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美国第一所具有授予博士学位资格的大学;
这里,拥有全美大学中最早的博物馆、最古老的艺术馆和全世界规模第二大的大学图书馆;
这里,走出了普林斯顿、康奈尔等著名大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美国学院之母”;
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一起走进耶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带你去耶鲁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曹蕴//马征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里,是美国第一所具有授予博士学位资格的大学; 这里,拥有全美大学中最早的博物馆、最古老的艺术馆和全世界规模第二大的大学图书馆; 这里,走出了普林斯顿、康奈尔等著名大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美国学院之母”; 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一起走进耶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内容推荐 我们日复一日地学习、成长,为民族的未来积聚力量,这力量不是社会地位的高低,不是金钱积累的多少,而是向善的心力。善是什么?是你将在这本书里看到的美德——尊重、敬业、宽容、信任、诚实、乐观、分享……心灵的力量从每一个向善的当下开始积累。当你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对收银台的塑料袋说“不”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开始变好;当你为这本书付钱的时候,一些穷苦的孩子会因为你的付出而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因为我们将把这本书的部分收益捐出以发展教育。当你翻开书,专注地阅读思考的时候,为这本书付出的所有努力因为分享而有了价值。 目录 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 世界离你有多远——从新东方到美国 名校情结——我选择了耶鲁 耶鲁“海龟”:回游还是寄居? 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 穿越古老的门——三百年耶鲁传统 买课去 垂暮的阳光 中美教育的“鱼”和“熊掌”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两个辅导员的对话 Ms.“新港大全” 没有窗户的秘密 在教堂里划船,在古堡里唱晚 第三章 收获:耶鲁人的经验 中文热 Life ls a Miracie 中国学生:走出自己的圈子 耶鲁之友的创业之路 从诗人到博士 迈克尔的“中国缘” 我的未来不是梦 博士“厚” 一个文科生的下午 十字路口的理性选择 高中生:走近耶鲁,走进耶鲁 耶鲁人的职业规划 后记 试读章节 曹:在耶鲁,“新东方”三个字名气还是挺大的。还有两个名字和新东方一起在耶鲁流传,你知道是谁吗? 马:老俞?另一个不知道是谁。 曹:我刚去耶鲁的时候,每当我告诉别人我在新东方工作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老俞现在发财了吧?”然后又问:“马征你认汉吗?他以前也在新东方,教GRE词汇的。这人挺逗,挺‘新东方’的,能侃。” 老俞我认识,但当时对“马征”有点好奇,怎么大家都认识马征?呵呵,你住耶鲁华人学生里名气挺响的,你觉得这和你曾经是新东方的老师有关系吗? 马:多少有点关系吧,我觉得新东方对我的影响挺大的。在美国,碰到中国来的留学生,第一次见面,只要说起新东方,马上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回忆新东方里各种有趣的人和事,距离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 曹:你记得吗,有一次两个负责研究生活动的中国学生搞了个介绍茶文化的活动,我摆摊给大家泡中国茶,当时来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其中一个是中国学生会主席,他管你叫“马老师”,原来你是他在新东方的词汇老师。你刚来耶鲁,不少人叫你马老师吧? 马:还好,偶尔碰到以前的学生问:“你是不是以前在新东方教过?”搞得我很不好意思,其实大家都是同龄人,叫我“马老师”还真是抬举我了。如果我讲的课能对他们的考试或申请有一点帮助,就已经是对我的最大的鼓励了。 曹:你申请来美国的时候应该正在新东方工作吧,当时你们在新东方工作得怎么样? 马:我是大三到大四阶段在新东方教书,来美国之前是一边读本科,一边在新东方兼职。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来,真是“忙并快乐着”。当时的新东方还处于创业的状态,让人感觉有很多可能,很多机会。人不是很多,老师之间有很多交流,老俞也经常和我们一起吹牛,还带我们到康西草原骑马,开越野车什么的。当时新东方刚在上海和广州开分部,北京的老师要坐飞机赶课。 曹:我是2003年进新东方的,那时候已经没有机会和老俞骑马了,呵呵。不过还是听到传闻,说早年老师领]二资都去老俞家,老俞给个黑色垃圾袋,然后他阿亲笔写个领款条。不少人都是冲着那“鼓鼓囊囊”的黑色垃圾袋加入新东方的。后来有一次上海新东方说要发奖金,有个老师兴冲冲地拎了旅行袋,“打的”赶到学校。心想当年能装一垃圾袋,现在发展了,怎么也得装个旅行袋吧,结果就领到一张100块,抱着空袋子垂头丧气地乘轻轨回家了。你们那时候收入应该很不错吧? 马:这个黑口袋我没见过,大概是老师自备的吧。我当时刚自己的书包装工资。收据倒是真的,我至今还留着一张收据条,上面是老俞亲笔写的:“给马征老师×××期班×××元”。那时,每期班结束,就拿这个条去会计那里领钱。 曹:那张收据你一定得留着,以后新东方博物馆成立了,那东西就稀奇了,说不定还能拍卖呢,哈哈!既然那时候收人、工作环境都不错,新东方的发展也充满希望,你怎么会想到离开新东方去美国留 学呢? 马: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问过我。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今天让我重新选择,我可能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我加入新东方的时候,已经做了出国留学的准备。虽然新东方当时的发展前景不错,但我始终觉得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自己的经历和资历都有限。当时教书仅仅是和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学习英语的体验,自己需要丰富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觉得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去充电。关于出国的决定,是因为自己很喜欢教育和科研,想在学术界发展。当时很多师兄、师姐都去美国深造了,而且都建议我本科一毕业就去,所以我本科一毕业就去了耶鲁。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最终没有选择在美国走学术道路,但这几年自己的收获非常大,无论是学习、做学问还是做人。p2-5 序言 马征2001年在新东方接了我上的GRE词汇班.当时他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把我的课接下来后,学生给他打了很高的分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让我至今能够记得他的,是因为他在新东方拿到了最高工资时,告诉我他要去美国读书,我当时就为他能舍能得的精神所感动。 曹蕴是一位可爱的姑娘,在上海新东方教书。有一次,新东方举行了一次老师演讲比赛,曹蕴代表上海学校来参加比赛,我是评委之一。,在她演讲之前我并没有太在意她,心想:一个小女孩能够讲什么呢?没想到一上场她就慷慨激昂、声情并茂,把所有的评委都感动了,最后拿了一个比赛的名次回去。从此我就记住了曹蕴。还知道她是一个很有善心的女孩,用不多的工资资助着几个贫困地区的学生,是一个对于内心圆满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功利追求的女孩。 在新东方当老师的年轻人,尤其是当老师比较成功,被学生追捧的年轻老师,一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迷失方向。掌声、笑声还有一束柬鲜花,会让很多人头晕目眩,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尽管我曾反复地讲,人生的意义远不是在新东方当一名成功的老师就能够体会到的,但还是有些老师停止了探索自己生命的脚步.满足于虚荣的日子。马征和曹蕴都是在新东方很成功的老师,但都舍弃了在新东方可能获得的财富,远渡重洋去追求自己的学业、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是值得让其他年轻人学习的事情。这和他们两人去没去耶鲁没关系,也和他们未来是不是会更加成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去年五月份,哈佛大学把新东方成长的经历做成了哈佛案例,邀请我去给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进行一天的演讲。我还没到哈佛,曹蕴和马征就从耶鲁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在哈佛的行程,并希望能够去拜访我。 记得我在哈佛的那天,他们从耶鲁驱车两个小时来见我,我当天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在耶鲁大学学习的原北京新东方老师马征和上海新东方老师曹蕴,专程从耶鲁开车来到哈佛,马征带上了来参加他毕业典礼的父母,曹蕴带上了在耶鲁大学读博士的老公沈国麟。加上我和新东方的其他几位,还有在哈佛商学院读书的四个中国学生,吃晚饭人数一下到了十四人。我们选择了哈佛大学边上的一家很有名的海鲜餐厅,生意很好。我们和服务员协调了半天,才拼凑出一个十四人的吃饭空间。大家喝酒聊天,回忆在新东方的时光,展望每个人可能的未来,越说越兴奋,喝了很多瓶葡萄酒。晚餐后大家意犹未尽,又到附近一个酒吧聊天,一起唱起了中国歌曲。到晚上十二点多,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几乎所有人都打算毕业后回到中国去工作,这一点证明了中国对国际化人才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 那天晚上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曾蕴和马征告诉我他们正在合著一本有关耶鲁大学和他们在其中学习生活的书,写完了希望我读一读。这本书就是今天放在大家面前的《带你去耶鲁》。对于耶鲁大学,我很有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以容闳和詹天佑为代表的第一代留关学生和耶鲁有关,对耶鲁精神我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系主任李赋宁先生就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他的君子风度,宽容的个性,严谨的治学态度,十几年里一直影响着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子的精神状态。1995年冬天,我第一次到了耶鲁校园,古老的校园,褐色的墙壁,在白雪衬托下更显苍老;但校园里学生打雪仗的一片欢声笑语,彰显了古老校园的青春活力。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学生的T—shin上那一行大字“SUCCESS IS NEVER FINAIL”。 通过曹蕴和马征的对话,通过他们对在耶鲁学习和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访谈,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耶鲁大学和耶鲁精神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同时展现给大家的还有中国学生的留学之路和他们的心路历程,所有这些对于还在苦苦求索、寻找留学之路的莘莘学子,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尽管还很难用全面和深刻来概括这本书,但这一定是一本真诚的书,传达着每一个参与者的真诚心情。 耶鲁大学只有一所,但通过我们代代人的努力,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很多大学变得比耶鲁大学更加有创造力,也更加有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代。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每一所大学都能够变成中国学子、乃至世界学子心中的圣地。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董事长兼总裁 后记 曹:这本书是我们准备离开耶鲁的时候酝酿的。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想留下点什么,纪念自己的耶鲁岁月。 马:我当时心情很复杂。在耶鲁的这6年,是我生命中很特别的6年,我有太多的冲击、收获和眷恋。 曹:我在耶鲁的时间没你长,但体会也很深,,正当我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这个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大社区的时候,我却要离开了。离别之时,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马:最初我想编个采访集,记录耶鲁各色人等。我在耶鲁有很多朋友,其中不少是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背景相似,都有在中国求学的经历,都经过来美之初的文化冲击。我想通过他们的叙述,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耶鲁,描述一群活生生的耶鲁人。 曹:这个想法最后融进了我们这本书里。我们的被访者说得更多的是他们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或平坦或崎岖,但我相信读者看到的绝不是一个个高高在上的成功者,而是平和亲切的同路人。 马:耶鲁人有多厉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如何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优秀的人,哪怕不是耶鲁人。 曹:我们希望这本书是一扇门,不只是通向耶鲁的大门,而是通向美国一流大学的门,是通向个人有效发展、通向成功的门。 马:我们邀请所有的读者和我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好的大学、留学的意义和人生的规划。 曹:其实我们现在的对话,也是当初关于这本书的各种想法慢慢成型的过程。我还记得那个闷热的夏天,在你们家讨论到深夜,你父母给我们准备各种清凉的水果,切得特别仔细,去皮、插牙签。我觉得我们吃的不是水果,是你父母的关爱。我要给他们鞠躬,谢谢他们的支持。 马:是的,首先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长久以来的支持。还有所有接受我们采访以及关心我们这本书的耶鲁友人,他们无私、真诚的分享让这本书更具可读性。 曹:父母的恩情最大。我还有干爹干妈的关心,他们常常询问书的进展,渴望一睹为快、,先生沈国麟全程参与了书的构思和创作,亲人的付出和扶持不计回报。 马:俞敏洪校长……(被曹打断。) 曹:马同学,你离开新东方7年了吧,当年的校长现在变总裁了、不过在新东方里,还是流行叫“俞老师”。 马:俞老师的支持让这本书有机会出版,大愚的编辑们是这本书最直接的帮助者。我们对新东方有很深的感情,这本书由新东方来策划出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曹:令我们心怀感激的人太多。没人可以自己成就自己,众人成就我们。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借这本书微薄的力量成就更多人。成就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说到走路,我想起何清涟的一篇文章,意思是说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但各自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他们为自己所设定的物质性目标所累,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赋予人类以尊严与崇高,为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掩卷而思,你有没有想过带着一颗什么心上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