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禅深奥玄虚,说不明白,其实她就在诗词中等待发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这些耳熟能详看似普通的景物和情怀描写中,实际蕴含着丰富的禅趣。
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集三十余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统文化的探索于一身,对中国古代近百首诗词进行精辟品鉴和解析,使读者从中了解到中华禅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意蕴深邃、悠远,文字优美洗练且平易近人,使读者从阅读中收获真正的宁静,升华自己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里特别有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骆玉明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很多人觉得禅深奥玄虚,说不明白,其实她就在诗词中等待发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这些耳熟能详看似普通的景物和情怀描写中,实际蕴含着丰富的禅趣。 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集三十余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统文化的探索于一身,对中国古代近百首诗词进行精辟品鉴和解析,使读者从中了解到中华禅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意蕴深邃、悠远,文字优美洗练且平易近人,使读者从阅读中收获真正的宁静,升华自己的心灵。 作者简介 骆玉明,祖籍河南洛阳,寄籍江苏建湖。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魏晋名士之风,爱好围棋与茶酒。骆教授自评:“我是一个俗人,教书吃饭,喜欢孩子。” 所著《简明中国文学史》由欧洲学术出版机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成为引起西方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中国大陆学者文学史著作;与章培恒教授共同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参与翻译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宋元明诗概说》、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等论著,并负责各书之后校定。其他出版作品有《徐文长评传》(合著)《南北朝文学》(合著)《世说新语精读》《诗里特别有禅》等。 目录 壹 鸟鸣山更幽 一切都会过去, 在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贰 拈花微笑 花虽微渺, 却显示着人世的美好。 叁 何处惹尘埃 烦恼不起,清静自如, 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肆 满船空载明月归 什么也没有得到, 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 伍 坐看云起时 落花随流水而去的所在, 有另一片美好的天地向你展开。 陆 春在枝头已十分 那个遍寻不得的意中人, 原来就在身边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柒 只许佳人独自知 生死流转, 不知是谁在何处栽下了最初的种子。 捌 我今不是渠 影子是我, 但我并不是那个影子。 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 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拾 禅意的月亮 月亮只是一轮,却普遍地在一切水中显现出来, 一切水中的月亮乃是一月的显现。 拾壹 平常心是道 世俗的知识和欲念就像湿衣服一样, 紧紧裹在我们身上,脱不下来。 拾贰 吃茶去 世事无常,都在变化之中, 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拾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看到的“清清楚楚”的东西, 其实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拾肆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 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拾伍 长啸一声天地秋 一轮孤月,无限江山,禅者惊破夜空的长啸, 令天地为之动容,于是萧瑟之气,弥散四野。 拾陆 春来草自青 禅在自然中, 也在朴素的生活中。 拾柒 禅者,活泼泼也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拾捌 四厢花影怒于潮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跋:如何说禅 序言 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 平日教书或者和朋友聊天,谈到中国的文学与历史, 经常说到禅,也经常被问起:到底什么是禅。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古代禅师对此会给出很奇怪的 答案,譬如“一寸龟毛重七斤”,或者索性给你当头一 棒。他们认为禅不可说,不能用文字来定义。他们所说的 种种奇怪的话,都不过是个由头,是一种引导的方式。 现在谈禅的书也很多,但要么只是把它当作思想史的 材料,要么就说得很玄奥,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 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其实不然。 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 生命形态。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 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 佳作。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 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 的境界。 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 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 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与快乐。 当然并不是好诗就有禅,禅有它的特别之处。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解下什么样的诗里有 禅。 魏晋诗人阮籍常常驾车外出,走到无路可走,便恸哭 而返,留下的成语,叫做“穷途恸哭”。他的诗常常也是 表现这种人生困顿的焦虑,比如“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 心”。 穷途恸哭不是禅,它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 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 张。阮籍改变了中国的诗歌传统,使它的内涵变得沉重, 但这样的诗不合于禅意。 同样以行路象征人生,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以更多的愉悦,它让人对生活 抱有信心: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可能有一片新的天地出 现,只要能够坚持,希望总是有的。 但这也不是禅。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单线的变化,是对 预期目标的等待。人生的道路受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影响, 预期的目标往往很难实现。如果“山重水复”之后并非 “柳暗花明”,又会怎样呢?是不是仍旧回到“穷途恸 哭”? 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沿着山溪走到了水的尽头,但这仅仅是水的尽头。你 倘若并不曾预设一个固定的目标,就会看到世界充满着奇 妙的变化。在远处的山谷,在跟你走过的路毫不相干的地 方,云渐渐涌起,升向高敞的天空,景象如此动人,视野 无比广阔。 如果你在“水穷处”沮丧不已,心境闭塞,就看不到 “云起时”。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牵涉禅学中重要的道理:倘 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 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 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在本书中,我们将解读和欣赏一系列体现禅理与禅趣 的诗篇;同时我们也以此为中心线索,谈说禅的人物、禅 的知识和禅的历史。 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导语 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 本书让您于云淡风轻的古诗中,轻松了解禅文化,领悟人生智慧,享受心灵宁静。 古典文学大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倾心力作! 骆玉明教授曾主编《中国文学史》引发学界震动,所著《简明中国文学史》由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出版,是为首次引起西方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中国大陆学人文学史著作。他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深受大学生喜爱! 钱文忠、鲍鹏山等知名教授由衷推荐! 内含36幅绝美古画,全彩印刷,典雅精美! 后记 如何说禅 这本小书写完了。原本以为不会太费劲,结果只是再 一次证明了我早已明白的道理:凡事想要做得好,都是不 容易的。 我希望这本书有比较可靠的学术基础,因而需要对各 种资料加以审核和考订。譬如《景德传灯录》载德山宣鉴 开悟时对他的老师说了一句“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 头也”,常见的解释是“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 舌头了”。真像个乖孩子,但这算是什么“禅”!其实这 是一句非常豪气、表现特立独行精神的话,正确的解释应 该是“从今以后再也不会被天下老和尚的舌头所迷惑”。 做这样的判断需要多方参照、反复斟酌。书中类似的情况 不少,我想要以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读者的信赖。 也是出于学术习惯。我在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时,都 要注明出处。 我希望这本书具有知识上的系统性,让读者读完以 后,对禅的观念、禅宗的历史,以及重要的禅宗人物和典 籍有一个大致完整、比较清楚的了解。而这些知识性的内 容散见在各处行文中,什么地方合适就插一点,怎样相互 关联,又说得轻松自然,也是要费点心思的事情。 我希望对所涉及的佛禅思想观念能够说得简明而又尽 可能的精确。略有接触的人都知道,佛学极其繁复,一个 词就可以说上好半天,足以吓退许多耐心差的读者。虽然 禅家号称“不立文字”,但一些基本观念不说也不行。那 么,什么样的分寸算是合适,如何去说更加透彻,这对作 者思维的清晰性构成严重的考验。像慧能和神秀那两首著 名的偈子,阐释与比照,反反复复写了好几遍。当然不能 说最后留下的有多么好,不过在我目下而言已经很难再有 改进。 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有趣而好看,且耐人寻味。禅是 有趣的,诗是优美的,以诗解禅,写得枯涩而呆板,那就 不如省事一点。而如果能够做到有趣而好看,读者的阅读 过程就会有许多愉悦。 我说的都是“我希望”。能实现多少,请读者评判 吧。 骆玉明 壬辰年冬日于可以斋 精彩页 壹 鸟鸣山更幽 一切都会过去, 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也许,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中响起,喧嚣嘈杂的、清朗悠扬的、气势宏大的、悲切低回的,然后逐一消退下去。在此起彼落之间,你听到深邃的幽静,莫可名状,令人心动。 换一个角度来说,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各色人物你来我往,推推搡搡。有的自命不凡,踌躇满志;有的身败名裂,灰心丧气。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我们常说的“安静”,有时指一种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声音愈是低微愈是安静。它也许会让人感到几分寂寞或枯燥,但终究跟人的心情没有多大关系。 而另一种安静,或者换一个词,幽静,却更富于精神性和情感意味的。那是脱离了虚浮的嘈杂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这种幽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物我在这里并无区分。 在诗歌里如何能够把它表现出来?最早是南朝的王籍做了杰出的尝试。 王籍,字文海,在南朝齐、梁两代做过官,诗歌学习谢灵运。他的名气没有谢灵运那么大,留下的诗作也很少,但有一首《人若耶溪》非常有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发源于若耶山,沿途汇聚众多溪水后流人鉴湖。诗题“人若耶溪”,表明作者是从城内经过鉴湖进入溪流。在王籍那个年代,鉴湖和若耶溪相连的水域非常广阔,两岸竹木丰茂,景色优美。 诗中“艅艎”是一种比较大的船,“泛泛”是任意漂荡的样子。王籍是在游览,不是要赶路。心情很放松,天气也好,眼前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朗、开阔。所谓“空水共悠悠”,写出天水一色、相互映照,一片辽远恬静的样子,而“悠悠”二字,也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遥望远处的山峰萦绕着淡淡的云霞,近处阳光伴随着水波的流动而闪耀。这是一个生动的自然,它有美妙的韵律。 偶然间注意到有些声音响起来。是蝉鸣,是鸟啼,但蝉鸣和鸟啼却更令人感觉到山林的幽静。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人的灵魂引入到山林的幽静,融化在自然的美妙韵律中。这时忽然想到在官场、在尘俗的人世奔波太久了,如此疲倦,令人忧伤。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中国诗史上不断被人提起的名句。《梁书·王籍传》中特别提到这两句诗,说“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怎么叫“文外独绝”呢?就是在文字之外,别有意蕴,奇妙之处,世人不能及。当然,后代类似的写法很多,但在王籍的时代,这样的写景笔法却是首创,所以有这两句,王籍足以名垂千古了! 一般人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总是归纳为“以动写静”,认为这样比单纯地写静更为生动,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这当然不错,但是还可以追究得更深一些。在这首诗里所写的“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静,而是体现着自然所内蕴的生命力的静,是人心中摒除了虚浮的嘈杂之后才能体悟到的充实莹洁的恬静。这种静自身没有表达的方式,而蝉噪鸟鸣,正是唤起它的媒介——你听到声音,然后你听到了幽静。 没有资料证明王籍在佛学方面的修养情况,但从时代大背景来说,南朝正是佛教在上层文士中开始盛行的时代。王籍这首诗使人感觉到一种禅的趣味,不管怎么说总是和时代背景有关联。 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国进入全盛阶段,而禅宗也走向成熟和兴旺,于是出现了透彻参悟禅门妙法而又具有卓越诗歌才华的王维。他被称为“诗佛”,享有极高的荣誉。 王维与佛教、禅学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名“维”,字“摩诘”,两者合起来就是“维摩诘”,那是借用了佛教创建阶段一位伟大的居士的名字。 王维本人就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而说到诗和禅的关系,王维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比拟的。他运用禅宗的哲理和观照方法,为中国的诗歌创造了新的境界。 如果说,王籍那一首《入若耶溪》最早尝试通过描写自然的幽静来表现禅趣,那么在王维的笔下,这种表现方法达到了堪称精微美妙的程度。这种类型的诗王维写得很多,我们单以一首《鹿柴》为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