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分别于1959、1966、1974年出版的二战史诗三部曲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代表作品,这三本气势磅礴的巨作通过对二战欧洲战场三次重要战役的纪录,描绘了这场深刻改变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战争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惨烈景况到战士的可怕经历,从战役的策划运筹到实际部署,本书都有详尽的叙述,加上作者小说般的叙事手法和无数次的战争亲历与幸存者采访,使得这三本书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二战历史珍贵的一手记录。“二战史诗三部曲”主要涉及二战中三次规模较大、较为关键的战役,分别是诺曼底登陆、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和柏林战役。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是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最长的一天》可靠、生动地记述了整个登陆的策划和过程,也描述了战场个人所遭遇的传奇命运以及痛苦、迷茫与抗争,“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是非虚构战争史典范,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该书也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 《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盟军决定发起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试图在1944年年底前结束整个二战的欧洲战事,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面对着焦虑、绝望、恐惧,仍然表现出了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修订珍藏版)》 柏林战役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第三帝国覆灭之时,柏林也遭受了毁灭性的创痛。这一刻,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一部关于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不朽著作。 作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但凡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真切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第8、第9空军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齐、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8年寻找幸存者,在采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最终完成旷世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1959年《最长的一天》首先上市,立即在战后国家引起震动,人们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爱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了什么。 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后被授予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以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年,他因癌症病逝。美国新闻界特别以他的名义设立奖项,以此致敬这位“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目录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修订版序言 前言 第1部 等待 第2部 夜晚 第3部 登陆日(D日) 伤亡小计 D日幸存者 作者致谢 《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 前言 第1部 撤退 第2部 计划 第3部 进攻 第4部 围困 伤亡小记 作者致谢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初版序言 前言 第1部 城市 第2部 将军 第3部 目标 第4部 决策 第5部 战役 伤亡小记 作者致谢 序言 《最长的一天(1944诺 曼底登陆)》 从这次世界大战中获得 的教训,应当为全人类带 来和平与了解 ——阿图尔· 赛斯-英夸 特于绞刑架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 经有70 多个年头了,在这 场长达数年的浩劫中,诺 曼底登陆战和市场―花园 行动无疑是西线战场最为 著名的战役之一,而柏林 战役更是欧洲战场的最后 一场大会战。描写三场战 役的著作浩如烟海,几十 年来被诸多研究者和历史 爱好者反复钻研。 中国的军事历史爱好者 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过 银幕版《最长的一天》和 《遥远的桥》。这两部电 影拍摄于20 世纪,其中宏 大的战争场面令人震撼, 电影的原著作者科尼利厄 斯· 瑞恩在读者中间也有不 凡的口碑。2005 年,中文 版的“ 二战史诗三部曲”在 国内上市,我至今还记得 第一次看到它们时,那种 如获至宝的感觉。当时的 我绝对想不到,十几年之 后自己能有机会对这套书 进行校译重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科尼利厄斯· 瑞恩的“二战 史诗三部曲”都堪称不朽。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瑞 恩开始撰写《最长的一天 :1944 诺曼底登陆》。战 地记者出身的他,以独特 的视角和写作手法,为人 们展现了这场宏大的登陆 战役爆发前后,诸多鲜为 人知的历史细节。瑞恩的 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战史,甚至算不上严格意 义上的战史,他并不直接 描述交战双方在战前如何 排兵布阵、厉兵秣马,战 斗打响后又如何针锋相对 、调兵遣将。他的写法另 辟蹊径,从元帅、高级将 领到士兵、普通平民,以 战争亲历者为切入点,摘 取他们的口述实录并与档 案资料相结合,按照时间 线再现战争的全部经过。 国内知名战史作家余戈先 生曾经评价《最长的一天 》,就像“在诺曼底的海滩 上装了一万个摄像头,这 种上帝般的控制能力建立 在对几千个人的访问之上” 。瑞恩擅长呈现逼真的历 史画面,在宏观上,有完 整的或基本的“面”;在描述 发展进程的时候有不同的“ 线”;具体到人物时,则有 无数生动细致的“点”。当点 、线、面完美结合时,就 是几乎接近历史真相的战 争场景。“他让自己的书充 满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 与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堆 干巴巴的史料”,叙事精准 、文笔丰富鲜活,让读者 在阅读时犹如在观看一场 精彩的电影,这种宏观概 览之下凝视微观历史细节 的写作手法,至今仍为许 多战史作家效仿,成为非 虚构写作的典范。 作为战地记者,瑞恩亲 历了三部曲中描绘的诺曼 底登陆战和西线的其他战 役,他曾采访数以千计的 军人与平民,为日后的创 作奠定了基石。有人说, 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可以 成为一个伟大的当代史学 家,瑞恩当之无愧。他的 作品中,战士的英勇牺牲 、战争的残酷暴力、人性 的文明光辉与原始本能的 残忍,全部坦坦荡荡地呈 现在读者眼前。在阅读三 部曲的过程中,读者会为 将帅最终做出决定的那一 刻而感慨,为官兵在生死 关头或幽默或荒唐的言行 举止而大笑,为军人在战 争迷雾之下的种种误判唏 嘘不已,为平民百姓的各 种遭遇时而惊悸,时而欢 呼。 “二战史诗三部曲”初版 面市时,受当时的条件限 制,书中难免有一些错漏 之处。首先,大量军事术 语或者专有名词的翻译, 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其 次,诸多地名和人名本应 该区分国籍,不能全部按 照英语发音翻译,再加上 初版没有保留译名的原文 ,对于想要核查出处的读 者来说非常不便。不止一 个战地城市出现多种不同 的译法,偶尔还会见到英 军击毙美军这种“自己人打 自己人”的闹剧1,这可真 是“ 考验”读者的功底。为 了弥补这些缺憾,中信新 思文化的编辑团队委托我 重新校译,一一核实书中 出现的人物以及历史细节 ,务必复原瑞恩“无一人无 出处”的原作品质。 校译重修绕不开对人名 地名的修订,书中的地名 都按照国家出版的地名辞 典和地图进行了核对修订 ,对于一些难以查询到的 小地名,也尽可能按照相 关国家的语言发音进行音 译。国外作者很少书写全 名,非正式场合下将中间 名省略或者只写首字母, 而且很多时候仅仅保留姓 氏,这一点和中国人的习 惯完全不同。我在修订的 时候,只要能查到的姓名 ,都在首次出现时保留了 全称和职务,以免出现重 名人物,给大家造成困扰 ;对于出场的军人,则尽 可能写清楚他的部队番号 、职务和军衔,以此减少 混淆和陌生感。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 军的编制比较特殊,如果 仅从字面直译的话,十有 八九会让读者产生误解。 例如“爱尔兰禁卫团”,这实 际上只是一个称呼,而不 是我们熟悉的步兵团或者 装甲团的建制单位,有必 要写清楚后面的营级单位 番号。由于原文中团以下 单位很少注明番号,为此 ,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二 战时期的英国陆军和美军 参战部队的建制,查到了 每场战役中英美军队单位 的具体番号。 由于各国军衔体系的历 史传承不同,不同的层级 上面都有符合各自国情的 特色军衔,因此各国之间 的军衔并不能一一对应起 来。比如,德国军队没有 准将军衔, 导语 战争史殿堂之作,非虚构写作典范,了解二战历史不可替代的经典。瑞恩改变了美国新闻界非虚构写作,尤其是战争纪实写作的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二战史诗三部曲”一直在各类二战史非虚构作品、战争纪实作品的榜单中名列前茅,常销不衰,全球销量累计超过2000万册,其中两部还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同样成为经典。 三场战役的幸存者与见证人,不划分立场,共同讲述二战极为真实的历史记忆。但凡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理解。瑞恩亲历三场战役,并在战后20多年中寻访5000余人,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从隆美尔、蒙哥马利等高级将领,到前线上的年轻士兵和逃亡的德国平民,每个人都在他的笔下变得立体可感,呈现出战争的真实面貌。 精彩页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隆美尔和朗之间的关系很亲切、随和,几个月来他们形影不离。朗上尉是2月间到隆美尔身边任职的,此后几乎每一天,他们都要一起到某地去做长途巡视。通常凌晨4点半上路,用最高速度驶往隆美尔管辖下的某个遥远的角落。今天去荷兰,明天去比利时,后天说不定又是去诺曼底或布列塔尼。意志坚强的陆军元帅充分利用着每分每秒,他对朗说过,“我现在只有一个真正的敌人,那就是时间”。为了把握住时间,隆美尔既不宽容自己也不放松手底下的人,从1943年11月被派到法国的第一天起,他就这样拼命工作。 1943年秋天,负责整个西线防务的冯·伦德施泰特请求希特勒给予增援,可是他得到的却是这个讲求实效、勇敢大胆、雄心勃勃的隆美尔。让贵族气十足、已68岁高龄的西线德军总司令感到屈辱的是,隆美尔身上带着一个“弹性指令”:视察海岸防御工程——也就是希特勒大吹大擂的“大西洋壁垒”,然后直接向最高统帅部汇报。感到难堪与失望的冯·伦德施泰特对更年轻的隆美尔——他叫隆美尔“毛孩子元帅”——的到来大为光火,甚至前去质问最高统帅部长官威廉·凯特尔元帅,上面是不是派隆美尔来接他的班。对方告诉他“不要胡乱做出错误的结论”,还说“隆美尔纵然才华出众,却还没有资格坐上这个位子”。 隆美尔到任不久即对“大西洋壁垒”做了一次旋风式的视察——他见到的状况令他大为震惊。只有部分海岸上的混凝土墙和钢筋混凝土工事已经完工,这些工事分布在主要港口、河流入海口以及能俯瞰海峡的地方,大致是从勒阿弗尔(Le Havre)到荷兰地段。至于其他地方,防御工事完成的程度多少不等,有些地方的工程甚至还没有开始。当然,即使在目前的状态,“大西洋壁垒”也是一道令人畏惧的障碍,在工程已经完工的地方,简直可以说是重炮林立。可是能让隆美尔感到满意的地方未免太少了,缺少的东西太多,无法阻挡必定会到来的规模宏大的猛攻——隆美尔永远记得去年在北非败给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那一仗。在他那双爱挑剔的眼睛看来,整个“大西洋壁垒”简直是一场闹剧,他曾用德语——这种世界上表现力最强的语言之一宣称,这是“希特勒虚构的脱离现实的幻境”。 仅仅在两年前,这道壁垒几乎还没有一点点痕迹。一直到1942年,元首和趾高气扬的纳粹党人还觉得胜券在握,海岸防御毫无必要。那时卐字旗四处飘扬,不费一枪一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被收入囊中;早在1939年波兰就被德国和苏联瓜分;战争开始还不到一年,西欧诸国就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纷纷落地。丹麦陷落只用了一天;挪威被从内部渗透,费时稍久,用了6个星期。接着在5月与6月,没有任何形式的前奏,希特勒麾下的德军利用闪电战长驱直人,仅仅27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就接连屈服,英国人则在敦刻尔克(Dunkirk)被赶人大海,令全世界瞠目结舌。在法国崩溃后,唯一剩下的就是英国——真可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希特勒要“壁垒”又有何用? 可是希特勒并没有进军英国。将军们请求他这样做,但他却在空等,以为英国人会乞求和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迅速发生着变化,由于得到了美国的援助,英国开始经历缓慢却坚定不移的复苏。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如今深深地陷了进去——他看到法国海岸不再是一块进攻的跳板,反而成了防线中的一个弱点。到1941年秋,他开始和将领们谈论要把欧洲变成一个“无法攻克的堡垒”,到12月美国参战后,元首在世人面前吹嘘说:“从挪威芬兰边境的希尔克内斯(Kirkenes)……到法国西班牙边境的比利牛斯省,有一道由要塞和坚固的堡垒构成的防线……这条防线在任何敌人面前都坚不可摧,这是我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纯粹是大吹法螺。弯弯曲曲的地方不算,北起北冰洋,南到比斯开湾,海岸线绵延长达3000英里呢! 即使在直接面对英国的海峡最窄处的岸边,防御工事也毫无影踪。可是希特勒已经对堡垒的想法着了迷,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大将清楚地记得希特勒首次勾勒他那荒谬设想时的情形。哈尔德永远不能原谅希特勒拒绝入侵英国,他对这套想法反应冷淡。他壮着胆子建议,这些工事“如果真有必要建立”,也应该建立在“军舰舰炮轰不到的海岸线后的纵深处”,否则岸防部队会被敌军火力压制得动弹不得。希特勒快步走过房间,来到一个铺着一张大地图的桌子跟前,足足发了5分钟让人难忘的脾气,他一边用紧握的拳头猛捶地图,一边咆哮:“炸弹和炮弹会落在这里……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会落在壁垒的前面、后面和上面……可是待在壁垒里的军队却安如磐石!紧接着他们将从里面冲出来投入战斗!” 哈尔德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知道,最高统帅部里的其他将军也同样知道,尽管第三帝国赢得了那么多令人陶醉的胜利,可元首已经在担心第二战场了——登陆。 然而,在修建防御工事上仍然没有什么行动。1942年,当战争势头变得对希特勒不利时,英国的突击队员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