
习中华文明而对它抱有好感
,隔海相望、“一衣带水”是
我们用来描述中日关系的特
殊词汇。但另一方面,因日
本在近代转向西方世界,并
转而侵略中国,人们又会对
它的“背叛”耿耿于怀。日本
的这种形象由我们自身的想
象与认知交错而成,但这是
一种有待反思和省察的朴素
的存在。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
崛起,一举成长为改变东亚
与世界秩序的大国;1945
年战败后,它很快又再次崛
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发
展的前沿地带。很多西方学
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日本的
奇迹”。但从中国的角度看
,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
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中华世
界边缘的蕞尔小邦、一个世
界史上无籍籍名的东海小国
,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
?日本如何转变为异于我们
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
在现代化进程上堪称卓异的
各种表现?
或者说,与西方视线中
的日本不同,我们要理解的
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
日本的变异”,是要建立一
个理解日本的框架, 将日
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
系中。
现代中国人看日本时的
视线颇为复杂:在我们想象
的某个角落中,日本是和我
们相同的存在;但在现实中
,日本又有着许多我们不易
理解的奇异属性,甚至是一
个矛盾的复合体。其实,现
代日本人看中国时同样如此
:他们也是以一种纠结的心
态观察着中国的一举一动。
这种彼此打量对方目光的奇
异性,是历史上中日两国特
殊关系的一种呈现。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去
理解日本的“变异”,日本的
这种转变为“异质”的、有着
诸多“卓异”品质的他者的过
程,从而获得一种关于日本
原理的精深认知。重新审视
日本的演化历程,描绘日本
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
上的历史变迁,这种工作构
成了我们解析日本“变异”的
基础。
本书还有一个与此并行
不悖、相辅相成的目标:获
得一种全新的自我认识。“
我们”是谁?在这个巨变的
时代,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
避的问题。我们是要把日本
当作一面镜子吗?日本诚然
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
光学折射看到自己的镜像;
但这还不是一个恰当的比喻
,因为镜子是外在于我们的
一种事物,是一种工具,而
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外在于
我们的一个国家。其实,日
本内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对
日本的想象与认知方式,正
是自我的建构与外在呈现。
这种看法可以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确证。
想想看, 平时提到日本时
,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们会用哪些关键词来描述
它?显然,诸如“文明”“干
净”“安全”“认真”“勤奋”“执
着”“有礼”“拘谨”“变态”等说
法,很容易出现在我们的头
脑中。这里要注意的是,这
些说法其实有着共同的起源
,即都来源于比较,而比较
的对象主要就是我们自己。
我在前面说“日本是一个
矛盾的复合体”,其实这是
对人们日常感受的一种郑重
、严肃的表达;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更愿意直接用“变
态”来描绘他们眼中的日本
的奇异属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
从“变态”这个标签说起。这
个常见的说法因其高度的通
俗性和表现力,只要对它加
以恰当的阐释,就会构成我
们认知日本的独特视角—“
变异”。
二、关于日本“变态”的
想象和认知
让我们暂且回到上面提
到的包括“变态”在内的说法
上。这些说法的本质是社会
学当中所谓的“刻板印象”:
它是指社会上一般流行的关
于其他族群、关于他人的看
法,通常都夹杂着特定的成
见和偏见。我们如果想要深
刻认识日本,首先就要对这
些刻板印象进行一番论辩与
反思;而对“变态”进行分析
,会给我们提供直抵问题核
心的入口。
现在,我们的问题变得
非常简单了:日本真是“变
态”的吗?
显然,“变态”是一个极
其口语化的说法,亦庄亦谐
;人们在平时读日本小说,
看日本电视剧、电影或者阅
读日本社会新闻的时候,经
常会遭遇到一些情节或事件
,然后不经意地评论说,“
嗯,有点变态”,“哇,真是
变态”。这么说时,人们其
实是要表达一种特定的扭曲
现象,尤其是指“心理变态”
与“性变态”。这些“变态”不
是什么好事,但正因为如此
,反倒会激发我们去探寻,
在人们日用而不知的这个“
变态”所指涉的现象的背后
,是否有着我们不熟悉的日
本的特殊原理在发挥着作用

这个问题把我们导向了
严肃的思考。事实上,当我
们在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某些
领域中发现“变态”现象时,
我们正是用它指称一种和我
们不同的、日本自身特有的
形态;而“变态”的称谓,
恰好表明了我们对日本特殊
性的一种朴素感受。
其实,从字典的标准来
看,“变态”有两种严肃的含
义。首先,它是指事物的形
态或姿态发生了改变、变形
,是指一种“变化了的形态”
;其次,它是
导语
本书是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的问题意识下,探求日本“变异”的演化吏,故而,必须融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呈现一幅日本的历史与现实演化的全息画像,而这本身就构成解析日本“变异”的基础。从“分身”到“变异”,对“什么是日本”的每一个回答,都构成我们所要认知的日本,乃至我们自身(中国)的一部分。由此,“变异”的本质,实则是一种日本文明演进的机制,也是推动日本自身和世界文明演化的力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还可以说,在这一日本二千年演化史的巨幅画像中,一部分,我们称其为“日本”,而另一部分,我们则称其为“中国”。
后记
本书是我计划中的“日本
三部曲”的第二部。我最初
设想,在书中提出一种包括
性的解释框架,而不再局限
于特定的时代和事件。但在
具体构想和写作过程中,我
意识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
现。于是我尝试再次聚焦于
人们所关注的日本文化、历
史与社会领域中的特定事件
或现象,让它们在我们的问
题意识中得到重新的解释,
并期待借此获得新的认知。
当然,这种尝试并非没
有益处。孟子云:“观水有
术,必观其澜。”我们只需
观察水面的波澜,就能够获
知水体、水源乃至一般的水
文特征。在本书中,我正是
通过再现日本二千年演化史
中的一些波澜壮阔之处,通
过分析现代日本在政治、经
济与文化上的一些卓异表现
,试图将这个共同体的演化
历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
中,此前曾经让我们感到奇
异甚至不可理喻的一些现象
,自然褪去了它们或暧昧或
神秘的面纱,显现出了真实
的面目。
我在本书中试图重新理
解的不仅仅是日本,更是我
们自身。从根本上说,二千
年来的日本历史与文化所显
现出的种种“异象”,更多的
是我们观察者心智的产物。
我们中国人观察日本的心智
,初开于19世纪中后期。在
东西交汇的世界史进程中,
我们开始了艰难的自我更新
的历程。明治维新后,日本
率先从危机中突围而出,随
即成为中国面临的“艰难”的
一部分,但也是促使传统中
国进行自我“更新”的一种动
力机制。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
日本依然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这得益于日本在文明进程
中的位置。因时制宜,与时
协行,君子豹变,这是日本
文明演进的根本机制。“齐
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
于道。”从公元7世纪的大化
改新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
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
主化改革,日本这个古老的
民族最终走上了文明发展的
正道,如今已经行进至人类
文明发展的前列。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
出任日本大使的黎庶昌
(1837—1898)有言:“君子
之观于人国者,第取其长而
已。”这同样是我们今日观
察日本乃至观察世界列国的
不二法门。因此,本书多用
力于对日本“长处”的揭示和
分析。我们只有看到其他国
家与民族的长处,才能形成
激励自己进取的意志。我们
已经看到,现代日本之所以
在科学、技术、艺术、文化
等领域异彩纷呈,实得益于
人类文明自身的哺育。“一
明珠内,万象俱现。”如果
将人类文明比作一颗明珠,
那么我们在现代日本的身上
就看到了这颗明珠的真实光
华。让人类文明的明珠持续
生辉,而不是让其蒙垢,每
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责无
旁贷。
本书重述日本二千年演
进历程的最终目的,其实就
是要为我们优化自身的心智
结构服务。因此,我在本书
中对日本演化进程中的每一
个节点、事象的描述,在深
层的意义上都指向了精神分
析的目标。这其实是一种理
论探索。我期待本书的这种
尝试,对我们的自我认知与
理解、对我们内心的丰富能
有所助益。
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一
再经历了从日本观察中国、
从中国观察日本以及从中日
两国观察世界的反复的认知
过程。这当然不是刻意为之
,而是在各种具体情境中的
自然反应。进而言之,借助
“他者”的眼光重新审视“自
我”,在判断人类事务时形
成一个一以贯之而非双重的
标准,正是我所理解的现代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所
在。
本书表述的一些想法最
初出现于2009年我在汕头
大学法学院开设的“现代日
本社会论”、“日本地方政府
”与“东亚政治制度”三门本
科课程的讲稿中。随后在华
东师范大学的教学与研究过
程中,这些想法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2018年3月,“得
到App”约我撰写关于日本
的音频课程,我获得了将此
前的想法整理成文的机会。
在此我要对罗振宇先生及其
团队致以特别的谢意。
在本书最终形成书稿的
过程中,范新先生对全书进
行了极为细致的审读,提出
了非常珍贵的阅读反馈和修
改意见,在此我也要再次表
达谢忱。然而,由于学殖不
足,言不逮意,拙笔未能将
本书部分主题涉及的阃奥之
处完全呈现,对于未涉及的
主题更只能存而不论,为此
我要向读者表达歉意,也请
各位方家不吝批评赐教。
作者谨识
于昆山市花桥镇寓所
2020年7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于中国而言,重要的不
是日本的“奇迹”,而是“变
异”,以及将日本纳入一个
可理解的认知体系。
李永晶的《变异:日本
二千年》,堪为“日本的全
息导览”, 融历史、政治、
经济、文化于一炉,重构日
本二千年演化史,全面解答
“日本何以为日本,尤其是
何以为当下之日本”。
——刘擎 政治哲学家、
奇葩说导师
精彩页
丰臣秀吉
图谋北京的战国枭雄
镰仓时代的日本成功抗击元朝后,它的自我意识——针对东亚大陆王朝的对等乃至优越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和强化。这一意识诞生于倭王受封的时代,源远流长,更重要的是,它就像埋藏在土里不死的种子一样,每当阳光和雨露丰沛之时,就会破土而出,进入人们可见的现实历史世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日本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武士和政治家——丰臣秀吉(1536—1598),就是这样一粒种子。
秀吉在日本历史上地位很特殊,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战争狂人”,患上了“妄想症”。很多人初次听他的一些事迹时,也的确会感到震惊。比如,他曾计划征服大明王朝,定都北京,然后将北京周边的疆土分封给跟随他的武士;他还扬言要征服印度。他不只是想想而已,还真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1592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就是他实施计划的第一步。所以,有人声称他是图谋侵略中国的始作俑者。
这些说法中包含着事实和对事实的部分认知,但还远远不是历史的真相。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一下秀吉图谋北京这一政治意志的来龙去脉,进而确认他在日本的自我意识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占据的位置。事实上,我们若想要在历史的深层上来认识日本的特殊属性,理解二千年来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史,那无论如何也无法越过秀吉这个人物。秀吉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是中日之间爆发的第三次战争,但同样是一场很少被提及的战争。而且,我们如果注意到“朝鲜”两个字,就会联想到我们迄今重构的这个日本成长的故事。
如果从日本的角度来说,丰臣秀吉非但不是战争狂人,还是一位大英雄,“永远是日本国的英雄”。他精于韬略,所作所为堪称日本自古代以来国家欲望—亦即大陆欲望—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国家精神自我实现的重要一步。下面我们就具体回顾一下,作为日本国家欲望与精神载体的种子,秀吉的出现究竟怎样改变了日本和东亚世界体系的形态。
从15世纪中期开始,作为日本实际中央政权的幕府—此时为足利尊氏于1336年创建的“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1537—1597)时最终灭亡——大权旁落,各地大名相互割据、彼此征伐不断,日本进入了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活跃的时代,其实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的末期,也就是16世纪的晚期。这位丰臣秀吉就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关键人物。
我们先略微看一下此时世界的整体状况。从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末,世界正处于巨变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欧洲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展开、基督教的世界传教等等,都发生在这个时代。16世纪后期的中国,大致处于明朝的神宗万历年间。这个时期,骚扰帝国东南沿海近两个世纪的倭寇得到了平定, 商品经济、思想文化都处于高度繁荣和开放的状态。
而秀吉并非等闲人物,他对于这些世界史级别的事件,可以说都了然于胸。当然,秀吉也不是从天而降,突如其来,而是很多历史因素共同造就而成。实际上,他出身卑微,身材瘦小,容貌丑陋,绰号“猴子”;他只是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异常的勇武, 加上风云际会,才成为改写历史的大人物。
在这些条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他跟对了人。他加入了一位名叫织田信长(1534—1582)的大名的部下,从最低微的位置逐步上升为主将。织田信长也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著名武将,率先提出了“天下布武”,也就是用武力统一天下的口号。织田信长有着雄才大略,但为人凶悍残忍,得罪了手下一位叫明智光秀的大名。结果,在一次重要的征战途中,光秀发动叛乱,在京都的本能寺杀害了织田信长,这就是发生在1582 年的有名的“本能寺之变”。
事变导致了秀吉的上位。秀吉取得了织田信长的继承权之后, 足智多谋的本领得到了全部的发挥,最终在1590年结束了日本持续一百余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日本历史上, 这个时代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 或1568—1600),又被称为“织丰时代”。在重建国内秩序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重建了天皇的权威。在此前一个多世纪的内战中,这个源远流长的皇家体系完全不被战国群雄所重视,与足利家族的幕府同样处于衰败、接近崩溃的状态。秀吉在稳固了自身的霸主地位后, 迅速在京都大兴土木,重新修缮了皇室破败不堪的宫殿。另外, 他还恢复了被织田信长极力打击、破坏的佛教体系,表达了他尊重、回归传统的政治意识。
在后世的历史叙事中,有人认为同他的国内统一与海外征讨相比,他最重要的功勋就是护卫了皇室的尊严。因为这些表现,天皇赐给了秀吉“丰臣”这一表达尊贵的姓氏,并将最高的“太政大臣”这一头衔也颁发给了他。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实践中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其实,“天子”即便失去了实际统治的权力,依然是“权威”的代表,是一种“软实力”,意义不容小觑。丰臣秀吉尊皇的做法又为随后取而代之的德川家康继承,日本的皇统得以延续下来。
秀吉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后,并未“刀枪入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