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嘉庚与集友银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以“以行养校、以行助乡”为创办宗旨的集友银行自1943年创立以来80年的发展历程,并紧密结合“嘉庚精神”的内涵,以侨界实际事例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全书以陈嘉庚与集友银行为主线,全面介绍了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华侨金融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嘉庚精神”在集友银行的传承、实践和发展。集友银行在“嘉庚精神”的指引下,持续凝聚华侨力量,通过发展华侨金融不断助力祖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体现了“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本书共分五个主要篇章即倡办人陈嘉庚、光荣八十载、经营贵有道文化传薪火以及奋进新征程。 作者简介 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于1985年,系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并于2013年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外合资银行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位列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公布的“2023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第154位(搜总资产排名)和第161位按一级资本排名),连续多年入围全球银行200强。作为首家在港澳均拥有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厦门国际银行致力于打造华侨金融优选银行,协同港澳附属机构形成了“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战略布局,在内地、香港和澳门共设有140余家营业性机构网点。 目录 第一篇 侣办人陈嘉庚 第一章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第一节 助父经商崭露头角 第二节 负债起家搏击商海 第三节 开拓创新橡胶大王 第四节 时运不济悲壮落幕 第二章 倾资兴学恪尽天职 第一节 创办集校开启民智 第二节 缔造厦大作育英才 第三节 南洋办学教化侨众 第三章 纾难救国华侨旗帜 第一节 入会同盟支持革命 第二节 统领南侨抗日救亡 第三节 主张和平要求民主 第四章 鞠躬尽瘁民族光辉 第一节 回国定居参政议政 第二节 寸心春晖建设家乡 第三节 爱侨护侨心系统一 第二篇 光荣八十载 第一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第一节 永安奠基诚毅前行 第二节 香港创业另辟蹊径 第二章 砥砺奋进栉风沐雨 第一节 内地诸行收归国有 第二节 香港集友风雨兼程 第三节 加盟中银羽翼渐丰 第三章 行稳致远唯实励新 第一节 重返福建闽港联动 第二节 背靠祖国深耕香港 第四章 逐梦跨越宏图大展 第一节 志同道合结缘国行 第二节 赓续初心蓄势而发 第三篇 经营贵有道 第一章 华侨基因一脉相承 第一节 侨汇回国畅通其道 第二节 侨汇业务积极拓展 第三节 政府关爱支持维护 第四节 华侨金融发扬光大 第五节 再闯南洋逐浪启航 第二章 扎根香港贴近市民 第一节 立足香港摸索成长 第二节 街坊银行灵活亲切 第三章 服务桑梓联通闽港 第一节 生于福建长于香港 第二节 因时而动重返内地 第三节 心系故土联结闽港 第四章 守正创新止于至善 第一节 从质到量全面提升 第二节 风控“铠甲”系统搭建 第三节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第四节 商行+投行跨境+跨界 第四篇 文化传薪火 第一章 忠公诚毅培根铸魂 第一节 “嘉庚精神”底色鲜明 第二节 民族瑰宝时代呼唤 第三节 爱国爱港休戚与共 第二章 以人为本凝心聚力 第一节 尊重人才匠心培育 第二节 关爱员工用心用情 第三章 回报社会共生共荣 第一节 助学帮困初心不改 第二节 关怀社区友爱社群 第三节 同心抗疫共渡难关 第五篇 奋进新征程 第一章 展望未来绘就蓝图 第一节 勇毅传承重塑旗帜 第二节 内外联动勇担先锋 第三节 踔厉奋进打造标杆 集友银行大事记1943-2022年 后记 序言 丹青难写是精神——致敬 集友银行80华诞 岁月不居,时光流转。 走过崎岖变坦途,历经风雨 见彩虹,集友银行即将迎来 80华诞。 我于1949年在新加坡出 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 。我出生的第二年,祖父陈 嘉庚就离开新加坡回中国定 居了,儿时对祖父没有半点 印象。后来,从父辈口中, 从大量的书籍报刊中,我越 来越多地了解到祖父的为人 、事业和功绩,才知道他是 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伟人。他 不遗财产给子孙,却留下了 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我代表祖父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 年纪念章”,感到无比的骄 傲和自豪。 100多年前,祖父陈嘉庚 抱定“教育为立国之本,兴 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以 办教育为职志,树立了倾资 兴学的历史丰碑。集友银行 也是他为集美学校倡办的。 8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 中,内迁安溪、大田等地的 集美学校经费严重短缺。一 群以陈嘉庚先生亲友及其所 创办的厦门大学、集美学校 校友为核心的有识之士,循 着嘉庚先生办实业、兴教育 、服务社会、报国兴邦的足 迹,以“谋集美学校永久经 济基础”“确立华侨资金与祖 国建设事业联系合作之初基 ”“联合侨商返国投资,助长 祖国复兴事业”为目标和使 命,发起创办集友银行。80 年来,一代代“集友人”乘持 “以行养校、以行助乡”的宗 旨,传承弘扬“嘉庚精神”, 接续奋斗,使一家小小的侨 资银行成长为现今总资产超 过1800亿港元、全行客户 数突破20万的精品银行。抚 今追昔,饮水思源,集友银 行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倡办 人嘉庚先生和“嘉庚精神”的 引领,离不开陈文确、陈六 使、李光前等前辈的坚定支 持,离不开所有“集友人”的 拼搏奉献,也离不开海内外 各界的关心帮助! 嘉庚先生认为“有坚强之 精神,而后有伟大之事业” ,“唯有真骨性方能爱国, 唯有真事业方能救国”,坚 守“凡事只要以国家利益、 人民利益为依归,个人成败 应在所不计”的理念,他一 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 国建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 了卓越贡献,被毛泽东同志 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014年10月,在嘉庚先 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 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 友总会回信中指出:“陈嘉 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 光辉’。”“他爱国兴学,投身 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 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 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 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 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 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高度 评价了嘉庚先生,希望广大 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嘉庚先生的影响和感召下 ,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 等人成为嘉庚先生最忠实的 支持者、追随者。嘉庚先生 企业收盘后,其许多事业都 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年12月日军对马来半岛发 起攻击。1942年春,身在 新加坡的嘉庚先生感到“此 间战事甚形危险”,于是劝 说陈文确、陈六使、李光前 等亲友汇款回国,一方面是 为了他们的财产安全,另一 方面是考虑到这些资金在战 后可以投资祖国、家乡的各 项事业。陈六使汇出700万 元、李光前汇出100万元、 陈济民和陈厥祥共汇出55万 元,共计855万元法币。创 办集友银行的200万元法币 即出自其中。李光前、陈六 使等人的功绩永远彪炳集友 银行的史册! 精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 的。嘉庚先生是集友银行的 倡办者,“嘉庚精神”是集友 银行的传家宝。“嘉庚精神” 激励一代又一代“集友人”不 忘初心、开拓进取,将集友 银行不断做大做强。“嘉庚 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集友人 ”心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回望过往,是为了更好 出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 忘了为什么出发。在祝贺集 友银行80华诞之际,让我们 一起感恩嘉庚先生和李光前 、陈文确、陈六使等前辈, 致敬新老“集友人”,感谢各 界人士。作为嘉庚先生后人 ,我衷心期待并祝愿祖父倡 办的集友银行牢记“以行养 校,以行助乡”的使命,踔 厉奋发,再创辉煌,为祖国 和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作出 新的更大贡献! 陈嘉庚长孙 陈立人 2023年7月 导语 精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嘉庚先生是集友银行的倡办者,“嘉庚精神”是集友银行的传家宝。“嘉庚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集友人”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将集友银行不断做大做强。“嘉庚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集友人”心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回望过往,是为了更好出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在祝贺集友银行80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感恩嘉庚先生和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等前辈,致敬新老“集友人”,感谢各界人士。 后记 经历一年多的紧张筹备 ,值此集美学校创办110周 年、集友银行成立80周年之 际,《陈嘉庚与集友银行》 一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一年多来,书籍编撰团 队全体成员在繁重的日常工 作之余,克服新冠疫情复杂 严峻防控形势的不利影响, 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访问了 多位支持和关心集友银行发 展的亲历者、集美校委会成 员,坚持高水平投入、高标 准工作,夜以继日地付出, 终换来了全书的成稿,让陈 嘉庚先生与其倡办的集友银 行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 在读者面前。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 知。在调研和史料整理中, 我们仿佛看到嘉庚先生在战 火纷飞的年代,四处奔走, 为动员华侨支持祖国复兴而 殚精竭虑;我们仿佛看到集 友银行在辗转经营中,依然 坚守“诚毅”品格,对兴学资 教事业始终不离不弃;我们 更能看到集友银行在回归福 建以后,践行华侨金融的发 展规划日益清晰,一步一个 脚印地融入新发展格局! 本书的编写由集友银行 董事长王晓健先生发起并确 定主旨,得到华侨博物院、 厦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的 倾力响应。编著本书是团队 合作的智慧结晶,编写团队 成员均对华侨历史、集友银 行发展历史、商业银行经营 管理与战略发展规划等方面 有着深厚的积累。全书的编 著大纲由王晓健指导,刘晓 斌、林翠茹拟写,共分五个 篇章,第一篇由华侨博物院 蔡青梅、林翠茹执笔,第二 篇由华侨博物院李丽执笔, 第三篇由集友银行办公室陈 思慧、赵若言执笔,第四篇 由华侨博物院潘少红、刘晓 斌执笔,第五篇由厦门国际 投资有限公司郑国忠执笔, 厦门国际银行陈坤协助编写 。刘晓斌、林翠茹对全书进 行全面调整、修改及补充, 李丽协助统稿。编写组的其 他成员参与了篇章构思研讨 、脑力激荡,历史资料搜集 、梳理分析,人物访谈筹备 、记录整理等工作。全书由 华侨博物院刘晓斌院长、林 翠茹博士和集友银行行政总 裁郑威、厦门国际银行金融 研修院院长秦志华等人统稿 审校,并由王晓健最终审定 。 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感谢厦门国际银行曹云川先 生、章德春先生的悉心指导 ,他们对书稿谋篇布局的思 考,积极对接各方资源,为 书稿的撰写奠定了基础和方 向;感谢嘉庚先生长孙陈立 人先生对本书写作的关心并 欣然作序;感谢集美学校委 员会为编写组调研查档提供 的支持;感谢集美校委会原 副主任陈忠信等专家领导在 百忙之中对本书初稿提供专 业指导意见和建议;感谢集 友银行和中银香港历任老领 导、老同事千辛万苦收集整 理提供珍贵史料素材,这都 对丰富本书内容、提升本书 可读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感谢以厦门国际银行党办王 颖、厦门国际银行三明分行 时任行长刘杰、集友银行厦 门分行陈为民等为代表的厦 门国际银行集团员工,他们 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查证每一个史料细节,收集 图片、物件证据等,甚至从 散轶的资料中努力厘清并还 原集友银行经营历史场景, 他们饱满的工作热情、极度 的敬业精神和强大的执行力 ,值得我们学习;感谢中国 华侨出版社郭岭松总编辑、 高文酷副总编辑和桑梦娟责 任编辑及其他各位编辑老师 对本书成稿和出版过程的指 导、支持和帮助,他们怀着 对嘉庚先生的崇敬之情,以 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 度,夜以继日地工作,推动 本书的顺利出版。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使 广大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以“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 先生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金 融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希 望通过本书了解陈嘉庚先生 倡办的高举“华侨金融”旗帜 的集友银行的过去、现在和 未来发展规划;也希望通过 本书,使广大读者从中汲取 力量,积极传播华侨代表人 物的优秀品质和文化,带动 更多的人践行嘉庚精神的时 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涉及时间跨度较长 ,囿于资料,加之编者水平 和时间所限,又受疫情影响 ,大量调研工作无法实地充 分展开,本书还存在一些疏 漏和不妥之处,我们真诚地 欢迎各位读者和专家不吝指 教。 《陈嘉庚与集友银行》 编委会 2023年6月 精彩页 第一章 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渔村少年陈嘉庚远离故土,开启“下南洋”奋斗生涯。他先在父亲经营的米店学习摸索经商之道,积累实践经验。父亲实业破产后,他毅然承担起债务,替父还债,在华侨社会赢得了诚信的美誉。他负债起家,独立创业,从擅长的黄梨业人手经营,拓展米业,发展航运业,主攻橡胶业,缔造起遍布世界的企业王国,并率先实现橡胶的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被誉为“橡胶大王”,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南洋巨商,蜚声海内外。第一节助父经商崭露头角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泉州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颍川世泽堂的华侨世家。父亲陈缨杞(又名杞柏)于19世纪70年代南渡新加坡经商。母亲孙秀妹,同安县仁德里十一都孙厝社人氏,出身书香门第,善良贤惠,勤俭持家,是陈嘉庚少儿时期的启蒙老师。陈嘉庚9岁入集美社“南轩私塾”读书,早年的私塾教育让陈嘉庚打下了颇为扎实的国学功底,接受了儒家学说积极人世的思想,同时也让他对旧式教育的缺陷有了深刻的认识。1890年,17岁的陈嘉庚奉父亲之命远赴南洋,前往新加坡佐理商务。 陈嘉庚的父亲陈缨杞南渡新加坡时以经营米业起家,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当地已颇具声望。陈嘉庚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协助族叔管理店务,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初步显露经商才能。至1900年,陈父的生意达到了顶峰,名下资产已达40万元。 1903年,当陈嘉庚返乡葬母并守孝三年后回到新加坡,因家庭变故,父亲的企业已连年亏损,债台高筑。陈嘉庚毅然承诺代父还债,这使他在社会上赢得了诚信的美誉,也因此承接了父亲的商业网络和人脉关系。1904年,已是而立之年的陈嘉庚独立创业,开启了崭新的人生道路。 第二节 负债起家搏击商海 创业之初,陈嘉庚决定从比较熟悉的米业和黄梨业人手。1904年,陈嘉庚以叻币7000元资本起家,在新加坡郊外创办“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审时度势,亲力亲为。为抓住当时市场对黄梨罐头的需求,他又果断购买了500英亩空地,取名“福山园”,种植黄梨,成为当时新加坡最大的黄梨种植园,产量可供生产黄梨罐头2万余箱。此举不仅稳定了黄梨罐头厂的原料来源,也降低了原料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陈嘉庚独立经营的第一年,获实利约叻币6万元。 1906年,因黄梨罐头市价下跌,陈嘉庚转向经营熟米。他了解到熟米利润可观,且对南洋一带常见的脚气病有很好的疗效,销路很广,便出资与“恒美”米店经理合作,租房专营熟米。不久熟米价格上涨,业务需求大增,仅仅16个月,共得实利16万余元叻币,这成了陈嘉庚另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陈嘉庚依靠经营黄梨和熟米获得实利后,便着手清偿父亲欠下的债款。当时全部家当只有十几万元叻币的陈嘉庚一下子拿出9万元叻币替父还债,这是他诚信品格的生动写照。 从1904年至1911年,陈嘉庚不仅诚实守信替父还债,而且兢兢业业多元经营,在商海搏击中逐渐成为新加坡一位有实力的华侨企业家。 第三节 开拓创新橡胶大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航运紧张,运输困难。1915年,陈嘉庚抓住时机发展航运,他先租两艘船运输米谷,解决自己的航运问题;后来又增租两艘船,承接英国政府的运输,仅一年竞获利20余万元叻币。于是他直接购置“东丰”轮和“谦泰”轮,经营海上运输,既解决了自己企业的运输问题,也承运了其他商家的货物,获利丰厚,仅1917年净利达90余万元叻币。他注意到在战争年代黄梨罐头已成为奢侈品,销路不广,自家囤积的产品无法售出,而制造罐头所用的白铁皮需求激增,价格猛涨,他迅速抓住商机,减少黄梨罐头的生产,抛售白铁皮,获利近百万元。 陈嘉庚慧眼独具,判定20世纪是树胶的时代。1906年他购买了18万颗橡胶种子,在福山园黄梨树间套种橡胶,开启橡胶业的经营。7年间他反复购地垦殖,卖出买人,以小易大,扩大橡胶园规模,至顶峰时期,他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与李德立、陈齐贤、林文庆并称为“星马殖产橡胶拓荒人”。 橡胶业是陈嘉庚所有经营行业中规模最大、获利最多的行业。随着汽车工业在全球的兴起和橡胶需求的日益增加,1916年起,陈嘉庚果断地将黄梨种植改为橡胶种植,将黄梨罐头厂和米厂改为橡胶制品厂,经营种植橡胶,进行生胶加工和熟胶成品的制造,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殖到兼有制造业的飞跃,并建立产品推销网络,集产供销于一体,这在东南亚是首创,并引发了其他企业的效仿,从而推动了东南亚橡胶业的发展。他还开创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直接与欧美商家交易的先例,开辟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陈嘉庚是东南亚橡胶业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橡胶大王”。 1919年,陈嘉庚对各企业进行整合,改组成陈嘉庚公司,将自己在海外生产的产品称为“国货”,并注册“钟牌”商标,“钟”里藏“中”,寓意爱国警钟长鸣,唤醒民众勿忘祖国。1925年,陈嘉庚公司顶峰时,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厂房30余所,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