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破解了传说背后不能宣之于口的残酷真相,重现了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不管传说所讲述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作者简介 阿部谨也(1935-2006),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一桥大学校长、社会学系教授,被誉为“日本西方史研究第一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史、中世纪欧洲社会史。他对欧洲历史及文化的思索甚深,洞察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他一生著述甚多,有《阿部谨也著作集》(全10卷)等。阿部谨也的学术成就举世公认,曾获三得利学艺奖、大佛次郎奖和日本翻译文化奖,1997年荣获日本政府的紫绶勋章。 目录 序章 第一部分 吹笛人传说的成立 第一章 吹笛人传说的原型 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 捕鼠人母题的出现 找寻最早的史料 失踪的时间、人数、地点 第二章 1284年6月26日的事情 假说纷纭 吕讷堡抄本的可信性 哈默尔恩市的成立过程 在哈默尔恩市内散步 泽德门德之战和一种传说解释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哈默尔恩市的居民 解放和自治的实情 第三章 移民者的希望和现实 移民东德者的心态 目击失踪的路德的母亲 移民代理人和集体婚姻的背景 孩子们去了哪里? 维恩理论的缺陷及魅力 多伯廷的移民遇难说 第四章 经济繁荣背后的阴影 中世纪城市中的底层民众 贱民/没有名誉的人们 受苦的寡妇和孩子们 儿童十字军、舞蹈行进、游行 大斋节和圣约翰节 沃勒假说中所见的“吹笛人” 第五章 流浪艺人的社会地位 流浪者中的流浪乐师 被歧视者的恐惧 “恢复了名誉”的乐师 漂泊的乐师们 第二部分 吹笛人传说的变容 第一章 从吹笛人传说到捕鼠人传说 饥馑和疾病=不幸的记忆 《汉斯·泽洛斯日记》 权威化的传说 从“吹笛人”到“捕鼠人” 类似的捕鼠人传说 驱逐老鼠害虫的对策 两种传说融合的条件及背景 被传说戏耍的哈默尔恩市 第二章 现代传说研究的序章 传说的普及和“研究” 莱布尼茨和启蒙思潮 浪漫主义的解释及其功过 第三章 在现代流传的传说的面貌 作为符号的“吹笛人” 栖身于传说之中的老学者 斯潘努斯和维恩的相会 后记 解说 如泉水般明澈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序言 序章 1971年5月的一天,我 在西德哥廷根市州立档案 馆内,埋头分析14、15世 纪的古文献、古抄本。分 析古代文献本身可谓枯燥 的工作,需要精神集中、 情绪高昂,但每天要在与 档案馆外的日常生活、世 界局势、日本新闻等隔绝 的独特氛围中进行,换句 话说,在暂时过滤掉世俗 兴趣的状态下推进。 在一间天花板很高的安 静房间里,我继续做着一 年半以来每天都在做的工 作。当时我在彻底调查、 分析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 士某个地区的古文献,那 天也照例系统地调查一个 村子的文献。调查库卢肯 村时,我不经意地翻看有 关该村最新研究的那一页 。那时,“Rattenfanger”( 捕鼠男)这个词闯入我的 眼帘。书中介绍,这里留 存一则发生在库卢肯村尤 鲁根肯水磨坊的捕鼠人传 说。 故事说,一名男子拜托 水磨坊主,希望能以住宿 佣工的形式在那里工作, 但被冷眼相待,于是就把 老鼠送到磨坊里,弄得满 屋子都是。磨坊主几乎哭 着道歉,男子便在附近结 冰的湖面上打个洞,把老 鼠引过去淹死在里面。读 到这里,我的后背像有一 股电流经过。这位研究者 还写到,就在我研究的萨 克森地区,被“哈默尔恩的 吹笛人”带走的孩子可能是 移民到了其他地方。 因解读、分析古文献而 多少有些疲倦的大脑,从 之前的单调工作中抽离, 片刻之间便张开了想象的 翅膀。哈默尔恩的吹笛人 。那不是几十年前我还是 小学生时,在家里看到的 穿着绚丽衣服的童话人物 吗?回想起来,那则故事 仅作为童话来说过于鲜活 独特,仅作为事实来说, 又带有天马行空的诗与现 实交错的色彩。说起来, 哥廷根市以北约80公里处 就是哈默尔恩市。虽然之 前疏忽都没有注意到,但 这个故事里面似乎隐藏着 某个很深的秘密。也许, 它和我正在研究的中世纪 日耳曼人东扩.也有密切关 系。我站在档案馆的房间 内,失神地沉浸在想象的 世界。 回过神来,老成的档案 馆工作人员索伊卡(遗憾 的是,他在前年溘然长逝 )走到我旁边问:“在想什 么吗?”恍然发现刚好过了 中午,我匆忙收拾好文件 ,回家吃午饭了。 那天之后,我可以说是 被这则传说附身了。每天 上午,我继续去档案馆做 之前的工作,午后则开始 在大学图书馆收集与该传 说相关的文献史料。周六 日的时候,我还带着妻儿 去了哈默尔恩市,四处走 走、看看。 不久我就发现,早在17 世纪末,哲学家莱布尼茨 就说过“这则传说中隐藏了 某些真实事件”,并显示出 很强的兴趣,进行破解。 在调查中发现130个孩子在 1284年6月26日于哈默尔 恩市失踪这一历史事实后 ,我也被一种深刻、持续 的兴奋感抓住。那是与在 档案馆初次遇见时的兴奋 感本质上不同的情绪。它 不只是因为用成人之眼破 解留在少年时期记忆中的 童话的乐趣,也不只是解 密这个传说,发现孩子们 究竟去了哪里的乐趣。是 在此之上的东西,即130名 孩子失踪这一异常事件背 后当时欧洲社会中庶民的 生活状态,强烈吸引了我 。不管怎么说,当我在心 里整理最初的兴奋感,想 系统地探求自己的兴趣之 后,研究这则传说也就成 为日常生活的重心,我会 每日专心收集史料、阅读 文献。 幸运的是,对这则传说 的研究与我此前长期探索 的问题属于同一个方向, 换句话说,它可以说是我 这些年研究岁月中绽放的 一朵小花。我在《思想》 1972年11月号(第581号 )上发表了这则传说精髓 的内容及评价。在本书中 ,我想援引此后弄清楚的 结论,以这则传说为中心 ,主要将目光投向当时庶 民的社会生活。 它或许只是在13世纪德 国一个小镇上,由一件小 事情而产生的地方传说, 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就传播 到全世界。因为不管1284 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 什么,当时哈默尔恩市庶 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 时空,直抵我们内心。当 接近那时产生这种悲伤、 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 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 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 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导语 日本家喻户晓的“西方社会史”研究大家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开传说背后不能宣之于口的残酷,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后记 如本书序章所述,这本 小书对我而言,是在到此 为止的研究生活中盛开的 一朵我未曾想到的小花。 小小的花朵自然不是靠我 的力量开放的,但我近乎 培育了一颗大的种子。在 这本书中,我尝试将目光 投向此前日本西方史学几 乎不涉及的民俗学领域和 民间传说,以及城市底层 民众的生活。因为我想, 欧洲社会史并不是通过法 制史、政治史、经济史等 的积累就能掌握其内核, 而要通过接近民众的日常 生活及其思维世界才能开 始触摸到其本质。 但是,我在写作本书的 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所谓 以民众史为中心的社会史 并不是此前的法制史、政 治史、经济史等研究的单 纯延伸。 那么,以民众史为中心 的社会史如何才能成为可 能呢?这是本书给我提出的 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必须 先从对此前的历史研究, 即尝试理性逻辑地解读生 活现实,以及对长期以来 知识分子所做的知识工作 的批判性反省开始。本身 就是知识工作的这种方法 ,通常有孕育循环论证的 危险。但是,当前只能彻 底抓住这个方向了。 一方面,我们要扎实地 持续努力,具体地发掘出 中世纪城市及农村,乃至 直到近代的民众生活,另 一方面,我们也要对自尤 斯图斯·莫泽开始的民俗学 、社会史、经济史研究的 意义进行方法论上的反思 。我目前想到的就是这样 的方法。总之,本书给我 种下了这样的种子。 虽然是微小的研究,但 是本书也并非凭我一人之 力完成。几年前我从德国 回国,聊起各种各样故事 的时候偶然提及哈默尔恩 传说,那时,岩波书店《 思想》编辑部的石原保德 氏敏锐地注意到了,并提 议将这个故事扩充,综合 成论文。当初我预计会写 成250页稿纸,因此不适合 《思想》杂志,但石原氏 劝我仅写出核心也可以, 结果,那篇论文就是本书 的原型。 《思想》上的论文在 1972年11月出来不到两周 ,某天我在小樽的家里接 到电话,平凡社的吉村千 颖氏希望能将其综合成书 。在北境安静生活的我, 惊讶于吉村氏的线索之强 。那之后,自接受执笔写 作开始得到了吉村氏适当 的支持,特别是本书的最 终出版。在此,我想对二 位表示特别感谢。 1974年9月14日 阿部谨也 书评(媒体评论)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 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 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 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 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 、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 们就□□了单纯解密似的兴 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 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精彩页 第一章吹笛人传说的原型 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 我们小时候在绘本,或者在初高中教材上看到的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的故事,主要出自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1816)或罗伯特·勃朗宁的诗歌《哈默尔恩的花衣魔笛手》(1849)。勃朗宁的诗对英语圈影响更大,但在德国,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具有决定性意义。考虑到前者是诗,而后者是“收集古代传说”的产物,我们也必须先从后者的内容开始吧。我们小时候着迷的这则传说的直接原型是什么呢? 1284年,一个奇怪的男子出现在哈默尔恩市区。他穿着各色布料拼凑成的上衣,因此被叫作“花衣男”(Bundting)。男子自称是捕鼠人,承诺只要市民付一定的钱,他就清除市区的老鼠。市民和他达成协议,承诺支付一定的报酬。于是,捕鼠人拿出一只笛子,吹了起来。不过一会儿,老鼠从所有房子中跑出来,围在男子周围。等到觉得一只都没剩下时,男子(从市区)出去,成群的老鼠也跟在后面。他就这样把老鼠带到了威悉河,自己卷起衣服走入水中。老鼠也都跟着他,淹死在了河里。 人们摆脱鼠害后,后悔承诺了报酬,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支付。男子非常愤怒,离开了市区。6月26日,即圣约翰和圣保罗日的早上一一另有说法是中午——男子再次出现在哈默尔恩市区。这次.他打扮成猎人的样子,面容恐怖,戴着奇怪的红色帽子,在街道上吹起了笛子。这次不是老鼠,而是一大群四岁以上的男孩女孩迅速跑过来。市长已经长大的女儿也在其中。这群孩子跟在男子身后,走到山里就和他一起消失了。 一位小保姆抱着幼儿远远跟着,目睹了这一切。她立即回到市区,告诉了人们。孩子们的父母从各家门口一起跑出来,悲伤到心肝碎裂,四处寻找自己的孩子。母亲们发出悲痛的呼喊,哭倒在地。人们立刻向海陆各个地方派去使者,询问有没有孩子或者某些线索。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共计130个孩子消失了。 据两三个人说,有两个孩子后来回来了,一个是盲人,一个是哑巴。盲人指不出地方,但能说出自己是怎么跟着乐手“吹笛人”走的。哑巴能够指出地方,但什么也说不出来。一名少年只穿着衬衫就跑出去,于是回来拿上衣,就幸免于难。因为他再想回去的时候,其他小孩已经消失在了山洞里。 孩子们走过的那条通向市镇大门的路,在18世纪中叶(或许今天也是)被叫作“无声街”(Bungelosenstrasse)。因为那里禁止跳舞以及演奏任何乐器。当婚礼队伍伴着音乐从教堂出来,走过这条小路时,乐手也必须停止演奏,肃静地通过。孩子们消失其中的那座哈默尔恩近郊的山丘,叫作科彭贝格。人们在山麓左右树立两座十字架形石碑。据两三人称.孩子们穿过山洞,出现在特兰西瓦尼亚(现在匈牙利东部山地)的地面上。 哈默尔恩的市民把这件事记在了城市登记簿里。据它可知,市民以孩子失踪的那天为起点来计算年月。根据塞弗里德的说法,城市登记簿中记载的不是6月26日,而是23日。市政厅上刻着下面的文字: 在基督诞生后的第1284年 P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