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十年不可辜负的20岁到30岁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梅格·杰伊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博士,20多年来一直与20多岁的年轻人打交道。她以实际生活为灵感,撷取真实的生命故事,并以充满智慧、同理心和建设性的语言,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平等和直接地对话,为我们至关重要却又困难重重的年岁,开出了一剂心理良药。
“30岁是新的20岁”这一文化告诉我们,20多岁并不重要,人在20多岁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随意挥霍。有人说,20多岁是青春期的延续;还有人说,20多岁是成年前的演习。但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博士认为,这类流行文化和错误信息正将年轻人引向歧途,让他们误以为20多岁无关紧要,但事实却与此相反:20多岁,是成年期极为关键的十年。
本书源于作者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与教学实践,书中内容融合了成人发展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及来访者和学生们所分享的真实案例和故事。同时,本书引用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神经科学家、经济学家、人力资源主管及生育专家对于20多岁的看法和洞见,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成长工具,向我们揭示了20多岁的独特力量,以及20多岁的这段时光是如何塑造和影响我们的人生的,并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让20多岁活得不辜负。
作者简介
陈能顺,毕业于中山大学,原AIESEC中国大陆区副主席,现走在生命教练的路上。
目录
读者反馈
作者手记
更新版序:献给21世纪的所有年轻人
阅读指南
前言 什么是不可辜负的十年
引言 真正的人生
工作
1.身份资本
2.弱连接
3.未知的已知
4.Instagram上的完美人生
5.追求荣耀
6.定制化的人生
爱情
7.台面上的话题
8.选择你的家庭
9.为爱失去自尊
10.同居效应
11.彼此合拍
12.二十九问
大脑与身体
13.为未来着想
14.一项社会实验
15.冷静下来
16.由外而内
17.融入社会
18.你的身体
19.以终为始
后记 我的未来会好吗
致谢
译者后记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注释
序言
献给21世纪的所有年轻

本书是为20多岁的年轻
人而写的。即使我已在本书
英文版副书名中写下“你的
20多岁为何很重要”,在此
也值得再次声明。这是因为
家长们往往会认为这本书是
写给他们自己看的,我的同
事们会认为这本书是写给其
他心理咨询师和学术专家看
的,而当20多岁的年轻人跑
过来问我“你这本书的受众
是谁”,我回答“是你”时,
他们似乎既惊讶,又喜悦。
我喜欢和20多岁的年轻
人平等而直接地对话。相较
于许多人在背后议论20多岁
的年轻人,我这样的方式倒
显得奇怪。但在我看来,20
多岁的年轻人也是成年人,
他们有权参与到关于自己的
对话中,而不是被撂在一旁
不予理会。流行文化或许让
我们认为,20多岁的年轻人
太过懒散、叛逆而不会参与
到这样的对话中,但事实并
非如此。我几十年的心理咨
询经历和教学经历告诉我,
20多岁的年轻人渴望有人以
真诚和信任的方式与他们谈
论自己的生活。
在本书中,我将借由实
证研究和临床经验来打破各
种有关20多岁年轻人的迷思
。譬如:30岁是新的20岁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
;推迟做一件事,等于更好
地做这件事。我想,认为20
多岁的年轻人不会对这些内
容以及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感兴趣,这个想法本身或许
就是最大的迷思。
本书英文版自2012年首
次出版以来,已成为全球最
受欢迎的有关20多岁年轻人
的读物之一,而它最多的(
同时也是最好的)受众便是
20多岁的年轻人自己。没错
,自出版之后,读者纷纷来
信和我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感
动。有家长说:“我对今年
母亲节的唯一期望就是,我
20多岁的孩子能读一读你的
这本书。”还有30多岁的读
者向我诉苦:“我真希望自
己20多岁时就读过你的书。
”(不过,追求自己想要的
人生这件事,无论何时都不
晚。)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无
数20多岁年轻人的反馈和分
享,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和社
交媒体告诉我,这样平等而
直接的对话对他们来说意味
着什么。
可问题是:为什么他们
在此之前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或许,这与我们的文化
环境有关。在大家眼中,20
多岁的年轻人还不够成熟。
似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的内容或婴儿潮世代和X世
代记者对他们的新闻报道,
就代表了他们的一切。不过
,这很可能还和我的工作内
容有关。因为心理咨询,我
得以窥见他们不为人知的一
面。自1999年起,我便已
经开始和20多岁的年轻人共
事。如今的年轻人或许会被
贴上“社交媒体重度使用者”
的标签,但如果你听过他们
在心理咨询室里倾诉的内容
,你就会知道,他们在社交
媒体上分享的内容,其实远
非他们的真实生活。因为工
作的缘故,我知道一些大家
不知道的信息;有些信息和
事情,甚至连20多岁的年轻
人自己也不知道。
当有人敢于和他们谈论
那些他们不敢谈论的事情,
或敢于帮他们直面那些他们
不敢直面的现实时,20多岁
的年轻人往往会感觉如释重
负,甚至更有能量。虽然这
样说似乎有违直觉,但我的
经验告诉我,来访者及读者
都不怕被问到尖锐的问题;
他们只怕没人问这些尖锐的
问题。当他们听完我要说的
话之后,他们最常见的反应
不是“不敢相信,你居然告
诉我这些”,而是“为什么没
有人早点告诉我这些”。
所以,我就直说了。
20多岁,不可辜负。你
人生中80%的最具决定性的
时刻,都发生在35岁之前。
你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将会
决定你未来的赚钱能力。20
多岁时你的社交圈将扩至最
大。20多岁时你的生育能力
将达到顶峰。超过一半的人
到了30岁会有自己的伴侣,
无论是正在约会、同居,还
是已经结婚。你的大脑和性
格改变最多的时候,是在20
多岁。而且,你人生中最不
确定的时候,也是在20多岁

本书英文版第1版写于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
一版写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你
要知道,未来不总是一帆风
顺。不过,即使遇到逆风,
我们也有办法逆风前行,而
这正是我写本书的初衷。我
希望这些办法,不只是那些
上过大学或请得起心理咨询
师的人才知道,而是任何能
买得起这本书或有图书馆借
阅证的年轻人都可以知道。
而且,随着研究和对话的不
断深入,这本书也会不断前
进,不断更新。
导语
全球万千20多岁年轻人的必备读物,也是20多岁年轻人恰好需要的当头棒喝!
在本书中,作者将对于20多岁年轻人的科学研究发现与他们自己的真实故事编织在一起,为年轻人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来让他们的20-30岁“发挥更大的功效”。如果我们能足够明智地利用这段时间,我们未来一生的工作、人际关系、人格、社交网络、身份,甚至大脑和身体将发生极其重要、深刻的改变。
后记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我特别喜欢书中写的“人
生没有标准答案。人生没有
所谓的‘好’或‘不好’,但会有‘
选择’和‘结果”。
说得真好。
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
都在追寻着别人眼中的“好”
——好的成绩、好的工作、
好的伴侣、好的未来、好的
一切。
但后来,我慢慢发现,
这些“好”都只是别人的定义

于是,我开始反抗权威
,挑战传统。
于是,我开始创造属于
自己的人生,定义属于自己
的“好”。
于是,我开始决心要做
自己,成为自己,云云。
但这依旧是追寻着某种
意义上的“好”。
我曾经一直有个困惑:
大树,就一定要比小草更好
吗?
而我是要成为一棵大树
,还是做一棵小草也无妨?
现在想来,我会这样回
答:
大树也好,小草也罢,
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什么,而
是你是否清楚这个选择背后
的代价和结果。
大树,也是一种人生。
小草,也是一种人生。
只是,在选择前以及选
择中,你需要知道这个选择
究竟意味着什么,你需要付
出什么,你将会得到什么,
你真正在意什么,你真正想
要什么。
这样,你才可以说,落
子无悔。
人生虽没有标准答案,
但人生的答案正藏在你每一
次的选择之中。
所以,请你好好把握。
陈能顺
2021年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本来对人生略感焦虑
,但在读完你的书后,我不
仅感觉更加心安,而且更有
方向感了。
——布哈维希雅·G.,印
度海得拉巴
我原以为这本书讲的是“
劝君惜取少年时”之类的老
生常谈,但我错了。说它足
以改变人的一生也不为过。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如
释重负。谢谢你以一种平等
而尊重的方式和我们年轻一
代对话。
——特莎·V.,土耳其伊
斯坦布尔
谢谢你给我浇了一盆冷
水。每一页都直击人心。我
想给我所有20多岁的朋友都
买一本。我感觉书里面的内
容写的就是我自己的经历,
读起来很有共鸣。
——瑞恩·L-K.,美国萨
克拉门托
读你的书,就像是在和
你聊天一样,而且句句戳心
。我现在正需要这样一本书

——克里希纳·D.,澳大
利亚悉尼
精彩页
1.身份资本
成熟,非朝夕之功,乃以烈火与世事,千锤百炼而成。
——凯·希莫威茨(Kay Hymowitz),社会评论家
我们不是突然之间就来到这个世界的,而是一点一滴诞生于这个世界的。
——玛丽·安廷(Mary Antin),作家
海伦之所以寻求心理咨询,是因为据她所言,她正在“经历一次身份认同危机”。她以前做保姆,后来去做瑜伽静修,现在重回原点,继续做保姆,并等待她所谓的“灵光乍现”。海伦的穿着看起来似乎总像是准备去上瑜伽课一样,无论她是否真的要去。海伦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曾经一度让她那些已经迈入“真实世界”或选择进一步深造的朋友羡慕不已。而海伦自己,则如同一朵悠闲的云,在20多岁的天空里飘来飘去。
不过,没多久,海伦的这种自我探索,反倒成了一种内心折磨。到了27岁,她感觉那些过去曾羡慕自己还可以去冒险的朋友,现在反倒有点可怜她。当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进时,海伦却依然推着别人的婴儿车,在马路上四处晃悠。
海伦的父母曾对于她的大学生活有着十分明确的期待:加入Tri-Delt女子社团,以及修读医学预科课程。海伦对于医学毫无兴趣,而且她也不是社团类型的女生。事实上,海伦擅长摄影。她真正感兴趣的是艺术。自入学后,她一直很讨厌那些医学课程,而且在这些课上表现差劲。她羡慕自己的朋友可以参加那些有趣的阅读活动;而她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参加和艺术有关的课外活动,把自己的空余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海伦的大学生活,一边是令人痛苦的生物学必修课,一边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课外活动。就这样过了两年,海伦决定转去艺术专业。但海伦的父母表示担忧:“未来你要怎么靠艺术养活自己?”
毕业后,海伦曾尝试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在社会上立足。但由于工作不稳定,海伦甚至连电话费都支付不起。生活的压力,令艺术生涯黯然失色。海伦想继续留在摄影领域,但是未来如同一团迷雾,让她看不清前路。没有医学预科的证书,甚至连一份漂亮的大学成绩单也没有,无奈之下,海伦开始做保姆。赚的虽然算不得正经收入,但也聊胜于无。日子一天天打马而过。海伦的父母叹息道:“我们早告诉过你。”
现在,无论是通过瑜伽静修,还是和朋友聊天,海伦都希望自己有一天“灵光乍现”,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然后就可以开始自己真正的人生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而且告诉她,过度的自我探索,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而言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但这就是我现在所应该做的事。”海伦说。
“什么事?”我问。
“经历现在的身份认同危机。”她说。
“谁说的?”我问。
“我不知道。大家都这么说。书上也这么说。”
“我想,你对于身份认同危机这个词,以及如何摆脱它,存在一些误会。”我说,“你听说过爱利克·埃里克森这个人吗?”
生于德国的爱利克·萨洛蒙森(Erik Salomonsen),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他有一头金发,但他母亲却是黑发。在他三岁生日时,他母亲嫁给了当地的一位儿科医生。他随继父的姓,更名为爱利克·洪布格尔(Erik Homburger)。他的父母以犹太人的传统抚养他长大。在教堂里,爱利克会因为肤色白皙而被笑话。在学校里,他则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到嘲笑。“我是谁”,这个问题让爱利克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高中毕业后,爱利克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于是他一边环游欧洲,一边修读艺术课程,有时还会在桥下过夜。25岁时,他回到德国,成为一名艺术教师。在此期间,他学习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那时,一些赫赫有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孩子,便是他的学生。因着这样的契机,爱利克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女)的精神分析,并在后来进一步学习精神分析法,且获得相应学位。
30多岁时,爱利克举家迁至美国,并在美国成为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及发展心理学家。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撰写了好几本书,后来还荣获普利策奖。在此期间,爱利克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其字面意思是“爱利克是他自己的儿子”,暗指他没有父亲,而他是他自己的创造者。在埃里克森提出的众多概念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身份认同危机”。彼时是1950年。
虽然埃里克森生活于20世纪,但是他的成长环境却像极了21世纪。他的家庭为混合家庭。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于他而言只是家常便饭。他10多岁和20多岁时,便一直在寻找自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各种社会身份像电视快餐一样现成而易得,而埃里克森的经历却让他去设想每个人都有身份认同危机,或者至少应该都有。他认为,那个真正的自己不应在匆忙之间被妄加定义。所以,他提倡青年人要通过一段时间去探索自我,而不用担心风险或责任。对于一些人而言,这段时间是大学时光。对于其他人而言,譬如埃里克森,这段时间是一个人的长途旅行时光。不管怎样,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并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