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家心语(续1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对张之杰、叶小燕、朱亚宗、申先甲、韩汝玢、姜振寰、曲安京、孙淑云、罗见今、刘兵、周瀚光、林文照、刘戟锋、张居中、关增建、周嘉华、邱光明、周潮生、樊洪业、长北、谭德睿、范岱年、潘吉星、宋正海(人名按本书目录顺序排)24位当代科技史名家的访谈,涵盖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哲学、技术史、计量史、冶金史,以及囗述史、编史学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呈现了这些科技史名家丰富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展示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格和学术贡献。同时,可从不同受访者角度窥见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发展史提供翔实而独特的口述史料。
目录
序一
序二
五十四岁才起步的科学史家——访张之杰
女考古学家的学术之路——访叶小燕
探索无界辟新径——访朱亚宗
以史为学教书育人——访申先甲
情系冶金史36年——访韩汝玢
姜振寰教授的技术史情缘——访姜振寰
数学史家曲安京教授的好奇心——访曲安京
孙淑云教授的冶金史治学之路——访孙淑云?
科学史“地方研究”——访罗见今
多样性的研究与多元的立场——访刘兵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和创新——访周瀚光
科研、编辑两相宜,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访林文照
哲人与儒将——访刘戟锋
贾湖遗址发掘成果丰硕骨笛研究国际影响极高——访张居中
详较管窥蠡测衡万物细推质测通几识大千——访关增建
老骥伏枥志在编史——访周嘉华
永不忘祖,深念恩师:回顾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研究之路——访丘光明
周潮生先生的钱塘江史志研究之路——访周潮生
为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铺路——访樊洪业
生当万里留鸿爪更作鲲鹏越海山——访长北
继承大国工匠精神恢复传统铸造绝艺——访谭德睿
引入新学理改造旧学科——访范岱年
融会中西话科技贯通古今促研究——访潘吉星
执着钻研排众议勤勉治学立新说——访宋正海
代跋与科技史家对话向学界智者问津
后记
序言
看到万辅彬教授主编的
《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
名家访谈录》这部著作,
我非常激动,因为对这样
一本书我已经期盼很久了
。回想过去数年间,每每
拿到新的一期《广西民族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首先要读的就是万辅彬教
授主持的《科技史家访谈
录》栏目。读这样的名家
访谈,心底好像有一股清
流,总能激起万千思绪。
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年
轻学人,会有跟我一样的
阅读体验,因为这些访谈
带给我们很多思索和启迪
。读这样的访谈,恰如与
学术大师面对面对话,读
进去了,会有很多的感悟
。这些启迪和感悟正是年
轻入学术成长所需要的养
分。
我想,《史家心语——
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
这部著作的出版至少具有
三方面的价值。
首先是学术传承和学术
遗产的价值。这不是一部
普通的学术访谈录,而是
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
科技史家访谈录。科学技
术史是国家一级学科,前
辈学者为创立这一学科走
过了艰辛的道路,他们的
学识和经验值得后辈学习
和继承。这部访谈录包含
了前辈学者丰富的治学经
验和见解,无疑是后辈学
人汲取精神食粮最好的途
径。有些前辈学者在访谈
后不久就去世了,比如席
泽宗院士、李迪教授、陈
美东教授和张秉伦教授等
,可以说,访谈录是他们
留给后人的一份学术遗产
,弥足珍贵。
其次是学科建设的价值
。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
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现在是开展科技史自身
学科历史建设的时候了。
可以说,万辅彬教授在组
织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这
一活动时,已经展现出了
非凡的学术远见和洞察力—
—在口述史热潮兴起之前,
他已经在做史料抢救的工
作了。这样的访谈本应由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来出
面组织,万辅彬教授却利
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这块阵地,创立了《科技
史家访谈录》这一栏目,
为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建设
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这些访谈早已超越了“史
料”或“抢救”的意义,成为
科技史学科建设的重要一
环。现在,将这些访谈结
集出版更是正当其时,因
为我们已经迎来了中国的
科技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
又一个关键的时期。
最后是人文的价值。所
谓人文的价值是指该书的
影响早已超出了科技史本
身的学科范围,而涉及更
为广泛的人文学科。其读
者也同样不限于科技史的
研究者,还将包括对人文
学科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
者,这是因为该书的访谈
对象大多数并非传统意义
上的自然科学家,而是自
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两栖
学者。更重要的是,这本
书展现了极为重要的人文
精神,包括对前辈学者的
尊重和赞誉、对科学历史
的持久关注、对科学文化
的倡导,以及大多数被访
谈者严谨而执着的治学态
度,等等。该书的影响将
是广泛而深远的。
总之,作为李约瑟研究
所候任所长(编者注:现任
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国际
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
学会的现任主席和中国科
学技术史学会的副理事长
,我不仅很乐意而且很荣
幸为大家推荐这本书。我
认为该书不仅凝聚了万辅
彬教授及其合作者的大量
心血,而且充分展现了他
的学识、远见及他本人在
中国科技史界的广泛影响
。我相信,换一个人来进
行这样的访谈,不会比他
做得更好。最后,借此机
会表达我对万辅彬教授的
敬意,并期待着不久可以
看到该书的问世。我相信
,该书将成为每一位学习
中国科技史学生的必读图
书。
梅建军
2013年4月28日
导语
科技史家访谈是一种很好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承方式,不仅可以介绍科技史研究的传统和方法,还涉及学者的身世、成长道路,以及治学治史的心得与取得的成就等。同时,可以让世人了解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万辅彬教授主持开展的系列科技史家访谈不仅是口述史的成果,更是科技是人物研究的重要文献,还可以全览一个时代科技史发展的面貌,具有多重的价值和意义。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的“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刊登的访谈文章的辑录的其中一本,是2012年至2017年涉及科技史家24位,有国内知名的科技史家申先甲、谭德睿、叶小燕、潘吉星、姜振寰、罗见今、樊洪业、范岱年、宋正海、邱光明、周嘉华、韩汝芬、孙淑云、朱亚宗、刘兵、曲安京、关增建、周瀚光、长北、周潮生、刘祖平、张居中、刘戟锋,以及台湾地区的张之杰等,涉及学科有物理学史、数学史、化学化工史、天文学史、技术史、冶金史、计量史、传统工艺、科技哲学等。
后记
科技史家系列访谈自
2003年访席泽宗院士起,
已历经十四个春秋,第一
个结集《史家心语——当代
科技史名家访谈录》收录
了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上发表的32
位科技史家的访谈,于
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如今第二个结集问世了
,这次又收录了24位科技
史家的访谈,由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出版。我们觉
得第一集由梅建军先生和
胡化凯先生撰写的两篇序
写得很中肯,征得二位先
生的同意,第二集访谈录
仍然保留。
随着科技史家访谈的陆
续进行,广西民族大学科
技史系与科技史界的联系
越来越深入、广泛,《广
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在科技史界的影响也
日渐扩大。我们感到欣慰
的是好几所大学科技史专
业把《史家心语——当代科
技史名家访谈录》作为硕
士生乃至博士生的必读书
目,因为这些访谈都是肺
腑之言,不仅能了解科技
史家们的成长之路,领略
他们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
和研究方法,还能窥见他
们坚守科学精神、勤奋学
习、严谨治学、认真做人
的品格,更能了解中国科
学技术史学科筚路蓝缕、
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
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
中接受访谈,无私奉献。
这也是我们的荣幸。
感谢《广西民族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的编辑和
诸多研究生在整理访谈录
音过程中付出的辛劳。特
别感谢学报编辑部的苏琴
和黄招扬编辑在本书成稿
中的辛勤工作。
我们要特别感谢《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年来一如既往地慷慨
给出很多版面开设科技史
栏目,支持科技史学科的
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也因此在
众多学报中独树一帜,受
到全国科技史学科各硕士
、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师
生们的青睐。
我们也衷心感谢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长期支持科
技史学科,出了不少科技
史专业的书籍。希望我们
长期合作,为科技史学科
的发展多做贡献。 作为这
一系列访谈的发起者,我
如今已七十有七,在第一
集32位科技史家访谈中我
访了24位,超过2/3,第
二集24位访谈中只做了7位
。一方面本人感到自身知
识的局限,延请了多位有
专长且了解被访问学者的
同行参与;另一方面,岁
月确实不饶人,渐渐感到
精力大不如前。好在热心
于访谈的后生越来越多,
学界对口述史重要性的认
识越来越深,很多同行在
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出色
的工作。我们决心把科技
史家系列访谈继续做下去
,为中国科技史学科发展
史留下更多的口述史料。
万辅彬 于相思湖畔
2019年10月2日
精彩页
问:请问您对科学史产生兴趣始于何时,又由何引起?
答:我于1962—1966年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实习和服役各一年之后,在台湾“国防医学院”生物形态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任教职,直到1974年。可以说,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受到的专业训练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但是我自己从小就对文史感兴趣,记得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做毕业论文时,我找年高德劭的缪端生老师为指导教授,他问道:“你有什么构想没有?”我把构想了一年多的计划说了出来:“我想写一本《中国生物学史》。”当然,老教授否决了我的计划,给我定了一个关于金蝇幼虫的实验题目。
我最早对科学史感兴趣,要追溯到1970年。那时国防医学院图书馆淘汰一批旧书,我捡到二十几本民国初年出版的《科学》杂志,又从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3卷从没人借过的《科学》杂志的合订本,对民国时期的科学研究有了些了解,并想着写点什么。1975年初,我在《科学月刊》任副总编时收到一封来信,是名叫陈胜昆(医学系)和蔡仁坚(药学系)的两位台北医学院的学生写的,希望在《科学月刊》上开一个专栏,名为《中国科学家列传》。那时,我正热衷于科学本土化,为中国科学家立传正是我的心愿,便当即回信给这两位学生。经过一番洽谈之后,他们的专栏于当年4月登场,第一篇就是陈胜昆的大作《祖冲之》。那时,我不仅觉得这两位年轻人适合这个专栏,而且自己也真正开始关注起中国科技史来。可惜,陈胜昆英年早逝(1951一1989)。不然,他一定会在科技史领域开辟一片天地。我撰写过3篇文章纪念他。
问:您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对于您后来从事科技史研究有何帮助吗?
答:我在大学里学习自然科学,做科学论文时又受到了逻辑方法等方面的有益训练。它们对于我以后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理科生做研究、写论文、下结论时,一般会比文科生小心谨慎;同时,对动物、植物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为我以后的科学史研究打下了博物的基础。离开医学院之后,我编过、写过不少科普书籍,还编过百科全书和百科大辞典,在此过程中强化和拓展了自己的常识,培养了自己对科技史料的洞察力。
问:科技史领域众多,您主要从事哪一具体领域的研究?有何特色?未来是否有系统的研究计划或者新的尝试?
答:我涉足科技史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198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筹组“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组台湾方面委员会”(以下简称“台湾科学史委员会”),我是创会委员之一。创会的前十几年,我只写过一些科学史杂文和论述,包括迹近论文的论述《民国十年至三十八年的生物学》(《科学月刊》1981年2月号),但从没写过正规的科学史论文。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