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尚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运载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 作者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生动而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航天的荣耀时刻。 作者简介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1956年生于四川。1974年入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著有中篇小说《火箭今夜起飞》《花太阳》,长篇报告文学“航天五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风雨“长征号”》《远征赤道上空》)及《中国863》《国家大事》《全球寻找“北京人”》等,“李鸣生专访”系列《与智者聊天》《毛泽东的随行摄影记者》,纪录片剧本《东方神舟》,电视剧《长征号今夜起飞》,专题片《血印》等。曾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冯牧文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当代》文学奖等荣誉。 目录 序章 本文参考消息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第四章 “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们 第五章 我们都是地球人 第六章 跨越国界的飞行 尾声 走向新大陆 序言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李鸣生 一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 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 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 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 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 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 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 ,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 岁月,要不怎么会有“盘古 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 究竟熬过了多少个世纪,而 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 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 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 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 ,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 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 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 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 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 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 …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 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 天也装聋作哑。于是可怜的 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 郁闷、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 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 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 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 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 于是,有了天空和天空 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 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二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 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 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了 ,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 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 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 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 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 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 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 到了一个从未看到过的世界 :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 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 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 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 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 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 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 “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 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起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 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 ,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 我能够看到和可以看到的, 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 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 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 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 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 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 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 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 ,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 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 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 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 像本童话书,一有空闲我就 会抓紧时间阅读。虽说这本 “童话书”于我只是一种兴趣 、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 的。比如,早上的天空我读 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 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 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 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 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 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天的意思,我刚 刚告别少年时光,便穿上军 装,鬼使神差地闯进了而今 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 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 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之地。 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 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 。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 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 够的理由让我坚持待下去的 ,便是天空。 记不清了,不知有多少 个失眠的夜晚,我或坐在树 下,或靠着岩壁,或躺在草 丛,或站在发射场——通向 宇宙的门前,望着星空,久 久犯傻:悠悠时空,人类从 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 将何往?这天,这地,还有 这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后来,随着日子的流逝 ,火箭的升腾,天空在我眼 里不再是一本童话书,而像 一册厚重的历史书,一本自 然的原著,一部神秘的天书 。渐渐地,我开始读出点内 容来了。 我曾无数次注视高山、 草原、森林、大海,然而诸 如此类的任何一次注视,都 远不如仰望天空来得痛快, 来得复杂。在我的感觉中, 天空如同一个迷宫,锁藏着 不可传说的故事;天空像一 座大坟,埋葬着永不外露的 神秘。天空让我感到无比亲 切,又不可把握。她既复杂 ,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个 大o。而大。就是大无,大 无就是大有——这是怎样一 种大哲学和大境界! 于是,每当我伫立于星 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 而是在与上天对话,在和外 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 天空宏阔辽远,天空意象沉 雄,天空深情而伟大,天空 高贵而富有。望着天空,我 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 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 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能听 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 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 响。天空既让我体悟到一种 男人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享 受到一种女人的万种风情。 只要一望着她,我就感到好 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 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 浑身战栗,血液奔流,恨不 得一头栽进她的怀里,甚至 连灵魂亦忍不住要为她下跪 。 不信你瞧,天空就那么 大大方方地挂在那儿,任你 观望,任你玩味,任你探究 ,任你欣赏。面对天空,你 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喊, 可以叫。总之 导语 作者逐字修改,只为打造更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版本。 中国航天文学开山之作,承载一代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李鸣生经典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 新增40余幅精美插画,全文四色印刷。 知名插画师倾心绘制,参考真实历史图片及纪录片;数易其稿,精心打磨,严格核实,真实再现中国航天荣耀时刻。 随书附赠“长征3号”火箭精美异形书签。 在每个孩子心中埋下航天梦想的种子。 精彩页 一 一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卫星、卫星、卫星!车站上,公路边,饭馆里,小摊旁,人们都神神秘秘地谈论着卫星、卫星、卫星。 一对青年夫妇,领着一个大约五岁的小女孩,急匆匆地朝我走来。 “同志,请问去卫星发射基地咋走?” “问这干什么?” “听说要发射美国的卫星,孩子和我们都想来看看。” “你们从哪儿来?” “遵义。” “是国防工厂的吗?” “不是,我们是个……个体户。” “叔叔,”小女孩突然拉住了我的手,“发射卫星,能让小孩看吗?” “能,肯定能。”我忙蹲下去,双手捧起小女孩的脸,在她的额头轻轻留下一吻。 西昌,是我的第二故乡。 十六年前,当命运的列车轻轻一颠,将我抛在了这块荒凉的土地上时,我的心远比严冬的大凉山还要冰凉。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片被上天遗弃的土地上,日后还会升起“亚洲一号”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的西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扼成都、昆明两大旅游区之要冲。北上成都五百七十七公里,南下昆明五百四十三公里。从成都搭乘去昆明或金江的列车,十二个小时便可到达;若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则只需四十五分钟。 西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除汉族外,这儿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傣族、傈僳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彝族历史悠久,风情古朴,彝族同胞待人热忱,十分好客。假如你有机会走进彝家山寨,主人定会十分高兴地留你做客,并为你奉上颇具彝家风味的“坛坛酒”和“坨坨肉”。 “坛坛酒”是用玉米、高粱和荞麦等杂粮为原料,再配以十余种草药装进瓦罐里酿制而成的。这种酒喝起来香甜爽口,却并不醉人。“坨坨肉”一般是用一种叫“子猪”的肉烹制而成。由于这种猪长年敞放于山坡野林之中,奔放自由,觅食丰富,能长就一身紧肉,故吃起来细嫩糯软,喷香不腻。待你吃饱道别时,主人还会将一条猪腿或半个猪脸送你,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西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石器时代,人类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繁衍生息。据载,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曾涉足此地,譬如,司马迁“西征巴蜀”,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南征大理,杨升庵“夜宿泸山”,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蒋介石坐镇“西康”,等等。 西昌是西方学者和旅行家探险的乐园。公元1275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作为元朝的特使出巡中国,来到西昌,成为第一个到西昌的外国人。此后,从1868年至1909年,法国旅行家安邺、英国旅行家巴伯、法国亲王奥尔良、法国人凡尔赛、法国殖民军一等军医吕真、英国人布洛克,以及法国人多龙率领的考察团,也都先后来过西昌。 西昌是五十五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经之地。脍炙人口的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便发生于此。 当然,让西昌一举成名的,还是1984年4月8日那个辉煌的夜晚。这个夜晚,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从西昌成功发射,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有个城市叫西昌,西昌有个卫星发射场。 西昌卫星发射场位于西昌市以北约六十五公里处的一条大山沟。美国人把这条山沟称为“神秘的峡谷”,而当地彝族老人则说:“什么神秘不神秘,这山沟就是我们过去放羊的地方!”故此,当地人称“赶羊沟”。 这条山沟宽四五里,长约二十里。或许是在亿万年前的某一时刻,当两个漂移的大陆板块在这里猛然相撞时,裂缝就形成了,随后便留下了这么一个大峡谷。 发射场定点于20世纪60年代末,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年,为了选定一个理想的发射场,国防科工委组织了数十名专家,对四个省的三十一个县进行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勘测。最后经过分析、比较、论证,认为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射卫星时,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人36000公里高的赤道上空。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上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所以这里是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好地方。 当然,专家们当年在论证、选定这个发射场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原始的大山沟居然会发射美国的卫星。 P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