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诞生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却对近代日本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阳明学思想影响了一大批近代日本的文人、军人、实业家,是日本近代化的精神支柱。 作者用易于理解的写作方式,回顾了王阳明的一生,介绍了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了阳明学的核心思想。作者认为,阳明学与宗教不同,它与人类现实社会紧密相连,鼓励人们在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好的过程中不断修炼自己,是一门实用学问。作者认为,阳明学指出了人是由肉体、心魂与精神三部分组成的。人通过肉体来感知物质世界,通过“心”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精神来开启肉眼所看不到的、超越肉体与心魂的高维度世界。作者将王阳明心学思想中深奥和复杂的部分,以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阐述给读者,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成果和访谈资料,深入探讨了王阳明思想,增强了本书的学术可信性。 作者简介 林田明大,1952年生于日本长崎县。日本作家、阳明学研究者,除王阳明的思想外,还对日本禅、歌德的思想等有自身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作者早年留学德国,在对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哲学家歌德、华德福教育之父鲁道夫·施泰纳、禅、阳明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作者林田明太多年来面向日本企业和社区常年举办阳明心学讲座,揭开阳明学深奥神秘的面纱,倡导的将阳明心学运用于生活实践,并自己也率先身体力行。 目录 致中国读者 第一部分 王阳明生平 序言 第一章 立志修行时代 第二章 受难与悟道的时代 第三章 武人·王阳明 第四章 阳明学的确立 尾声 第二部分 阳明学的思想 第一章 什么是阳明学 第二章 心即是理 第三章 知行合一 第四章 致良知 第五章 四句教 第六章 阳明学与情感 第七章 阳明学与歌德的思想 补遗一 阳明学在日本的四次热潮 补遗二 改变日本的阳明学 序言 阳明学传入日本,大 约400年间不断传承发展 ,孕育了众多的阳明学者 及先贤。 仿若回归故里一般, 拙著《人人都能读懂的王 阳明》被翻译成中文,在 中国出版发行,得以让更 多的中国读者朋友读到此 书。这令十八岁得知王阳 明、三十四岁远渡欧洲期 间决心潜心研究阳明学、 自此以后三十五载私淑于 王阳明的我来说,真是感 慨万千。 在本书的开头,书写 这篇“序文”,我有两个目 的。 首先,阳明学作为明 朝的代表,有“明学”之称 ,它未被邻国的李氏朝鲜 所采用,也伴随明朝的灭 亡,在中国被人所遗忘。 然而,在那之后,自十六 世纪初至今约400年间, 阳明学在日本不断传承发 展,培养了众多的阳明学 者及先贤。这一事实表明 ,诞生于中国的阳明学, 其实用性与有用性在日本 得到了证明。 出于这层原因,我想 借此机会来梳理一下日本 阳明学的发展脉络(详见 本书“补遗一”)。 其次,本书自首次出 版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七 年。我想分享一下我对阳 明学更加深入的一些理解 。今日我的阳明学观已与 二十七年前不同,演变为 明显的“生活哲学”。在每 日的生活之中,无一日不 意识到“致良知”。 如果开宗明义就让我 做出一个结论的话,我以 为阳明学就是有利于提升 人性的工具,它既简单又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阳明 学是人间学,是在现代仍 不过时的“东方思想之精 华”;阳明学就是“生活哲 学”(吉田公平、小山国 三《中江藤树的心学和会 津·喜多方》)。 这三条结论,既是我 依据阳明学潜心修养的真 实体验,也被日本近现代 史上那些优秀的人物所证 明,他们都是在阳明学的 熏陶下练就了人间力与强 大的内心。也就是说,阳 明学作为培育人才的工具 是非常有效的。 在日本,阳明学作为 生活哲学而被人们广泛接 受。日本阳明学藤树学派 的代表人物植木是水的一 段生动故事印证了这一点 。 植木是水虽然出生于 今冈山县的商人之家,但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连买 笔学字的余钱都没有,是 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后来 他有幸接受中江藤树的教 育,勤于修行,终于开悟 。关于此,三浦长亲在其 《植木是水翁示教录》的 《序》中有所记载。 作州(现在的冈山县 北部)武士安藤勒负问道 :“植木翁您也有欲望, 也有内心不能平静的时候 吧?” 植木翁回答道:“有呀 ,但不必介意这些事情, 只要一心追随良知就行。 ” 安藤氏又问:“即便如 此,内心难道就没有过波 动吗?” 植木翁回答:“的确如 您所说,内心总会有波动 的,但是内心波动的深处 ,尚有良知守护着我。” 植木翁对良知深信不 疑。 此外,又有人问他:“ 植木翁,您也有精力分散 、焦虑不安的时候吧?” 植木翁答道:“大家总 是担心自己精力无法集中 ,焦虑不安,等等,设法 摆脱它们。修行可不能这 样。你发现自己感到焦虑 不安,这正意味着良知在 发挥作用,相信良知便可 以了。不要关注焦虑不安 的负面,而要去感谢内心 的良知,是它让我们发现 了自己的焦虑不安。只要 做到这些,焦虑不安就会 自然而然地消逝。” 植木翁告诉我们的是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 焦虑不安时,那正是良知 在提醒你。如果对正在发 挥作用的良知心怀感念, 那么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 归于平静。我年轻的时候 ,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是 夜,钻进被窝里时,忽然 听到“内心的喁喁细语”: “喂,每天要带到公司的 资料放到包里了吗?” “啊,是啊,明天开会 准备用的资料,好像忘记 放到书包里了。可是,实 在太困了,明早再放进包 里也来得及呀。” 这样想着就睡着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终究还 是忘了,结果在公司非常 窘迫。这种“内心的喁喁 细语”就是良知之声,而“ 实在太困了,明早再放进 包里也来得及呀”就是私 欲。王阳明诉说的,就是 要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把良 知作为内心的主人。 阳明学的教义并非有 什么特别之处。在我的另 一个终生研究对象鲁道夫 ·施泰纳的人智学中也有 与阳明学共通的教义。 以下是对施泰纳的医 学研究造诣颇深、设立帕 拉塞尔苏斯医院的华尔特 ·普勒的一段话: “人的所有工作,尤其 是每天必做的工作及勤务 ,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 、关注、深思熟虑、细心 、兴趣、投入、热心、熟 练、责任感,等等,任何 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并不 只是专家或艺术家才需要 。” “比如说,扫除、洗衣 服、除草等,这些工作看 起来都极为简单。不过, 人‘内心的自我’总是以某 种形式在追求更高的层次 。如果不响应这种请求, 得过且过,那我们会在不 知不觉间变得倦怠懒散而 邋遢,进而变成一个毫无 责任感的人。”(华尔特· 普勒,《人智学的生死观 》) 在主持阳明学及日本 阳明学研究会的同时,我 也在通过阳明学来提升修 行。下面的这句话是我修 行中的感悟,兹录于此与 大家共勉。 每天做着琐碎的事、 得过且过的人,就如同每 天都在修行着要把 导语 本书广征博引,既富有趣味,又浅显易懂,生动地诠释了阳明学的精神内核与真谛。 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近代日本的文人志士、实业家,如西乡隆盛、高杉晋作、涩泽荣一、伊藤忠兵卫、三岛由纪夫、森鸥外,可谓日本实行近代化的精神支柱。 书是介绍王阳明思想的入门书和实用书。作者通过本书加深了东方读者对王阳明思想的了解,同时也站在国际视角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对比阐述,展现了东西方思想碰撞的火花。 精彩页 王阳明的诞生 王阳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余姚位于上海南部,名酒产地绍兴的东部。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谥号文成。所谓字是本名之外成年后起的别名,谥是死后为表尊敬而起的称号。阳明是号(雅号),源于会稽山山麓的石窟修筑的阳明洞,相当于现在的笔名。 会稽山的山脚,自古以来以风光明媚的山水名胜之地而闻名。因洞窟位于四明山之阳(南),所以被称为阳明洞。 王家据传始于晋朝光禄大夫(从二品的中国古代官名,主要掌管皇宫事务)王览。王览的曾孙即为有名的书圣王羲之(303—379),也就是说王阳明是书法方面堪称古今第一的王羲之的子孙。 王家世代为士大夫门第,家境富裕。其父名华(1446-1522),号龙山。龙山公是一位勤勉的高级官吏,官运亨通,后来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行任免文官之职的组织部部长)。明朝永乐帝的时候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在那之后南京依然设有小型的中央机构。 龙山公自幼生性聪敏,是远近皆知的天才。17岁时他参加考试,才能被县令认可,称其“他日可为天下之状元”,因此被附近的富豪争相聘为子弟的家庭教师。状元是指在科举殿试中成绩最优秀者。 一位富豪得知消息,邀请龙山公住在自家宅院。 有一天夜里,富豪的美丽小妾来到龙山公的房间,说按照主人之意欲借他求子。小妾拿出扇子做证据,上面千真万确是这家主人的笔迹,写道“欲求人间子”(想要得到人的种子)。这家主人没有孩子。公在旁边写道“恐惊天上神”(不能惊动天上的神仙),把小妾赶了出去。 龙山公就是这样一位严谨耿直之人。 王阳明之母郑氏,怀孕14个月仍然没有要生产的迹象。一天夜里,郑氏的母亲岑氏做了一个梦,梦见天神身着绯衣于云中现身,击鼓吹笛,从天而降,送给岑氏一个婴儿。岑氏刚从梦中惊醒,就听到婴儿诞生的啼哭声,王阳明出生了。听闻这个不可思议的梦境后,祖父竹轩遂为婴儿取名为“云”。以后,街坊邻居把王阳明出生的家称作“瑞云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王阳明两名高徒之一的钱德洪于二十多年后也在此楼出生。 王阳明主要是在祖父的关爱下长大的。祖父名伦(1421-1490),号竹轩,是一位生性喜欢竹子,以抚琴、吟诗、作画为乐的热爱艺术的名士。 关于王阳明的母亲郑氏,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据说她是一位甘于贫苦,能早起打水、淘米、纺线,尽心伺候公婆,丈夫王华当上高官后仍能恪守质朴生活的妇女。 少年时代的王阳明 王云到了5岁仍不会说话。 有一天,王云在和附近的小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有一名高僧路过,摸着他的头说:“这是个好孩子,可惜道破。”所谓道破,即说出来之意。也就是说神仙托梦的内容不可泄露给他人,但却给孩子起名为“云”,等于向人们泄露了天机。听闻此言,祖父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开始开口说话了。8岁的时候,他把祖父此前出声朗诵过的书本都默记了下来。 祖父觉得不可思议,就问他,小王阳明回答道:“祖父您读书的时候,我听到就背了下来。” 成化十九年,王阳明10岁的时候,父亲在科举进士考试中夺魁,在北京也就是当时的京师谋得官职。龙山公希望把父亲竹轩翁接到京师供养孝敬,于是在第二年,王阳明由祖父带着,前往父亲居住的北京。 途中,他们参观了因风光秀美而闻名的镇江金山寺。祖父正要饮酒作诗时,王阳明当即吟诵出一首《金山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在场的人们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了一首《蔽月山房》诗,王阳明也随口诵出,堪称佳作。祖父遗传的作诗的爱好在王阳明的身上也尽显出来。自此,王阳明一有机会就创作好诗,留下为数众多的诗词文章。 上述的《金山寺》一诗,也叫《阙题》,是为后人所熟知的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但最厉害之处在于王阳明年仅10岁便能即兴吟诗。可见王阳明从小就具备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才能。 王阳明在北京开始上私塾学习。有一日,他问父亲王华:“何谓第一等事?”王华答道:“只有读书科举考试及第。”王阳明说:“我认为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所谓圣贤,是指孔子、孟子那样的圣人或贤者。 P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