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文献中的吴印咸(1923-1938)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为进一步挖掘吴印咸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沐阳专门成立创作组搜集有关吴老的历史资料,这是一项带着感情和温度的工作。创作组从故纸堆里将其中1923年-1938年有价值的、对我们理解摄影大师的这段成长历史的精华一点一滴地提炼出来,使这些发黄了的文献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历史文献中的吴印咸(1923—1938)》是记录摄影家和电影家吴印咸的一部历史文献集,记录了吴印咸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些精选的文献作品,包括其发表的摄影作品、剧照、文章等,展示出其在这段时期的艺术探索,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位摄影家和电影家的成长历史有着重要作用。书稿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艺术格调高雅,值得出版。 目录 01. 1923年,中国青年画会艺术社在上海举办“为艺术的艺术:青年画会第三届展览会”,吴印咸携油画《阴》参会。 02. 1928年,吴印咸到上海艺海布景公司任布景师,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过去学到的编织技术,汇集各种编织法,整理成《编织术初步》。此书是吴印咸的第一本专著,表现了他对艺术多方面的追求和探索。 03. 1930年,吴印咸在照相馆担任摄影师期间拍摄的艺术作品《田螺》入选瑞士国际摄影沙龙并获奖。 04. 叶秋心(1913-1984),湖北汉口人,近代著名女影星。1933年与著名影星胡蝶、马陋芬合演《孽海双鸳》,一炮打响,素有“模范美人”之称。代表作有《青春之火》《春宵曲》等。1935年,吴印咸为叶秋心拍摄了一组个人肖像,分别以《嫣然》《异国情调》为题,发表在《黑白影集》《美术生活》《影迷周报》等杂志上,获得业界的普遍好评。 05. 陈波儿(1910-1951),原名陈舜华,广东潮州人,演员,人民电影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加入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剧。1940年,陈波儿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她参与创建东北电影制片,任“东影”中共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1950年,在她的倡议下,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创建,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06. 陆露明(1917-1995),原名陆丽明,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著名女影星。1939年因出演《少奶奶的扇子》一举成名,先后拍摄影片30余部。代表作有《日出》《风云儿女》《欲魔》等。 07. 陈玉梅(1910-1985),原名费梦敏,江苏孟河人。1926年以处女作《唐伯虎点秋香》而成名,素有“老板娘”之称。代表作有《唐伯虎点秋香》《夜光珠》《大学皇后》《生机》等。 08. 刘莉影(1913-1993),哈尔滨人,中国近代著名女影星,先后任职于联华、天一、明星等电影公司,代表作有《故宫新怨》《海葬》《压岁钱》。 09. 胡姆(1910-1989),广东鹤山人,中国近代著名影星,1927年以古装片《花木兰从军》出道,代表作有《乾隆游江南》《血滴子》《火烧百花台》《血花泪影》《难姊难妹》等。 10. 1930年,吴印咸以摄影作品《睡莲》夺得第三届全国摄影展览会第六名的殊荣。 11. 1931年,武汉遭遇特大洪灾。1932年元旦,黑白影社组织吴印咸、陈传霖、王养志等摄影师在《图画时报》摄影室开设义卖活动,所得费用捐助灾区。 12. 1934年,吴印咸加入黑白影社,并于当年11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首场个人影展。在以往的众多文献中,均以1935年吴印咸与许幸之联合举办的“绘画、摄影展”为吴的首场个人展,刊载于《摄影画报》1934年第32期的一条消息显示,吴印咸摄影展览会的举办时间当在1934年11月11日至13日。 13. 《大众画报》是大众出版社于1933年11月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综合性月刊画报,至1935年5月停刊,共发行20期。在1934年第3期《大众画报》中,吴印咸的代表作《朝市》(Morning Mart)与《生命无处不在》(Life in Shells)被收录在《乡间印象:黑白社摄影展览》专栏中。 14. 1934年至1935年间,《中华月报》先后在《摄影名作》《影展瞭望》《美术摄影》等栏目中采用吴印咸的作品,其中包括《兄弟》(即《难兄难弟》)《牧》《透视》等。 15. 许幸之(1904-1991),江苏扬州人。1919年,15岁的许幸之与吴印咸同时进入上海美专学习,吴印咸长许幸之4岁,他们既是室友、同学,后来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1935年,吴印咸和许幸之举行双人联展,许幸之的绘画和吴印咸的摄影作品构成新颖的综合造型艺术特色。 16. 1938年,国内著名编剧欧阳予倩与郭沫若、田汉、夏衍等人在上海组织戏剧界救亡协会,并组织救亡演剧队,编写了新历史剧《梁红玉》。该组剧照即《梁红玉》的四个舞台场景,由吴印咸拍摄。 17. 《衣锦荣归》是田鲁根据著名导演许幸之提供的材料改编的多幕话剧,许幸之为之精心修改,并亲自担任导演,著名女星陆露明饰演女主人公徐淑贞。该组剧照由吴印咸拍摄。 18. 《摄影艺术的欣赏》一文原载于1936年第3期《黑白影集》,此后《摄影画报》《申报每周增刊》等杂志先后转载。这是一篇为新兴的艺术——摄影艺术的社会地位而大声呐喊的宣言书。作者分别从摄影艺术的性质、发展、创作,以及艺术造型的表现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摄影和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各种艺术的前锋。 19. 《光线与摄影》原载于1934年《黑白影集》(The Black And White Pictorialist)创刊号,该刊系黑白影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份摄影刊物。吴印咸的这篇《光线与摄影》系统介绍了光线的方向对摄影造型效果的影响,是吴印咸光影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序言 在摄影大师吴印咸的家 乡沭阳,当地政府和百姓都 以拥有这样的艺术家为荣, 不仅修建其故居,还连续举 办以吴印咸命名的摄影艺术 双年展,自觉承担起举旗帜 、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 、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进 一步挖掘吴印咸及其作品的 思想性、艺术性,沭阳专门 成立创作组搜集有关吴老的 历史资料,这是一项带着感 情和温度的工作。创作组从 故纸堆里将其中有价值的、 帮助我们理解摄影大师的这 段成长历史的精华一点一滴 地提炼出来,使这些发黄了 的文献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是对摄影大师最真诚的 致敬。 每个人的成长与时代密 不可分。研究和探索摄影大 师吴印咸的摄影艺术,必然 需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联系起来 。因此从历史文献中搜寻各 种相应的材料,并将它们沉 浸在当时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哪 怕是只言片语,循着蛛丝马 迹,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从 现有搜集到的历史文献,我 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吴印咸早期摄影作 品深受绘画的影响 1900年吴印咸出生于江 苏沭阳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 。他自幼接触底层社会,同 情劳苦民众。20岁时考入由 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 学校西洋画科求学。吴印咸 在此期间把摄影作为业余爱 好,与绘画学习互相补益成 长,绘画训练对吴印咸的摄 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吴 印咸创作的油画《阴》刊登 在《时报图画周刊》1923 年第132期,他曾携此画作 参加了当年中国青年画会艺 术社在上海举办的“为艺术 的艺术:青年画会第三届展 览会”。《时报图画周刊》 是《时报》的摄影副刊,也 是我国第一份报纸摄影副刊 ,创刊于1920年6月9日, 后改为《图画时报》。主编 戈公振强调摄影图片应起“ 彰善阐恶”的作用。吴印咸 创作的这幅油画与其同一时 期创作的摄影作品《晓市》 《小桥》等有着十分相近的 基调,追求自然主义、唯美 主义的风格,也与当时较为 朴实的民风相符。他发表在 《黑白影集》1935年第2期 上的《裸美》,无论在题材 的选择上还是柔与刚的对比 手法的应用上,应该与他在 上海美专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 二、吴印咸已受摄影界 广泛认可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 摄影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 时期,全国各地的摄影社团 纷纷涌现。这个时期上海的 经济和文化在全国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近代上海工业 自20年代以后就几乎占到近 代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其 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 高峰。重要摄影社团在上海 比较集中,包括中华摄影学 社、黑白影社、上海摄影学 会、鹰社等有影响力的社团 。这一时期的上海是中国的 出版中心,也是全国摄影刊 物最集中的地方,有《中华 摄影杂志》《摄影画报》《 黑白影集》《图画时报》《 晨风》《长虹》《华昌影刊 》《飞鹰》《卷筒纸画报》 (后改名为《中国摄影学会 画报》),等等,以既包容 画意摄影美学,又追求现代 主义风格的气度,展现出较 为强烈的现代主义追求。从 文献中可以看到,吴印咸的 作品在其中很多摄影刊物上 发表,同时也被刊登在《影 迷周报》《电影画报》《青 青电影》《电声(上海)》 等电影杂志,以及《大众画 报》《中华月报》《文艺画 报》《中华(上海)》《甜 心》等综合类生活类杂志上 。这说明吴印咸的作品已获 得摄影界、艺术界乃至文化 界的广泛认可,在摄影高手 林立的上海实属不易。吴印 咸于30年代拍摄的电影剧照 及人像摄影中的人物大都具 有优美的姿态和饱满的形象 。受左翼思想的影响,其摄 影艺术创作更多地呈现了社 会现实景象,表现出具有批 判意识和倡导民族觉醒的现 实主义创作方向。在此期间 ,他的代表性摄影作品《负 重》《归途》等,表现了劳 动人民所经受的生活煎熬, 反映出吴印咸对普通劳动者 的深切同情和他的正义感。 《中国摄影学会画报》 1930年第5卷第245期刊登 了他的摄影作品《睡莲》, 画面中静谧的莲池与洁白的 莲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 莲花的高光处理,更加突出 它的圣洁与美丽;在构图上 ,他使用全景拍摄睡莲与环 境的关系,与莫奈笔下的睡 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幅寓 意“出淤泥而不染”的作品当 年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摄影展 览会第六名的殊荣。 三、十分注重实践和理 论的结合 摄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 门艺术。吴印咸对艺术的追 求体现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上。在文献中,我们能看到 他的《光线与摄影》载于 1934年《黑白影集》创刊 号,该刊系黑白影社在上海 创办的摄影刊物,杂志社一 般会邀请重量级人物为创刊 号撰文,以吸引读者、打开 市场;《摄影艺术的欣赏》 一文刊登在《摄影画报》 1936年第12卷第6期上,该 文先刊于《申报周刊》,因 “阐发摄影艺术之旨趣,颇 足激发后学,故转录之”, 其实该文原载于1936年第3 期《黑白影集》,一年中被 多种摄影专业刊物转载,足 见这篇文章受欢迎的程度。 《摄影画报》在介绍作者时 提到“本报亦历经刊载其摄 影作品”,说明吴印成的作 品和文章均受到这份摄影专 业刊物的青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