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癌症来敲门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曹朝荣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为肿瘤专科医师,本书作者行医40余年,舌癌开刀存活第20年。他以自身的专业才学及罹癌的亲身经历,酝酿、发酵、写作10年,完成这部医学科普读物,向读者、罹癌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了正确的癌症诊断方法、医疗资源选择、主要治疗方式、癌症预防及安宁疗护等方面的知识。医师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使他既能结合自己的抗癌经验、从患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又能结合自己治疗癌症的经验、通过专业的医学知识去解答问题。本书不仅为一般读者、罹癌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系统、全面、可信的癌症防治知识和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也为医界同行树立了医者仁心的哲学典范。 作者简介 曹朝荣,中国台湾癌症医疗权威,著名内科专科医师、肿瘤专科医师、血液专科医师与安宁缓和专科医师。毕业于高雄医学院医学系,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历任成功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科教授、主任,成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部主任、血液肿瘤科主任,柳营奇美医院创院院长。行医40余年,作育英才无数,一生贡献医界,仁心仁术。 曹朝荣在成大医院服务时建立“缘恩病房”,这是台湾第一个在内科部成立的安宁病房,内科住院医师可在此学习照顾临终患者。担任柳营奇美医院院长期间,他成立多功能癌症医疗照护团队,首创“0800癌症病友生命线”,为癌症病友及家属提供24小时咨询专线。2018年,他开办“癌症哲学门诊”,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医疗行为,不开立医疗处方笺,只依着患者主动提出的话题会心对谈的门诊,通过专注地倾听患者的叙述,同感共情患者的担忧和焦虑,用关怀的话语接纳、支持和鼓励患者,让他们得以纾压,并生出一些面对生命的力量。 目录 引言 对不起,敲错门了 第一章 当癌症来敲门,您听到了吗 临床诊断≠确定诊断 ◎什么是“确定诊断” ◎切片的重要性 癌症问诊的三条建议 ◎如何选择医院、科别 ◎寻找好医师的秘诀 ◎寻求第二意见 “偏方”的诱惑 ◎保健食品的危害 ◎癌症的治疗,没有另类疗法的空间 ◎辅助疗法,真能1+1≥2吗 患者的抉择:治,还是不治 ◎在意治疗的不良反应更甚于生命,将因小失大 ◎癌症治疗的选择,常须两害相权取其轻 ◎善用其他病友的案例,鼓励对接受治疗犹豫不决的患者 ◎不要错过黄金治愈的时机 ◎善用团队资源,协助患者做出正确选择 ◎决定命运的,是我们的选择 第二章 细说从头话癌症 癌症概分两大类 ◎不同的名称,代表不同属性的肿瘤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也要小心 ◎癌症的前身:癌前病变 ◎癌症并非单一的疾病 癌症细说从头 ◎人体的起始 ◎致癌基因VS抑癌基因 ◎癌细胞的超能力 厘清癌症迷思:哪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左右了我们 ◎癌症会遗传吗 ◎癌症会传染吗 癌症的症状 ◎癌症一定会有症状吗 ◎有症状不一定有病,没症状不一定没病 ◎小心“持续性”的异常症状 ◎“症状轻重”不等于“病情轻重”,不要被症状给骗了 ◎症状只是一个讯号 ◎没有任何症状却已有癌症存在 ◎极少症状为癌症所独有 常被漠视的危险:癌症相关的血栓栓塞症 ◎留意临床症状和表征 ◎发生风险与癌症种类、严重度有关 第三章 癌症治疗前的准备 癌症分期 ◎看懂癌症分期的TNM ◎影像检查是最常用的癌症分期工具 ◎病理分期是癌症治疗的重要依据 ◎影像检查的异常,常须由病理诊断给出明确答案 ◎为何不推荐癌症患者做更多的影像检查 ◎如何读懂病理报告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监测癌症变动的工具 ◎肿瘤标志物不是诊断癌症的工具 治疗目标的设定 ◎目标设定的考量:以乳腺癌为例 ◎目标设定的考量:以找不到原发部位的转移性癌症为例 ◎了解疾病信息的途径 ◎癌症治疗准则提供的标准疗法,是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法 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告诉我们的事 ◎新药上市的基本门槛 ◎新药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在不同期别的进行重点 ◎勿贸然使用未经大规模临床试验科学验证的方法 ◎要留意药物说明书上的警语 ◎晚期癌症抗癌药可用于早期治疗吗 ◎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事件 ◎如何避免新药的不良反应 ◎落实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 ◎易瑞沙事件的教训 沟通与共享决策 ◎患者、家属与医疗人员形成团队,共同合作,达成治疗目标 癌症患者旅程的轨迹 ◎治愈性治疗之路 ◎缓和性治疗之路 ◎在患者身上总能看到令人敬佩的韧性 第四章 癌症的治疗 癌症治疗前的准备 团队合作的医疗 ◎照顾患者,需要跨专业的合作 ◎团队合作是“以患者为中心”照护模式的灵魂 什么是确定性治疗 手术治疗 ◎最新颖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 ◎转移病灶切除是转移性癌症的确定性治疗 ◎开刀手术在缓和性治疗中的角色 放射线治疗(放疗) ◎为了救命,放射线治疗要承担的代价 全身性治疗(化学治疗、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免疫疗法) ◎认识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 ◎支持性照顾 ◎靶向治疗 ◎癌症的免疫治疗 精准医疗 ◎精准医学应用于癌症医疗的时代已来临 ◎液态活体检测(液态切片) 治疗后的评估 ◎症状的评估 ◎不良反应的评估 ◎疗效的评估 ◎影像检查的评估 ◎五年存活率=痊愈吗 当治疗碰到瓶颈:绝望之际的癌症医疗 ◎绝望之际,寻求出路的正道 ◎医疗极限非绝对,而是相对的 ◎治疗出现瓶颈时,医患间应做的沟通 ◎医疗的哀愁:永远充满着不确定性 ◎放手与不放手的挣扎 ◎放手需要爱与勇气 ◎治疗三问 ◎为自己做好末期医疗的准备,是送给挚爱至亲最好的礼物 ◎向奥利弗·萨克斯学习面对死亡 ◎除了死亡那一天,其他的每一天我们都活着 第五章 拦截癌症来敲门,从生活细节做起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改变生活形态,降低罹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轮班工作者,罹癌风险高 ◎室内日晒机的致癌风险 致癌的危险因子 ◎烟是一级致癌物 ◎饮酒 ◎槟榔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台湾地区十大癌症的危险因子及癌前病变 ◎致癌危险因子自查 改变生活习惯,拦截癌症上身 ◎拦截癌症,从生活细节做起 ◎调整生活习性,操之在己 ◎饮食与癌症 ◎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糖分的摄取与癌症 ◎素食 ◎ 序言 为何还要再写一本癌症 的书 老病、死生是人的宿命 ,贤人圣哲也好,贩夫走卒 也罢,都免不了得走这一回 。当癌症来敲门,几乎没有 人能笑脸相迎。不少人确诊 癌症之后,总会问:“为什 么会是我?”纵使每天吞云 吐雾,超过30年烟龄的老烟 枪得了癌症,也照样问:“ 为什么会是我?”大哉问脱 口而出,显见罹癌后既惶恐 又茫然的心情之外,对癌症 的认识想必也是一知半解, 既熟悉又陌生。自1982年 以来,癌症一直是台湾死因 之首,3~4位民众中,就有 l位(2018年在台湾癌症死 亡占所有死亡的28.2%)是 拿着癌症的签证通关上天国 的。 美国癌症相关统计资料 显示,男性一生罹患癌症的 风险为40.1%,女性为 38.7%;而日本国立癌症研 究中心2019年公布的资料 中,男性一生罹患癌症的风 险为63.3%,女性为48%。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每2~3 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会罹 患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癌症! 癌症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 都会遇上的疾病,不是自己 得了,就是最亲近的家人得 了——罹患癌症,只是早晚 的问题,更遑论把致癌危险 分子当莫逆之交的人了! 20世纪末以来,癌症医 学突飞猛进,由于癌症治疗 的进步以及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的普及,癌症的控制在 点、线、面都有突破性的进 展。五年存活是癌症体验者 的里程碑,过了五年,通常 也预告此后癌症复发的概率 将大幅降低。从美国、日本 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 状况来看,2010-2011年确 诊癌症的体验者,其五年存 活率,美国为67%,日本为 66.4%,中国台湾地区为 56.7%,都已有超过半数的 体验者能到达五年存活的里 程碑。再由美国儿童(0~ 14岁)癌症及青少年(15 ~19岁)癌症的统计资料来 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 儿童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为 58%,2009-2015年确诊的 体验者五年存活率已高达 84%,青少年也由68%攀 升到85%,更明显看出癌症 治疗的进步。日本2003- 2006年确诊癌症,在全国 20家癌症专门医院诊治的体 验者,十年存活率已经有 57.2%,澳大利亚甚至预估 2011-2015年确诊的癌症体 验者,将有63%可以存活超 过十年,若癌症体验者能存 活超过十年,癌症再复发的 概率已经相当低。虽然人类 尚未完全征服癌症,然而医 学日新又新、治疗方法时有 突破与进展,癌症已经是可 以治愈的疾病,是需要被大 家重新认识的癌症常识,而 我们也正处在这个时代,见 证和体验着癌症医疗的快速 发展。 或许还是有很多人有着 罹患癌症等于被宣判死刑的 观念,或者认为罹患癌症犹 如“死亡ing”,生命正向死 亡飞速奔去。其实我们身边 有太多早在十几二十年前确 诊并治疗的癌症体验者,他 若不说,我们绝不知他曾身 患重病。早年癌症被认为是 绝症,如今确实已可治愈, 是可以让人长久存活的疾病 。不过,还是有些癌症不易 早期诊断,诊断后也不易治 愈,整体来说,仍然有三四 成的癌症体验者,因为癌症 致使健康和生命安危受着极 大的风险,癌症导致死亡的 威胁仍未完全离去!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自2017年开始, 每年会进行一次全国癌症意 见调查,连续几年下来,发 现美国民众对癌症的认知与 事实有很大的落差。2018 年进行的第二次意见调查中 发现,竟然有四成民众天真 地认为替代治疗可以治愈癌 症;2019年的第三次调查 发现癌症信息过于泛滥,有 2/3的民众不晓得哪些癌症 的信息是可信的。市面上关 于癌症的书籍比比皆是,网 络上癌症相关信息更如浩瀚 汪洋,其中不乏“癌症不是 病”“癌症不必治疗”“癌症不 药而愈的方法”等否定癌症 正规治疗的荒诞不实论调, 更有不少是挖大洞诱人跳入 的陷阱,或将假科学包装成 癌症新知,引人上钩的广告 。事实上,大部分民众对这 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很难辨识 真伪,看了被洗脑、受影响 者众。受影响而能不受骗的 ,肯定不容易,民众常在错 误的信息中迷失自己。 多年来在癌症医疗的第 一线工作,陪伴许多癌症体 验者和他们的家属前行,时 至今日,仍时常听闻面对癌 症的那些令人痛心扼腕的故 事,比如: 有了症状,逃避不处理 ,或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直到症状严重到影响生活, 迫不得已才上医院就医,多 是为时已晚。 对癌症的治疗带着刻板 印象,害怕接受治疗,没有 选择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直到病情很严重,才心甘情 愿地去接受正规的治疗,自 然也常错过治愈时机。 接受治疗的体验者,在 不正确、夸张不实的广告中 ,常常花冤枉钱买了一堆以 为对治疗有益的辅助品。 当治疗遇到瓶颈时,不 少体验者或家属在贩卖假希 望的产业中寻求一线生机, 反遭人落井下石。 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这些 故事,民众对癌症与治疗没 有正确认识,社会又充斥着 夸大不实的营销术,病急心 慌下,让那些不正派的方法 有机可乘、误人性命,着实 令人扼腕。长年对此有感却 半声不吭,我实感为自己的 良知、专业汗颜,不安义愤 积累至此,来自良知的呼唤 ,以及想对专业、对社会尽 份责任的念头也就油然而生 ,写书 导语 本书作者曹朝荣,行医40年,舌癌开刀存活第20年。他以自身的专业才学,以及罹癌的亲身经历,酝酿、发酵、写作10年,完成著作《当癌症来敲门》,使民众透过阅读,了解正确的癌症知识、医疗方式及罹癌心理历程、辅助治疗以及生活上必须注意的事项等,定格了行医与伴行珍贵的经验与哲学典范。 后记 当癌症来敲门,由不得 我们不开门,癌症就在我们 身边,已是人间常客。大众 之所以那么害怕癌症,与其 说癌症是严重、可怕的疾病 ,我倒认为大多数的恐惧来 自对癌症的无知、缺乏正确 的认识。虽然现在网络发达 ,民众可以从上面大量汲取 信息,但对某些似是而非的 信息,大部分人仍然很难判 断真伪,反而迷失在错误的 观念、不正确的讯息当中。 面对癌症,确实不少人 会对自己的健康、对未来失 去信心,但是别忘了,在我 们身上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 韧性,支撑我们顺应各种生 命困境。癌症导致死亡的威 胁仍在,但是随着医学的进 步,癌症已经是可以治愈、 能与我们长久共存的疾病。 与前来敲门的癌症交手 ,越来越多的民众或家属会 做足功课,做好准备。出版 这本书的目的,便是希望以 此书为桥梁,让大众对癌症 与癌症治疗先有正确概念, 再进一步以实证的态度寻查 与自己疾病相关的信息。得 了癌症可以不是弱势,更不 能失智,知识就是力量,可 以引领我们做出理l生的判 断、明智的抉择,当癌症来 敲门时,才能以乐观的态度 平安开门。 行笔至此,身舒心松, 多年来想写一本癌症医疗书 籍的念头,总算在行动中付 之实现。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不仅可以为一般读 者,尤其是癌症患者及其家 属提供全面、可信的癌症防 治知识,也从人道主义和医 学哲学的高度给予癌症患者 接纳、支持和鼓励,让他们 获得更多面对生命的力量。 ——支修益 中国抗癌协 会科普部部长 精彩页 第一章 当癌症来敲门,您听到了吗 在台湾,不到5分钟就有1人诊断为癌症体验者,一旦真正罹患癌症,您就需要以下知识,以便从容应对了! 身体有状况时,可能会发出警报。当癌症来敲门,您听到了吗?当不速之客“癌症”登堂入室…… 46岁的周先生,连续腹泻了两周,服用止泻剂后症状得到改善,生活恢复正常,不过两个多月后再度出现腹泻,做了大肠内镜检查后确诊是大肠癌,手术后病理报告结果是癌症第三期,有淋巴结转移。 60岁的吴先生,三个月前开始咳嗽、咯血,后来咯血状况好了就不再重视,但咳嗽没有好转,近来甚至影响睡眠,就医后确定是肺癌第四期,已有右侧肋膜积水。 32岁的陈小姐,近半年来断断续续有右侧流鼻血的症状,起初并未多加理会,家人发现她右耳下方肿胀,就医后确诊为鼻咽癌,已是局部晚期。 以上案例都显示癌症突然来敲门,常使人如遭晴天霹雳,措手不及,一下子天地变色,整个生活全都乱了套! 临床诊断≠确定诊断 ◎什么是“确定诊断” 一般来说,癌症的“确定诊断”必须要有病理组织学上的切片结果。一些状况如急性白血病,用细胞学的诊断就可以确诊。然而,细胞学的诊断对于一般癌症会有些误差,如果有针对病灶处做切片送病理检验的确定诊断,会是一个科学、精确的诊断。 某些状况下,允许影像检查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肝癌是少数的例子。越来越多欧美专业学会主张,若患者做了很多影像检查,高度认为是肝癌,而且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0Iein,AFP)的数值也高到某个程度以上,就可以视为肝癌处理。这是因为约七八成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会增加做切片的风险。 不少B型肝炎(乙肝)病毒带原、慢性肝炎,或c型肝炎(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长期追踪肝脏状况。某天做腹部超声波时,医师说他的肝脏好像有一个病灶,必须再追踪或做其他影像检查,排除恶性的可能,患者一听就被吓到了,心想:“啊,糟糕!这是恶性的!”回家后就四处告诉亲朋自己得了肝癌,然后呢,各种民间疗法、另类疗法或偏方也跟着接踵而来。身体某部位发现异常,在还没确定诊断之前,持续观察、追踪常是必要的,然而患者常常把自己当作已经是有病的人,就像前面案例提到的情景,医师说的肝脏病灶也可能是一种再生性的结节,是良性的变化,患者却已把它当成肝癌,后来确认不是恶性病灶时,患者还误以为是吃了那些偏方才让肝癌不见的。这种以误传误的故事还不少见。其实影像检查结果充其量只是临床怀疑,属于临床诊断而已,并非确定的诊断。 2011年,阿根廷女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在连任选举前接受颈部超声波检查,发现甲状腺有异样,做了细针穿刺抽吸的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结果是恶性甲状腺癌。次年,她连任成功后开刀拿掉整个甲状腺,但是完全没有看到恶性的病灶,抽吸的检查是伪阳性(假的阳性),并非恶性。以甲状腺抽吸细胞学检查而言,伪阳性发生的概率约30%(0~8%)。 选择做切片的位置是一项很重要的医术,和临床经验的成熟度有关。例如,患者健康检查时胸部X线发现胸腔内有一个肿瘤,详细做了病理学检查,发现左侧颈部下方有淋巴结肿大,摸起来像是异常的病灶,此时不必由胸腔内病灶着手,直接由切除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做病理切片检查,化验后就可以确定是哪一类型的疾病,从而推敲胸腔内肿瘤的状况。 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