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简·莫里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简·莫里斯五十年来游历欧洲各国的一部“印象集”。全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分为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作者在欧洲各地徜徉,以其所见由感而发,从宗教异端讲到艺术,从种族和领土的历史渊源讲到风俗习惯,从神圣罗马帝国讲到欧盟,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致的欧洲历史文化的画卷。远超越旅行文学的范畴,为文学写作划定了新界线。莫里斯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阅历,发掘、梳理了欧洲的本质。从基督教的历史再到各国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莫里斯勾勒出了欧洲历史的主潮。 作者简介 简·莫里斯(Jan Morris,1926-2020),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生于威尔土,原名詹姆士·莫里斯(男),参加过二战,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53年,他随英国探险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独家报道了这一消息,轰动世界。她直面过切·格瓦拉,亲眼见证并报道了苏伊士危机,在耶路撒冷发回审判艾希曼的报道……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她的身影。 1972年,她接受了变性手术,从“他”变成了“她”,变性之后依旧与妻子生活在一起,开始专注于旅行与写作。她游遍全球写下关于悉尼、威尼斯、中国香港、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地的游记与散文,著作超过40部,包括旅行文学、历史与小说等。莫里斯惯于将其广博的历史知识与深沉的思考融入叙事之中,创造出一种过往与今世、梦境与现实、精神与世俗相纠缠的独特文学空间。 她是英国皇家文学院成员,曾获得英国金笔奖与爱德华·斯坦福旅游写作杰出贡献奖。2008年1月,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十五名作家之一。 目录 代中文版序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部欧洲的微观察史 引言 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根系船柱上,为沉思铺陈背景 1 神圣的征候 神圣的欧洲复合体,始于异教,终于艺术 2 混杂 欧洲的种族与地理混乱、缠绕的边界线、少数民族、飞地、岛屿、反常以及混杂的惊奇 3 民族、国家与嗜血的列强 一国接着一国,欧洲人在这片大陆上制造的混乱 4 互联的网络 欧洲不由自主地被习惯和技术连成一体 5 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 统一欧洲的六次尝试,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欧盟 结语 回到的里雅斯特的码头,带着嘲弄的微笑和勇敢的希望 序言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 部欧洲的微观察史 李孟苏 以简·莫里斯人生的广度 、厚度与亮度,由她为欧洲 留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印象 集,再合适不过了。 50年间的时—空转换, 始于1946年一个温暖美好 的夏日,20岁的莫里斯坐在 的里雅斯特码头的一根系船 柱上,写一篇关于乡愁的随 笔。多愁善感的莫里斯啊, 这时莫里斯还叫詹姆斯,性 别为男性,在英国军队里担 任情报官员。 之所以选择的里雅斯特 作为这段半个世纪旅程的起 点,是因为这座意大利的港 口城市是莫里斯踏足的第一 座欧陆城市。战争把欧洲所 有民族拖入“一场腌臜脏污 、分崩离析的噩梦”,欧洲“ 变得无法辨认”。而的里雅 斯特幸运地躲过了战争的摧 残,“一点儿也没有被击碎” ,印证了莫里斯童年时期对 欧洲的浪漫想象:“一个玫 瑰色的老德国风味的欧洲, 并且是一个浪漫的整体。大 作家和大音乐家漫步的街头 ——有湖和凉亭的可爱的公 园——古老荣耀的建筑—— 阳光灿烂的咖啡馆里惬意的 学生生活——饱含文化与历 史的庄严老城。”于是这座 城市唤起了20岁青年“真诚 的怀旧之情”,让她“对一个 只在幻想中见过的、已然消 失的欧洲充满乡愁”。 20岁的这篇随笔没有写 完,它试图记录的情绪却给 莫里斯打上了终身烙印,“ 的里雅斯特”也被她“永远地 同欧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她以这座城市作为印象和 反思的起点,踏上了重新看 待欧洲、寻找自我身份的旅 程。 此后,莫里斯的人生也 分为了一段段旅程。作为记 者、旅行作家和历史学家, 莫里斯自述“在35岁以前就 以走马观花但异常欢愉的方 式几乎观光了全世界”。莫 里斯的职业生涯颇为成功, 她自述做记者时经历、目睹 了很多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 程的标志性事件:“首次登 上珠穆朗玛峰,各大国在莫 斯科的较量,使得戴高乐重 新掌权的阿尔及利亚事件以 及汽车首次驶过阿曼沙漠等 。”她还在耶路撒冷的法庭 上看到站在防弹玻璃后受审 的阿道夫·艾希曼,采访过“ 猫一样敏捷的”切·格瓦拉。 《经济学人》杂志赞誉她是 “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录者” 。 20世纪60年代,莫里斯 辞去新闻界的工作,改变写 作方向,成为专职作家。她 一生著述颇丰,40多本著作 中除了三卷本的巨著《大不 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更多的还是 旅行文学。旅行写作给她的 头上戴了一大堆“20世纪最 优秀旅行作家”的高帽子。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托马斯· 迪什称赞她的旅行文学写作 ,“对其他旅行作家来说就 像约翰·勒卡雷对其他间谍 小说家”。但是2016年她接 受BBC采访时却说,她不喜 欢被称为“旅行作家”,因为 她写的不是旅游休闲指南和 游记,而是关于某个地方和 人的文字。 莫里斯自称,她的写作 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无 所事事地闲逛,看看世界, 让世界看看我”,每到一地 她都要去当地的法庭旁听审 案,因为法庭最能反映“一 个地方的社会、政治和道德 状况”。接下来再去市场、 火车站。就这样,她几乎走 遍世界,为威尼斯、牛津、 悉尼、西班牙等城市和国家 留下了印象派风格的文学肖 像画,而不是旅行指南、导 游手册。 终于,在1997年,莫里 斯为的里雅斯特、为欧洲献 上了一本《欧洲五十年:破 碎大陆的返航》。书以的里 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 的里雅斯特;全书分五个主 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 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 。 写作此书时,莫里斯已 过古稀之年,距离在码头上 写怀旧随笔的20岁,过去了 50年。漫漫50年间,莫里 斯摆脱了对英帝国的认同, 重新发现自己的威尔士身份 ,做了外科手术完成性别转 变,形体和外观从男性转变 为女性,名字从詹姆斯变为 简,欧洲大陆又经历了什么 ?她用一个个观察、思索的 片段,写出《欧洲五十年: 破碎大陆的返航》,为欧洲 描摹出一卷印象画册。 从艺术角度看印象派画 作,印象派艺术家描绘的是 大自然展现在眼前时那一刻 的视觉效果,表现的是瞬间 的光影效果、色彩变幻;也 有看不惯的人说印象派的作 品“杂乱无章”。 用这两种视角来看《欧 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都不为过。莫里斯呈现 的“欧洲五十年”是碎片式的 瞬间,记录的是她在欧洲各 地见到的普通人、平凡事, 是从个人角度写的欧洲微观 察史。她没有刻意寻找一个 逻辑来写50年的编年史,即 便给每一章都取有标题,也 是晦涩的。每一章里,莫里 斯做着随机、发散性的观察 、思考,相似的话题反复出 现,似乎没有经过组织。看 似杂乱无章的安排反而带领 读者踏上一趟有趣的旅程, 每一段行程结束后将转到哪 一个方向,我们永远不知道 。 如果你真的以为《欧洲 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是一本“杂乱无章”的书,就 被莫里斯骗了。采用片段式 写法,莫里斯有意而为之。 莫里斯的职业让她深度参与 进里程碑式的新闻事件,但 新闻报道、汗青史书中有资 格出现的只能是主角,是取 得胜利或遭遇失败的强悍之 辈;更多的凡夫俗子极少能 被 导语 简·莫里斯笔下1946—1996年的欧洲五十年印象:从战争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失落的欧洲如何重获自信?面对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一个新欧洲真的会出现在这块破碎大陆上吗?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部欧洲的微观察史”:欧洲的宗教根基及其表达,欧洲的种族和地理混杂,欧洲各国风情,联结欧洲的习俗和技术,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欧盟),以及每一个从她身边流过的人和物…… 一位出色记者:荣获1960年乔治·波尔克新闻奖的海外报道奖。 一位旅行文学泰斗:2004年荣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特别奖,2018年荣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杰出贡献奖。 一位文学大师:2005年被英国笔会授予终身文学成就金笔奖,2008年1月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50大英国作家”的第15位。 一位先驱人物:原名詹姆斯·莫里斯,从记事起就感到生错了身体,从6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最终在1972年接受变性手术,并将“詹姆斯”改名为“简”。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由五十年的旅 行所激发的个人赞赏,这是 简·莫里斯的最佳状态—— 既伟大又特别,异想天开又 深刻。这是对于一块大陆的 一幅绝伦肖像画。 ——《卫报》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 行回忆录,更是对我们在追 求远方旅行时经常忽略的大 陆的一次美妙的重新发现。 简·莫里斯对创造欧洲特色 的相似性和多样性进行了仔 细的研究。她对自己主题的 了解使这本书具有最好的教 育意义。 ——《泰晤士报》 愿欧洲大陆各国的所有 色彩、迷信和怪癖,愿简· 莫里斯在她的作品中如此微 妙地描绘的差异,得以幸存 。 ——《星期日邮报》 精彩页 1 神圣的征候 神圣的欧洲复合体,始于异教,终于艺术 在奥德斯码头上面,的里雅斯特最高处,圣朱斯托大教堂耸立在山顶的一座城堡旁边。它纪念的是圣查士丁,但同时也奉献给著名的罗马殉道者塞尔吉乌斯,据说公元前4世纪后者在叙利亚被斩首的同时,一只戟从天而降,落在的里雅斯特,从此被永久保存,其形象也出现在这座城市的盾形纹章上。从圣朱斯托大教堂的钟楼上看到的风景极美——大海、山峦、城市、港口与郊区的宏伟全景。朝东和朝南,能望见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朝北,望向奥地利;朝西,越过海湾望向威尼斯。如此雄伟的景色,不免让人思索起欧洲的定义。 第一次来这儿时,我并没有太多考虑如何界定欧洲的问题。当时我完全是一副英国人的样子,直接把欧洲视为“海外”。总体而言,剩余的世界似乎并没有那么异国,巨大的英国势力实际上将它包裹。50年后,在我看来,对这片大陆进行界定变得更简单了。我把它的界限定到土耳其和苏联的边境,但这仅仅是出于偏见,或者是为了描述方便。总而言之,欧洲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地名。从地理的角度看,它不过是从亚洲大陆块上伸出的一个半岛,以及周围的岛屿和群岛。从文化的层面看,它一直处于变幻不定的语言、民族与传统的混乱中。从政治的角度看,它是一场流动的盛宴:35个主权国家,其中有9个是在这半个世纪里诞生或复兴。瑞典,直到17世纪末才被认为是个真正的欧洲国家。希腊,尽管是欧洲古典文化的源头,但在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出来之前,很难说是欧洲的一部分。西班牙经常觉得,就像奥登说的那样,它似乎是“被添补到欧洲的底部”。保加利亚北部的人还记得他们把去维也纳叫作“去欧洲”,如今英国人穿越英吉利海峡时也说自己是“去欧洲”。在我看来,这么多个世纪以来,仅仅是宗教让这片大陆有了持久的共同身份。 欧洲这片土地上,犹太教间或得势,伊斯兰教的存在与威胁严重影响其历史;但异教与基督教才是定义它的普遍因素,并且,在很久以前,其中一个控制着另一个。“基督徒是一个民族。”秃头查理在9世纪宣布;9个世纪后,《乌得勒支条约》仍然提到一个“基督教的共和国”;格莱斯顿认为欧洲协调象征了基督教的统一。欧洲与基督教世界是同义词,即使到了现在,若是从外太空落入欧洲的任何地方,你的视野范围内多半会有一座尖塔、一个穹顶、一座钟楼或者一个修道院建筑群的轮廓。但上帝知道,基督教的圣殿向天堂举起十字架的姿势各不相同,祈祷的音调也迥然相异,从大教堂塔楼上俯瞰的里雅斯特,就连我们也能看出信仰的种类之繁多,令人迷乱。山下有个带穹顶的新古典派教堂,把守着一条船只密布的运河,那是罗马天主教的圣安东尼堂——献给奇迹创造者圣安东尼。有两座塔楼的那个,是希腊东正教的圣尼科洛教堂。掏出街区地图,能找到小巧漂亮、有着古典式山形墙的圣公会基督教堂,高耸着新哥特风格尖顶的福音派教堂,17世纪耶稣会修建的圣母大教堂,11世纪韦尔多派修建的圣西尔维斯托教堂,拜占庭式穹顶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大教堂。再往下,有一个本笃会教堂,一个圣方济各会教堂,还有一个以前供亚美尼亚神父使用的教堂,如今用德语行天主教的仪式,某个地方还有一个循道宗的整洁的小教堂,那是奸诈的百万富豪帕斯夸莱·雷沃尔泰拉为母亲和他自己修建作为私家陵墓的。1995年秋,我带着一帮拍电视的人爬到山顶的大教堂找素材。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一天是圣塞尔吉乌斯节,一处祭坛上供奉着那支神奇的戟,旁边有警察守卫,一支庞大的合唱队在演唱,穿着金色法衣的神父在周围列队行进。 这还仅仅是基督教!在基督之前的久远岁月中,欧洲曾有过别的宗教,各种形式的异教信仰,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异教在我们的神话中无所不在——甚至还有比它们更早,让我感觉更震撼的、迷雾般的巨石崇拜,它在欧洲的广泛分布犹如今日的基督教,也许比基督教持续更长久。回望我半个世纪的欧洲行旅,试图从我如今在时间与空间上所处的有利位置理清自己对这一切的反应,我最先回忆的是几个随机但明显混合在一起的神圣性征候。 P11-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