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者将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置于世界母语课程的语境中,既预期时代之趋势,又体现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中国语文课程文化的学术体系。 本书系统阐述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认同危机及国家层面的目标蓝图,开展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跨领域的理论探索,明晰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中小学生文化学习的心理规律;提出了语文课程文化的内涵,并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层面系统解读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如维姆·姆兹的文化认同模型、玛西亚的文化认同状态、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莫兰的文化体验学习圈;以及新加坡、日本和英美国家的文化学习参照样本,如文化事项、大概念引领的《奇观》(Wonders)教科书、教师团队的合作教学、教育戏剧教学策略、学习中心;知识文本、文化文本的“双文本”概念,跨学科文化主题学习,鲜活的中小学语文文化教学案例……将带给您全新的视野! 作者简介 董蓓菲,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SCT”项目研究员,新加坡教育部国际顾问,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课程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研究领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班化教育。 出版专著:《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等六本。 参与编著:Springer出版的Life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Past,Present and Future。 目录 第一章 时代诉求与教育图谱 第一节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危机 第二节 中华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图景 第二章 中华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文化教育概念廓清 第二节 跨领域的文化教育研究 第三节 社会学和文化学视域的文化研究 第四节 文化心理学视域的文化研究 第五节 中华文化教育的教师信念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 第一节 课程文化研究演进 第二节 语文课程文化特性 第三节 语文课程文化自觉 第四章 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文化教育目标 第二节 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图景 第三节 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国内外比较 第四节 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目标建构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文化教育资源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的文化记忆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的文化现象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文化学习资源 第四节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第五节 语文教科书学习活动设计的国际视野 第六节 基于教科书的中华文化学习活动设计 第六章 融入语文学科的中华文化教学 第一节 语文学科文化教学观 第二节 文化体验教学范式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 语文跨学科文化主题学习策略 第五节 语文学科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序言 有史以来,人类还没 有哪一代人像今天的你我 ,如此彻底地革故鼎新: 膜拜“大数据”、狂追“互 联网思维”、享受“云端” 、借力AI……时代的进步 是技术的赋能,更是观念 的焕然一新。 就教育而言,近代以 来的中国旨在寻求民族复 兴的课程改革,距今已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先有应 对国家军事、经济危机的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等封疆大吏;后有以西方 新思想变革国家政治的康 有为、蔡元培、胡适等传 统举子士人、海归精英。 近有教育部全力支持的、 强调以素养为本的新课程 体系专家。中国课程改革 自始至终都在回应这样一 个难题——历史转型、民 族复兴急需发展何种新课 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看 ,西方学术前沿和实践经 验有助于我国语文课程的 视野拓宽、概念重建,从 而为健全新课程体系奠定 更科学的知识基础和更丰 富的资源借鉴。但是,精 准绘制本国的核心素养培 育蓝图,文化自觉是不可 或缺的! 以“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素养培育为例,在中国 社会历史转型的大变局里 ,传统文化是不是应当保 存?哪些应保存?哪些需 扬弃?如何保存?怎么传 承……都是超越语文课程 领域的,充满争议、令人 困惑的棘手问题。语文课 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理解 ,就似一组沉重的概念, 包含了诸多亟待回应的、 跨领域的问题链,既环环 相扣,又折射着社会层面 的文化焦虑。这种焦虑的 核心就是如何重建秩序— —一套既根植于中华文化 ,又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 、具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的 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并为 年轻一代所信奉。 梁志平认为,传统文 化自20世纪以来的命运,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 20世纪40年代末期,这 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新文 化运动,影响深远。第二 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共产主义的意识 形态变成行动纲领,推行 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第三 个阶段覆盖了20世纪80 年代,如果说20世纪中叶 之后,传统文化的命运有 了比较明显的转变,那么 这个阶段就是一个过渡期 。该阶段最重要、最令人 兴奋的就是与改革开放相 伴相随的思想解放运动, 还有被称为“文化热”的文 化大讨论。第四个阶段从 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毁坏 和遗忘之后,国人开始对 中华文化有更多温情的了 解和敬意,并试图唤醒整 个社会的集体记忆。语文 课程文化研究就始于这样 的时代浪潮之中。 在研究之初,我就发 现该领域堆积了太多难题 ,不存在迎刃而解、速战 速决的可能。只有在空白 之处,用谦卑、脚踏实地 、独立的专业精神孜孜以 求,才是对语文课程研究 的尊重。近10年来,我带 领博士生团队完成了两个 省部级文化课题,开始新 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时,我 始终坚持语文课程文化研 究需置于世界母语课程的 语境中去思考,方能预见 时代之流,又体现当代中 国社会变局、民族复兴的 实际,从而建立中国语文 课程文化的学术体系。 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 球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以 西方国家为主的法律规则 、国家制度、政治理念、 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在世 界各地的推行。西方文化 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在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 据着主流和中心地位,并 对其他文化形态形成了不 平等、不均衡的信息流动 和不利环境。这种文化“ 独语”现象,导致的直接 后果就是引起后发国家的 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亚洲 的新加坡、日本、韩国都 曾直面这样的严峻挑战。 自2014年起,我国教育 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自 上而下、全面布局中小学 的文化教育,尤其是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政策 、课程和教材的要求、具 体路径和策略方法。本书 第一章就系统阐述了文化 全球化带来的认同危机及 国家层面的应对方案和目 标蓝图。 破解全球化带来的认 同危机,首先需客观认识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 非课程与教学论范畴的概 念,只能跨界研修——从 文化学、社会学领域做零 起点探索:厘定文化、文 化的纵向结构、空间结构 ;文化现象、类别;学生 个体社会化养成轨迹…… 需要跨界梳理心理学的新 近成果——以态度的学习 作为“文化认同”研究的逻 辑起点,明晰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以及 心理发展规律。本书第二 章就做了跨领域的文化学 、社会学、心理学预研究 ,从而为语文课程文化的 本体研究夯实基础。 第三章是语文课程文 化的本体研究。这部分论 述了语文课程文化特性: 语文课程隶属文化系统的 一个组成部分,受文化的 制约;语文课程又从一个 特殊的角度反映、传播文 化。因此,语文课程文化 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 是语文课程所体现的我国 社会主流文化,如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 ;二是语文课程在传播主 流文化,如课程标准编制 、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时 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其 涉及的是语文课程对文化 的选择问题:传承什么和 怎样传承。 第四章至第六章基于 课程与教学论的纵向结构 ,从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三个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