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思想史论著,关注思想的历史。洛维特试图回答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的关系问题,并以此对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历史与品质做一次全面的检视。如果这一思想的动因出于现实的历史——即我们早就听说过的问题: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化精神竟然到头来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党徒? 德国文化名城魏玛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档案馆,纳粹党徒并没有捣毁,而是作为精神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究竟是什么关系?德语文化的历史其实很短,18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德国人文主义据说是德国文化的真正开端,思考这一历史关系,无异于检审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品质。 作者简介 卡尔·洛维特(Karl Lowith,1897-1973),德国人,青年时代在弗莱堡听过胡塞尔的授课,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一直处于亦师亦友之间。由于其犹太人身份,30年代开始流亡生涯,经意大利,日本,美国,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研究。 目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德文版出版者前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部 19世纪德国精神史研究 导论 歌德与黑格尔 从黑格尔精神历史的哲学看时代在精神上的发生的起源 第一章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和精神历史之完成的终极史意义 第二章 老年黑格尔学派、青年黑格尔学派、新黑格尔学派 第三章 黑格尔的调和被马克思和基尔克果的抉择所瓦解 历史性时代的哲学转化为对永恒的要求 第四章 作为我们时代的哲学家和永恒的哲学家的尼采 第五章 时代精神和对永恒的追问 第二部 市民阶级—基督教世界的历史研究 第一章 市民社会的问题 第二章 劳动问题 第三章 教育问题 第四章 人道问题 第五章 基督教信仰问题 文献目录 年表 序言 《从黑格尔到尼采》—— 二十年前,这个书名强烈吸 引着我。好不容易找到英文 本捧读过后,尽管十分钦佩 作者广博的学识,却感觉未 得其要领。如今,李秋零教 授据洛维特的德文全集本译 出流畅的中译本,堪称学苑 幸事。出版社要求我给这个 译本写篇“导言”,我又读了 一遍中译本,不仅勾起过去 没解开的困惑,还生发一些 新困惑,实在不敢“导”而“ 言”之。谈谈自己读这本书 的个人经验,对后来的读书 人或许可算作一个“前(车 之鉴)”言。 为什么《从黑格尔到尼 采》这个书名当时强烈吸引 我? 在我求学的年代,“德国 古典哲学”是我国西学研究 的显学,甚至乎汉语思想学 术想问题的基础。马克思主 义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现代 国家时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而这个“主义”孕生于“德 国古典哲学”。不消说,要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得 深入学习“德国古典哲学”— —当时,勤于思考的李泽厚 先生的大著《批判哲学的批 判:康德哲学述评》正风行 学界,要跟上这位“时代的 哲学家”去想如何做学问, 同样得深入学习“德国古典 哲学”。 于是我急于想要搞清楚 ,“德国古典哲学”究竟是怎 么回事情。 读到《从黑格尔到尼采 》时,便产生了这样的困惑 :对“德国古典哲学”本来抱 着一腔热情,以为这是人类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最了不起 的思想(毕竟马克思是在这 种思想氛围中长大的),洛 维特却告诉我,“德国古典 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是 个“极大的错误”。为了总结 、完成现代启蒙主义,黑格 尔搞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 体系”,结果引出德意志虚 无主义……尼采竭尽全力要 克服这虚无主义,却因德意 志思想所患的虚无主义病太 重,自己最终也英勇地染菌 病倒。 怎么回事?实在想不通 ……迄今也没完全想通!倘 若康德、黑格尔、基尔克果 、尼采的思想本身就病魔缠 身,我们迷拜这些德国人的 思想岂非自找“病”受? 据我自己的经验,所谓“ 竭力想要搞清楚”某种思想 学问,似乎有两条路子:要 么跳进(比如说“德国古典 哲学”中)去想,于是难免 产生与这种思想一起想、一 起挣扎的冲动和热情;要么 ,与所要搞清楚的思想保持 一定距离,免得自己本来也 许还清白、端正的头脑被所 “搞”的思想(比如说“德国 古典哲学”)搞坏了。 “保持距离地想”似乎比 较安全。可是,不“跳进去 想”,怎么能把所要想的东 西想出点名堂?自己的学养 和思想又何以有所提高?我 总得跟随某个伟大的前人去 想,而非自己独个儿胡思乱 想。当然,倘若自己没跟对 前辈,就惨了——无异于毁 了自己的“思想前程”。想来 想去,先“保持距离地想”, 然后再跳进去想,或许才是 较为稳妥的进学之道。 可如何才能既保持距离 又能贴近地去想历史上的某 种思想哩? 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 可能是:把不同的伟大前人 们或流派们相互参照起来想 。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 难,比如,如何才能既保持 距离又能贴近地去读《从黑 格尔到尼采》?——不仅当 时、即便现在,对我来说仍 是困惑。确型 《从黑格尔到尼采》是 思想史论著,关注的是思想 的历史事情,如此思想的动 因却出于现实的历史——即 我们早就听说过的问题:为 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 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 化精神竟然到头来孕育出以 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 党徒?德国文化名城魏玛有 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档案馆 ,纳粹党徒并没有捣毁,而 是作为精神遗产加以保护和 继承。人们不禁要问,德国 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究 竟是什么关系?德语文化的 历史其实很短,18世纪后半 期兴起的德国人文主义据说 是德国文化的真正开端,思 考这一历史关系,无异于检 审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品质。 发表《从黑格尔到尼采 》之前,洛维特作为海德格 尔最早的学生之一已经出版 过一些论著,但这本书才使 得他获得广泛的学术声誉— —《从黑格尔到尼采》1939 年杀青,其时洛维特身在纳 粹德国的伙伴日本国, 1941年该书用英文在美国 出版。书刚问世,洛维特的 老友施特劳斯就在Social Research学刊上发表了四页 书评(VIII,Nr.4, November 1941,页512- 515)。 这部书当应引起凡想要 理解出现欧洲虚无主义、尤 其德函意志虚无主义的人的 兴趣。书的论题可以叫做以 歌德和黑格张戶尔为代表的 欧洲人文主义之转变为德意 志虚无主义……这论题宣称 ,由“致死的结果”而来的哲 学史的发展,提供了理解当 今在德国发生的事情的钥匙 。 …… 施特劳斯的一生学术不 也是在“返回”古代观念么? 没错。但既然德意志虚 无主义是德语思想家在“返 回”古代观念时引出的“极大 错误”,对症下药的话,问 题就在于如何“返回”。德语 的后“古典哲学”用现代的观 念(荷尔德林也好、歌德也 罢)来“解释前现代的观念” ,必然歪曲古代的观念。施 特劳斯一再强调,要按古人 自己的理解来理解古人,显 然是有的放矢。有人会说: 用施特劳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