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追忆、传承和新高度三个篇章。 追忆篇是对钱学森思想起源进行回顾。笔者怀着对钱学森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在研读大量史料和文献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来叙述钱学森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将钱学森一生的丰功伟绩全方位、多侧面地呈现给大家。首先,论述了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然后,从人生的五次选择、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回国的艰难历程到回国之后的航天伟业,再到系统工程的辉煌成就,来记叙钱学森的辉煌人生;在此基础上,跨越时空,细数钱学森一生的卓越成就,来探明这位始终站在时空巅峰的巨人到理论、工程实践到思想的伟大;接下来详细地介绍钱学森的三座人生高峰,第一座高峰是在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第二座高峰是在回国之后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第三座高峰是弘扬系统思想发展工程创建系统科学体系。 传承篇是对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的科研工作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的模式,这是纵向的升华;而从空气动力学到工程控制论,从航天事业的奠基到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创建,再到将系统科学思想应用到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个方面,这是横向的拓展。从纵深到宽广,展现出了一个丰富立体的钱学森模式。该部分就是要学习和继承钱学森的成就,更加充分地挖掘钱学森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将在中国航天事业创业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总体设计部思想发展到社会主义事业总体设计部的设想;系统科学思想应用到军事领域之后对中国军事科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科研人才培养的关注引发的对科学家共同体的思考;钱学森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阐述和在沙草产业上的实践;对互联网新生态的研究,实践钱学森对第五次产业革命的预见;将系统论应用到现代医学界中;对“口述钱学森工程”进行总结,从口述历史中发掘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等等。 新高度篇是对钱学森科学思想在现时代意义下的发展。本著作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立足本学科,尝试着从思想、教育、法治、外交、社会治理、资源管理、交通等方面来研究系统科学在社会各子系统的应用,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迈向新高度。 目录 第一篇 追忆 一位科学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学习《钱学森书信》的体会 涂元季 熠熠生辉耿耿天魂 薛惠锋 郭亚飞 杨洋 喻立新 始终站在时空巅峰的巨人 田涛 桂立昌 曹宇 胡鹏博 走近钱学森 钱永刚 人类和平的坚强卫士——记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占敏 王文胜 李翠 王昕 幸好航天有了您——记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伟业 王为 唐铭 周涛 田茂君 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 于景元 第二篇 传承 学习钱学森弘扬系统工程中国学派 孙东川 柳克俊 钱学森总体设计部的智库构想 杨景 霍铁桥 张文宇 刘爱龙 事理看破胆气壮——对钱学森科学道德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李明 传承大师风范下的人生系统工程观 方海泉 苗治平 张昊 罗婷 重塑科学共同体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李琳 斐滕冲 刘志平 王淑芳 论钱学森对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赵存如 钱学森科学思想奠基我国沙草产业 郭潇濛 张志浩 系统论与大数据将引领医学界的重大突破 苗治平 徐源 段琼 唐铭 系统思维下的互联网发展与探索 陈立强 王鹏举 周勇 韩二伟 从口述历史中发掘钱学森精神 郑新华 王海宁 郭亚飞 张明锐 第三篇 新高度 迈向思想新高度——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0周年 杨德伟 杨道金 刘俊 雒俊 迈向科学和艺术融合新高度 苏文帅 孙晨燕 靖德果 王兆旭 迈向社会治理新高度 张峰 薛惠锋 江晗 崔曼 迈向外交战略新高度 侯光文 薛昱 程臻 于海夫 迈向资源管理新高度 王海宁 侯俊杰 郭赘 邓朝晖 迈向交通新高度 张南 张峰 郑溪 杨蕾 迈向法治新高度——推动卓越治理的法治系统工程 常远 薛惠锋 董珍祥 曹康 附录一 钱学森著作(含合著) 附录二 钱学森年表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启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迈 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新纪元。 新起点带有无限的希望,但 也充满了艰辛与苦难。20世 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百废待 兴,外敌虎视眈眈。面对这 种局势,中国领导人清醒地 认识到,唯有强大的军事实 力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危和民 族的富强。 钱学森就是抱着航空救 国的梦想,踏上了赴美求学 的道路。经过在美国20年的 学习和研究,钱学森成为了 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航 空推进专家和世界数一数二 的航天专家,并为反法西斯 战争和人类的和平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当中国人民政府 成立的号角划破天际,在海 外游子们心中响起时,钱学 森兴奋地意识到:“该回国 了!”1955年10月,钱学森 历尽艰辛万苦,冲破美国政 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 怀抱。面对缺钱、缺人、缺 技术的大困境,陈赓大将问 :“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 弹?”钱学森自信满满地回 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 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 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 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从此以后,钱学森在毛 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 下,带领我国科技工作者,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了 我国的航天事业,研制成功 了我国自主设计的导弹武器 ,并在1966年成功完成了“ 两弹结合”试验,中国从此 拥有了真正的核威慑能力。 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中国 依靠战略威慑武器取得了和 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这个效 应一直延续至今。1970年 ,钱学森领导我国航天科技 工作者研制的“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两弹 一星”的成就奠定了中国的 国际大国地位。自从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在诸 多学科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 索,特别是在系统科学、社 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做 出了开创性工作,他倡导的 系统工程、总体设计部、综 合集成方法等为我国的社会 管理与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 贡献。 因此,钱学森归国不仅 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还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钱学森 的归国不仅开创了中国航天 事业,还为中国的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 了重要贡献,使中华民族能 够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正 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但 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 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凸显, 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大、贫 富分化、城乡与地区发展失 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由于所涉因素众多 、结构关系复杂,越来越迫 切地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来认识和解决。新中国历代 党和国家领导人均高度重视 钱学森倡导的系统论与系统 工程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 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 项改革系统性、关联性、可 行性研究。”这就需要我们 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品质、科 学思想和做事风格,进一步 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的系统工 程思想方法,投身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中,科学解决所遇 到的各种难题,踏实工作, 勇于创新,奋力拼搏,为国 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 为此,中共中央党史研 究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司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中 央史办[2014]49号”《关 于实施党史资料征集“口述 钱学森工程”的通知》文件 ,联合启动“口述钱学森工 程”,并委托中国航天系统 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具体组织 实施。“口述钱学森工程”通 过采访钱学森的亲友及身边 工作人员、国防系统专家, 系统工程及系统科学界专家 的方式,来挖掘和整理钱学 森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方法, 还原历史原貌,特别是研究 钱学森发展系统科学和系统 工程的思想,建成记录钱学 森的权威资料库,为中华民 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 际,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公司等单位的组织和领 导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 工程研究院联合总装备部科 技委钱学森办公室、上海交 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 举办了“纪念钱学森归国60 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召开 纪念大会和研讨会、发表纪 念文章和出版专著、组织群 众性活动等,这些活动分别 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 以及武汉举行。其中,出版 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的专 著是系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之一,以此怀念钱学森的丰 功伟绩,学习钱学森的远见 卓识,并探讨钱学森的思想 方法在社会治理、法治、交 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雷凡培 高永中 2015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