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有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但无论是尼采、爱因斯坦,还是瓦格纳、王朔,都会面临困境。他们阅读叔本华,探寻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孤独相处,与求而不得的无奈和解,正视在痛苦和无聊两端的无尽徘徊。有时,我们难以否认,命运是残酷的,人类是可怜的,邪恶时而占据上风,愚蠢往往甚嚣尘上——面对世界的不安,如何成为内心富足的人?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依次提出和回答了三个问题: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人在他人评价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答案即构成了全部“人生的智慧”。品性、财产、地位,我们要如何理解它们并掌握生活的艺术? 请看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对人生苦难的清明回应。 在这本短小精悍的哲学经典中,叔本华核心的观点、漂亮而令人称奇的表述被摘录和整理成专门的篇幅,方便读者在困顿时随心翻阅。 作者简介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主题的界定 界定命运的维度 品性的力量 幸福的首要因素 第二章 品性,或人是什么 喜悦感 健康 痛苦和无聊 闲暇 活力 两幅画像 不受打扰的闲暇 庸人 第三章 财产,或人拥有什么 三类需求 钱是绝对的善 财富与政治目标 第四章 地位,或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 他人的看法 骄傲 名衔 名誉 名望 序言 在这本书中,我将从通 俗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生的 智慧”这一概念,也就是说 ,这是一门可以指导生活并 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 与成功的艺术。关于这门艺 术的理论,也许可以称之为 “幸福论”,因为它就是要教 导我们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种生活——从纯客 观的角度来看,或者更确切 地说,经由冷静而审慎的沉 思(这一问题必然涉及主观 上的考量)——可以被果断 地判定为比不存在更为可取 。这意味着我们对生活的坚 守应该以生活本身为出发点 ,而不应仅仅出于对死亡的 恐惧;更进一步说,我们绝 不应渴望它走向终结。 人类生活是否符合或能 否符合这种生活的构想?众 所周知,就这个问题,我的 哲学体系已经给出了否定的 回答;然而,基于幸福论这 一前提,这个问题必须得到 肯定的回答。我在自己主要 作品。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 中已经表明,这一前提建立 在一个根本错误的基础上。 因此,在阐述一种幸福生活 的规划时,我不得不完全放 弃自己的理论所导向的更高 级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立场 。我在这里所说的一切在某 种程度上都基于一种妥协, 也就是说,我采取了一种日 常的通俗立场,接受了它的 根本性错误。因此,我的论 述只具备有限的价值,因为 “幸福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 种委婉的说法。此外,我的 论述也不追求完整性:一方 面,这个主题本就无法穷尽 ;另一方面,如果一定要追 求完整性,我就不得不把别 人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就我记忆所及,只有一 本书的意图与驱使我撰写这 本格言集的意图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卡尔达诺z的《论 逆境之用》。这本书很值得 一读,可以用来补充我当前 的这部作品。在亚里士多德 的《修辞学》第一卷第五章 中固然也有论及幸福论的只 言片语,但他说的那些话并 没有多大的意义。汇编并非 我的本行,所以我完全没有 使用前人的著作;更重要的 是,观点的个性在编辑过程 中会有所丢失,而观点的个 性正是这类作品的核心。事 实上,笼统而言,自古及今 的智者们说的总是一些相似 的话,而在任何时代都占绝 大多数的愚人的言谈举止也 极为相似,只不过和智者的 刚好相反——这种情况将持 续下去。正如伏尔泰所说: “在我们离开之时,这世界 还是一如既往的愚蠢和丑恶 ,和我们刚来到时并无二致 。” 导语 《人生的智慧》是哲学家叔本华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的重要部分,该作品使他声名鹊起,可谓镌刻其哲学成就的不朽丰碑。 近两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代读者在阅读《人生的智慧》,包括尼采、爱因斯坦、理查德·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薛定谔、卡夫卡、莫泊桑、王国维、王朔……每个人都能在这部作品中寻得面对生活困顿的解药。 此版平装、小开本的《人生的智慧》系浦睿文化“尤里卡文库”之一,用清朗的版式、清新的谋篇布局,与广大读者共享传世的哲学经典。 书评(媒体评论) 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 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 就给我以启示,在我和别人 的生活面临困难时,它总让 我们得到安慰。 ——爱因斯坦 他像上天的馈赠一般降 临到我的孤独之中。他叫叔 本华,是康德以来最伟大的 哲学家。 ——理查德·瓦格纳 精彩页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福祉分为三类——外在于我们自身的福祉、灵魂的福祉、身体的福祉。’只保留这个区分,将其余一概舍弃的话,我观察到人的命运的根本差异可能要从三个维度来界定: (1)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最广泛意义上的品性,其中包括健康、力量、美貌、气质、德性、智力以及所受的教育。 (2)一个人拥有什么:各类财产和占有物。 (3)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占据何种位置:这一点可以如众所周知的那样理解为,他在同伴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或严格一点地说,要在他们看待他的眼光中去理解这一位置。他们对他的评价体现了这一点,而他所享的名誉及其地位、口碑则反映了他们的评价。 在第一个维度的诸种差异是自然亲手在人与人之间设定的,仅凭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立即推断,这种差异对人之幸与不幸的影响比后面两个维度中的差异影响要重要而彻底得多——后两项是人为的结果。将“真正的个人优势”,譬如伟大的头脑或伟大的心灵,与一切地位或血统产生的特权,乃至皇家血统的特权相比,就如同将现实中的国王与戏台上的国王相比。伊壁鸠鲁最早的弟子梅特罗多洛在很久以前说过同样的话,他将其著作中某章的标题命名为“我们从自身获得的幸福比我们从周遭世界中获得的幸福更为宏大”’。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毋庸置疑,它揭示了一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在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道路中,幸福就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内在的构成。因为这是他的感觉、欲望和思想的总和所产生的内在满足或不满的直接来源;而另一方面,周遭的环境只能对他发挥间接或迂回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外部事件或环境无法对两个人产生同样的影响。即便周遭环境极其近似,每个人也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一个人只对自己的想法、感觉和意欲有直接的了解;而外部世界只有在激发出这些想法、感觉和意欲时才对此人产生影响。世界主要是通过生活于其中的人看待它的方式来建构的,所以世界对不同的人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对某一个人来说,它是贫瘠、枯燥、肤浅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它可能是丰富、有趣,且意味深长的。当听到一个人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时,很多人会希望自己的生活里也能发生类似的事情,全然忘记了嫉妒的对象应该是他在描述自己的经历时为其增色添彩的精神禀赋。对一个有天赋的人来说,那些事是有趣的冒险;但对一个感觉迟钝的普通人而言,那不过是些乏味的日常琐事罢了。歌德和拜伦的很多诗,显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愚蠢的读者会羡慕诗人身上竟恰巧发生了那么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却不会羡慕他们所拥有的恢宏想象力,而正是这种想象力把相当平常的经历转化成伟大而美妙的事物。 同样地,一个性格忧郁的人会把一场戏解读成一出悲剧;而对乐观派来说,它可能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对一颗冷漠的心来说,它可能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一切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了解和领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避免地有两个因素在参与,即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二者就像水中的氧和氢一样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因此,即使一次经历中的客观或外在的因素是唯一的,而主观因素或个人对它的评价却各异,那么这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就不一样了,仿佛客观因素原本就是多样而不同的。因为,对一个呆板、迟钝的人来说,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也会呈现为贫乏的现实,并引出贫乏的理解,就像是美丽的风景碰上了糟糕的天气,或者它在差劲的暗箱里的成像。简而言之,每个人都被幽禁于自己的意识界限之内而无法直接超越,就像他不能突破自己的皮肤。所以,外界的帮助对个体没有多大用处。在舞台上,一个人是王子,另一个是大臣,第三个是仆人、士兵或将军,诸如此类……这不过是外在的差异;而内在的现实,也就是所有这些表象的内核都是一样的——一个可怜的演员,有着他命运中所有的焦虑。生活中同样如此。地位和财富的差异让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这绝不意味着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有什么不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一个可怜的凡人,有他的苦难和烦恼。P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