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度阴山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作者简介
度阴山,知名历史作家,新时代“阳明心学”的研究者及践行者,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大多数人通过他的作品《知行合一王阳明》了解王阳明。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核心理论理解得十分透彻,遂以数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结合历史、通俗通透讲解《传习录》的著作。
目录
序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外二篇
外篇之一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外篇之二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序言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如果老天爷在1508年高
坐云端俯瞰人间,他会看到
这一年发生在地球上的那些
大事。在中国,大明帝国的
实际领导人刘瑾创建了内厂
,这是继明帝国三大特务组
织(锦衣卫、东厂、西厂)
之后的又一更加残暴、更加
摧残人性的机构;在日本,
幕府掀起的内讧飓风归于平
静;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的军队进攻威尼斯共和
国失败;在中美洲,西班牙
人把非洲的尼格罗人运到西
印度群岛作为奴隶,美洲有
“黑奴”自此开始。
老天爷如果擦亮双眼仔
细观看,还会看到未来的宗
教精神导师马丁·路德正在
威顿堡大学慷慨激昂地鼓吹
他自己的宗教思想。如果他
专心于中国,则会看到广西
柳州的农民起义被血腥镇压
,看到山东曹州的农民正在
掀起抗暴的烽火,还能看到
已上任三年的皇帝朱厚照(
明武宗)正在紫禁城里不眠
不休地纵欲。
只有一件事,他可能没
有看到,或者说,他不屑于
看到。这件事发生在大明帝
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
站中,当事人是驿站站长王
阳明,叫“龙场悟道”。多年
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
为:心学的诞生。
老天爷看不到,是因为
贵州龙场在原始森林中,连
目光最敏锐的鸟儿都看不到
;老天爷不屑于看到,因为
那时的心学还未散发它最耀
眼的光芒。
自心学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
七年后,王阳明被明帝国的
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
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
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
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
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
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
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
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
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
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
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
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
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
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
地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一
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
起来的神奇学说。不过在
1508年它来到人间时,恐
怕只有王阳明一人认为它具
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伟大思想的诞生
一样,表面上看,心学诞生
在电光石火间。
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
,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
,像着了魔一样喊叫起来。
他的两个仆从被惊醒时,他
已开始自言自语:“是了!
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
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
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
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
,‘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
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
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
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
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
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
孝;见兄知弟;见孺子人井
,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
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
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
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
‘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
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
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
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
,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
。 ‘致知’就‘意诚’了,把心
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
国’‘平天下’。”
想到这里,王阳明感觉
到胸中爽快异常,向着静寂
的夜空一声长啸。这就是心
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
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
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
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
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
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
来帮助。
多年以后,当心学璀璨
夺目时,我们不禁要问,为
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
而不是别人?王阳明为什么
突然“顿悟”出了心学,而不
是别的什么“学”?如果以“
既成事实”的角度来看,这
个问题必然使人发笑。因为
就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而
不是别人。即使王阳明本人
也对自己何以能创建心学没
有一目了然的答案。龙场悟
道后没过几年,他到江西剿
匪。有弟子问他:“尧舜那
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
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
他回答:“圣人的心是面明
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
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
,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
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
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
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
找周公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时势造英雄。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
时势造就了王阳明和他的心
学呢?
……
明代最著名的理学实践
家主要有以下两人。一个是
山西理学泰斗薛碹,他对自
己曾说过下面这段话而沾沾
自喜:自有朱熹后,人间大
道已明,不需任何多余的著
述,躬行就可以了;另一位
则是江西人吴与弼,他是圣
人的奴隶,不仅仅恭维朱熹
,而且恭维一切圣人。他经
常梦到自己匍匐在周文王、
孔子、朱熹的脚下聆听教诲
。比如在他六十七岁那年的
五月二十六日,他在日记中
这样记载:“昨天晚上,我
梦见孔子的孙子子思来访我
。他说他是按孔子的命令来
的,我感动得要死,也就在
梦中醒来了。”吴与弼特别
注重行,所以在他门下学习
的人肯定是个出色的劳动力
。但他的弟子中也有叛逆者
导语
当代王阳明传记经典,百万印量精装纪念版!
了解王阳明,绝大多数人都读这本!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全面解读知行合一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翻开度阴山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带您接近历史上真实的王阳明,了解心学真正精髓“知行合一”如何引领王阳明内心宁静地取得世俗功业。
后记
高中时读书,读到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常心潮澎
湃。唯物主义是一定正确的
,但我特别喜欢唯心主义,
与其说我喜欢唯心主义,不
如说我喜欢“心”这个字。它
灵动清新,“物”字和它一比
,简直是头蠢笨的牛。
教科书谈到“唯心主义”
时,特意举个例子,这个例
子就是王阳明的。说有一天
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
,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
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
做何解释?
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
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
教科书严肃地批判道:“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坚决要不得。”
我倒觉得这段话非常有
意蕴,至少它比“世界是物
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
高大上”有趣味一百倍。
后来,看到介绍王阳明
的书,说他是刽子手。因为
他在江西和广西剿匪,杀了
好多革命的农民兄弟。
再后来,我看了他的各
种公正客观的传记和他的文
集,发现王阳明其实是个很
厉害的伟人。他值得我们学
习。
但学习他什么呢?
恐怕直到今天,很多人
都在绕着他的心学理论打转
。依我之见,王阳明的心学
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
问题的工具。这个发现就是
这本书的由来。我是用王阳
明自己创建的心学来解构他
本人的一生,从而得出的结
论应该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
要的生存“天理”。因为他说
了,人心是古今中外相同的

今天写王阳明,实属费
力不讨好。太多珠玉在前,
已先人为主,不至于班门弄
斧,却有望风而动之嫌。然
而还是在《帝王师刘伯温》
一完稿就开始写王阳明,在
读客公司盛亮编辑的督促下
,前后修改数次,终于有此
书现世。
其实,我最奢望的是,
现世的不仅仅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1472—1529)》
这本书,还应该是王阳明的
灵魂。
度阴山
2014年4月19日
精彩页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对于大明帝国第八任皇帝朱见深(明宪宗)来说,1472年绝对不是个好年头。鞑靼(明朝时由也速迭儿开始,最终由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从年初到年末持续不断地攻击帝国北疆;大运河因为干旱而枯竭,南方运往北京的粮食只能走遥远而艰险的海路;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政府军接二连三地惨败;苏州发生洪灾,两万余人被冲进大海成了鱼虾的美食。朱见深和他的政府焦头烂额。
但对于浙江余姚王华家来说,1472年是个非常好的年头。因为就在本年九月三十,王华的老婆生下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多年以后的王阳明。
王阳明早慧,四岁之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七八岁时,他迷上了中国象棋,很快就把自己沉浸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去了。
那个时候,他不是在和别人玩象棋,就是在去和别人玩象棋的路上。吃饭时,他身边摆着棋谱,睡觉时,他枕边摆着棋谱,即使洗澡时,他的木桶旁边也摆着棋谱。最疯狂时,他废寝忘食,几乎忘了自己还有很多儒家经典要读。
他的父亲王华实在看不下去了,训斥他:“你整天鼓捣这种‘小技’,是违背圣人的教诲。” 王阳明一本正经地说:“我正是在遵循圣人的教诲啊。”
王华冷笑:“你老子我是秀才,圣人说过的每句话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圣人让人鼓捣象棋的话?”
王阳明摇头晃脑地说:“您说象棋是‘小技’,但孔夫子说过,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虽小技,必有可观者焉”)。这不是告诉人们,可以钻研象棋这种小技吗?”
王华被气得胡子抖了两下,说:“你断章取义的功夫还真不错。孔夫子这句话下面还有句话,你可记得?”
王阳明当然记得,但他摇头。
王华冷笑:“真是学艺不精。孔夫子下面的话是: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有影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王阳明假装恍然大悟:“孔夫子是个性情活泼的人,他肯定支持人钻研小技。后面那句话大概是后人加上去的,应该不是孔子的话。”
王华的胡子又抖了起来。
王阳明的母亲没有闲工夫和他斗嘴皮子,索性趁他睡觉时把他的象棋扔到了水里。小王阳明悲痛不已,还做了首诗来描述象棋的“凄惨”命运:“象棋在于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帅溺水同时休;车马千里随波去,相士和川逐浪流;炮响声音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这并未摧折王阳明喜欢钻研的心,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忘到脑后,又一头钻到了道教的养生术里。 父亲王华再次吹胡子瞪眼,母亲严肃地站在了王阳明面前。王阳明只好乖乖地将关于养生术的书籍束之高阁,但只要父母不注意,他就会像做贼一样偷偷地阅读。好在他很快就从养生术中走了出来,又开始舞枪弄棒。
王华看着这个孩子,唉声叹气。唯一支持王阳明“为所欲为”的只有他的爷爷王天叙。这是位和蔼的老人,饱读诗书思想开放,允许年轻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正是在王天叙的保护下,王阳明才充实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阳明的心越来越野,越来越让当时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阳明的父亲高中状元在北京获取官职。十一岁的王阳明和爷爷王天叙从浙江余姚前往北京。途经镇江时,王天叙被他在镇江的诗友挽留,一行人游览金山寺。
游玩进入高潮时,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诗。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时,王阳明已挥笔而就,这首诗是这样的:“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王天叙扬扬得意地把孙子的诗传给众人看,这些诗友们啧啧称奇。但有几人打翻了醋坛子,议论说,这样的诗歌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所作,必是王天叙代作,以显示他孙子的超人才华。王天叙显然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为了证明他孙子的确有超人的才华,就让他们给王阳明命题。
有人就指着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点说:“作一首如何?”
王阳明毫不谦虚,点头。
有人要拿笔墨纸砚给王阳明,王阳明拒绝说:“不必。”还未等那人反应过来,他已脱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对诗歌稍有欣赏力的人就能发现,这首诗语言虽然清新平凡,却呈现了一种非凡的艺术观念,它的美几乎是浑然天成。
即使那些醋坛子也不得不发自肺腑地称赞,这真是一首好诗。可王阳明却发出一声青涩的冷笑,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众人大惊。这些人一致认为,王阳明要么是在玩清高,要么就是疯了,文章怎么是小事?在大明帝国,文章是能获取高官厚禄的头等大事,作为知识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