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的新起点上,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前进路径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书立足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讨论辨析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和重要内涵。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探索创新、开放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本书从科技力量布局、科技计划组织、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评价体系、科技转化机制、创新开放制度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我国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路径的相关建议。 目录 总报告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体制和政策 一、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二、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需要明晰几个关系 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正视科技发展的成绩和差距 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五、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路径与重点 专题报告一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科研机构使命与战略定位 一、我国国家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国家科研机构承担科技自立自强重任面临的挑战 三、国家科研机构实践国家战略的国际经验 四、促进我国国家科研机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建议 专题报告二 新发展阶段高校使命定位及投入机制 一、新发展阶段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校的研发投入及其管理体制现状 三、主要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研发投入情况及其管理体制 四、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体制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提升我国高校研发能力的改革建议 专题报告三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统筹协调机制 一、我国科技统筹协调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美国科技统筹协调机制 三、日本科技统筹协调机制 四、美日经验做法的启示 五、完善我国科技统筹协调机制的建议 专题报告四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评价制度 一、科技评价制度的内涵、功能与方法 二、我国科技评价制度的发展演进与政策脉络 三、主要发达国家开展科技评价的经验做法 四、推进我国科技评价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新形势下建立健全科技评价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专题报告五 技术育成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 一、技术成熟度与技术转化的“死亡之谷” 二、国外的技术育成机制 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四、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六 完善科技人才质量提升和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 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和问题 二、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引进和激励的经验 三、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人才发展建议 专题报告七 加快高水平“走出去”,大力促进开放创新合作 一、以“走出去”推动开放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我国企业开展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能力快速提升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四、发展思路与建议 专题报告八 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生态 一、科技自立自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情况 二、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供给情况 三、我国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九 以科技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安全 一、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对维护产业链安全、增强产业链竞争力的重大意义 二、主要需求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安全应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方向 专题报告十 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卡点” 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主要“卡点”的体制机制性原因 三、突破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主要“卡点”的政策思路 导语 本书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研究丛书之一。本书结合我国实情和战略需要与国际经验,从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制度、建立科研与产业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生态等方面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书评(媒体评论) 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党 中央站在国家发展的新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书在辨析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和重要内涵 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 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具体提出了推动我国科技体 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马名杰 精彩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大历史意义,准确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深刻把握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有利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已进入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历史新时期,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我国适应发展阶段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抢抓战略机遇期、在新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迫切要求。我国科技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具备较好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我国面临高层次人才缺乏,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突破较少,核心技术短板较多,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展不快,创新型企业培育仍有待加强等诸多挑战。导致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科技管理理念和职能尚不能满足新时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组织实施机制不够合理,各方科技力量不强且缺乏有效协同,对人才和企业等关键创新要素的不合理束缚仍然较多。因此,本书以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为重点,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路径和重点,以充分释放广大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切实提升全社会科技水平,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在世界科技发展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长期可持续的科技支撑。 本书包括一篇总报告和十篇专题报告。在总报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体制和政策》中,强调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涌现。总报告明确提出应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优化创新环境,力争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中赢得主动权。 建设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涉及产学研多个层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在专题报告一《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科研机构使命与战略定位》中,通过梳理国内现状、国际通用做法,剖析先进国家的优势,结合我国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更好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和方案。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两个大局”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当重新锚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在专题报告二《新发展阶段高校使命定位及投入机制》中,从高校科技投入体制机制的视角探讨了新时代我国高校应如何重新锚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技统筹协调是指对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以及对其他领域的科技资源投入进行统筹和协调。在专题报告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统筹协调机制》中,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科技统筹协调机制的经验,就完善我国科技统筹协调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科技评价制度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专题报告四《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评价制度》中,研究科技评价制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方法,梳理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演进与政策脉络,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经验、围绕当前我国科技评价改革中基层单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提升技术育成能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重大技术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周期长,还面临技术和商业上的双重不确定性。专题报告五《技术育成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提出,我国面临应用技术研发环节缺失的重大挑战,建议以定位于解决“死亡之谷”新型研发机构为创新网络内核,引导技术育成的市场方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在专题报告六《完善科技人才质量提升和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中,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并从建设高技术移民制度体系和为科技人才“减负松绑”的角度,提出了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人才发展建议。 对外投资是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专题报告七《加快高水平“走出去”,大力促进开放创新合作》中,提出依托企业对外投资,加快高水平“走出去”,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 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激发不同金融主体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意愿,形成合力。在专题报告八《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生态》中,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科技金融的有益经验,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激发不同金融主体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意愿,完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一代技术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技术进步将推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