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学校园空间如何孕育创新--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邓巧明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大量MIT档案馆一手资料的整理研究,以及与负责MIT校园规划建设40年的前规划办公室主任罗伯特·西姆哈(O.Robert Simha)先生的多次讨论交流为基础进行撰写,是第一本对MIT建校以来校园发展建设进行详尽回顾与梳理的著作,包括建校初期MIT创始人威廉·罗杰斯提出的教育哲学与邻近空间理念,搬迁剑桥时工业工程师约翰·弗里曼从效率角度对新校区进行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后来几个重要阶段的校园规划与建设项目等。从大学校园空间如何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的视角,总结提出MIT校园在激发孕育跨学科科研合作与创新方面的核心空间特质。其相关设计建设经验对于我们规划建设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的大学校园、实现大学的创新根本使命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作者简介 邓巧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公派访问学者,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作者常年专注于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先后主持该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编专著1部,在包括SCI、SSCI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MIT的创新成就与孕育创新的环境 1.1 MIT世界领先的创新成就与影响力 1.1.1 世界大学与学科排名 1.1.2 诺贝尔奖的高获奖率 1.1.3 校友企业家的创新影响力 1.1.4 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与贡献 1.2 激发孕育创新的校园环境与文化 1.2.1 鼓励创新的制度与文化 1.2.2 无处不在的科研展示文化 1.2.3 最能激发创新的空间环境 第2章 MIT创新环境背后的教育哲学 2.1 MIT创建的历史背景 2.1.1 欧洲启蒙运动与科学技术教育理念的影响 2.1.2 美国《莫雷尔法案》的推动作用 2.2 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的教育哲学 2.2.1 罗杰斯早期教育实践 2.2.2 罗杰斯“手脑并用”的教育哲学 2.3 罗杰斯创办MIT的过程 第3章 波士顿时期:创新环境的初创 3.1 波士顿时期的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3.2 MIT校园的整体建设情况 3.3 波士顿时期MIT校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3.3.1 校园空间严重不足 3.3.2 校园建筑日益分散 3.3.3 办学经费十分有限 3.4 决定搬迁新校区 第4章 剑桥时期:创新环境的完善 4.1 剑桥新校区规划设计 4.1.1 确定MIT新校区选址 4.1.2 工业工程师约翰·弗里曼与“7号”研究报告 4.1.3 建筑师威廉-博斯沃思与新校区规划设计 4.2 搬迁剑桥至迎来建校第一个百年(1916-1960年) 4.2.1 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 4.2.2 校园整体建设情况 4.2.3 代表性建筑 4.3 MIT建校第二个百年(1961-2000年) 4.3.1 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 4.3.2 校园整体建设情况 4.3.3 重要的校园规划项目 4.3.4 代表性建筑 4.4 进入20世纪(2001年至今) 4.4.1 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 4.4.2 校园整体建设情况 4.4.3 重要的校园规划项目 4.4.4 代表性建筑 第5章 创新环境的校园空间特质:互联互通的科研空间网络 5.1 互联互通的科研空间网络理念演进 5.1.1 建校早期:创始人罗杰斯的“邻近空间”理念 5.1.2 剑桥新校区方案:奠定了“集中高效”的规划布局原则 5.1.3 第二个百年:逐步确立“物理联系”与“连通性”原则 5.2 互联互通科研空问网络的构建 5.2.1 校园尺度的科研空间互联 5.2.2 建筑尺度的视线互联 第6章 创新环境的校园空间特质:灵活适应的科研建筑空间 6.1 灵活适应的科研建筑空问设计经验 6.1.1 建设前详尽的功能需求研究 6.1.2 精心设计的模块系统 6.2 历经百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6.2.1 适应不同学科的需求 6.2.2 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