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大学(1922—1927)与五卅运动外文史料选辑》以《五三十事件(第一卷)》(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档案编号:5-1467),The Nanking Road Tragedy(中华书局1925年版),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第二卷、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为资料来源,围绕“上海大学(1922-1927)与五卅运动”这一主题,翻译、选编相关内容。
二、该书以资料原始出处、产生时间为排序依据,时间主要集中于1925年,尤其是五卅惨案前后,涵盖日本外务省档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警务日报》、捕房报告、警备委员会会议录,上海会审公廨审理五卅、六一惨案记录,《字林西报》有关报道等各个方面。
三、该书转录资料,尊重当时的翻译、行文、注释,除做必要订正外,其余一仍其旧。
四、该书注释中未标“编者注”“译者注”的,均为原注。
五、该书每条资料均标注原始出处或转录来源。
王敏 · 主编
王敏,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上海史(侧重上海城市史、租界制度与外侨)和近代报刊以及晚清政治、思想、人物研究等方面。
徐未晚 · 主编
徐未晚,曾任徐汇区团副书记、漕河泾社区(街道)办事处主任、党工委书记,现任上海市档案局局长、上海市档案馆馆长。
一、日本外务省档案选译
日本驻沪总领事矢田七太郎致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电报第六三号(1925年2月13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六四号(1925年2月14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六七号(1925年2月16日发)
关于上海纺织工人“罢工”之件(1925年2月17日)
币原致矢田电报第一四号(1925年2月18日发)
币原致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电报第一〇三号(1925年2月18日发)
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致海军省军务局长电报
(1925年2月18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七〇号(1925年2月19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七五号(1925年2月20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七六号(1925年2月20日发)
芳泽致币原电报第一七三号(1925年2月22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八三号(1925年2月24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八四号(1925年2月24日发)
币原致芳泽电报第一一五号(1925年2月24日发)
芳泽致币原电报第一八二号(1925年2月25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八九号(1925年2月25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九四号(1925年2月26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九五号(绝密)(1925年2月26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九七号(绝密)(1925年2月27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〇〇号(绝密)(1925年3月1日发)
俄语文件译文
币原致矢田电报第二三号(1925年3月3日发)
币原致芳泽电报第一四六号(1925年3月5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〇九号(绝密)(1925年3月7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一〇号(1925年3月10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一二号(1925年3月18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一四号(1925年3月19日发)
矢田致币原机密信第四四号(1925年3月19日发)
芳泽致币原电报第二六六号(1925年3月21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一八号(1925年3月21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一九号(1925年3月23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四五号(1925年4月30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四六号(1925年4月30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七二号(绝密)(1925年5月29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七三号(绝密)(1925年5月29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八四号(火急)(1925年6月3日发)
矢田致币原电报第一八五号(火急)(1925年6月3日发)
……
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警务日报》摘译
三、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捕房报告
四、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备委员会会议录
五、上海会审公廨审理五卅、六一惨案记录
六、《字林西报》有关卜海大学与五卅运动的报道
七、其他
编后记
1922年10月23日,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一所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创办的高等学府“上海大学”横空出世。而就在前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如今我们回顾历史,上海大学留下的史迹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紧密相连。
《诗经·小雅》有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发轫于闸北弄堂,迁播于租界僻巷,校舍简陋湫隘,办学经费拮据,又屡遭反动势力迫害,但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以及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屡仆屡起,不屈不挠,上海大学声誉日隆,红色学府名声不胫而走,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奔赴求学。在艰难办学的五年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在当时就赢得“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美誉。在波澜壮阔的五年时间里,老上海大学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永远记取,老上海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
1994年11月,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上海大学成立日期确定为1922年5月27日”。1997年5月,钱伟长老校长在为上大学生作关于“自强不息”校训的报告时指出,“我们学校的历史上,1922年到1927年期间里有过一个上海大学,这是我们党最早建立的一个大学。”他又以李硕勋、何挺颖两位烈士为例讲道:“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那么多革命志士的奉献,我们上海大学提不出那么响亮的名字,这是我们上海大学的光荣。”
1983年合并组建原上海大学和1994年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之时,得到了老上海大学校友及其后代的热烈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题词、致信,祝贺母校“复建”“重光”;党中央、国务院及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殷切希望新上海大学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了校名,老上海大学校友、后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题词“继承和发扬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人才”。
新上海大学自合并组建以来,一直将这所红色学府的“红色基因”视作我们的办学优势之一,将收集、研究老上海大学的历史资料,学习、传承老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2014年,学校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这是迄今为止搜集老上海大学资料最为丰富、翔实的一部文献;同年在校园里建立的纪念老上海大学历史的“溯园”,如今已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更全面地收集老上海大学的档案资料,更深入地研究老上海大学的历史,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我们推出了这套“红色学府百年传承”丛书,既是为2021年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光辉诞辰献上一份贺礼,也是对2022年老上海大学诞生100周年的最好纪念,并希望以此揭开新上海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新篇章。
是为简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