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汪达之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友开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汪达之评传》是对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先生生平主要事迹进行评述的一本传记文学。
该书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第一流的开拓创新型教育家”“第一流的综合技术教育主将”“优秀共产党人”汪达之先生,在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为中国革命和人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
该书史料翔实、考据确凿、论证有力、诗文互补、文质兼美、通俗易懂,具有史料性、学术性、文学性、教育性和可读性,是一本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理想读物。
该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励志”的重要价值。让这本书走进教室、走进校园、走进书屋、走进图书馆、走进千家万户,汪达之先生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及崇高品质之光,必将烛照着不同人群的平凡生活或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刘友开,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原书记、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导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淮安区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代表作有论著《刘友开:小学语文教学新探索》,诗集《一群小好汉群英谱》等:编著《汪达之教育文集》获淮阴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曾获“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先进人物”“江苏省教研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海探航感动人物等荣誉称号。
目录
像汪达之那样做先生
——《汪达之评传》序/张俊平
有责任的使命担当,有良知的家国情怀
——《汪达之评传》序/刘良业
一部适得其人的传记力作
——《汪达之评传》序/孔凡成
教育之“达”
——《汪达之评传》序/稚吟秋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汪达之评传》序/刘玮
前言
人民教育家汪达之教育思想与实践及现实意义/刘友开
第一章 乱世谋生寻出路(1903-1927)
第一节 美丽碧山苦难家
第二节 流落会馆母撑持
第三节 遗腹子心当拿云
第二章 投奔晓师勇求学(1928-1930)
第一节 两次加入国民党
第二节 晓庄师范试做生
第三节 以陶为师取真经
第三章 临危受命办新校(1930-1935)
第一节 力挽狂澜于既倒
第二节 古庙战神谋革新
第三节 创立基本学生制
第四节 缔造儿童旅行团
第五节 树立正确婚恋观
第四章 宣传抗战万里行(1935-1941)
第一节 为民族生存奋斗
第二节 勇作民众小向导
第三节 誓为抗日做后盾
第四节 唤醒军民齐抗战
第五节 危难之时党指引
第六节 战场摆到大后方
第七节 秘转前后显身手
第五章 敌后办学辟新途(1942-1945)
第一节 两次加入共产党
第二节 敌后办学谱新篇
第三节 为应急需育人才
第六章 烽火姻缘传佳话(1945-1946)
第一节 事业为经恋为纬
第二节 抗战情牵汇苏北
第三节 志同道合结硕果
第七章 北上统领华干校(1946-1950)
第一节 五校急并随军转
第二节 行军途中教学做
第三节 火线办学育雏鹰
第八章 恢复南京晓师范(1950-1951)
第一节 任重道远细运筹
第二节 招生开学闯新路
第三节 成绩卓著创典范
第九章 变换岗位到北京(1951-1961)
第一节 考研进修北师大
第二节 教育部里任专员
第三节 创办普语研究班
第十章 广东民院拓荒牛(1961-1980)
第一节 民族学院奠基人
第二节 捧心奉献铸校魂
第三节 屡遭迫害志不移
第四节 精神丰碑垂青史
读感
火苗在燃烧
——《汪达之评传》读后感/熊西平
教育要重塑汪达之精神
——《汪达之评传》读后感/金矿
浩浩长卷,款款深情
——《汪达之评传》读后感/吴金高
带着汪达之精神的火苗
——《汪达之评传》读后感/朱炜
为继绝学潜心研,点盏亮灯烛照天
——《汪达之评传》读后感/张玲
后记
四十年来磨一剑
——《汪达之评传》代后记兼谈汪达之的“伟大之处”/刘友
序言
认识特级教师刘友开已
逾20年,在我的印象中,
他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研
究意识和写作才能的诗人
教师。他有许多著述,《
汪达之评传》是他“四十年
磨一剑”的又一部力作。众
所周知,人物评传难写。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
物评传需要作者穿越历史
时空,与人物对话交友,
方能得其精神。1979年,
刘友开到淮安县新安小学
工作,置身汪达之先生曾
经坚守的地方,感受汪达
之先生的教育精神,并在
日常教学与教研之中身体
力行。他一路追随,一路
行思,1995年编辑出版《
汪达之教育文集》;一路
追随,一路传承,达之先
生的思想精神已经深深地
烙印在刘友开的心中,《
汪达之评传》就这样自然
而成。
汪达之是民国时期伟大
的教育家,是陶行知的学
生。在乱世之中,汪先生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守与
奔走,开创与奉献;在混
沌之际,他教人自立,教
以成人,为教育树立师之
典范。汪达之先生一生践
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
根草去”,展现和代表着民
国教育家的品格与形象;
先生又是独特的,一生平
民,默默奉献、刚毅坚卓
,彰显着卓尔不凡的人生
态度、教育境界和思想品
格。
人生态度:天行健,君
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当厚德载物。感怀中
华之士汪达之!先生修身
立德,士者胸襟。在艰苦
的岁月里坚韧不拔,开拓
进取;在不平凡的乱世中
修身传道,遍育桃李。先
生生于苦难之家却不困于
斯,在动荡的社会中奔波
求学,百折不挠寻觅曙光
。最令人动容的是先生参
加晓庄师范学校招生考试
,因身体虚弱而名落孙山
。先生心有不甘,连续数
日在学校门口等候校长陶
行知先生,为实现国民教
育、展现救民救国理想而
奋力争取,竟被破格录为“
试做生”。先生身处逆境却
依然心胸豁达,心怀国家
人民大众,心系国家安危
,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可见
一斑。山雨欲来风飘摇,
力挽狂澜于既倒。蒋介石
反动时期,晓庄师范学校
遭遇强制封闭,淮安的新
安小学也遭遇危急。地痞
奸人群起争之,官司申诉
数次,历经两年有余。达
之先生机智应诉,义正言
严,威武不屈,据理力争
,于恶劣环境之中构建教
育的宏伟蓝图,除旧布新
育新人。哪怕是到了花甲
之年,先生依然不坠青云
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默默躬耕,拓荒开创。
先生一身正气,一生正义
,勉励吾辈!
教育境界:捧着一颗心
,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敬仰人民教育家汪达之
!先生创办新安小学,于
艰难险阻中毅然坚守,教
育新民;缔造新安儿童旅
行团和率领新安旅行团,
于民族斗争的旋涡里历练
中国少年,以生活教育自
觉觉人,自立立人;奔赴
全国宣传抗日救国旅行修
学,于民族危亡国难危急
时刻呐喊奔告,唤醒国民
爱国情怀,广大先业;投
身苏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
地教育建设,于烽烟战火
之中致力于新民教育,积
蓄革命力量;统领华东干
部子弟学校随军北撤南下
进行火线教育,于乱世之
中开展思想政治和科学文
化教育,为新中国培育治
国人才;恢复南京晓庄师
范学校复兴教育之教,继
承知行合一传播新知;在
教育部从事师范教育和负
责普通话语言研究班工作
,实事求是,辛勤耕耘,
责任担当。花甲之年毅然
奔赴广东民族学院拓荒民
族教育,于国家所需之地
安身立命,鞠躬尽瘁。在
精神贫瘠的年代,先生以
悯怀宽厚之心体察社会情
状,以热忱的革命教育信
仰开拓创新,躬耕实践,
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令
人慕之敬之!
思想品格: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致
敬优秀共产党人汪达之!
先生立天、立地、立志、
立人,以坚定的革命信仰
和爱国情怀,勇担历史使
命。在国民党反动时期,
先生临危受命,在淮安创
办新安小学,“为旧教育唱
葬歌,为新教育唱进行曲”
,破旧立新,觉新新人,
行知精神可鉴。在民族危
亡之际,先生为民族生存
而行走万里,带领新旅“小
好汉”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唤醒民众爱国意识。尤其
是在武汉宣传抗日时,面
对生存压力和国民党的“收
编”利诱,先生誓死护卫,
不惧不畏,爱国精神、民
族气节可鉴。新中国成立
,百废待兴,先生勇担南
京晓庄师范学校筹备恢复
之大任,继承行知教学做
,为太平盛世人才培育奠
基。先生坚定的革命信仰
和政治理想,令人敬之畏
之!
《汪达之评传》的精彩
不止于内容,还在于诗文
结合的表达艺术和严谨考
证的学术态度。全篇共十
章,作者为每一章都拟了
一个用整齐的诗句,十个
标题连在一起,俨然一首
律诗,展现先生一生的情
怀信仰。不止于此,作者
还在每一节中下功夫——每
节开篇,先以简洁凝练的
诗抒情言志,再以生动形
象的文章娓娓道来。诗言
志,文载道。这样的表达
方式,使得先生的精神信
仰力透纸背,传于世,达
于心,统于行。如此可见
作者的文字素养。《汪达
之评传》是一部记录客观
、评述得当的人物评传,
也是一部严谨求证的科研
著作。作者知人论世,通
过第一手材料评价先生作
为之事,如新安旅行团部
分团员
导语
汪达之,1902年5月6日生于安徽黟县碧山村。他是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学生。曾受陶行知委托,担任晓庄师范在苏北的特约中心学校——新安小学的校长,是我国著名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解放战争期间,曾任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督学,华中、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本书评述了汪达之创办新安小学,创造性地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培养优秀人才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总结汪达之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学校教育、旅行修学教育和儿童教育、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综合技术教育等领域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后记
四十年来磨一剑
——《汪达之评传》代
后记兼谈汪达之的“伟大之
处”
刘友开
汪达之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他对中国人民的教育
事业有什么样的卓著贡献
,以及他有哪些宝贵的革
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对于
这些问题,我已在本书的“
代前言”和正文中做了比较
具体的阐述,这里不必再
作赘述。但我想借此写“代
后记”之机,先谈一下对汪
达之“伟大之处”的几点认识

一、汪达之为人的“三张
名片”
汪达之的“伟大之处”,
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张名
片”,即第一流的开创型教
育家、第一流的综合教育
主将、优秀共产党人。
(一)第一流的开创型
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
4月21日的《时报·教育周刊
·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号发
表的题为《第一流的教育
家》中就指出:“依我看来
,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
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
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
的人物。一(是)敢探未
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
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
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
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
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总体来说,创造、开辟
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
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
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
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
,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
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
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
过去!”
从这种意义上说,汪达
之则可以称得上这样第一
流的开创型教育家。他在
任新安小学校长期间,所
创立的基本学生制的办学
新机制与新安儿童自动旅
行团赴沪旅行修学的成功
实践,和亲自担任“顾问”率
领新安旅行团,在奔赴全
国宣传抗日救国、唤醒民
众、共赴国难的历时17年
、行程5万里、足迹遍布全
国22个省份的征程中,培
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的伟大
壮举,以及统领华东干部
子弟学校师生随解放大军
北上南下,在火线上办学
进行流动教育的罕见奇迹
等,都可称得上在当时教
育界“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
伟大创造和“敢入未开化的
边疆”的勇敢开辟。这样的“
创造”和“开辟”,至今仍堪
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伟大奇迹。这种创造精神
和开精互也仍有历久弥新
的生命力和值得借鉴的现
实意义。
因此,说汪达之是“第一
流的开创型教育家”,应该
是实事求是的。
(二)第一流的综合教
育主将
纵观汪达之的教育思想
与实践,可以集中地归纳
到“综合技术教育”上来。何
谓“综合技术教育”?用今天
的话说,就是人的核心素
养,就是立德树人的素质
教育,就是把学生塔关成
左他知羊造笔方而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汪达之所创立的“综合技
术教育”思想不是空头理论
家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而
是从他长期的办学实践和
多年来的革命斗争中创造
性地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
理论,通过亲身试验、践
行、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
的创新教育实践经验。
例如,他在《新安小学
四年来在实际生活的体验
上所找到的理论》中,就
把他在接办新安小学后,
创造性地实践陶行知生活
教育理论(其本体论为:
生活即教育;领域论为:
社会即学校;方法论为:
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经验
概括为以下的五个方
面:“1.指导劳动者取得现
实生活需要的教育。2.指导
生产者创造平衡的新社会
的学校。3.用体力从事于劳
动生产的真本领以锻炼脑
力的教育。
4.指导学生自动地组织
集团以解决生活需要的学
校。5.科学与艺术综合的生
活进程。”
再如,汪达之率领新安
旅行团奔赴全国宣传抗日
救国,在旅行修学中培养
抗战建国人才,历时17年
、行程5万里、途经全国22
个省市,既为抗日战争和
民主中国的胜利做出了特
殊的贡献,又创造了中国
革命教育史和中外青少年
儿童革命运动史上的伟大
奇迹,就是一个有力的实
证。
又如,汪达之对于“综合
技术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
,也是根据建国初期我国
教育制度的欠缺和全国教
育建设的需要,提出的具
有战略远见的教育思想。
1953年,时任国家教育
部师范教育司专员的汪达
之在《为教育部党组建议
》之中,就“一而再再而三”
地向教育部党组提出建议
:“一、关于综合技术教育
应提到我们工作日程上来
,使我们教育思想成为完
全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所
指导的,把过去教育实施
上不提综合技术教育任务
,使我们的技术教育在理
论上长期残缺的情况改正
过来。二、认真清理一下
长期对综合技术教育的不
够重视的原因,并正确地
做出对实施切合当前需要
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决定。
三、如果认为涉及面大,
不能轻做决定,就要求你
们将原建议直接反映到党
中央文教负责部门考虑,
务期得到结果。事关党与
国家教育事业带根本性质
的问题。故不惜一而再,
再而三的建议。四、我们
都是为国家管理普通教育
的领导机构,因而和实施
综合技术教育的关系就更
加密切。我们党领导着建
设的人民国家,对实施综
合技术教育也就是党的历
史任务。我们部相当长期
的没有提出综合技术教育
的任
精彩页
对每个人来说,家乡和家庭都不可选择。假如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和一个美好的家庭那是最幸运不过的了。但是,如果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却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则是幸运中最大的不幸。正如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篇语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民教育家汪达之,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美丽的家乡却是一个不幸的家庭,甚至几乎是一个极为不幸的家庭。
谁人不说家乡好?家乡美丽赛金宝。汪达之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家乡,但汪达之出生的那个家庭在旧中国的那个时代中,却是极为不幸的家庭。汪达之的原籍是安徽省黟县。1903年4月21日(农历三月廿四日),汪达之就出生在黟县的一个小山村——碧山村。
第一节 美丽碧山苦难家
文化名城物华地,河川壮美众山连。
尊师重教正风气,尚学崇文育俊贤。
长夜当头失佳运,汪氏遗腹坍家天。
可怜老小无依靠,生活清贫苦难牵。
从黟县到安庆:长夜当头失佳运,汪氏遗腹坍家天
1.山河壮美碧山村
黟县,今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古徽州六县之一。地处皖南山区西部,黄山西段横亘县境中部,三府尖海拔1227米,为全县最高点。南部盆地群山环抱,清溪南流。中部山岭为长江、新安江分水岭。岭北诸水为青弋江上源,岭南诸水为横江源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795毫米。矿藏有石煤、石灰岩、石英、瓷土、钒、铁等。皖赣铁路和326省道横穿县境南部,218省道纵贯南北。
黟县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古民居闻名遐迩,其中西递古村落、宏村古村落皆为世界文化遗产。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程氏宅、胡文光牌坊、其中西递清代居民建筑群、舒庆余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总面积857平方千米,辖8个乡镇,总人口9.67万,建置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黟县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田园风光迷人。据说陶渊明游历于此,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李白居此十年并题诗赞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弊且又讨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2.历史文化名城地
碧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山村。它曾经有过显赫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歙州所治,先于新安郡,治所起初也不在歙州:歙州置于隋开皇九年(589),治海宁县(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大业三年(607)改为新安郡,十三年(617)移治歙县(今安徽歙县)。至唐武德四年(621)复为歙州。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书法家汪联松的故里。
碧山村位于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北枕黄山余脉——碧山。这是一个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村内有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遗址,明代私塾“耕读园”,清代古塔“云门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尚有100多座。
汪达之出生的家乡不能不说是一个幸运的美丽地方。但是,汪达之的家庭却不得不说是不幸且苦难的。
3.汪氏遗腹坍家天
汪达之的父亲汪如海,是一位乡村的私塾先生兼郎中。在汪达之出生之前,汪如海在去南京科举考试的路上染上风寒,客死他乡。他没有留下像样子的房屋,更无可观的遗产。汪达之是遗腹子。汪达之的母亲虽然不识多字,但却是一位很有见识且十分贤惠能干的家庭妇女。她年轻守寡,有四个孩子,即在汪达之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这样的农村生活,非常艰难。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