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作者简介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2005—2014)。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美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十余部;主编有“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目录 序言 本笃会修士布鲁诺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一 二 三 四 五 注释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图版目录 图版 序言 一 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 小册子是20世纪精神史(观 念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此书的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 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 系,即艺术与哲学、图像与 思想之间的关系。贡布里希 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 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 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 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 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 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潘诺夫斯基的这一学术 路向可以追溯到早年《理念 》等一系列论文的写作,与 瓦尔堡[Aby Warburg]的传 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他 在汉堡开始构筑美术史的哲 学基础。潘氏1892年3月30 日出生于德国北部城市汉诺 威,曾在中世纪艺术专家戈 尔德施米特[Adolph Goldschmidt]的指导下取得 了博士学位(1914年)。 1921年,年轻的潘氏进入 刚成立的汉堡大学任教,与 瓦尔堡的学术圈子建立了密 切的联系,同时还受到了汉 堡大学另一位伟大学者、新 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 [Erost Cassirer]的影响。在 当时的德语国家美术史界, 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 [Heinrich Wo1fflin]已经出 版了他的名著《美术史的基 本概念》(1915年),提 出了风格自律发展的观点; 李格尔[Alois Riegl]出版了 他的名著《罗马晚期的工艺 美术》(1901年),提出 了“艺术意志”的概念,将风 格演变现象与“世界观”的变 化联系起来。李格尔的这一 观念在德国很盛行,可以追 溯到黑格尔。从潘氏的第一 篇理论文章《论造型艺术的 风格问题》(1915年)中 可以看出,他继承了这一思 想传统,并试图加以改造, 将风格的各种范畴与先验的 思想范畴挂起钩来。在此文 中,他对沃尔夫林的形式自 律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批评, 要超越简单的风格时期和形 式分析的研究方法,创立一 种宏观的、统一的、有效的 文化史阐释方法。1923年 ,他发表了与瓦尔堡的弟子 扎克斯尔[Fritz Saxl]合作的 论丢勒《忧郁》的研究成果 ;一年后出版了经典的《理 念》(1924年)一书,追 溯了艺术观念史的发展进程 ,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手法 主义和古典主义;又一年, 发表了《作为象征形式的透 视》(1925年),探讨不 同的艺术观念是如何导致了 不同空间构成方式的;后来 他又在《十字路口的海格立 斯》(1930年)一书中, 探讨了这一古代艺术表现主 题在基督教艺术中幸存下来 并产生的变化,读解出各种 哲学观念的折射和变迁。 1931年,在纽约大学艺 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库克 [w.s.Cook]的邀请下,潘诺 夫斯基第一次到了美国,两 年后便永久移居美国。库克 曾说:“希特勒是我最好的 朋友,他摇树,我接果子。 ”潘氏在移民美术史学者中 是最优秀的,这片土地为他 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 “被流放到了天堂”。潘氏迅 速摆脱了德国学术深奥艰涩 的传统,他学识渊博、语言 机智幽默,很快赢得了广泛 的赞扬。开始时,他在纽约 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1935年,在莫里[(Chades R.Morey]的力荐下,他进入 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到 美国之后,他便只用英文发 表东西,这一点对他以及对 西方美术史学都很重要。他 对英语国家美术史做出了如 此巨大的贡献,以至生前好 友在他去世时写道:“假如 他一直待在德国,英语世界 美术史写作的损失将无法估 量。” 在潘氏50多年的学术生 涯中,前期在德国20年所奠 定的基础决定了他后30多年 在美国的辉煌学术成就。 1931年他在布林莫尔发表 的系列讲座是一个重要的契 机,后~1939年出版,题为 《图像学研究》。这是他对 现代学术做出的最伟大贡献 ,其主旨是让“古代在记忆 中长存”,并提出图像学是 美术史的一个分支。传统图 像志局限于对艺术作品题材 进行记录、研究和描述,而 现代图像学着眼于揭示作品 母题的内在意蕴,它不仅是 一种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也 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研究 者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强 有力的记忆和对古今语言的 熟练把握。从潘氏在美国30 多年的著述中,我们仍可看 出瓦尔堡的传统,即古典图 像资源在中世纪的变迁,以 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古典母 题的重新整合。瓦尔堡将中 世纪晚期和早期文艺复兴作 为图像学方法的试验田,而 潘氏则拓展到了中世纪盛期 、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和 古典主义时期,研究范围涵 盖了德国、法国、尼德兰和 意大利。 对风格与哲学、图像与 观念之间关系的探索,促使 他发表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 口的作品,而图像学方法的 运用则极大地丰富了这些作 品的内容。《阿尔布雷希特 ·丢勒》(1943年)一书不 但详尽描述了艺术家的版画 技巧,也为我们揭示了丢勒 作品的精神含义,这或许是 20世纪写得最棒的艺术家专 论;《修道院院长叙热论圣 德尼教堂及其艺术珍宝》( 1946年)是他对中世纪美 术史与文化史的一大贡献, 而几年之后的《哥特式建筑 与经院哲学》(1951年) 则深化了这一研究,直接诉 诸艺术风格与哲学观念之间 关系的难题;两年后他又出 版了《早期尼德兰绘画》( 1953年),该书让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