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仰的高度(名家说禅)/聚经典人文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鞠守勇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鞠守勇编著的《信仰的高度(名家说禅)》共收录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僧人和作家论禅的文章近六十篇,分为四章,其中有散文、随笔,也有短论、杂文。除此,本书还围绕奉持南山律宗的弘一法师选收了一组纪实文章,亦可从感性上帮助读者对参禅礼佛有所了解和体悟。

来自雨果、罗曼·罗兰、萧伯纳、托尔斯泰、川端康成、鲁迅、林语堂、沈从文、徐志摩等大家的文思碰撞,带你走进世界最顶端的文学殿堂。

内容推荐

鞠守勇编著的《信仰的高度(名家说禅)》共收录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僧人和作家论禅的文章近六十篇,分为四章,其中有散文、随笔,也有短论、杂文。作者身份不同,视点不一,但无一例外地抒写了自己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感悟与理解。灵与肉,生与死,哀与乐,祸与福,等等,哲人的思考,禅者的超脱,文士的想象,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远或近,表现出一种与禅意识一致的审美情趣,一种对佛教文化的亲和:《信仰的高度(名家说禅)》艺术品格,大多冲和平远,雅逸清致,在喧嚣的俗尘中,为读者带来一份性灵的体悟,一丝菩提的清凉,一瞬身心的安顿。

目录

第一章 佛门僧事

弘一法师之出家夏丏尊

法味丰子恺

两法师叶圣陶

南闽十年之梦影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的遗书夏丏尊

常山高士贾大山陈世旭

红尘亲切简媜

第二章 了生脱死

禅宗牧牛图颂的启示叶明媚

改过实验谈弘一法师

禅师与禅诗星云法师

大乘、小乘、生活禅净慧法师

禅者的态度洪丕谟

禅的淡泊和宁静洪丕谟

拈花微笑叶明媚

面壁九年叶明媚

智慧的痛苦(节选)覃召文

若子的死周作人

山中杂信周作人

天目山中笔记徐志摩

佛无灵丰子恺

禅学施蛰存

鸡鸣寺忆明珠

扫地歌忆明珠

等的滋味周国平

人与永恒周国平

黑色的梵林叶梦

生命的晴空方杞

魔难方杞

佛难方杞

无缘缘简媜

却忘所来径简媜

天阶月色凉如水简媜

生命流动,自然美丽王静蓉

你,扫地了吗?王静蓉

第三章 佛理禅心

作诗与参禅(节选)季羡林

佛理禅意与书道画道赖永海

农民禅到文人禅任继愈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汤一介

动者自心王先霈

禅的精神:自主、创新、崇实袁宾

诗僧与禅诗赖永海

禅宗的思想和风范巨赞法师

谈禅星云法师

文人与禅星云法师

禅的入门方法圣严法师

禅的悟境与魔境圣严法师

登山到顶入海到底虚云法师

参禅与念佛虚云法师

参禅警悟虚云法师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虚云法师

禅宗与净土虚云法师

生活禅开题净慧法师

参禅与开悟净慧法师

第四章 禅意自然

香许地山

愿许地山

渐丰子恺

清风梦谷叶梦

山也寂寞,水也寂寞方杞

树佛贾平凹

荒野地贾平凹

惟心梁启超

禅的智慧和机趣洪丕谟

试读章节

禅学

施蛰存

十天之内,就看到四五篇文章在弘扬禅学。据说外国的汉学家都在研究禅学,所以中国的青年学者也得赶紧钻研它一下,免得遇到外国禅学家的时候,对答不上,相形见绌。

五十年前,为了查船子和尚的记载,我买过一部《四部丛刊》本的《景德传灯录》,带便也看过不少有禅味的偈语。实在要怪自己没有“佛性”,对于那些“顿悟”出来的“机缘语”,总是无法“悟入”。一九六一年,为了要买八角钱一只的鸡蛋,我把儒、释、道的书都卖掉了,当然也包括《景德传灯录》在内。

前几年,老友苏仲翔标点了一部《五灯会元》,我很想再染指一下,补补课。向他讨一部,他答应了。不过到今天还没有送来,大概他知道我和禅门不会有缘,免了罢。

从青年学者论文中,又读到了那三首代表“渐悟”和“顿悟”的著名偈语。

神秀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二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三首偈语,五十年前读的时候,觉得神秀说的是老生常谈,慧能说的倒是玄妙深刻,他终于得传祖师衣钵,当之无愧。可是,现在我重读这三首偈语,却有新的“悟入”,也不知是我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先从修辞观点来分析这两家偈语。神秀只犯了一个错误。他可以说“心如明镜”,却不能说“心如明镜台”。“明镜”是镜子,而“明镜台”却是安置镜子的木座子或架子。慧能犯了不少错误:“菩提本无树”,简直是不通。菩提树结的果实是菩提子,菩提子没有树,它从哪儿来?“明镜亦非台”,是一句废话,谁都知道镜子不是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了。我家大大小小的镜子,都是要常常拂拭,才能保持清净。这个和尚难道没有见过镜面上的尘埃吗?神秀以身心来作比喻,第三句“时时勤拂拭”是对身心二者而言,身要拂拭,心也要拂拭。从诗的艺术来讲,这第三句是收合前二句的。慧能的第三句却说“明镜本清净”,只收了第二句,那么,第一句“心是菩提树”,完全落空了,它到底清净不清净?最后,慧能还有一个大矛盾:第一偈既然说“菩提本无树”,为什么第二偈又说“心是菩提树”?到底有没有菩提树?

再从思想性来分析一下。神秀是一个好学勤修的老实和尚。他诵经求道,一步一步地培养自己。不管儒学、佛学、科学,“时时勤拂拭”,总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功。慧能是一个文盲懒汉,他出家做和尚,正如劳改犯去做专业户。他不耐烦生产劳动,想出一个“佛性”、“本性”来哄人。本性永远清净,无须拂拭。只要你能悟本性,便是在家学佛,亦可以成正果。如果你不悟本性,便是根器太小,不够资格学佛。他这一招却正是投机得时,惊世骇俗。用这个窍门学佛参禅,既玄妙,又容易,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获得了广大徒众。

祖师弘忍是一个佛教企业家,他眼光敏锐,尽管心知神秀是一个务实的徒弟,但如果把神秀作为继承人,佛门便会像孔门一样,不死不活,恹恹无生气。他在两位高徒之间,计算利润效益,决定把衣钵传给慧能。果然大畅玄风,一本万利。

不要小看佛教徒的这两个宗派,它们对儒学亦不无影响。神秀以渐悟立宗,在北方提倡勤修苦学的学风,使北方的儒学也养成几个朴实精进的学派。慧能在南方以顿悟开山,使南方的儒学也染上了一种夸诞虚妄的习气。

顿悟、渐悟,本来不是两个对立面。没有渐悟的基础,无法获得顿悟。不承认渐悟的顿悟,是一种妄悟。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也学习了几十年,至少应该懂得一点儿皮毛。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飞跃,从矛盾到统一,应当如何解释慧能的“顿悟”呢?

还有人引禅学来喻诗学,做诗要有妙悟,主性灵,要有突然袭来的灵感,都是慧能的门徒。宋以后的旧诗,有许多“打是不打”之类的“机缘”语,很像是当代朦胧诗的先驱者。

多少才人学者,被这个文盲懒和尚哄了千多年,现在居然又哄上了洋人,这个和尚也可谓“伟大”的了。

P129-131

序言

在阅读本书之前,编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也许能获益匪浅,这个问题是:什么是禅?禅的真义和精髓是什么?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日两位学者胡适和铃木大拙曾因共同的研究兴趣而建立了学术友谊,但两人又因对禅宗真义理解的分歧,

而有过至死也未能了结的激烈论辩,这一桩世纪学术公案,清楚地说明对禅宗精髓的把握确非易事。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认为禅是不可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因此而引出一系列的歧义、误解和争辩。其实,所谓“不立文字”,并不是不要文字。否则,何以解释那成千万、上亿字的禅宗历史典籍的出现和传承?不立文字,一般可以理解为不依赖、不拘泥、不胶着于文字的表述和解说。为此,禅宗历史典籍要读,今人谈佛论禅的文字也不可不读,且不说今人文章不容置疑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品位,仅语言习惯和时代气息,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本书共收录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僧人和作家论禅的文章近六十篇,分为四章,其中有散文、随笔,也有短论、杂文。作者身份不同,视点不一,但无一例外地抒写了自己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感悟与理解。灵与肉,生与死,哀与乐,祸与福,等等,哲人的思考,禅者的超脱,文士的想象,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远或近,表现出一种与禅意识一致的审美情趣,一种对佛教文化的亲和:其艺术品格,大多冲和平远,雅逸清致,在喧嚣的俗尘中,为读者带来一份性灵的体悟,一丝菩提的清凉,一瞬身心的安顿。这也许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慈航普渡吧!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作者抒情写性,笔随情至,文章已不为禅宗所囿而泛叙佛禅之意了。除此,本书还围绕奉持南山律宗的弘一法师选收了一组纪实文章,亦可从感性上帮助读者对参禅礼佛有所了解和体悟。

禅学的教理虽玄奥,但并非不可解读。哲学家和禅师学者们为阐明佛学之义理,或直陈禅宗要义真髓,或勾勒禅宗的演化过程、嬗变轨迹,或探究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揭橥中国禅宗的实质和义旨,大致反映了中国现代禅学的研究成果和深化进程,算作“禅宗入门”吧。

今人参禅似乎并不重在修持禅定开悟,而更钟情其道德实践、净化情性乃至健康身心。“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无论是对禅趣的抒写,还是对禅宗真义的探讨,抑或对参禅入门的导引解说,文章因作者而有别,品阅也因读者而生异。但能以禅而结缘,因文而生悦,则编者心愿足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