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毕竟东流去(清史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小平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讲清史,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熔铸进铁和火的国仇家恨,融化着血和肉的满腔怒火,作者的拍案而起,读者的狂潮起伏;苟且偷安,还是发奋图强,也许是这部书提供给读者的一个思考题吧。
作者简介
朱小平,生于北京。1975年开始在《诗刊》《北京文艺》(《北京文学》前身)发表作品。现为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人物传记《张大干》《我所知道的顾城》;文史笔记《像蜀锦一样绚烂一历史人物随笔》《京城百艺》《历史脸谱:晚清民国风云人物》《清朝,被遗忘的那些事》;散文、随笔集《无双毕竟是家山一传说之外的老北京》《文化名人大写意》《听雨楼随笔》等。
目录
怒海楼船
千古一憾:未曾打赢的战争
北洋舰队未曾惨败黄海
是北洋海军的素质差吗
英雄水兵王国成
“既生瑜,何生亮”
——刘步蟾与林泰曾
黎元洪与段祺瑞
黄海海战指挥和阵形无误
同仇敌忾凝碧血
——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外籍雇员
从北洋海军建军说起
最后的安魂曲
——丁汝昌的结局
风流云散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林则徐与道光帝的离合
“四万万人齐下泪”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的背后
清流翘楚张佩纶
“名臣”李秉衡
秋瑾绝命词与李钟岳
清末三才女
吴大澂与龙虎阁
陈宝箴之死
从纪晓岚、刘墉说到乾隆
醇亲王·海军衙门·水操学堂
江南曹家: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毓朗与《述德笔记》
才子袁枚及《随园食单》
赵翼:既要工诗又怕穷
唐英与“唐窑”
逸事撷拾
乾隆为商号题匾之谜
孙龙拂其人
孔子后裔的悲剧
湘军名将话鲍超
刘鹗因赈济得祸
铸钟厂和“钟杨家”
盘马弯弓话骑射
称谓·引见·跪奏
笔记中的军机处
漕运·漕运总督·黑幕
京仓·仓场侍郎·仓储乱象
养马制度杂谈
《左公柳》诗质疑及其他
“翁刘成铁”说四家
“终日握管意未平”
——何绍基与曾国藩
大老板程长庚
叶衍兰画米芾像辩
年礼习俗轶事
秋水余波
鲁迅剪辫与《自题小像》
戊戌前后的李叔同
“壮士横刀看草檄”
“两人鬓影自摇天”
——陈三立与范伯子
大江南北两刘三
湘绮老人王阎运
世间多少四公子
“怪”人黄侃
还原真实的载涛
满城争说萧龙友
“吞钩鱼却有恩仇”
——袁世凯洹上垂纶
后记
序言
温故而知今
李国文
小平写旧体诗,很见功
夫。这次读他的历史随笔
,感到他另一支笔的力量

我历来主张文无定法,
不自我设限,愿意怎样写
就怎样写,能够写什么就
写什么,小平做到了,我
很佩服。大凡为文写字之
人,争取写好,努力写得
更好,是一个既定目标。
他的这部以清代为背景的
历史随笔,是以这样一种
精神,给我们提供那个时
代的宏大叙事和精准特写
。前者之视觉幅度广阔,
令人叹服;后者之细节真
实可信,令人折服。读罢
这部书,既得教益,又是
享受,很感谢小平给我带
来的这份阅读的满足。说
史,尤其说清史,江山万
里,辉煌帝国,兴亡衰替
,尘世沧桑,是一个大家
都在涉猎的领域。小平不
仅能够耕耘出属于自己的
一块园地,而且居然经营
得花繁叶茂,芳菲满目,
生机盎然,自成气候,在
这个很难出新也很难出彩
的领域中,可见他的不同
一般,别出心裁,这实在
太难得了。看来,在这个
世界上,一份劳动,一份
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
报,他的辛苦,他的努力
,他的好学不倦,他孜孜
不息的请益、求知、积累
、思索,真是着实应该为
他喝彩。
当我读罢该书首卷《怒
海楼船》,我就被他的笔
墨震撼了。同时,我也想
起《世说新语·任诞》中“王
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
马相如?’王大日:‘阮籍,
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阮籍,由魏人晋的那种沉
沦,那份郁结,是那个太
快活的文人无法体味到的
,作为汉武帝文学宠臣的
司马相如,他不可能理解
什么叫作“垒块”。说白了,
“垒块”者,就是横亘在胸臆
间那团不吐不快的愤懑之
气、敌忾之气。当甲午年
再一轮出现,一百二十年
过去,凡具有家国情怀的
中国人,决不会因时光荏
苒而淡忘这尚未湔雪的国
耻。博学广知的小平以全
球视野下的崭新角度,来
回顾这段虽然模糊,然而
难忘的耻辱记忆,其实也
是当下国民心声的一种反
映。“垒块”,使得小平笔下
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
节,熔铸进铁和火的国仇
家恨,融化着血和肉的满
腔怒火,作者的拍案而起
,读者的狂潮起伏……他不
但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
还痛斥了一切卖国贼、汉
奸之流的污蔑和歪曲。人
们常说写作是一种冲动,
是一种倾诉,当然,更是
一种辨正、一种以正视听
。《怒海楼船》之所以能
成为这部书的压舱石,就
在于作者这份毋忘国耻、
昭雪先烈的“垒块”感。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小平这样做学
问,值得学习。
在这部历史随笔中,我
们还能读到乾隆、道光帝
、林则徐、李鸿章、张佩
纶等这些广为人知的前清
帝臣,从不同角度所写出
的不同侧面;袁世凯、陈
三立、王闯运、苏曼殊等
这些清末民初早期名流,
他们在辛亥革命这场风云
变幻中的形形色色;八旗
沿革、骑射养马、漕运仓
储、胡同变化等京都故实
,从中看出沧海桑田的时
代变异、社会进展;书画
名家、文人韵事、清宫轶
事、秋瑾革命等考证,一
代风流,墨香犹存;至于
吃喝玩乐、逢年过节、风
俗习惯、生活趣谈等京城
风景,也让我们又回到曾
经看似很强大,实际很衰
弱,外观挺堂皇,“内囊却
也尽上来了”的大清王朝。
长许多见识的同时,也深
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若是不强大,若是不富足
,还真是难逃《怒海楼船
》全军覆没的命运。
苟且偷安,还是发奋图
强,也许是这部书提供给
读者的一个思考题吧?
导语
本书是一本历史类散文随笔集,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清朝的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史为鉴,清朝的一年一月,一街一巷,一堂一殿,都能写一本厚厚的大书——怎么写?本书的优势就是把静态的建筑与相关的人物合到一起描写,注入人文精神,历史文物也就写活了。书中的很多内容是作者过去曾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书中分为“怒海楼船”“风流云散”“逸事撷拾”“秋水馀波”四个篇章。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将历史串进鲜活的人物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韵味十足。
后记
后记
我的这本小书使我有些
感慨,也有些忐忑。我非
清史研究专家,只不过一
直喜欢清史。1980年始应
中国新闻社专稿部之邀,
为香港:华侨日报》撰写
专栏文章,用笔名“周简段”
,写过一些短文章,本书
选录了若干篇。另外长期
主持副刊,或应其他报刊
约稿,也写了一些长短不
一的文章,现在经遴选,
分若干类,结辑成书,很
期望得到专家的指正。虽
然不免浅薄,但是敝帚自
珍的心态,也许正像鲁迅
先生所说的那样,是“积习”
所致。
受祖父辈影响,自少年
时代即喜诗词书画、读闲
书,尤嗜爱清末民初掌故
,读了大量的野史类的笔
记。20世纪70年代我初中
毕业即参加工作。中期以
后,恢复高考,我以为梦
想可以实现——报考北大
历史系。但那时规定报考
须由单位批准,而领导只
允许报理工科(实际这是
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只
好选择服从——因为以为
领导是善意,是想青年人
学业有成后回到原单位。
但是后来发现一位女同事
报考文科居然获得批准,
悄悄复习继而考上大学,
离开了单位。这使我心里
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直到
现在,我仍然没齿不忘。
如果我考上大学.一定会
走进另一个房间。
此后,曾想直接报考研
究生,先父还专门请来他
的朋友、博学的王以铸伯
伯对我进行考察,王伯伯
认为我的文史水准等同于
民国时期的高中生,只需
加强外语,颇有希望。虽
然先父是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的俄语教授,但我的外
语水平实在可怜,故此绝
了念想。
由此发奋自学,希望改
变人生道路。萌生模仿“二
十八画生”的故事,以“嘤其
鸣矣,求其友声”,觅三五
有志青年,切磋砥砺。那
时的社会风气,还未到无
学历几乎无法生存的地步
,鼓励自学成才。因而我
在1984.年7月5日《中国
青年报》“自学征友”刊登启
事,希望得到指导和交流
。从启事内容看,那时自
己对清末民初历史人物、
典章制度、爵职服饰大有
兴趣。现在看来,没有导
师指点和系统专项的读书
何其难矣。产生的效果只
是每天收到大批来信,徒
费精力,收效甚微。当然
,自1975年我已在《诗刊
》《北京文艺》(《北京
文学》前身)等报刊不断
发表文章,似乎被视为自
学成才者,1983年3月7日
《北京晚报》、1984年第l
期《中国青年》杂志,都
刊载了我谈自学的心得小
文。但终归是杂而不精,
未能走上学术研究的专业
之途。但凭此文章小技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初
中毕业生的学历免试进入
报社做了编辑,也许是不
幸中的万幸。
但我始终对文史充满着
兴趣,至今唯一购阅的一
本杂志即《文史知识》,
数十年不辍至今。一有闲
暇就披阅有关文史书籍,“
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
我时常检阅的典籍。史学
大家司马迁、顾炎武、章
太炎等都是我私淑敬仰的
人物。但余生也晚,命数
如此,不能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通才,更
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而著述,但始
终服谓龚自珍“欲知大道,
必先知史”、章太炎“不读史
,则无从爱其国家”的铭训
,故时常灯下掩卷,有感
而发,写些杂札随笔。
我关注清朝,这是一个
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
的王朝。清朝开疆拓土最
广袤,各民族最亲密向心
,最能融合中华传统文化
,统治者家教最严、教育
程度最高,典章制度最完
善,不断接受西方科技文
明,等等。当然,也是最
受列强欺凌的王朝,奇耻
大辱不可胜数,不平等条
约危害深重,也产生种种
弊端,积重难返而走向末
路。还有扬州十日,嘉定
三屠,剃发令,文字狱……
这也是不可模糊的清代历
史。
而我们出版的书籍、影
视剧常常戏说,贻误后学
。这是很令人痛心的,“灭
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
自珍《古史钩沉论》),
我们自己不珍惜、不尊重
自己的历史,所谓爱国,
何止空谈?举例说,对自
己老祖宗的糟蹋,诸如对
历代正史及皇帝尤其是清
朝一些皇帝的“戏说”,为世
界各国所罕见,谬种流布
,夫复何言?历史非任人
打扮的女孩子。我的这本
小书,不敢匡正如何,实
为像南北朝陶弘景所云是“
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读
史养气而已。如能使读者
有所会意,则幸甚至哉。
这本小书承蒙我尊敬的
李国文先生赐序,十分荣
幸。他不仅是小说大家,
也是文史大家,通读“二十
四史”,有若干专著,对历
史有着极悟彻的慧眼。李
老已是第四次为我的书写
序。另承沈鹏老先生赐题
书名,令拙著生辉。怨已
第二次为我的书题赐书名
。李国文、沈鹏两位都已
逾九十了,长者厚爱,对
后学之殷殷,使我深感铭
怀。感谢杜卫东兄赐序,
我们常常私下论文,他对
文章的评判每有真知灼见
,使我得益匪浅。古人出
书,必会请耆宿挚朋写序
跋,这种载体是一种谊情
的体现,我视卫东兄为兄
长,他的序会令我感到友
情的温馨。
承岭松先生建议编辑这
本小书,本集中一部分文
章是新作。以前发表过的
文章这次收入皆做了补充
。有部分文章在报刊发表
时限于字数,补充时字数
比原文字数多数倍,也等
书评(媒体评论)
说史,尤其说清史,江
山万里,辉煌帝国,兴亡
衰替,尘世沧桑,是一个
大家都在涉猎的领域。小
平不仅能够耕耘出属于自
己的一块园地,而且居然
经营得花繁叶茂,芳菲满
目,生机盎然,自成气候
,在这个很难出新也很难
出彩的领域中,可见他的
不同一般,别出心裁,这
实在太难得了。
——李国文
小平君侠义、真诚,不
趋炎附势,不市侩功利,
这一人格特征体现在文章
里,就是具有强烈的悲悯
情怀和正义坚守,“宁可枝
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
中”。
——杜卫东
精彩页
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失利,是偶然还是必然?以往一些文章的论点大都以“必然”以蔽之。我印象颇深的是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最后一个镜头是李鸿章的泣叹:“究竟败在谁的手里?”这声长叹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句话是否有历史依据,尚不得而知。据说李鸿章临死都未曾合眼,还留下了一首悲愤的《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字里行间颇值得后人回味。事实上,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的决战失利,实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拐点。李鸿章没有看到,在他逝世后不到30年,日寇的铁蹄踏遍中华半壁河山,几有亡国灭种之虞。
北洋舰队失利之因,有人解答为:败在中国北洋海军的素质上。我读过一篇文章,印象极深,其中云:“试想:一支背《三字经》的、抽大烟的、由小脚女人的丈夫组成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见1992年4月21日《北京广播电视》赵晓冬文《“洋务梦”的破灭——从“马江之战”到“北洋水师”》)我想:作者大概对历史不太熟悉,只有一种简单的图解——即清廷腐败,它的军队也必然腐败。请不要忘了,在甲午战争之前的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中,陆路清朝军队是大胜的,包括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大捷,黑旗军刘永福指挥的谅山大捷。马尾海战是法国舰队的偷袭,如果福建水师主动攻击,海战鹿死谁手也是未可预料的(附带指出:黄海海战日本舰队也照抄了法国舰队的偷袭伎俩)。
至于北洋海军官兵的素质却并不仅仅是什么“背《三字经》、抽大烟”,这完全是对已经殉国百年、为抗击日寇誓死喋血的北洋海军爱国官兵的一种偏见和误解。其实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派官员奏疏中即开始指责北洋海军课训懈怠,军纪废弛,不修武备,将佐怯懦,嬉戏淫赌,风气败坏,“腐败、中饱及援结私亲诸症”,无不尽染。殉国的名将刘步蟾、林泰曾也曾被指责为“安富尊荣,拥以自卫,其昏庸畏葸更甚于丁汝昌”,而北洋海军最高指挥官提督丁汝昌更被指责为“性情浮华,毫无韬略”,热衷于在刘公岛经营地产,逼迫下属租住以自肥。北洋海军结帮成党,尤其“闽党”将校最为跋扈,丁汝昌指挥不动,也不敢指责。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蔡尔康的《中东战纪本末》、泰莱的《甲午中日海战纪闻记》等著述皆有记载。假如是真,这样的海军何以赴海疆以杀敌?清末主战、主和两派互相攻讦,有不惜夸大之嫌。事实即如邓世昌那样的优秀将领,也违反军纪,养狗于船上,但是大节不亏,确是有目共睹。
还是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那些在中国反帝斗争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最光辉的篇章之一的北洋海军军人的素质吧1
1866年,左宗棠奏请设马尾船政局、福州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北洋海军的大多数将领如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方伯谦等均毕业于此。后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督办严复,民国政府海军首脑萨镇冰等也受业于此。包括后来成为国民总统的黎元洪,执政段祺瑞,民国两位海军总长萨镇冰、刘冠雄,海军司令李鼎新等,都出身于北洋船政系统。近代最著名的大教育家张伯苓也曾是北洋舰队的水兵。
P9-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