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归侨口述史(暨南篇)(精)/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采访曾侨居世界各地、后回中国工作生活的40位暨南大学归侨,通过回顾他们的真实人生轨迹,结合老照片,展示半个多世纪以来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所遭遇的历史事件,及归侨们辗转归国、艰辛奋斗的历史故事。本书既是爱国归侨报国之心的见证,亦是对相关历史的旁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总序
曾祥鹏
曾玉华
陈碧梅
陈立光
陈列
陈玉
池瑞腾
戴伟华
何锡年
何玉梅
黄慧
黄一飞
黄灼人
李新华
李玉平
林淑英
林伟农
林锡星
刘誉
阮秀兰
沈新忠
汤明楷
温北炎
星晨
薛声荣
叶瑞华
张泰汉
赵叔锦
钟海泉
朱红英
蔡少兰
费存仁
黄旭辉
李恩顺
林钦宏
谭达彰
唐书泽
王立伟
翁锡辉
周小兵
附录:访谈工作掠影
后记
序言
在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
第一次是20世纪初关于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一战
”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
的“排华”问题;第四次则是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
华侨华人关系的问题。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
,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
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
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由过去
只有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少数几
家壮大至目前遍布全国的近百所科研院校,研究领域从往
昔以华侨史研究为主,拓展至华人政治、华人经济、华商
管理、华文教育、华人文学、华文传媒、华人安全、华人
宗教、侨乡研究等涉侨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
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入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
学、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
科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也愈益关注华侨华
人研究。国务院侨办近年来不断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并先
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
,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华侨华人研究与
政府决策咨询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机制。而以社会力量与学
者智慧相结合的华商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复旦大学、清华大
学等地成立,闯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华
侨华人研究新路径。
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
具有特殊的地位。暨南大学创立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
华侨高等学府。华侨华人研究是学校重要的学术传统和特
色。早在1927年,暨南大学便成立了南洋文化事业部,网
罗人才,开展东南亚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出版《南洋研究
》等刊物。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在全国率先
成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华侨研究所,由著
名学者朱杰勤教授担任所长。1984年在国内招收首批华侨
史方向博士研究生。1996年后华侨华人研究被纳入国
家“211工程”1—3期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0年获批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暨南大
学于2006年成立了华侨华人研究院,并聘请全国政协常委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刘泽彭出任院长和基地主任
。2011年,学校再次整合提升华侨华人研究力量,将华侨
华人研究院与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合并成立国
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继续聘请刘泽彭同志出任
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和基地主任,由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
研究知名专家曹云华教授出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
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时,学校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努
力打造“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研究院在加
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研究项目、开放性课题
为中心,学者带项目、课题进院的工作体制,致力于多学
科和国际视野下的前沿研究,立足于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努
力将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值华侨华人研究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际
,为进一步彰显暨南大学科研特色,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
力量,发掘华侨华人研究新资源,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学科
的发展,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在2012年推出了“世界
华侨华人研究文库”。文库的著作多为本校优势学科的前
沿研究成果,作者中既有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也有学
界新秀。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视野探索了国内外华侨
华人研究的一些新问题、新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
现实意义。截至2016年年底,文库已经出版三批23本,在
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2015年6月,暨南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
高校,“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成为学校高水平建设
重点支持的一个学科组团。为了进一步发挥暨南大学的华
侨华人研究优势,学院决定继续组织出版这套丛书。丛书
的经费来源从之前的“211工程”和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
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变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暨南大
学“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组团,编委会也随人
员变动做了一些调整。
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国
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领导与部分教师特别是高水
平大学建设学科组团中的华侨华人与跨国移民研究团队的
教师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在策划、选题、组稿、
编辑、校对等环节投入大量精力。同时,暨南大学出版社
对丛书出版也给予高度重视,组织最优秀的编辑团队全程
跟进,并积极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在
此,我们对所有为本丛书出版付出宝贵心血与汗水的同仁
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在前面三批的总序中,我们表示“期盼本丛书的出版
能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激起一点小浪花”。现在看来,已
部分达到了目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坚持不忘初心,继往
开来,汇聚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朵朵浪花,把这套文库
办成展现全球华侨华人研究优秀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编委会
2017年6月
导语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被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所广泛应用。本书收录四十位归侨的口述,他们的原侨居国是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美国、毛里求斯、英国、蒙古、爱尔兰、墨西哥、朝鲜、澳大利亚等。
后记
《归侨口述史·暨南篇》即将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项耗时近六年的工作终于得以圆满完成,我们感到十
分欣慰。
2012年下半年,根据时任院长曹云华教授的安排,由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与暨南大学归国
华侨联合会(简称暨大侨联)合作,启动了对暨南大学部
分归侨的访谈工作,至今已历时近六年。从访谈提纲拟定
、与暨大侨联协商合作、访谈对象动员,到正式访谈、访
谈资料整理和编辑出版,这个过程得到了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院不仅提
供访谈工作所需的经费,而且各位院领导与相关老师还经
常过问访谈工作和书稿出版的进展及交流如何解决遇到的
困难,学院各位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也积极支持和鼓励自
己的研究生参加归侨口述史的访谈工作,有数十位师生更
是直接参与了归侨口述史的访谈和编辑出版工作。
2013年4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华侨
华人口述史研究中心,暨大归侨口述史访谈工作由陈文老
师负责具体访谈和资料收集的组织工作。曹云华院长很重
视归侨口述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说:“我们现在的
工作是抢救资料,先把这些归侨老人的访谈资料收集回来
,可以把口述史资料收集整理作为华侨华人研究院新的增
长点,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后可以做成一个数据库。
”暨大归侨口述史访谈工作由此正式启动。
在开展访谈工作过程中,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
究院和校侨联的领导、老师做了大量的动员、沟通工作,
联合举行了四次访谈对象动员会和归侨口述史编辑意见交
流会。
2013年6月15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
院和侨联相关人员就暨大归侨口述史访谈工作举行第一次
碰头会。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陈奕平副院长、
陈文老师与校侨联副主席温北炎、朱红英、曾玉华、曾志
科、刘誉等老师以及第一批受访归侨和参加访谈工作的学
生共20多人在明湖楼碰头,达成由校侨联拟定访谈名单、
协助联络访谈对象,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派出
老师和学生进行具体访谈的合作协议。
2013年10月21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
院和校侨联相关人员在明湖楼举行第二次碰头会,布置第
二批受访归侨访谈工作。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陈奕平副院长、陈文老师同校侨联副主席温北炎、朱红英
、曾玉华,以及第二批受访归侨和参加访谈工作的学生共
30人参加了会议。
2015年7月30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
院和校侨联相关人员召集受访归侨在明湖楼举行第三次碰
头会,将访谈记录纸质版和修改补充意见发给各位受访归
侨,听取他们对暨大归侨口述史的编辑出版意见。国际关
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张振江院长、陈奕平副院长、陈
文老师、梁茂春老师和校侨联副主席温北炎、朱红英、曾
玉华、刘誉以及暨大前副校长黄旭辉教授等30多人出席了
会议。张振江院长、陈奕平副院长分别就归侨口述史访谈
、访谈录出版的重要性和工作情况作了说明,并表示国际
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将大力支持此项工作。陈文老
师就访谈录的出版形式、修改补充意见作了说明。会议最
后达成以连贯性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归侨口述史
·暨南篇》的协议。
此次会议后,我们对访谈记录文字、照片和格式进行
了反复修改、补充和完善,于2017年年中交予暨大出版社
安排进入出版流程。2018年7月4日上午,召集受访归侨在
明湖楼举行第四次碰头会,校侨联名誉主席林伟农、副主
席朱红英,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老师陈文,暨
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冯琳,大部分受访归侨以及参与联络工
作的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几位硕士研究生参加
了会议。会上,受访归侨对出版社的定稿纸质版作最后核
对确认,并签署一份出版使用的授权书。没有出席会议的
受访归侨,我们或发送电子版,或由学生将定稿纸质版直
接送至其家,由他们亲自核对确认并签署授权书。
访谈、将录音转换成文字、照片拍摄和文字图片补充
、编辑、整理,以及与访谈对象沟通核对稿件等一系列工
作是十分辛苦而烦琐的,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工作
全部由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多位老师和数十
位学生历经数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首先是访谈提纲的拟定,先由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
人研究院陈文、梁茂春老师草拟,再征求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曹云华教授、潮龙起教授、张振江教授、
陈奕平教授、文峰副教授以及校侨联副主席温北炎等老师
的修改意见后修订完成。
我们在开始访谈时遇到了困难,个别受访归侨出于各
种各样的担心而不愿接受访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
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的陈深海、曾祥鹏、林锡星、沈新忠
、翁锡辉、陈玉等退休老师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或提供
采访名单,或带头接受访谈,使我们的访谈工作能够顺利
开始。曹云华院长亲自指导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对曾祥鹏老
师、泰国华人李朱先生进行了数次访谈,整理了非常详细
精彩页
曾祥鹏
基本情况
我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印尼西加里曼丹。1940年回国到云南求学,1943年考取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1948年毕业后返回印尼,先后在山121洋南华中学、三宝垄中华中学、坤甸振强中学任校长,去坤甸前在《生活报》任职。60年代初回中国定居,在中国新闻社任职。1980年到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工作,直至离休。我的夫人黄慧女士也是印尼归侨,原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工作。
在印尼
我这一生过得十分曲折,这主要是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我出生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家庭十分贫困,因供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12岁时,我寄宿在三发县姨母家,姨母家也是华人家庭,并且姨夫是管理当地华人社会的头面人物“甲必丹”。但终究是寄人篱下,我过得并不快乐,在姨母家,我的角色不过是个“小跑腿”,经常受姨母使唤出去买东西,买得不合她意,又被勒令即刻去换,反反复复地折腾我,有时店铺的老板也看不下去了,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被如此使唤。
我的这些经历,对我以后搞基金会帮助穷苦学生,在我当校长时给学生免费与半费上学、找老师一起帮助学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在西南联大搞工人运动,我都能和底层人民相处得很好。
我小学在当地华校毕业。我姨夫是当地的“甲必丹”,他受过良好的中国文化教育,对抗战时期国内的处境十分关心。当时他是怎样获取国内消息的呢?说来有意思,就是通过我。他让我每天晚上给他读华文报,有时就念标题,好让他及时了解国内抗战的最新情况。那时也有收音机,但他非要听我念,并且把我的耳朵当成收音机的开关按钮,每次一拧我耳朵,我就要开始读报了。他可不仅是听听新闻而已,还为支持当地华人运动出资出力,每次募捐他们家总是捐得很多,表明他是真真切切地关心国内情况,爱国心这一点毋庸置疑。
说到在他们家的这段经历,不免又让我想起关于他家女佣的插曲。姨母家的女佣有偷吃食物的恶习,姨母姨夫都是知道的,但一直未抓到证据。一次他们在食物上做了记号,第二天果然发现少了一些。他们怎么处理这个女佣呢?鞭打她,这还不够,还让她跪下来,念一百遍“我再也不偷吃食物了”。这个女佣也偷过我的钱,我当时住他们家并没有什么收入,身上的钱大多数是过年时存下的红包。我知道她与我年纪相仿,只比我大几岁。虽然她偷了我的钱,但这确是贫穷逼迫的,我很同情她,也想帮助她,所以我也不计较。
我父亲对小孩的教育非常严格,但不失理性与引导。记得我家旁边有一个电影院,电影院的守门人常常给我推荐好看的影片,还让我免费进去观看。父亲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去电影院里逮我,但抓住我之后并没有责怪我贪玩,更没有因我占别人小便宜而打我,只是耐心地跟我讲这样做不妥的道理。母亲呢,有一颗十分慈爱的心。我幼时喜欢打弹弓,对我这个喜好,她没有反对,只是叫我不要打母鸟,因为母鸟死了小鸟就没有依靠了。后来我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弹弓虽然在手,但不会瞄向鸟儿。
父母的善良品质,对我的言传身教,让我在成长中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善待他人。当时,有一个从30多里以外来的流浪小孩儿,这个孩子在家饱受叔父的虐待,所以就从家中逃出来了。他经常在街头游荡、徘徊,没有地方落脚。当时姨母家在我家附近有出租的房子,平时租出去了就让我们代收房租,那时候正好没人住,我就叫这个小孩睡屋檐下,我觉得这总比他睡在垃圾遍地的街上要好。也有好几次,到了饭点我就偷偷拿一些饭菜给他。父母看在眼里,脸上是会心的微笑,他们对我的行为表示赞许。父母鼓励我乐善好施,让我今后能够在自己生活境遇好转时不断给人帮助。前几年邦戛校友在深圳聚会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出现了,他非常感激我曾经给予他的帮助,我也衷心祝福他生活得更好,他现在已在香港做小生意,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日子。
我的父亲在广东梅县出生,后来随祖父一起到了印尼,后期又返回梅县。我的祖父算得上是山口洋市鼎鼎有名的风光人物,家里也比较有钱,在那个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他的家中已经有了彩电和很多书籍。祖父在印尼不像其他华人那样擅于经商,而是悉心办起慈善事业,他是山口洋市华商会馆的秘书,也曾在加印公会工作过,主要代收月捐(当地华人的定期捐款)。此外,祖父也管理过当地的华文学校。祖父对从故乡来印尼的人十分照顾,专门为他们建了几间小屋。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老乡在屋里抽鸦片,烟斗掉到地上,把整个屋子都给烧着了。祖父也不生气,他说既然屋子被烧了也没办法,幸好人没有受伤。
我父亲是山口洋中华商会的秘书,平日的事务就是收集整理月捐的收据。我家里还专门腾出了一块空地,到了捐款的时候,空地上总是堆满捐献物品,较多的是衣服。抗日战争时期,他十分关心国内的情况,由于当时获取消息只能靠收音机,我们家又没有,他就带我去爱国的华侨商人家里听。那个年代,广播里传来祖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身在异乡的华侨的心。从那时起,一颗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