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 思想家们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商品的西去和传教士的东来,固然为欧洲的“中国热”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应该承认,这些条件并不是中国人为他们送上门去的,而是欧洲人自己主动创造的。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 本书以描述史实作为首要任务,尽可能真实地将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轮廓勾勒出来,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因此。书中叙述多于评论,介绍多于分析。 目录 代序 “热”与主动创造 第一章 沟通东西的媒介 一、输人欧洲的中国商品 二、东来的欧洲传教士 三、旅欧中国人 第二章 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西传 一、沟通中西的桥梁 二、“礼仪之争” 三、传教士与欧洲学者 第三章 欧洲“中国热”盛况 一、记述中国的著作 二、中国古代经籍的西译 三、“中国热”面面观 四、中国在18世纪欧洲的形象 第四章 中国文化与欧洲思想 一、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赞颂 二、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批判 三、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热”降温及其原因 一、在华传教事业衰落 二、公众的兴趣转移 三、中国形象改变 四、欧洲思潮发展 五、无知与偏见 结束语 “中国神话”论辨析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序言 除去下放的年头,我在 北京居住了将近四十年,其 间经历了许多决定祖国命运 的大事,也目睹了各种各样 的“热”:打鸡血热、甩手热 、红茶菌热、出国热、炒股 热……赶时髦,凑热闹,大 概算不得是中国人独有的习 性,外国人也一样,18世纪 欧洲的“中国热”便是如此。 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 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 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 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 ;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 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 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 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 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 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 品茶……这个热,那个热, 大凡称得上热的东西,通常 都来得快,去得快,而且过 去之后几乎不留什么痕迹。 在这一点上,欧洲的“中国 热”有些特别,它不仅延续 的时间很长,前后大约一百 余年,而且对欧洲颇产生了 一些影响。就此而言,18世 纪欧洲的“中国热”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 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 称空前。 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 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化西传和 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 ,我们不妨称之为东学西传 。作为文化现象,欧洲的“ 中国热”大体上可以分作俗 和雅两个层次。所谓俗,是 指下自市井细民、上至王公 贵族对中国所表现的狂热, 这种狂热或为好奇心所驱使 ,或出于对异国情调的追逐 ,较多表现为购买中国商品 ,收藏中国器物,了解有关 中国的奇闻趣事,模仿中国 人的建筑、园林、装饰和衣 着,等等。一般地说,俗层 次对中国的兴趣偏重物态文 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但 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甚 至有某些误差,对中国所表 现的狂热中包含有某些非理 性成分。有人认为“中国热” 妨碍了欧洲人对中国获得正 确的认识,原因大概即在于 此。俗层次的“中国热”虽然 表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 仰慕和钦羡,但并未给欧洲 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记,充其 量只留下了一些如今成为珍 贵古董的家具和工艺品。所 谓雅,是指学者、思想家等 知识分子对中国所表现的巨 大兴趣、关注和研究。雅层 次的“中国热”主要表现为对 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考,除了 对中国本身做比较深刻的分 析研究之外,还将中国作为 参照物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 ,从而显现了中国文化对于 欧洲思想的影响。不过,俗 与雅两个层次的“中国热”虽 然有区别,却并不各自独立 ,应该说它们是同一大潮中 的两股支流,前者引发了后 者,后者深化了前者。 近年来,中西文化交流 史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成为许多 学者深入研究的对象,并且 已有一些有分量的专著问世 。相对而言,同一时代的东 学西传似乎较少引起注意。 在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 利玛窦,早已为大家所熟知 ,而将朱熹的《通鉴纲目》 译成法文传到欧洲的冯秉正 ,对许多人来说却依然是一 个陌生的名字。关于中国文 化在欧洲的传播,在过去相 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只有朱 谦之先生的名著《中国思想 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 (1985年新版更名为《中 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等不多的几部著作。近年出 版的忻剑飞的《世界的中国 观》、谈敏的《法国重农学 派学说的中国渊源》等书, 表明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中 的研究迈出了新的步伐。但 是,与西方学者在同一领域 中取得的成果相比,我们显 然还有差距。 研究这段东学西传的历 史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至少 有三点。第一,实事求是地 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 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民 族自豪感。鸦片战争以来中 国的落后挨打,给人造成了 一种错觉,似乎除了四大发 明,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中再 无其他令西方人倾慕的东西 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 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中, 一些人盲目崇洋和妄自菲薄 的心态有所滋长,对于中国 的传统文化往往采取虚无主 义的态度。对于这种现象, 叹惜和责备都无济于事,比 较有效的办法是摆出雄辩的 事实,纠正偏颇的认识。通 过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我们至少可以发现,那时的 欧洲人对于中国商品的热情 ,胜过如今的某些年轻人对 于“耐克”“阿迪达斯”的追求 ;那时的中国在欧洲人心目 中的地位,高于今日某些中 国人心目中美国的地位。为 什么那时的欧洲人如此看好 中国?因为那时的中国不比 欧洲落后。换句话说,中国 不是从来就落后,落后挨打 只是近一两百年的事。既然 有过灿烂的往昔,我们为什 么不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 来?第二,为探索中国由先 进变成落后的原因提供一些 可资参考的材料。尽管欧洲 人曾将中国奉为典范,寄托 过无限的崇敬和向往,但是 时隔不久,中国的形象不仅 黯淡了,而且变得丑陋了。 中国成了列强欺凌的对象, 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一个 强加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曾几何时,昔日对中国顶礼 膜拜的欧洲人,把“东亚病 夫”的帽子扣到了我们头上 ,小脚和长辫成了洋人心目 中中国人的特征。帝国主义 的侵略当然罪责难逃,我们 自己身上难道就没有任何问 题?悠久的华夏文明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