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推荐、《我们人类的基因》作者最新力作。
一直以来人类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但我们真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真的与其他动物不同吗?《万物灵长》是一趟重新认识地球生命的旅途,将刷新我们对自我与自然的认识。在这里,不止我们人类能生火造物、使用工具。在这里,蟾蜍会打坐,老鼠会后悔,蘑菇会求偶。《万物灵长》也讲述了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揭示了进化如何使我们复杂、矛盾而独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万物灵长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英)亚当·卢瑟福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比尔盖茨推荐、《我们人类的基因》作者最新力作。 一直以来人类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但我们真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真的与其他动物不同吗?《万物灵长》是一趟重新认识地球生命的旅途,将刷新我们对自我与自然的认识。在这里,不止我们人类能生火造物、使用工具。在这里,蟾蜍会打坐,老鼠会后悔,蘑菇会求偶。《万物灵长》也讲述了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揭示了进化如何使我们复杂、矛盾而独特。 作者简介 亚当·卢瑟福(Adam Rutherford),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伦敦大学遗传学博士,英国广播公司(BBC)科学节目Inside Science主持人。曾在学术杂志《自然》工作十余年,并长期为《卫报》《连线》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 他立志科学普及,出版了多部关于和生命起源的畅销著作,参与制作并主持了《细胞》《密码》《扮演上帝——合成生物学前沿》等多部BBC纪录片。 他也是跨界达人,曾担任《机械姬》(Ex Machina)、《特工》(Kingsman)、《末日之战》(World War Z)等电影的科学顾问,自称为“电影极客”。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人类与其他动物 工具 如何成为制造者 工具武装动物 会用海绵的海豚 聪明的鸟类 烈焰使者 猩球大战 农耕与时尚 性 生命之初 求人不如求己 口活儿 爱,无处不在 同性恋 死亡亦无法终结一切 性与暴力 第二部分 万物灵长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基因、骨骼和头脑 24-2=23 手和脚 伶牙俐齿 说吧 字词之内的象征 字词之外的象征 多希望你能看到我用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认识你自己 我无怨无悔 授人以渔 万物灵长 序言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 的杰作!哈姆雷特给予人类 如此殊荣,又接着赞叹——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 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 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 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 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① “万物的灵长”意即动物 中的典范,这一头衔十分精 妙。哈姆雷特认为我们人类 有非凡的能力与无限的智识 ,这种想法也极有先见之明 ——称颂了人类相较于其他 动物的优越性,同时承认人 类也是动物中的一员。莎士 比亚写下这些词句的250年 后,达尔文以确凿的证据把 人类归为动物的一种。生命 之树在40亿年间历经曲折, 不断生长分叉,衍生出10亿 个物种,而人类不过是这棵 树上一根细细的枝檀。包括 我们在肉的所有的有机体共 享一个起源,由同样的生命 密码构成。组成这些生物的 分子大同小异,生长的机制 也并无差别,无非是基因、 DNA、蛋白质、新陈代激自 然选择和进化。 哈姆雷特在赞叹之余, 以反问提出了人类的核心悖 论: 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 算得了什么? 人类的确不同寻常,但 也仅仅是一种物质;我们是 动物,却像神一样行动。达 尔文的描述和哈姆雷特有些 相似,他宣称人类有“似神 智慧”,但不应否认其“体格 中仍具有下等起源永久不可 抹除之标记”。① “人是特殊的动物”这种 想法根植于人类的自我认知 。到底是什么能力和行为让 人类的地位在进化中高于我 们的表亲?是什么使我们成 为动物,又是什么使我们成 为它们的典范?所有的有机 体都必有其独特之处,只有 这样它们才能利用自己独特 的环境并在其中生存。我们 当然认为自己非同一般,但 人类真的比其他动物更特别 吗? 虽无法比肩哈姆雷特和 达尔文,但还有一部现代文 化作品向这种“人类例外主 义”发起了挑战。它就是皮 克斯工作室的超级英雄动画 片《超人总动员》。里面有 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是特 别的……这其实也就是在说 没有人是特别的。” 人类本就是动物。我们 的DNA构成与过去40亿年间 的任何物种没有什么不同。 就我们目前的研究看来,连 DNA之内的编码系统也一模 一样,这个系统由A(腺嘌 呤)、C(胞嘧啶)、T( 胸腺嘧啶)和G(鸟嘌呤) 四种碱基组成。在细菌、倭 黑猩猩、兰花、橡树、臭虫 、藤壶、三角龙、霸王龙、 老鹰、白鹭、酵母、黏菌和 牛肝菌体内,这四种编码都 是相同的。不仅如此,这些 碱基在生物中的排列,以及 合成蛋白质实现不同生物机 能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都 一样。不同种类的细胞共同 协作形成生命,这是科学界 的共识①,而这些数不胜数 的细胞从环境中获取能量的 过程也大致相当。 …… 激进的生理变化常常导 致死亡,而进化是在一个保 守的过程中反复试错。有些 进化而来的特征非常有用, 所以永远不会真正消失。视 觉就是一个例子:能够在海 洋中看到东西,显然为5.4 亿年前首次获得视觉的生命 体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看 到你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向 它们移动,看到想吃你的东 西则可以游开。视觉在进化 中一出现就迅速传播开来。 从那时起,在所有能“看到” 的生物中,光传导(即把光 转化为视像)的遗传程序相 同。与其相对,乌鸦和黑猩 猩都会用弯曲的棍子从树皮 上撬出肥硕的肉虫,但这种 技能是两个物种各自进化出 来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没有 共同的遗传基础。总而言之 ,所有的能力都是进化出来 的,但它们不一定有共同的 起源。因此,解读那些看上 去很熟悉的行为并找出相似 与不同,对于理解人类自己 的进化过程来说至关重要。 本书中对章节进行划分 以便讨论,然而这些属性彼 此依赖。它们在特定的环境 中一步步出现:我们的大脑 优化了,身体变化了,技能 精进了,社交方式也不同了 。我们点燃了火,耕种了土 地,创作了神话,创造了神 灵,驯养了动物。这一切加 上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流动, 文化才得以开端。这些知识 不由一个苹果——苹果是人 类农业智慧的产物——所赋 予,而是生活方式的产物。 我们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血亲聚集成为社群,社群中 又衍生出明确的分工:音乐 家、艺术家、手艺人,猎人 ,厨师,专业人员各司其职 。这些专家的智慧不断传递 ,现代性就这样在流动的思 想中产生。我们可以积累文 化并将其传授给他人,这是 人类独特的一点。信息不仅 通过DNA迭代,还能够往各 个方向,向那些与我们没有 血缘关系的人那里传递。我 们记录知识和经验并与他人 分享,正是在对他人的教授 中、在文化的塑造中、在故 事的讲述中,我们创造出今 天的自己。 达尔文以他一贯的先见 之明,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主教孙雷此前曾主持唯 人类能进步改良之说。人类 能改良最大最速,非其他动 物之所能比较,是故无辩论 之余地,其主要原因在人类 能言语,又能留与其既得之 知识于后世。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是 唯一一个把自己放到光亮处 进行拷问的物种:“我是否 独一无二?”矛盾的是,答 案既是否 导语 《纽约时报》《卫报》《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等媒体一致盛赞。 理科生想看,文科生爱看!《自私的基因》、《丝绸之路》作者力荐。 金句频出,观点犀利,一堂比脱口秀还好看的科学课!爱上科学,从这里开始! 科研界的明星“段子手”,BBC主持人+《自然》资深编辑+《王牌特工》科学指导,带你一瞥生命真谛。 一边爆笑,一边学到:蘑菇难找到配偶是因为动作慢?轮虫不靠雄性能活得更好?小鸟看起无奇但是一天之内能求偶近百次?复杂生命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书评(媒体评论) 进化如何将“一只普通的 猿猴”变成能够创造复杂工 具、艺术、音乐、科学和工 程的你和我,这个问题耐人 寻味。书中描述了一系列令 人眼花缭乱的动物策略和滑 稽行为。 ——《纽约时报》 卢瑟福是一位富有感染 力、机智诙谐的作家。《万 物灵长》是如此耀眼,它向 “我们”这个物种深切致敬。 ——《卫报》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生 物学知识,比从多年的科学 课中学到的还要多! ——彼得·弗兰科潘 历史 学家 《丝绸之路》作者 这本书太带感了,我喜 欢令人惊讶的新奇事实。“ 你不知道吧?在澳大利亚有 一种鹰,它们会捡树枝生火 烤肉吃!”看了这本书,孩 子们会滔滔不绝的。 ——理查德·道金斯 生物 学家《自私的基因》作者 精彩页 工具 人类是善于利用技术的生物。“技术”一词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含义:我在电脑上写着这些文字,编辑窗口后面还开着由Wi-Fi连接的网页浏览器,这类电子设备和电子服务似乎就是当今技术的体现。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观察并得出人与技术互动的三条规则: 1.你出生的时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正常的、普通的,只是世界运行方式中一个自然的部分, 2.在15岁到35岁之间,任何发明都是崭新的、令人兴奋的、革命性的,你可能会在其上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3.到35岁之后,任何发明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当然,媒体似乎一直对新技术持怀疑立场,老年人尤其担心年轻人,常常呼吁:“救救孩子吧!” 这种担忧从古至今都有。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抨击了一种颠覆性的新技术,认为它十分危险,并担心它会惯坏年轻人,他评论道: 学者的灵魂将被遗忘、侵蚀,因为他们不再调动自己的记忆……左耳进右耳出,什么也学不到;似乎全知全能,但头脑空空;虚有其表,令人烦闷。 使苏格拉底如此愤怒的技术,其实是写作。此后过了两千年,到16世纪,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颇有建树的瑞士科学家、语言学家康拉德·格斯纳对信息技术的另一项创新——印刷——也表达了类似的愤怒。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听到类似的言论,换汤不换药。文化技术之所以萎靡不振,似乎都是因为我们与屏幕互动太多。无论在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平台上,大家都在无休止地告诫年轻人不要长时间盯着屏幕,它可能造成潜在的伤害。近年来,从初级的犯罪到疯狂的杀戮,再到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一切都被归因于看屏幕的时间太长。总体来说,这是一种草率的伪科学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条件不清、定义不明。同样是五个小时,沉浸于电子游戏与看电子书的影响相同吗?游戏主题是暴力、解谜还是两者兼有会造成不同吗?如果电子书煽动暴力或教人制造武器呢?在影院看电影和与家人互动玩电子游戏一样吗? 这些问题涉及的数据还没有面世,目前为止的研究要么没有得出任何有力的结论,要么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然而以上舆论至少触及了人们对于技术的顾虑:屏幕占据了我们太多时间,而我们本应在不依赖技术的情况下发挥创造力、发展文化或者表达自我。当然,画笔是一种技术工具,铅笔、削尖的棍子和粒子加速器也是。如果没有技术支持,我们无法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艺术、创意还是科学。你可能会认为唱歌、跳舞甚至某些形式的田径和游泳都没有直接依赖外部技术,可是我女儿在准备跳芭蕾的时候,会把头发高高挽起、喷发胶定型、剪掉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的脚指甲、穿上尖头芭蕾舞鞋。我看着她做这一套准备时总是不禁想,我们人类真是一种文化和存在都完全依赖于工具的动物! 那到底什么是工具?工具有不同的定义,下面一种出自一本关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教科书: P19-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