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2020)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2020年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的基础上,记录、归纳、总结出的一本论文集,共包含七期论坛、7篇文章。每一期论坛中保留了时间地点、评议人,以及主持人语、讲座后的评议与讨论,以及观众提问环节,真实的还原了论坛的现场感、真实感,同时记录了论坛的内容。是当代艺术人类学学科领域内的一本有学科价值、研究价值的著作。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自201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三十多届,选取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热点话题,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和评议人,进行现场记录,整理成书稿。 目录 一、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主持人语·汪欣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萧放 二、乡民艺术的自观与他观 主持人语·李宏复 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张士闪 三、民间文艺的搜集与整理 主持人语·李修建 民间文艺的搜集与整理·毛巧晖 四、技术、分离与乡村文化转型 主持人语·安丽哲 信息社会的发生与乡土中国的文化转型·赵旭东 五、叛逆与顺从:民间叙事的两个向度 六、日本艺术乡建诸模式 主持人语·李修建 异质与共生:日本当代艺术乡建诸模式·张颖 七、中国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 主持人语·王永健 中国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周星 黄洁 序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 学研究所主办的当代艺术人 类学论坛,至今已举办了近 20期了,并已编辑出版了第 一本文集,这是第二本,一 共收录了七次论坛的内容。 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其 优点:第一,一个学者主讲 ,请两至三位学者评议,再 请参会者一起讨论。这实际 上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席明 纳(seminar)的风格,当 年马林诺夫斯基就经常采用 这种形式讨论问题,后来由 费孝通先生提倡在北京大学 举行。第二,这种形式与传 统的席明纳(seminar)又 有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其 采用的不是线下而是线上, 所请的专家不用专程来北京 ,很方便,时间和金钱的成 本都很低。最大的优势还是 传播面宽,来听讲座的常达 两三千人,这是以往的在教 室里举行的席明纳 (seminar)无法比拟的。 第三,请来的都是学界的名 人,而且由于艺术人类学是 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因此被 请来的学者也往往是不同学 科的带头人,学术水准高, 信息量大。第四,讲演的学 者往往会拿出自己最新的思 考作为讲演的主题,讲完后 再重新整理成论文发表,质 量非常高,而且讨论的问题 也非常前沿。有幸的是我常 常被邀请当评议人,让我有 机会向前来演讲的各位著名 的学者学习,收获良多。为 此,我感谢组织者李修建和 所有主持者们所做的贡献, 也感谢大家为我提供学习的 机会。 这一期的七篇讲演我都 仔细看了,论坛的主题叫“ 当代艺术人类学”,但来做 演讲的专家大多是跨界的, 讲演的主题有侧重民俗学的 ,有侧重入类学的,有侧重 艺术人类学的,其共同的特 点就是探讨的内容都与艺术 有关,与文化的转型有关, 与中国的当代文化实践有关 ,而这些正是当下艺术人类 学所关注的内容。在这里我 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做一个简 单的归纳与讨论,也当成我 的再次学习。 一、有关文化转型、保 护及变迁的研究 在这七次论坛中,每次 的主题都不太一样,但我还 是将其合并成同类项,提出 一点我的看法。在这一部分 ,将赵旭东主讲的“技术、 分离与乡村文化转型”、周 星主讲的“中国文化遗产的 人类学研究”、张士闪主讲 的“乡民艺术的自观与他观” 合在一起讨论,一方面他们 的研究都偏向人类学,另一 方面都偏向文化的转型、保 护与变迁的研究,只是每个 人的角度不同。在这里我们 首先讨论的是由安丽哲主持 、赵旭东主讲的“技术、分 离与乡村文化转型”,主持 人安丽哲说,信息技术的发 展、新媒体的应用都给我们 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乡土中国有着数千年的 历史,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 与文化也面临着剧烈的转型 ,熟人社会已经逐渐从现实 走向虚拟社会。那么在中国 当前的背景下这种转型的根 基是什么?这种转型又有着 哪些表达呢?了解这些社会 深层结构与表征的转变对于 我们研究艺术这样一种更具 体的表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 意义。 这段话讲出了这一讲座 的主题,赵旭东在讲座中讨 论的是信息社会的发生与乡 土中国的文化转型,他的这 一讲座意义非常重大,他在 讲座中说,当下社会“正在 制造着一种新的可以穿越传 统乡土社会的相互隔离而大 家彼此共在一个网络之中的 虚拟熟人社会的发生,这实 际上是一种信息社会的发生 ”。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认为,我们需要真正去静 下心来思考信息技术的本质 是什么以及人在其中所能或 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一 些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又是什 么,这个变化的起点落脚在 了乡土中国这一根基之上, 最后又体现在文化的转型上 。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尚 未引起关注的社会和文化的 现象,需要在学界得到深入 和广泛的讨论。也因此,赵 旭东提出,对于这些社会形 态改变的问题,不仅变得日 益现实而且紧迫,真实影响 到了城市里人的日常生活, 也一样在影响着乡村里的传 统生活,由此而使得乡村的 生活方式追随着城市改变和 转型的脚步在亦步亦趋地发 生着,这便是实实在在发生 着的一种文化转型,它的背 景是信息社会而不是农业社 会。 这里提出的一个重大问 题是,信息社会正在发生许 多与农业社会相似的文化现 象,如在狩猎社会和农业社 会,人类是散点式地存在于 村庄和部落里,人类是生活 在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里, 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化大生 产把大家集中到了工厂里, 集中到了城市的空间中,形 成了一个巨大的陌生人社会 ,但快速的工业化所带来的 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公路、铁 路和航路网的建设,使得那 些聚集在工厂里的大批量的 人群,又会很快地从工厂厂 房车间的聚集之中分散开来 。通过微信和朋友圈,人们 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新型的熟 人社会中。人的流动和聚落 方式总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因为其代表着社会结构的 改组和文化转型的根本因素 。 …… 讲的虽然是一个个案, 但表达的却是中国的一段文 艺思想建构史,其让我们看 到:“花儿”资料的收集是开 始于20世纪初,随着对西方 文化思想的借鉴与吸纳,中 国文学观念所发生的变革。 也是中国的文人学者走向田 野、深入民间的开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