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是横戈马上行(野战主将粟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雄文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粟裕大将是革命老前辈,是著名的开国将领之一。本书讲述了他生前曾多次看望作者的爷爷朱德,他干练脱俗、谈笑风生、谦虚谨慎的音容笑貌,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粟裕大将戎马一生,擅长指挥几十万人的大兵团野战,曾指挥华中、华东野战军征战华东和中原,智谋百出,战绩卓异,被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公开称为“常胜将军”。
作者简介
张雄文,湖南冷水江人,现居株洲。中国作协会员、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凤凰网和新浪网专栏作家、《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家、湖南大学总裁班客座教授、株洲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蒋介石的枪杆子》、《战场上的粟裕》、《踏雪泥集》等书,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库·当代卷》。曾获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多次在全国诗词大赛获奖。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心事当拿云
飞檐走壁的剑侠梦
恰同学少年
第二章 将帅起于卒伍
挺立八百哀兵前列
朱毛麾下实战中成长(上)
朱毛麾下实战中成长(下)
第三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北上抗日的先锋
又见八百哀兵
鬼神不测之机
第四章 坐断东南战未休
先遣出江南
天兵天将
生死对决黄桥
平原水网里“斗法”
毛泽东的预言
第五章 血战华东半壁红(上)
通令全军仿效的开门红——战苏中
负责华东战役指挥第一捷——诹宿北
再来一个更大的歼灭战——围鲁南
隐形于南击之于北一夺莱芜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攻孟良崮
常胜将军罕见的“铩羽而归”——斗南麻临朐
千里逐鹿到中原
第六章 血战华东半壁红(下)
毛泽东面前的军令状
兑现军令状之一——逐鹿豫东(上)
兑现军令状之一—逐鹿豫东(下)
兑现军令状之二——鏖兵济南(上)
兑现军令状之二——鏖兵济南(下)
兑现军令状之三——决战淮海(上)
兑现军令状之三——决战淮海(中)
兑现军令状之三——决战淮海(下)
驰骋大江之南
失之交臂的辉煌之一:攻台作战总指挥
失之交臂的辉煌之二:抗美援朝挂帅第一人选
第七章 英雄不减当年勇
总参谋部里的龙韬虎略(上)
总参谋部里的龙韬虎略(下)
冷板凳上的建言献策
中国现代战争之父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粟裕大将是我最敬重的
革命老前辈,是著名的开国
将领之一。他生前曾多次来
到家中看望我的爷爷朱德,
他干练脱俗、谈笑风生、谦
虚谨慎的音容笑貌,给我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粟裕
大将戎马一生,擅长指挥几
十万人的大兵团野战,曾指
挥华中、华东野战军征战华
东和中原,智谋百出,战绩
卓异,被中共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
公开称为“常胜将军”。他和
爷爷朱德一样,一直是我多
年来军旅生涯效仿的标杆与
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
往之”。
作为大将的粟裕和爷爷
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南昌起
义时他们便战斗在一起,两
人的感情很深。南昌起义不
久,剩下不多的部队开到武
平的一个山隘口,年仅20岁
的粟裕亲眼看到爷爷带上几
个人矫健地攀沿悬崖陡壁,
从侧背攻击拦路的地主武装
,心里十分钦佩,多年后还
对爷爷手提驳壳枪的英姿记
忆犹新。随后的大庾整编,
爷爷将他从班长提升为7个
步兵连之一的五连指导员,
并跟随爷爷参加了著名的“
智取宜章”和“坪石大捷”等
著名战斗等,粟裕也开始一
步一步地深刻领悟到了“游
击战”和“运动战”之精髓,
并一步一步走向他军事生涯
的辉煌。他是爷爷从南昌带
上井冈山的两个最擅长打仗
的将领之一(另一个是林彪
)。
翠竹覆盖的井冈山上,
我爷爷对粟裕很有些偏爱。
红四军遇到一些难啃的艰巨
任务,作为军长的爷爷常常
第一个想到他。1928年6月
著名的老七仙岭战斗,便是
粟裕奉爷爷之令出色完成的
,爷爷满意地称赞他是“青
年战术家”。每有行军打仗
,爷爷总是随粟裕所在的红
28团行动。粟裕作战机智勇
敢,心细如发,对爷爷的安
危也高度关注,经常站在他
的身边保护。
我爷爷对粟裕的要求也
相当严格。一次战斗结束后
,军部的参谋汇报战果时不
小心将番号弄错了。结果原
本打了胜仗的粟裕挨了爷爷
的通报批评,另一个吃了败
仗的连长反而得了嘉奖。事
情弄清楚了后,陈毅担心粟
裕“闹”情绪,说要去做做工
作。爷爷没有同意,说“只
有经得起委屈的人,才是真
正的革命者”。后来,粟裕
能忍辱负重,挺过多年错误
批判结论的委屈,应该和爷
爷这种早年有意识的磨炼有
关。
实战比任何一所军校都
能有效地培养真正的将才。
十几年后,长期在第一线指
挥作战的粟裕已成长为野战
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军中主将
和统帅,一个以少胜多的七
战七捷便令爷爷击掌叫好,
说‘‘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
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粟裕继续超常发挥,宿
北、鲁南、莱芜、孟良崮、
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直
到拿下南京和上海,一个比
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更精彩
。爷爷高兴万分,不禁写诗
称赞说:tt南征诸将建奇功
,胜算全操在掌中”,“独裁
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
红”。毛主席后来还亲自点
名,让粟裕担任攻台战役总
指挥和抗美援朝挂帅之责。
我对粟裕大将的无比钦
佩,不仅仅是他“横扫千军
如卷席”的卓著战功,也不
仅仅是他“两让司令一辞元
帅’’的谦恭低调,还有他对
现代战争规律坚持不懈、孜
孜以求的探索。
1973年,我在部队提干
,原想先到宣化炮院学习两
年,我爷爷听说后却极力反
对,认为我应该到地方院校
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再到部
队学指挥,原因是将来的战
争肯定是高科技战争,而当
时的部队院校还不能培养这
样的人才。粟裕和我爷爷一
样,早就有这种对现代战争
的远见。1954年12月,他
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向中央军
委提出,军队建设方针的前
提是“原子时代”,建议首先
要发展那些在反侵略作战中
至关紧要,而国家经济力量
又能支持的军兵种;在军兵
种建设中又要突出各自的重
点,以迅速建立起必要的防
御反击力量。他的建议被采
纳后,当时我国军事建设的
重点就被确定为主要发展空
军和国土防空部队,陆军则
以发展炮兵、装甲兵和建设
若干个机械化师为重点,海
军则以发展潜水艇和鱼雷快
艇为重点,并相应地发展水
鱼雷轰炸机。
以后,粟裕在长期的逆
境中仍然坚持对现代战争的
思考,率先冲破军事领域里
的禁区,提出了未来反侵略
战争,尤其是战争初期系统
的战略战术构想。他的这种
“枕戈待旦”,时刻关注反侵
略战争与国防事业的执着精
神,是值得作为晚辈的我永
远敬畏和学习的。
张雄文先生是一个多年
研究粟裕的著名作家,功底
深厚,著述颇丰。他撰写的
这部《多是横戈马上行——
野战主将粟裕》的书,经国
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总政
宣传部新闻局审核,粟戎生
同志审订,即将出版发行。
我浏览这部著作,眼前不断
浮现出令人景仰的粟裕大将
、我的爷爷以及许多与他们
并肩战斗过的开国元勋们,
因此写下了这篇文字,以表
达对他们的由衷敬意和怀念

朱和平
2016年8月16日于北京
(朱和平,空军少将。
历任处长、空军某研究所所
长、高级工程师、空军指挥
学院副院长,第十一、十二
届全国政协委员。)
导语
张雄文先生是一个多年研究粟裕的著名作家,功底深厚,著述颇丰。他撰写的这部《多是横戈马上行——野战主将粟裕》的书,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总政宣传部新闻局审核,粟戎生同志审订,即将出版发行。
这部呕心沥血的新著,文字质朴,角度独特,史料精当,内容客观,再现了无冕元帅粟裕奇谋百出、能征善战的一生。
后记
《多是横戈马上行——野
战主将粟裕》一书,顺利通
过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审核
,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付
梓,几年来的个人写作与众
多前辈倾注的心血终成正果
,欢欣感念自不待言。
三年前,粟戎生将军千
里传音找到我,请我执笔撰
写关于他父亲的一部作品。
意外中有些惶恐地接过任务
,于是有了受他“耳提面命”
的一些日子。我也从尘封的
历史与温暖的现实里,领略
到了父子两代将军如出一辙
的严谨与谦逊。
第一次上北京朝阳某处
登门拜访,衣衫朴实的粟将
军雍容沉静,清茶一盏,缓
缓谈到了自己不能直接撰写
的一些原因,叮嘱我务必注
重史实,实事求是写作,语
言要平实朴素,特别强调说
:“我父亲从不背后指责自
己的同志”,“革命是千百万
人共同完成的事业,同志之
间比较只有好和更好”,叮
嘱我写作时千万注意。
说到父亲的一些经典战
役,粟将军像打开了闸门的
水笼头,汨汨流淌着详尽的
敌情我情、深邃的构想谋划
与生动的战斗细节。为了说
清楚豫东战役的特点,他顺
势拿出纸笔,刷刷几笔,给
我画了几幅草图,解释了线
性阵地和流动阵地两个新鲜
术语。他思维的敏捷与军事
的博识,令我肃然起敬,也
似乎依稀看到了当年指挥数
十万华东野战军将士南征北
战的粟老总。
返回湖南后的一段时间
里,我不断收到粟将军夫妇
寄来的参考资料,仅一套精
装的《淮海战役史料汇编》
便达9本,邮递过来的包装
盒像装满了砖头的沉重木箱
,价格上千元。已出版的《
红色年轮》丛书,也从他们
手中千里迢迢转到了我的案
头。
两年多时间里,我每写
完几章便发过去请粟将军审
阅,他则一字一句校正、修
改,用红绿两色字体标注得
清清楚楚。期间,我获得的
嘉许不多,而因处理与粟老
总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稚
嫩,“挨批”的次数倒不少,
“心理不够平和”便是他狠“
批”我的一句话;“要建设和
谐社会,更需要和谐的声音
”也是他给我的忠告。
有时候,我甚至仿佛看
到了邮件那一端他紧锁的眉
头与铁青的脸庞。基于他的
思路,我最后采取了《粟裕
战争回忆录》的处理办法,
只写粟老总个人的成长与战
役谋划,而不涉及复杂的人
事纠葛与恩怨。一年前书稿
全部完毕,他审阅完最后一
个字,说“写得不错”,我才
如释重负,长长松了一口气

出版社和我最初的设想
,是以粟将军的口气或者以
采访他的形式来写他的父亲
,但他不假思索地婉拒了。
粟将军诚恳地说了许多理由
,其中之一是:“我确实不
知道我父亲那么多具体事情
,更不了解大的历史背景,
采访我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
东西的。我不想参与这个造
假。”掷地有声的话语,再
次令我想起了他战场上被毛
泽东誉为“最会打仗”和“大
树将军”的父亲。
这部同样凝聚了粟将军
心血的书稿,最终确定只署
我个人的名字,而他连第二
作者的名头也不要了,成为
一个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
如同战争年代他两让司令却
从未让过责任的父亲。
粟将军的夫人也一样有
着大家风范和气度。粟将军
工作忙碌的时候,都是她具
体与我联系,对我的生活和
为人处世等方面关爱有加,
如同一个身边的慈祥长者。
书稿定型后,她听我所请,
又不厌其烦地一张张选好照
片发给我,从未有过任何怨
言。她送给我的足以令我珍
惜终生的一句话是:“要多
学粟老总的谦虚!”书稿得
以顺利出版,我无以表述诚
挚的感戴之隋,只能对父子
两代英雄及其亲人致以崇高
的敬意。
另外要感谢的是朱德元
帅的孙子、空军指挥学院副
院长朱和平少将,怀着对粟
裕等开国元勋的无限景仰之
情,他百忙中给我撰写序言
,给予了我莫大的鞭策。还
要感谢的是同我一样出身湘
中山区金竹山煤矿的老乡、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先
生,他不吝提携后辈,为我
慷慨题写了书名,并且鼎力
推荐这部书。著名作家、湖
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邓宏顺和
著名学者、湖南大学纪实文
学研究所所长章罗生两位前
辈,也和谭主席一样力荐拙
著,令我没齿难忘。中国文
史出版社的金硕女士,是我
接触的第四个女性编辑,同
样温婉严谨,极具责任心,
为书稿的问世付出了辛勤的
劳动。我愿意以百倍的努力
书写更多的作品,来回报这
些前辈和老师们的关爱与帮
助。
张雄文
2016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粟裕是湖南将帅群中多
谋善断的翘楚。能把他写得
客观而不失传神,我认为张
雄文先生算是第一人!
——谭谈 著名作家、中
国作协副主席
雄文先生著作颇丰,我
常听到一句话是:张雄文写
粟裕写得最好!
——邓宏顺 著名作家,
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作家张雄文这部呕心沥
血的新著,文字质朴,角度
独特,史料精当,内容客观
,再现了无冕元帅粟裕奇谋
百出、能征善战的一生。粟
裕的忠勇神奇与英雄盖世,
令人感慨唏嘘、心灵震撼!
——章罗生 著名学者、
湖南大学纪实文学研究所所
精彩页
第一章 少年心事当拿云
飞檐走壁的剑侠梦
湖南西部资江和沅水之间耸入云天的雪峰山下,有一座别有洞天的雅致小城会同。境内山峦起伏,曲水从容,往来种作,衣冠简朴,宛如隐藏在雪峰山深处的一座世外桃源。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会同和它所在的大湘西,不仅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奇山异水,而且自古民风强悍,钟灵毓秀而人才辈出。
1949年9月新中国开国大典之际,面对重归一统的万里江山,贺龙便不无自豪地说:“湘西出了许多人才,比如粟裕、滕代远。”
这时候的贺龙,是第一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而粟裕是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他们是代表征战天下的解放军四大野战军,出席政协全国一次会议与开国大典四个首席代表中的两个,其他两人分别是二野和四野首席代表刘伯承、罗荣桓。
除了粟裕,其他三人1955年9月都被授予元帅军衔。
湘西当然不仅仅出过粟裕和滕代远,桑植的贺龙本人也是闻名遐迩的一代英雄,湘西人敬畏如神地称之为“活龙”。其他还有凤凰的熊希龄、沈从文,都是名噪一时的风流人物。1913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的熊希龄,少年时代便有“湖南神童”的美誉。弱冠之年一举高中,惜墨如金的阅卷官提笔点评说:“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
1907年8月10日,即清末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七,正是中国流传上千年的“七夕节”里,粟裕在鹊桥上的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柔睛蜜意中,降生于会同县伏龙乡一个依山傍水的侗家小村寨——枫木树脚村。
伏龙乡的得名,或许与中国家喻户晓的“伏龙先生”诸葛亮有关。三国时诸葛亮曾经统率兵马征伐、经营过这里,像一道雨后的彩虹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许多村寨至今还有“诸葛营”“诸葛井”等安营扎寨的遗迹。
粟裕降生时,家道还算殷实。父亲粟周亨是清朝的一名落第秀才,博闻强识,能诗善书,但性情恬淡,深居简出,常以诗书自娱。在这宛似桃花源的世外之地,他像东晋时代挂印而归的陶渊明一样,过着散淡而平静的日子。
听说家里又添了一个男丁,满脸喜色的粟周亨给儿子取名“继业”,期望他能像自己一样满腹诗文,将来承继自己创下的家业。然而,粟裕最终没有做成局促一隅、独善其身的儒雅文士,而是选择了一条令父亲瞠目结舌、提心吊胆的截然相反之路。
粟裕打小机灵顽皮,也聪明勤勉,动手能力格外强。
除了爬山上树、下水摸鱼,甚至还将一床薄薄的竹席漂浮在门前的小溪里,优哉游哉地躺上去纳凉,让家中长辈操心不已,他还自个儿琢磨着学会了下棋、理发和缝纫。做木工这种一般人不大愿意的力气活,他也干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丁点地主家少爷的架子。
他的母亲依照旧习俗缠足,一双小脚行走很不方便。粟裕看在眼里,躲在屋中敲敲打打好几天,给她做了一条恭凳,模样朴拙却结实耐用。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一直用了30多年。
湘西是个多民族杂处的地界,兵匪为患,好勇斗狠,几百年未绝,民风强悍而尚武。粟裕家雇请的长工阿陀,年长他10来岁,貌不惊人,像院门前粗糙的青石板一般憨厚,却很有些本领,不仅有几个人不能近身的拳脚功夫,还有一肚子曲折离奇的侠客故事。
粟裕平日里和他最玩得来,茶余饭后常常缠着他讲剑侠的故事,阿陀对这个没有半点架子的小少爷也是有求必应。
粟裕晚年时,还能清楚地记起阿陀讲过一个叫“草上飞”的好汉,能曰行千里,夜行八百。“草上飞”的轻功尤其厉害,月黑风高飞檐走壁,身轻如燕,还能在轻柔的草尖上借力飞奔,来去如风。
还有一个好汉“一枝梅”,武功高强,剑术精妙,萍踪无定。他一生好打抱不平,除霸惩恶之后,一定要在墙上画一枝梅花,然后才从容远走高飞。官府衙门视为一大“祸害”,派出一批批人马四处捉拿,始终束手无策。老百姓听说,像过节一般笑逐颜开,拍手称快。
粟裕扑闪着晶亮的双眼听着故事,幼小的心灵很是震撼,对仗剑天涯、除暴安良的侠客人生无限神往。他成天缠着阿陀,央求拜师学艺。阿陀担心粟裕的父亲责匿,先是不肯,后来实在拗不过,只好瞒天过海,开始偷偷传授武艺。
他先传授“草上飞”的“飞毛腿”基本功:拿两个布袋装满细碎的沙子,捆绑在两条小腿上,每天按时跑跳。
粟裕欣喜不已,按照阿陀的叮嘱,每天在院子的树荫下或者后山的平地里一丝不苟地练习,像峨眉山上一个用功的小武士,常常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却劲头十足,从来没有过懈怠和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粟裕的苦练卓有成效,后来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