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予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生前只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写作计划,且手稿在他去世后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业余画家。1912年起任牛津大学研究员。1914-1918年服务于英国海军参谋部下属机构。1927年起为牛津大学罗马史讲座教师,成为继哈佛菲尔德之后的罗马不列颠史专家。1935年起为牛津大学温弗莱特形而上学哲学教授,至1941年退休。1943年病逝。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历史的观念》为其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 目录 致谢 编者手记 编者导言 第一部分 历史学诸原理 第一卷导言 第一章 证据 第二章 行动 第三章 自然与行动 第四章 过去 历史学与哲学 第二部分 历史哲学论文和笔记(1933—1939) 通向一种形而上学笔记 作为理解现在的历史学 就职演讲:粗略笔记 作为历史的实在 历史学家能够不偏不倚吗? 历史编纂学的历史和历史哲学笔记 历史编纂学笔记 自然与心灵讲座的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一、柯林武德的历史哲 学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在哲 学分支的数个领域都做出了 卓著的贡献,不过,他最为 知名的工作还是在历史哲学 领域。①实际上,许多人认 为他不仅是这个领域的一流 理论家,而且是唯一一位使 用英语来表述的哲学家。柯 林武德于1943年英年早逝 ,但他留下的一系列观念, 有力地为在历史哲学领域工 作的人设定了行动的议程。 令人惊讶的是,柯林武德主 要是通过他的遗著《历史的 观念》(The ldea of History)获得了这个崇高的 地位,而这部著作是由遗稿 执行人马尔科姆·诺克斯爵 士(Sir Malcolm Knox)将 他的大部分演讲笔记和手稿 放在一起编辑而成的,尽管 作为补充,柯林武德在 1939年出版的《自传》 (Autobiog-raphy)一书中 阐述了他的历史观的发展历 程。在柯林武德有生之年, 除了后期工作(不包括 1924年出版的《心灵之镜 》[Speculum Mentis])将 历史的兴趣提升为一种探究 形式之外,他还在20世纪 20年代零散地写作了一些关 于历史哲学的文章,但当时 很少有人注意到。①他关于 历史思想进展的“临时报告” ,作为英国历史协会的小册 子于1930年以“历史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为题出版;两篇公共演讲 — 一篇是《历史的想象》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这是柯林 武德1935年当选牛津大学 温弗莱特形而上学讲座教授 的就职演讲,另一篇是《人 性与人类历史》(“Human Nature and Human History ”),这是他1936年入选英 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演讲。 诺克斯将这两篇演讲也编入 《历史的观念》一书的“后 论”部分(《历史的观念》 ,第205—249页)。 关于历史思想的核心观 念,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探究 是或应当是“自律 的”(autonomous),更具 体地来说,历史学的研究方 法和概念框架与自然科学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尽管有一 些相似的地方。在众多著名 的柯式学说中,跟这一立场 紧密相连的是,历史学家需 要把他的结论建立在证据( evidence)而非证词 (testimony)之上;历史 学家要在他的研究中把系统 性的提问放到首要位置;历 史学家努力构造过去时要进 行规范性的想象 (disciplined imagination) ;历史学家需要把表达思想 作为他们兴趣的中心;历史 学家要通过在自己的心灵中 重演过去人们所表达的思想 来探寻对行动的理解。此外 ,柯林武德还强调历史学家 研究题材的个体性,强调历 史的不可预测性,强调历史 的过程性特征,强调历史与 历史学家自身所处当下的必 然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柯 林武德坚持认为,历史哲学 家要密切理解和认识历史研 究的实际工作程序,只能“ 从内部”来展开哲学的批判 。基于此,正如柯林武德所 声称的那样,他是从历史研 究的第一手经验中得出自己 的史学理论,他经常也就被 视为卓越的历史学家的历史 哲学家(the historian's philosopher of his-tory)。 柯林武德肯定也是一位不同 寻常的哲学家,他通过自己 独特的方式写作历史,从而 获得了实践历史学家和考古 学家的地位,这可以从他被 同时任命为牛津的罗马史和 哲学教师得到证明①,可以 从他出版有关罗马不列颠历 史的两本专著和大量论文得 到证明,还可以从他出版的 许多考古学论著得到证明。 很多人都将历史学著作和考 古学著作看作两种不同标准 的著作,但在柯林武德看来 ,考古学与历史学是有着紧 密关联的研究。②实际上, 柯林武德一生当中,比之他 一直念兹在兹的哲学著作, 他在这些“次要”领域的工作 使他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 第三个令人感到困惑的 理论概念即历史上存在“永 恒的客体”,柯林武德在 1934年的结论中用了三分 之二的篇幅来讨论这一理论 概念,似乎是对怀特海关于 物质观点的一个简短的题外 话。怀特海坚持认为,将自 然还原为过程,保持其历史 性,在万物都消逝的情况下 ,并不排除世界上存在永恒 客体的观念。在怀特海看来 ,一定程度的蓝色(实际上 ,任何质)都将是一个永恒 的对象,因为它可以在世界 过程的不同时间中被实例化 和重新实例化。柯林武德接 受了这一观点,但他认为, 关于永恒客体的论题可以在 一种更强烈的,或者更为不 同的意义上得到辩护,这对 史学理论更有意义。根据柯 林武德的说法,所有的历史 事件都是永恒的对象,因为 它们一旦发生,即便不是实 存(existence),也会作为 历史进程的不可改变的阶段 继续存在(being),如果 有足够的证据留存下来的话 ,这些历史事件就可以成为 现在历史思想的对象。怀特 海的永恒对象是抽象的(普 遍的),柯林武德的永恒对 象则是具体的(特殊的)。 ①柯林武德将前者描述为只 不过是后者的某些方面,并 用如下的事例来阐明这一点 :尽管在怀特海的理论中, 当詹姆斯二世把海豹投入泰 晤士河时,飞溅的水的确切 形态可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 客体,但它仍然不是一个永 恒的历史对象。只有整个事 件,即将海豹投入河中,才 能正当地被认为是一个永恒 的历史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