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明访谈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泉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宇文所安、柯马丁、夫马进、顾彬、钱理群、王汎森、舒衡哲、巫鸿、张隆溪、黄进兴……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思想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拥有各自或曲折或传奇的人生,却与中国保持着隐秘的精神关联。
这本访谈录,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从中华帝国的开端,直至当代,希望透过他们的眼睛,寻找遗失的真相,重新发现中国的传承与转折、兴衰与浮沉。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读古代中国的真相,追随学者的脚步,走出历史的迷宫。第二部分集中于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抉择与现代化的代价,曾经的阵痛也许至今仍在发作。第三部分更关注当下与未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多元,理论多变,中国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与世界相处。
作者简介
张泉,复旦大学文学硕士,曾任《生活》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微博1912》,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总撰稿)、《大上海》(总撰稿)。参与创作的纪录片多次荣获“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在《生活》杂志主持的专题报道获得由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2010年度、2013年度“亚洲卓越新闻奖”。
目录
自序
Ⅰ 古代的幻象与真相
中华帝国的开端 [美国] 柯马丁
唐朝是现代人的异乡 [美国] 宇文所安
在世界寻找敦煌 荣新江
宋代文人的革新之路 [美国] 艾朗诺
风雅精神走向民间 [日本] 大木康
庄严的欲望 [意大利] 史华罗
突破史学危机 [美国] 艾尔曼
萌动的秩序 [日本] 夫马进
每当中国变幻时 [瑞典] 罗多弼
走出“空山” [德国] 顾彬
Ⅱ 知识分子与现代之路
“五四运动”还未终结 [美国] 舒衡哲
不断地与鲁迅相遇 钱理群
重寻人间傅斯年 王汎森
谒问“文化的幽魂” 黄进兴
启来轸以通途 林庆彰
重建礼教世界 叶国良
Ⅲ 跨文化想象
从相对论到现代化 陈方正
古今中西,一场精神的漫游 [美国] 巫鸿
跨越文化的边界 张隆溪
精神动荡的世纪 [美国] 费乐仁
思想史的性别问题 [日本] 坂元弘子
不同文明间的关联 [日本] 板垣雄三
拓荒“华美文学” 单德兴
零时差对话 王宁
后记
序言
自序

灯光正远远近近亮起来
。从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俯
瞰,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
市在雾霾中缓缓铺开,如同
一轴模糊的泼墨长卷。灰黑
色的屋顶,宽阔却拥挤的道
路,车流像鸟阵一般浩荡。
倘若天气好,能望见远方一
线山峦,此时空气里却氤氲
着变幻的色泽,迷离而又令
人忧虑。一个多世纪以前,
莫奈就是在伦敦相似的光线
里画下印象派名作《伦敦·
印象》。
这已不是巫鸿记忆中的
北京。
巫鸿讲话时很少掺杂英
文单词,除非希望更准确地
表达某个学术概念或者某种
感受,但他言谈间带有浓烈
的英语语感,偶尔冒出大舌
音,仿佛外国人在说中文。
不过,坐出租车时,敏锐的
老司机还是能迅速捕捉到一
些转瞬即逝的北京口音。巫
鸿去美国时三十五岁,如今
,又过去了三十五年。
我们站在桌前喝咖啡,
一块迅猛龙骸骨化石从墙角
微微探头,窥视着我们。它
是巫鸿的同事在中国发掘的
。在斯皮尔伯格监制的电影
《侏罗纪世界》里,智商极
高的迅猛龙是主角之一。芝
加哥大学的考古学与经济学
都在各自领域成就卓著,形
成了影响世界的学派。这也
是巫鸿当年辞去哈佛大学终
身教授职位,前往芝加哥大
学任教的原因之一。
巫鸿教授是八年来我访
问的最后一位学者。
这是2015年年末,对他
的第二次采访,我们从下午
聊到天黑,我问了最后一个
问题。
巫鸿的父亲巫宝三先生
是经济学家,民国时期在哈
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0年,巫鸿申请攻读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收到录取
通知书时,饱经沧桑的父亲
比他还要激动。父亲不厌其
烦地告诉他自己记忆里的哈
佛,该去哪里买书,去哪里
吃饭。当时父亲离开哈佛已
经四十多年,巫鸿不相信那
些餐厅还开着。不料,后来
在哈佛广场上,他发现有一
家居然真的还在。
“那家餐厅究竟叫什么名
字?”

2007年的11月和12月,
我往返于广州、上海和香港
之间,拜访了五位汉学家—
宇文所安(StephenOwen
)、史华罗
(PaoloSantangelo)、艾
尔曼(BenjaminA。Elman
)、夫马进(SusumuFuma
)和顾彬(WolfgangKubin
)。编辑这组访谈的过程中
,我决定寻找一条潜在的逻
辑线索,来贯穿整个专题。
我找到的线索是通过他们各
自研究的不同领域来探寻中
国的时代变迁,从唐朝到明
清及至现当代,从文学、思
想、心理到制度、科学,希
望透过“他者”的眼睛,勾勒
出中国嬗变的一部分轨迹。
那时的我认为,这个系
列访谈完全可以将时间跨度
继续拉大,涉及更广的领域
,或许最终能形成一张思想
的拼图,让我们用另一个视
角去看中国既熟悉又陌生的
一面。
但我并没有急于推进这
个访谈计划,它一直在庞杂
的阅读中酝酿着,在缓慢的
寻访中累积着,有时会与我
的几个写作计划相互重叠,
有时又会唤起新的兴趣。
我努力寻找能找到的一
切资料,阅读学者们的专著
、论文,以及关于他们的访
谈、评论,谋面之前,其实
都神交已久。我熟知他们公
开的人生经历、讲话的方式
与应对问题的策略。与此同
时,这也为提问增加了难度
,许多问题不再有问的必要
—这迫使我进一步阅读和思
考,并因此更注重追问细节
,希望最终的还原不仅准确
,而且生动。
就这样,转瞬即是八年


从2007年到2015年年末
,我陆续拜访了数十位中外
学者,本书选取了其中的一
部分访谈。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杰
出的思想者,来自不同的国
度,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拥
有各自或曲折或传奇的人生
,却与中国保持着隐秘的精
神关联。他们的研究横跨古
今,从秦、汉、唐、宋、明
、清、民国直至当代,领域
则涉及文学、思想、历史、
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
神学、法学、社会学、政治
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
等等。每一次交谈,一片异
常广袤的世界便在面前绵延
展开,思想如同暗夜荒原上
闪烁的星火,在远方诱人移
步向前。
他们或优雅,或激烈,
或严肃,或有些黑色幽默。
我拜访时,他们的年纪从五
十多岁到八十多岁不等,然
而,回顾起数十年前的某个
学术发现,一种孩子般的兴
奋与狡黠仍会浮现在脸上。
在这些访谈中,他们更
正了诸多沿袭千年的谬误,
也会反复推敲现代化之路带
来的困惑与抉择、荣耀与代
价。我们在对话中探讨学术
的发展脉络,也希望重新理
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担当,
既感慨于历史转折的微妙时
刻,也试图缓解彼此对一些
现实问题的焦虑。
来自中国的学者从书籍
的残页中捕获思想的片羽,
以及历史进程的曲折与经验
,最终让中国思想重返世界
。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则
不仅从各自的新视角阐释中
国的变迁,也分享着他们聚
焦中国的因缘,有时是一首
诗或一本书,有时是一尊塑
像或一个电视节目。冥冥之
中的关联总是引人遐想,它
不期而至,又仿佛等候已久


这本访谈录依据中华文
明的演进,从中华帝国的开
端,直至当代,希望在不同
领域内,透过学者的眼睛,
寻找遗失的真相,重新发现
导语
本书采访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领域,但共同的是,都是从边缘出发,挑战中心。
于是,我们从柯马丁那里得知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坑儒原来并无事实根据,从宇文所安那里得知李白和杜甫居然是当时的非主流诗人,从巫鸿那里了解到纪念碑性并非西方的专利,也更能明白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理路。
所以,本书是一部别样的“文明史”,不仅改写了我们既有的认知图景,给我们的官方心智带来了新的视角,甚至带有盗火的味道。
回顾自己的一生如何没有被时代埋葬,他们都追溯到了两部书:
钱理群是《鲁迅全集》和《毛泽东选集》,巫鸿是《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和《英汉词典》,张隆溪是希腊罗马文学选本和英国文学作品选段。纳博科夫说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只能是重读者,而那是一个精神饥荒的年代,他们只能选择持续反刍,以拒绝成为失踪者。
所以,本书也可谓一部辛酸的“奋斗史”,讲述了中国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年轻的时候,执着于文明的光亮,从进入历史盲肠的中国突围,最终将苦难转化为资源,甚至赢得世界性声誉。
精彩页
中华帝国的开端
【美国】柯马丁
从秦始皇开始,帝国成为一种理想,需要追求统一,要将
一切都纳入自己的版图,而这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
四十岁以后,皇帝变成了一个内心孤独的漫游者。车骑一寸寸碾过他所征服的六国土地,有时他还会不辞辛苦地登上山巅,试图与神灵对话。在峄山、泰山、琅琊、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他立起七块石碑,刻文颂扬秦德,偶尔也会严词训诫某些心怀叵测的遗民。
两千多年后,当柯马丁在拓片上努力辨认这些古老而斑驳的字迹时,七块石刻几乎都已不复存在。存世最久的琅琊石刻,在20世纪初的一次暴风雨中坠落悬崖,沉人海底,只打捞回一些残片。有些学者以为,这些石刻既无史学意义,也缺乏文学价值,不过是秦始皇好大喜功的一生所留下的又一个例证罢了,但柯马丁却从中发现了早期中国文化嬗变的轨迹。
在《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中,柯马丁将秦始皇石刻纳入周代以降的宗教、礼仪与文学的传统中进行考察,阐释其传承与演变;同时,他从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梳理秦朝文本在汉朝所遭遇的阐释与重塑。这让他越来越相信,如今对秦朝的一些认知与判断,绝非确信无疑。
七篇石刻铭文,短则一百零八字,长则二百八十八字,却引导柯马丁重返中华帝国的开端,重拾久违的真相。
柯马丁的人生与绝大多数汉学家不同。
1962年,他在德国出生,那时,不断蔓延的柏林墙正将这个国家一分为二,他生活在西边。高中毕业后,他做了四年记者,当他决定继续读大学时,已经二十三岁。
在科隆大学,北岛和顾城的诗歌让他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起初他阅读的是马汉茂(Helmut Martin)翻译的版本,后来开始自己学习中文。
1987年,他到北大留学,在袁行霈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注意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价值。1989年秋,他回到德国,继续审视这个国家古老的传统与崭新的现实,它们似乎始终息息相关。
回到科隆大学后,柯马丁一度被唐代文学吸引,曾研究李白的《天马歌》,但他最终决定集中关注早期中国文学。1996年,凭借对汉代郊祀歌的深入研究,他在科隆大学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德国,而是选择前往美国。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访问期间,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教授的提示,使他对秦始皇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当作新的研究方向。此后,他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聘书,前往纽约任教。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写作,引起普林斯顿大学的注意,他随即应邀南下,如今已是讲座教授及东亚系主任。
德国与早期中国文学的渊源由来已久,歌德曾对“道德哲学家”孔子满怀好奇,卫礼贤(Richard Wilhelm)曾广泛译介先秦诸子的著作,海德格尔则与《道德经》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柯马丁对中国的兴趣,却是从现代启程,逆着时间流逝的方向,不断地向更为久远的古代中国跋涉。
从商周到秦汉,他逐渐揭开的,不只是一个古老国家的青春记忆,更是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历史片段。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