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今昔物语集》是日本平安朝末期的短篇故事集(“说话”集),共三十一卷。因每则故事皆以“今昔”(从前)之语开篇,故名“今昔物语集”。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以佛教诞生传播的时空为主线,讲述佛教信仰之功德与因果报应之思想,后者则叙述历史人物之逸事与孝子、烈妇等道德故事。此外,亦有爱情、生灵、怪物、狐狸、仙人、盗贼等各种传奇故事。每一则故事皆含有通俗处世教训之寓意。 平安时代的物语(故事)多为有关贵族社会生活的正统王朝文学之虚构的物语作品及日记类作品,而短篇故事集(“说话”集)则记录了此前文学作品中不曾描述的武士与庶民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具有“野性之美”。不仅是后世《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三国传记》等说话文学编撰之基准,甚至是近代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被视为文学素材之宝库。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之地位,若以其集说话文学之大成的性质而言,则更具世界文学之价值。 目录 卷一 天竺 第一篇 释迦如来投胎人界 第二篇 释迦如来降生人界 第三篇 悉达太子城中受乐 第四篇 悉达太子出城入山 第五篇 悉达太子山中苦行 第六篇 天魔妨碍菩萨成道 第七篇 菩萨树下成道 第八篇 释迦为五比丘说法 第九篇 舍利弗与外道竞术 第十篇 提婆达多与佛相诤 第十一篇 佛入婆罗门乞食 第十二篇 佛至胜密外道家 第十三篇 佛至满财长者家 第十四篇 佛入婆罗门城教化众人 第十五篇 提何长者得自然太子 第十六篇 鸯掘魔罗割佛指 第十七篇 佛迎罗喉罗令其出家 第十八篇 佛教化难陀令其出家 第十九篇 佛陀姨母懦昙弥出家 第二十篇 佛令耶输多罗出家 第二十一篇 阿那律、跋提出家 第二十二篇 辑罗羡那王子出家 第二十三篇 仙道王往诣佛处出家 第二十四篇 郁伽长者往诣佛处出家 第二十五篇 和罗多出家成佛弟子 第二十六篇 百二十岁始出家之人 第二十七篇 老翁诣佛处出家 第二十八篇 婆罗门醉酒无意中出家 第二十九篇 波斯匿王与阿阉世王交战 第三十篇 帝释与修罗交战 第三十一篇 须达长者造祗园精舍 第三十二篇 舍卫国胜义布施得富贵 第三十三篇 贫女以丝供养佛陀 第三十四篇 长者家牛供养佛陀 第三十五篇 舍卫城人以伎乐供养佛陀 第三十六篇 舍卫城婆罗门绕佛一周 第三十七篇 财德长者幼子念佛免灾 第三十八篇 舍卫国五百群贼 卷二天竺 第一篇 佛父净饭王离世 第二篇 佛为摩耶夫人升忉利天 第三篇 佛报病比丘恩 第四篇 佛拜卒塔婆 第五篇 佛寄宿人家六日 第六篇 老妪依迦叶教化生天报恩 第七篇 婢女依迦旃延教化生天报恩 第八篇 舍卫国之金天比丘 第九篇 舍卫城之宝天比丘 第十篇 舍卫城之金财比丘 第十一篇 舍卫城之宝手比丘 第十二篇 王舍城之灯指比丘 第十三篇 舍卫城之叔离比丘 第十四篇 阿育王之女 第十五篇 须达长者之女苏曼生十卵 第十六篇 天竺人因烧香得口香 第十七篇 迦毗罗城之金色长者 第十八篇 金地国王往诣佛处 第十九篇 阿那律得天眼 第二十篇 薄拘罗得善报 第二十一篇 天人闻法得法眼净 第二十二篇 常具天盖之人 第二十三篇 树提伽长者得福报 第二十四篇 波斯匿王之女善光女 第二十五篇 波罗奈国大臣求子 第二十六篇 前世持不杀生戒之人转生两国国王 第二十七篇 天竺神为鸠留长者降甘露 第二十八篇 流离王杀害释种 第二十九篇 舍卫国群贼杀迦留陀夷 第三十篇 波斯匿王杀昆舍离三十二子 第三十一篇 微妙比丘尼 第三十二篇 舍卫国大臣师质 第三十三篇 天竺某国财宝不传女 第三十四篇 鱼生百畜头 第三十五篇 天竺降异形天人 第三十六篇 天竺遮罗长者之子阎婆罗 第三十七篇 满足尊者至饿鬼界 第三十八篇 天竺长者父子二人贪得无厌 第三十九篇 天竺利群史比丘 第四十篇 昙摩羡长者家奴之子富那奇 第四十一篇 舍卫城婆提长者 卷三 天竺 第一篇 天竺毗舍离城净名居士 第二篇 文殊转生人界 第三篇 目连为听佛音至他界 第四篇 舍利弗生攀缘之心一时笼居 第五篇 舍利弗与目连赛神通 第六篇 舍利弗轻慢阿难 第七篇 新龙降伏原龙 第八篇 瞿婆罗龙 第九篇 龙子免金翅鸟之灾 第十篇 金翅鸟之子免修罗之灾 第十一篇 释种成龙王女婿 第十二篇 须达长者家中鹦鹉 第十三篇 佛说耶输多罗之宿业 第十四篇 波斯匿王之女——金刚丑女 第十五篇 摩竭提国王之烬杭太子 第十六篇 贫女现身成王后 第十七篇 罗汉比丘感果报入狱 第十八篇 比丘驱使两罗汉弟子 第十九篇 须达家老婢得道 第二十篇 佛至鹦鹉家乞食 第二十一篇 长者家净屎尿之女得道 第二十二篇 卢至长者 第二十三篇 跋提长者之妻悭贪女 第二十四篇 目连尊者之弟 第二十五篇 王后违背王命往诣佛处 第二十六篇 佛遣迦旃延至罽宾国 第二十七篇 阿阇世王杀父王 第二十八篇 佛告会众自己行将涅架 第二十九篇 佛涅槃时受纯陀供养 第三十篇 佛涅槃时见罗喉罗 第三十一篇 佛涅槃后入殓 第三十二篇 佛涅槃后迦叶来到 第三十三篇 佛涅槃后摩耶夫人下凡 第三十四篇 荼毗佛身 第三十五篇 八国王分佛舍利 卷四 天竺佛涅檠后 第一篇 阿难入法集堂 第二篇 波斯匿王召请罗喉罗 第三篇 阿育王杀后造八万四千塔 第四篇 拘孥罗太子被挖双眼、后依法力复明 第五篇 阿育王造地牢囚犯人 第六篇 天竺优婆崛多试探弟子 第七篇 优婆崛多会波斯匿王之妹 第八篇 优婆崛多降伏天魔 第九篇 天竺陀楼摩和尚至各处观僧修行 第十篇 天竺比丘僧泽观法性生净土 第十一篇 天竺阿罗汉遇山人责子 第十二篇 阿罗汉告知国王太子离世 第十三篇 序言 “说话”是日本近代的一个学术用语,泛指传承下来 的神话、传说、童话等短篇故事。所以,从广义上讲,各 种书籍中收录的传闻、杂谈、灵验故事、传奇等都属于“ 说话”的范畴。在狭义上,主要指日本文学史上平安时代 (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3—1573)期间编撰的说 话集收录的故事群。主要说话集有《日本灵异记》《今昔 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十训抄》《古今著闻集》《 三国传记》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佛教和世俗两部分,形 式以书承为主。 《今昔物语集:天竺震旦部》(以下简称《今昔》) 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说话文学,其依据的文献的成书下 限为一一一〇年,故《今昔》本身的成书上限不早于一一 二〇年。当为僧人编撰,具体编者不详。全书分为天竺( 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部。天竺、震旦 部各五卷,本朝部二十一卷,共收录一千一百多篇故事。 本朝部又分为佛法十卷和世俗十一卷两部分。一千一百多 篇故事基本上按照两篇一组的形式连环编排,构成了一个 佛法与王法对应的二元世界。 震旦部第八卷和本朝部第十八和二十一卷缺失,有的 故事只有标题,有的只有部分内容,而且,由于保存问题 ,《今昔》文本存在着虫蛀等造成的缺损。此外,文本中 还可常见“有意识缺字”。大多为人名地名或汉字书写等 ,属于编撰者需要确认后再补充而最终一直没能补充的内 容。也正因为如此,《今昔》被认为是一部未完之作。译 文中,缺损和“有意识缺字”根据岀处、同类故事进行了 补充,并在脚注中作了说明,无法找到补充依据的,就以 来表示,并加注说明。 一、编撰方法 《今昔》的素材,天竺部和震旦部的故事主要引自《 三宝感应要略录》《冥报记》《孝子传》等中国的一些小 规模的故事集,也引用了《注好选》等日本编撰的教训启 蒙性质的类书和《俊赖髓脑》等和歌方面的书籍。本朝部 的故事,主要摘引自《灵异记》《三宝绘》《日本往生极 乐记》《江谈抄》等先行说话集,以及《俊赖髓脑》《后 拾遗和歌集》《大和物语》等和歌方面的书籍。 《今昔》编撰者引用故事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国的 故事,有照搬日本先行书籍的,也有对出自中国典籍的故 事进行巧妙改写的。比如震旦部第八卷第三十一篇《震旦 柳智感自冥途归》,引自《冥报记》下卷第二十五篇,出 处结尾为:“光禄卿柳京为临说之。京为邛州刺史,见智 感亲问之,然御史裴同节亦云见数人说如此也。”文中, “临”为《冥报记》的编撰者唐临。上引文字简要地说明 了故事的来历,也间接地证明了故事的真实性。但《今昔 》的编撰者将这些文字改写为:“光禄卿柳京传此事,柳 京为曹州刺史,见智感亲问此事。御史裴同节亦云:‘综 数人所说,亦如此。’”巧妙地抹去了唐临的存在,同时 也掩盖了故事的出处。 对中国典籍的引用,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据中 国人民大学李铭敬教授的考证,《今昔》天竺震旦两部中 直接翻译收录了《三宝感应要略录》共一百六十四篇故事 中的六十六篇和前田家本《冥报记》共五十七篇故事中的 四十八篇(「『今昔物語集』諸校注本における『三宝感 応要略録』関係説話の出典注をめぐって」小峰和明编『 東アジアの今昔物語集』勉誠出版2012年)。将这些故事 翻译成日文体的说话,过程中存在着误译、意译以及为了 符合编撰意图而进行的有意识改变,这些也体现了《今昔 》的文体风格以及叙事模式。 至于日本的故事,编撰者往往能够自如地按照自己的 逻辑进行改写。比如第三十卷第一篇《平定文热恋本院大 臣的侍女》,该故事的出处不详,在《宇治拾遗物语》《 世继物语》中都有收录,《今昔》的基本内容虽与同类故 事没有多大区别,但结尾却大不相同。这是一个关于平定 文求婚失败的故事,其他同类故事基本上是各个情节的汇 总,但《今昔》因为运用了递进手法,平定文经历的失恋 情节不断升级,终于因伤心过度而死。其他关于恐惧的描 写,佛菩萨化身女子引导僧人修行等等,都有运用这种递 进的方法,读来引人入胜。 二、编撰意识 《今昔》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编撰意识的说话集,每一 卷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第六卷震旦佛法,第九卷震旦孝 养,第十卷震旦国史等,佛法、孝养、国史便是各卷的主 题。各卷的每一篇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收集编排的。 但总体上来说,与先行说话集相比,《今昔》突出了佛教 意识。比如第十九卷第五篇,将原本因心爱之人死亡而伤 心出家的故事改为了出家机缘故事。又如第十五卷第四十 九篇,说的是藤原佐世之妻往生极乐的故事。该故事的出 处为《日本往生极乐记》,并没有对往生者的女性身份表 示歧义,《今昔》却在末尾加上了“既没有出家,又是个 女子,也能这样往生极乐世界”,体现了歧视女性的佛教 意识的增强。 而译者尤其关注的是,由天竺、震旦、本朝三部构成 的“三国意识”以及与此相表里的“本朝意识”。日本最 早的说话集是成书于平安时代早期的《日本灵异记》。《 灵异记》大致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按照佛教在日本的发 生、传播、发展为主线来排列故事的,体现了编撰者再现 日本佛教史的意图。而继《灵异记》产生的《今昔》,则 将一千余篇故事按照佛教的产生、传播的时空顺序,分为 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部进行编 撰,体现了编撰者的佛教史观,也即所谓的“三国意识” 。这一编撰意识被以后的说话文学继承,比如十三世纪中 期的《私聚百因缘集》和十五世纪前期的《三国传记》也 是按照这种方法来编撰的。由此,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三 国佛教史观。而且,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天竺(印度 )、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便是全世界,因而“三 国意识”也是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基本上维 持到大航海时代,传教士们的到来才让他们认识到天外有 天。 就日本而言,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通过汉译佛典, 天竺(印度)的存在实际上是间接的。相反,朝鲜半岛对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在包 括《今昔》在内的说话集中都没有得到体现。“三国意识 ”模糊了日本直接接受佛教的途径。 而且,“三国意识”实际上与“本朝意识”互为表里 。从故事的排列上来说,第十一卷本朝部开篇分别为圣德 太子、行基和役优婆塞的故事,分别代表日本佛教的三个 部分:国家佛教、民间佛教和山岳佛教。但在故事中,圣 德太子乃是“救世菩萨”投胎所生,降生后身有异香,四 个月便能如大人般谈吐,一年后就能念佛诵经;高丽的惠 慈法师本是太子学佛之师,在故事中倒被描写为跟随太子 学佛的僧人。行基也是“出胎能言”,孩提时便能高声诵 读佛经感动男女老少;第九篇中又将其说成是文珠菩萨的 转世。而役优婆塞则是长年在葛城山修行,随心所欲地役 使鬼神。这三个故事整体表述的,三位代表人物是佛菩萨 转世,日本的佛教是自我成长型的,非由外国传入。 在三个代表人物之后,是入唐僧的故事。入唐僧来中 国学法,回国后成为各宗派的开山始祖,可以说没有入唐 僧就没有日本佛教。但《今昔》也基本上把他们描写成佛 菩萨的化身。第十一卷第四篇是传入法相宗的道昭的故事 ,他念经时口中能射出长约五六尺的白光,同卷第九篇传 入真言宗的空海,也是圣人投胎,为第三地菩萨。如果他 们本来就是佛菩萨转世,那又何必来中国学习佛法?编撰 者之所以如此自相矛盾,无非是为了主张“本朝”在佛教 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意识,被学界称为“本朝意识”,与《灵异记》 中的“自土意识”一脉相承。日本佛教说话集之所以如此 纠结于佛教世界中的自我主张,还在于其基于佛教世界观 的自我定位。比如在第十一卷第一篇中,百济僧人日罗见 到圣德太子,合掌念道:“敬礼救世观世音,传灯东方粟 散王。”其中的“粟散”指的是日本,形容其好比粟撒在 大海上一样渺小。从佛教的世界认识来看,日本距离佛教 的产生地印度如此遥远,仿佛就在世界尽头,由此产生的 “粟散小国”意识是日本的自我定位,而“本朝意识”则 是小国意识的逆向表述。这一意识与本地垂迹思想结合, 逆转为神国思想。 三、译本说明 由本人校注的《今昔物语集》本朝部插图本已经于二 〇〇八年四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隔七年,于二〇 一五年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出版资助,翻译了天竺震 旦部。底本为岩波书店出版的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今昔 》第一第二两册,由博士生赵季玉同学翻译底稿,本人逐 字逐句校译。插图采用了《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光绪三十 三年本中的插图。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日本立教大学名誉 教授小峰和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铭敬的多方帮助,特 此致谢!也感谢编辑陈旻先生的热忱以及专业化的编辑工 作。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师友 同好不吝赐教! 张龙妹 二〇一七年元月 导语 《今昔物语集(天竺震旦部)/日本文学丛书》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编撰意识的说话集,每一卷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第六卷震旦佛法,第九卷震旦孝养,第十卷震旦国史等,佛法、孝养、国史便是各卷的主题。各卷的每一篇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收集编排的。但总体上来说,与先行说话集相比,《今昔物语集(天竺震旦部)/日本文学丛书》突出了佛教意识。比如第十九卷第五篇,将原本因心爱之人死亡而伤心出家的故事改为了出家机缘故事。又如第十五卷第四十九篇,说的是藤原佐世之妻往生极乐的故事。该故事的出处为《日本往生极乐记》,并没有对往生者的女性身份表示歧义,《今昔物语集(天竺震旦部)/日本文学丛书》却在末尾加上了“既没有出家,又是个女子,也能这样往生极乐世界”,体现了歧视女性的佛教意识的增强。 精彩页 卷一 天竺 第一篇 释迦如来投胎人界① 从前,释迦如来②未成佛之时称释迦菩萨③,居住于兜率天内院④。当其欲下生阎浮提⑤时,身现五衰⑥之相。此五衰分别为:一、天人⑦本不眼瞬⑧,佛眼始瞬;二、天人头上花鬘本应色彩鲜艳,而佛头上花鬘自然萎悴;三、天人衣服本应无垢,佛衣始染埃尘;四、天人本不应流汗,佛始腋下汗出;五、天人本不更换本座,佛始不乐本座,随行而居。 其时,诸天人①见菩萨现此相,甚觉诧异,谓菩萨日:“我等近见菩萨现此相,惊恐不安。愿为我等,说此缘故。”菩萨答诸天日:“尔等当知诸行无常。我今不久将舍此天宫,下生阎浮提。”闻此,诸天悲叹不已。菩萨思忖:“下生阎浮提,当以何人为父、何人为母耶?”遂观人间,决定以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为父、摩耶夫人为母。 佛于癸丑年七月八日②投胎摩耶夫人腹中。夫人于夜寐之际,梦见菩萨乘六牙白象⑧腾空而来,从右胁入体内。夫人顿觉如置物于透明的琉璃壶⑧中。夫人惊醒,至净饭王前告知此梦。王听罢谓夫人日:“我亦见如此之梦,然不知此梦之寓意。”说罢,即召善相之婆罗门⑤,为其供奉妙香之花、种种饮食,卜问夫人梦相。婆罗门奏闻大王,日:“夫人所怀太子,具诸善妙相,虽不可详说,今当为王略说一二。夫人腹中之子,定能光显释迦种族。降胎之时,大放光明。梵天、帝释等诸天皆示恭敬。此梦为太子将来必能成佛之瑞相。若不出家⑥,则为转轮圣王,于四天下⑦七宝⑧自满,膝下千子。” 其时,大王听此婆罗门言,喜不自胜,赐以各种金银、象马、车乘等宝物。另,夫人亦布施各种宝物。婆罗门受大王及夫人赏赐宝物后离去。故事就是这样的。 第二篇释迦如来降生人界① 从前,释迦如来母摩耶夫人,与其父善觉王,于初春二月初八②,一起来到蓝毗尼园③无忧树④下。夫人来至园中,下得宝车,先将种种殊胜美好璎珞装饰其身,行至无忧树下。有采女八万四千名⑤与夫人同行,所乘车十万辆。大臣、公卿及百官等服侍在侧。无忧树自上至下,枝叶垂布,半绿半青,无有二致。树叶色彩如孔雀之颈,光彩照人。夫人站立树下,举右手欲攀树枝之时,太子由摩耶夫人右胁诞生⑥,放大光明。 其时,诸天人、天魔、梵天王、沙门、婆罗门等,悉数站满树下。太子既生,天人扶持太子⑦,向四方各行七步。举足之处,地生莲花,承接其足。南行七步,表示为无量众生成上福田⑧。西行七步,表示超越轮回,断绝老死,为最后身①。北行七步,表示脱离生死苦海。东行七步,表示成为引导众生之头领。朝四隅②各行七步,表示抛弃一切烦恼成佛。上行七步,表示不为不净之物玷污。下行七步,表示降法雨③、灭地狱之火④,令众生享安稳⑤之乐。太子各个方向行毕七步,而作颂⑥日: 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 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⑦ 各行七步,表七觉⑧之心。从地下所涌宝莲,为地神⑨化身。 其时,四天王以绢布抱持太子,置于宝桌上。帝释取来宝盖,梵天取来白拂⑩,侍奉左右。难陀、跋难陀⑩龙王于虚空吐清净之水,沐浴太子,水时温时凉。太子身为金色,具三十二相。大放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①。天龙八部②处于虚空,演奏天乐。天人的衣服和璎珞,如降雨一般,从天上散落。 其时,有位大臣,名日摩诃那摩③。来见大王,奏闻太子出生之事及种种稀有诸相。大王惊闻,行幸彼园。尔时,有一女子,见大王来,进园抱太子至大王处,日:“太子,现请叩拜父王。”大王日:“先拜我师婆罗门,再来见我。”其时,女子怀抱太子,至婆罗门处。婆罗门见太子,谓大王日:“此太子必为转轮圣王。” 大王携太子入迦毗罗城。距城不远处,有一天神,名日增长④,诸释氏常到其所在神社参拜,祈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大王带太子至该神社参拜,告知诸臣日:“我今欲令太子叩拜此天神。”乳母将太子抱至天神前参拜之时,有一女天神,名日无畏,自堂上下,奉迎太子,合掌恭敬,顶礼⑧膜拜,谓乳母日:“此太子胜于常人,切不可怠慢。且不可让太子叩拜我等,我等当叩拜太子。” 其后,大王与太子、夫人回城。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日之后离世。大王及举国上下,悲哀不已。大王暗自叹息:太子年幼,该由何人抚养?夫人父亲善觉王有八女,第八女名摩诃波阁⑥。王令其抚养太子,与太子生母无异。是为太子姨母。太子名悉达。据说摩耶夫人离世后,转生至忉利天⑦。故事就是这样的。P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