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飘香咖啡(巴黎画派)/艺苑下午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高巍轶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飘香咖啡:巴黎画派》一书里,编者高巍轶尽可能全面地将巴黎画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和逸闻趣事呈现给广大爱好艺术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品味出那多姿多彩的真谛,读出思想,品出文化。

内容推荐

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和帷幔,浸润过芬芳的薰衣草花香,投洒在身上、衣裙和点点斑驳的角落,品着淡淡幽香的下午茶,翻阅起沁着淡淡幽香的书简,开始那迷人的艺苑之旅吧……

《艺苑下午茶丛书》全力打造权威的艺术赏析名篇,截止目前共推出西方绘画赏析类25种,本书《飘香咖啡:巴黎画派》就是其中的一种,介绍了:艺术之都——巴黎,孤独的内省者——莫迪利亚尼,狂热的表现主义者——苏丁,寂寞的浪子——帕斯金,悲情的偏执者——郁特里罗,乡愁里的夏加尔等内容。

《飘香咖啡:巴黎画派》由高巍轶编著。

目录

飘香咖啡

第一章 艺术之都——巴黎

第二章 孤独的内省者——莫迪利亚尼

第三章 狂热的表现主义者——苏丁

第四章 寂寞的浪子——帕斯金

第五章 悲情的偏执者——郁特里罗

第六章 乡愁里的夏加尔

第八章 巴黎画派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1889年适逢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在巴黎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只为展示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计划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筹委会本来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体、园林和庙堂的纪念性群体,但从700多件应征方案里,选中了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

这座建造在塞纳河南岸的埃菲尔铁塔在此次博览会上是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了。此塔以设计人法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并在塔下为埃菲尔塑了一座半身铜像。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早年他以旱桥专家而闻名。他一生中杰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扬四海的还是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铁塔。用他自己的话说:埃菲尔铁塔“把我淹没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

1887年1月28日。埃菲尔铁塔正式开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时,夏季每天工作13小时,终于,1889年3月31日这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尔铁塔的金属制件有1.8万多个,重达7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由于铁塔上的每个部件事先都严格编号,所以装配时没出一点差错。施工完全依照设计进行,中途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可见设计之合理、计算之精确。据统计。仅铁塔的设计草图就有5300多张。其中包括1700张全图。并且,为了完成铁塔的建造。埃菲尔设计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技术。在工程结束之后。法国首相颁发给了埃菲尔荣誉军团勋章。这座铁塔,成为了法国至高技术的符号,也成了法国的符号。

建成后的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终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了电梯。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千米之内的景色。如今,铁塔上增设了广播和电视天线,它的总高已达320米。在这里,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到1988年,已迎接来自五大洲的游客1.23亿人次。人们在游览时不仅为铁塔高大宏伟的气魄所惊叹,更为她巧夺天工的创意所叹服。站在塔上,整个巴黎都在脚下。

法国人说。埃菲尔铁塔是“首都的嘹望台”,事实的确如此。它设有上、中、下三个了望台,可同时容纳上万人,三个嘹望台各有不同的视野。也带来不同的情趣。一个世纪以来,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登临塔顶,俯瞰巴黎市容。

最高层了望台最宜远望,它会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嘈杂的巴黎忽然静了下来。变成一幅巨大的地图,条条大道条条小巷划出无数根宽窄不同的线。中层嘹望台离地面115米。有人说,从这一层向外张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的确,淡黄色的凯旋门城楼、绿荫中的卢浮宫、白色的蒙马圣心教堂都清晰可见,色彩斑斓。傍晚登塔。则见夜色如画,繁灯似锦,翠映林荫,那些交织如网的街灯,真如雨后珠网,粒粒晶莹。这一层还有一个装潢考究的全景餐厅。终年都是顾客盈门,座位必须提前预订才行。最下层嘹望台面积最大,相当宽敞,设有会议厅、电影厅、餐厅、商店和邮局等各种服务设施。在穿梭往来的人群中,好像置身于闹市,而忘记这毕竟是57米的高空。从这里观赏近景最为理想。北面的夏洛宫及其水花飞溅的喷水池、塔脚下静静流过的塞纳河水、南面战神校场的大草坪和法兰西军校的古老建筑,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风景画。

1989年3月31日。埃菲尔铁塔整整100岁。为此巴黎铁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纪念活动。重现了百年前埃菲尔率众登顶的历史场景:身着黑色礼服、头戴宽边礼帽、手持国旗的“埃菲尔”和30名“知名人士”、“建筑工人”,在隆重的鼓乐声中拾级而上。当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顶时,21响礼炮齐鸣,群鸽绕塔飞翔,彩色气球飘上蓝天。在铁塔2层平台的围栏上悬挂着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的“庆祝铁塔100岁”的彩色条幅。无数游客翘首目睹了这一壮观场面。

这个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埃菲尔铁塔,经历了百年风雨,但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修之后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它是全体法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巴黎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同时也显示出了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和创新魄力。它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决不能牵强附会地理解成为只是从塔尖到塔基的那条大曲线,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铁铸件的图案花边。铁塔恰如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当时欧洲正处于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

P16-19

序言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恬淡地泡一杯浓茶,慵懒地靠在休闲椅上,翻开一本具有清新艺术气息的书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滋味,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有人说,艺术如同生活一样,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自然也就有一百种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样,读书也要读出品味。品味艺术,感悟人生,总不免有所感触,或长叹,或欣然,感触愈多,收获愈多。

从一部书籍,可品味人生,无论这世间事物如何变化,只有艺术,才是最有品赏价值的,而品赏出来的艺术真谛,更是永恒的,它教导人们用艺术的眼光去探究世界;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味人生。

在书里,我们以一个个艺术流派和活生生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及逸闻趣事,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通过阅读品味那多姿多彩的真谛。相信在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画家和流派中,读者自会有自己的一番仁智见解。因为我们相信,从书本中可以读出思想,从叙述中则可以品出文化。

全书力求从文化艺术普及的角度入手,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浏览了从爱琴海的古希腊到亚得里亚海的意大利;从阿尔卑斯山麓的德国、奥地利,到具有浓烈狂放和浪漫气息的西班牙和法兰西;从恬静理智的英格兰到宽广豪放的俄罗斯……

通过这一系列的艺术之旅,使我们感受到:艺术来自艺术家的灵魂,它并不羞于面对富于挑战的文化,也不试图去匹配社会的标准。艺术是艺术家们要传递的思想,尽管有时在外人看来并不是完美的。

艺术家是生命杰作的创造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来书写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他们为人类生命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梦想与希望,为我们的精神创造出了广阔的自由生存空间。

当下,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心灵得到某种补给,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艺苑下午茶丛书”具有令人难以忘却的浓郁茶香的味道,使得我们在匆忙、烦琐和躁动的生活间隙中,得以品味艺术的美妙和真谛,从而近距离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无穷魅力。

邓国源

后记

说到巴黎画派,我们就不能回避巴黎城市中两个重要的地方。一个是蒙马特高地,而另一个则是蒙巴纳斯地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两个地区大量吸纳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艺术天才,而且孕育出了无数个伟大且不朽的名字。巴黎画派的艺术家们同样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深深地印下了他们追逐艺术的艰难足迹和执著的追求,同时,也成就了他们一生的辉煌。不仅如此。这里还记录下了他们的心酸、奋斗、生活、爱情和成功的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

蒙马特高地

蒙马特高地,这是一个到处都有传说的地方。在19世纪的时候,许多画家与作家被蒙马特高地纯净的风光、廉价的房租和生活费用所吸引,纷纷移居到此,渐渐地这一带变成了贫穷艺术家的梦幻天堂,高更、卢梭、雷诺阿、毕加索、布拉克等在蒙马特高地还是巴黎近郊的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就曾在此处作画为生了。不仅仅是他们,几乎所有在法国引领了艺术界的大师们都在这里活动过。尤其是巴黎画派最著名的风景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他用尽了一生的时间都在描绘他热爱的蒙马特。有人曾经这样说:“看到郁特里罗的风景画,就让人想起巴黎的蒙马特。

巴黎的塞纳河自南而来,环流西岱岛后又向南而去,原因是因为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比巴黎其他各区的地势相对较高,塞纳河无法逆其而上所致。蒙马特高地归属于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这里有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大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还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方。

小丘广场

小丘广场是全巴黎最具波西米亚风格的广场。在这里,不仅有蜿蜒狭窄的小街老屋,还密集着小古玩店,画廊。餐馆,露天咖啡座。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街头艺术家和游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小丘广场大致位于蒙马特区的中心,它的发展,折射出20世纪前后这些大画家们的早期生活状况,也描绘出了巴黎的这座著名艺术区的历史脉络。同样,小丘广场也是因这些画家的成名而名播世界的。于是,新画家们聚集到此摆摊画画,出售作品,艺术氛围逐渐浓厚,小丘广场也就自然成为了画家们的聚集地。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位于巴黎的蒙马特高地上,是巴黎蒙马特高地的象征。它全身乳白,远远看去,仿佛童话世界里的天堂那样圣洁完美。

圣心教堂是巴黎建成最晚的一座大教堂,出自著名建筑师阿巴迪之手。据说整座教堂都采用的是一种叫“伦敦堡”的特殊白石。当这种石头接触水或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能使建筑在积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这也是为什么圣心教堂如此雪白晶莹的原因。

位于蒙马特山顶的圣心大教堂始建于1876年,于1919年落成,是由全法国的忠实信徒捐款兴建的。教堂门口有两座台阶,沿着山坡而上,使教堂显得更为高耸雄伟。大门口有三扇拱形门,门顶上有两座骑马的雕像,一座是国王圣路易;另一座是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雕像。圣心大教堂的建筑风格颇有些奇特,它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着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大圆顶四周为四座小圆顶,很具有中东情调。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楼。里面有一只萨瓦钟,重19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之一。如今圣心大教堂已是蒙马特高地的标志性建筑和巴黎最负盛名的教堂之一。在圣心教堂前宽阔的台阶之上,经常会有艺人演奏着各种乐器。在月琴清凌如流水的音乐声中您可以从圣心教堂所在的蒙马特高地俯瞰巴黎,全部市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红磨坊

皮嘉尔广场位于蒙马特丘陵的底部,广场之名来自于一位雕刻师让·巴蒂斯特·皮嘉尔的名字。这曾是一个世界许多著名艺术家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一个歌舞升平日夜欢歌的地方,辖区有许多著名的歌舞厅夜总会,比如“蒙马特爱丽舍”,“蝉”等。但最出名的还是要属“红磨坊”了。

红磨坊起建于1889年,是艺术家们寻找灵感和相互结识的地方。“红磨坊”之所以举世闻名,原因之一是画坛怪杰亨利·玛丽·雷蒙德·德·图鲁兹·劳特雷克·蒙法以歌舞厅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名画。二则是这里上演的著名法国“康康舞”现今几乎被世界各国视为了法国的“民族舞蹈”。

狡兔酒吧

1860年开业的大名鼎鼎的狡兔酒吧。可以说是巴黎有名的娱乐场所中最古老的一家了。虽然它只是一间酒吧,但毋庸置疑它是蒙马特最有艺术气息的一处休闲放松的地方了。“狡兔”这个奇怪的名字来自于画家安德雷·吉乐的一幅奇特的画,画中一只人性化的兔子从一只平底锅中跳出,从此这只兔子就与这个酒吧结合在了一起。这里曾经是雷诺阿、毕加索等画家最爱光顾的地方。莫迪利亚尼和好友郁特里罗也经常会在狡兔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摇摇晃晃的走在蒙马特高地的夜色里。

最初这间酒吧叫“吉乐的兔子”,随后又被改为现在的用名“狡兔”。弗雷德里克·热哈赫,这个常被酒吧常客称为“弗雷德”的店老板接手这家酒吧后将酒吧的风格向艺术方面改变,曾吸引了很多的诗人及艺术家。在当时那个诗人属于象征派,画家属于印象派的时代,这些画家诗人在这里常以词曲诗歌互嘲互损,气氛十分活跃。

酒吧老板弗雷德爱好艺术,甚至他自己也进行一些艺术创作。当时酒吧的常客如果没有钱或者不想付钱,可以用一张自己的画代替酒钱来付帐。这样弗雷德就收集了许多著名画家未成名前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毕加索等人的作品。据说在1989年,半个世纪前毕加索在“狡兔酒吧”用来换酒喝的一幅画在世界著名的索兹比拍卖行的纽约交易厅上以四千多万美金出手成交。四千多万美金,恐怕连“狡兔酒吧”也能买下来了吧?可是当初只是一次酒钱。

狡兔酒吧最有名的作品是“画家”勃荷纳利的作品叫“亚得里亚海的夕照”。其实这幅作品本是为一个骗局所作。当初弗雷德为了嘲弄毕加索、阿波里奈尔等人所推崇捍卫的未来派画家的新创作理念,他用一只画笔拴在自己小毛驴“勃荷纳利”的尾巴上,然后蘸上颜料,任其在一块画布前摇摆而画就的一幅所谓的“印象派”画。这幅画同其他的作品一同被展列在酒吧的厅堂中,后来曾被人以400法朗的高价买走。1902年,这间酒吧被阿里斯蒂德·布里昂买下,后来又被弗雷德的儿子于1922年购回。狡兔酒吧永存的艺术氛围在弗雷德儿子接手后的几年里仍旧吸引了不少世界名家如乔治·布拉桑、海明威等这些音乐家、作家和画家。

今天的狡兔酒吧已经难寻昔日风采,变成了纯供购票入场的娱乐表演场所。

洗衣船

巴黎塞纳河右岸的蒙马特高地有三个广场,依次分布在山底、山腰和山顶。高地底部的白色广场靠红磨坊聚集人气,高地顶部的小丘广场有圣心教堂吸引眼球,而位于山腰的埃米尔·古杜广场却没有什么耀眼的名胜,只能凭借一个古建筑的遗迹来招揽顾客。这个遗迹所代表的名胜就是无数次出现在现代艺术史和众多画家传记中的“洗衣船”。

从白色广场的一侧顺着坡道而上,穿过几条纵横交错的街巷,眼前出现一片豁亮,就到了古杜广场。就在这个广场南面的斜坡边沿有一堵石头断墙,这就是洗衣船的旧址。就是这样一段墙。却能把一切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回到上个世纪的初期。开始一段艺术的旅行。

“洗衣船”不是一艘船,而是蒙马特区的一个古老的旧建筑——一幢形状奇特的木板楼。这里也曾是上演法国文化革命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又称这里为“艺术家之城”的原因。这里是当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艺术家们的聚会地,现如今它却常被人们和各种媒体反复提及。只因那些曾在这里驻足或居住过的当年的无名艺术家们已被现在的我们尊称为了“大师”。从老蒙马特博物馆的馆藏图片上看,这座半是石墙半是木板的建筑就建在古杜广场南边的一个斜坡上,正门与广场相对。从广场上看。只有一层,而进门后顺着楼梯的导引,就会发现下面还有两层,而且第一层也有一道大门顺斜坡而开,大门外是一个生长着各种花木的小院子。据法国作家雅尼纳·瓦尔诺1975年出版的《洗衣船》一书介绍,这幢楼在1860年时是一家钢琴厂,七年后,锁商马亚尔买下此楼开了一家锁厂。1889年,此楼再一次换了主人。新业主看到大批的穷文人和穷画家涌向蒙马特,使得当地的低价房供不应求,就请来设计师对楼房内部进行改装,将原来的生产车间用木板分隔成若干独立的小单间,租给正被蒙马特吸引过来的作家和艺术家使用。因为只用木板隔断的大空间极像一间间阿拉斯加猎户的小屋,所以这幢楼被先期入住的艺术家戏称为狩猎房。法国诗人兼插图画家马克思·雅各布在刚刚搬进这里不久的一次返回住处的途中,远远看到每层楼的窗口外挂满了晾晒的衣裤正迎风飘扬,整座木板楼看上去就像一艘洗衣船。回到房内他将这种感觉说给安德烈·萨尔蒙听,不料萨尔蒙也有同感,从此,这个破破烂烂的建筑就有了“洗衣船”这个美丽的名字。

“洗衣船”不仅是蒙马特传奇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整个西方艺术史的一部分,20世纪现代艺术从这里起航。在这里曾经居住过的人当中,就有30多位在艺术史、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留名的人物,“洗衣船”真正声名鹊起却与毕加索有关。在这里他顺利地度过了郁闷的“蓝色时期”,进入明朗的“粉红时期”,并最终创立了影响西方艺术史进程的立体派,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从贫穷的无名画家进入到大师的行列。被称为立体主义开创之作的《亚威农少女》就是在此创作完成的。毕加索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艘艺术大船的掌舵人。随着毕加索的出名,此时的“洗衣船”也跟着名声大振,吸引来了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收藏家来这个艺术圣地淘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洗衣船”随之人去楼空,成了一幢供人缅怀的空楼。戴高乐执政时期,时任文化部长的马尔罗有意把“洗衣船”列为文化保护建筑,永久保留在蒙马特。可这一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1970年5月12日的一场大火,把这幢破楼烧成了灰烬,只留下了如今的一堵断墙。之后洗衣船又被用水泥在原址上重建。

当初许多人之所以看中“洗衣船”,完全是因为那儿的租金低廉,这对于一贫如洗、尚未成名的艺术家们来说,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

蒙巴纳斯

蒙巴纳斯是一个曾在法国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如今依然能引起许多人怀旧眷念的街区。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有一群被当时居民指为“疯疯癫癫”的人们开始寄居在这一街区。这些人便是陆续从蒙马特高地上下来的艺术家、诗人、绘画模特儿、酒吧歌手。对于这一群族来说,叛经离道,丢弃中产阶级一本正经的西装革履并不是一种做作,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这帮以立体派画家、印地安人、朦胧诗人而自居的从蒙马特“移民”而来的人,很快便在蒙巴纳斯形成了气候。以致在1913年,诗人阿波里奈尔就已向巴黎人宣布发现了一个现代派的新地盘。不久后,当人们发现毕加索也整天在这里的咖啡馆附近晃悠的时候,全巴黎乃至全世界都忽然醒悟到蒙巴纳斯已经取代了蒙马特!

在20世纪时期,凡稍有名气且又在巴黎滞留过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恐怕无一没有到过这一当年被美国人称为“世界中心”的蒙巴纳斯了。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巴纳斯的文化中心地位被取代,但正如法国作家雷翁-保尔·法尔格曾感叹过的那样:“蒙巴纳斯尽管不再是昔日的蒙巴纳斯,但依然是蒙巴纳斯!”

蜂房

特别值得指出的另一处住宅区是“蜂房”。这是一座德国风格的圆形建筑。它是蒙巴纳斯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在艺术家们来到巴黎寻梦的初期,几乎所有的青年画家们都居住在简陋的蜂房里。

此建筑是一位文学艺术资助人、装饰雕塑家阿尔弗雷德·布歇的杰作。在参加了1900年世界博览会归来之后,布歇先生购买了原属于居斯塔·埃菲尔先生的别墅遗址,并将它与距离沃日拉尔屠宰场不远的一块儿地皮连成一片进行开发。于是。他在主楼周围建起了大量的作坊。该主楼原来是一个酒店,因其屋顶酷似一个“蜂房”,所以,住宅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建成之后。布歇先生以低价将这些作坊出租给贫穷的画家。他们各自有权支配一个他们叫做“棺材”的小小单问。没有水,没有电。到处都是昏暗的走廊、肮脏的垃圾和挖掘敞开的壕沟。然而,从这里却能传出意大利人优美的歌曲、犹太人热烈的讨论,以及俄罗斯人房间里模特儿们的喊叫声。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巴黎,无论是在蒙马特高地,还是在蒙巴纳斯地区,这些地方都真实的记录了前来巴黎寻梦的画家们在这种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依然自信而快乐地生活着,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着、追寻着、努力着。同时,他们的成功也代表了巴黎在近期的艺术发展史中前进的历程。时间在变,但曾经的辉煌不会改变。如今,这里所有的一切,已永远被人们记在了心中,并时刻缅怀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